湖南省郴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下一家 翟奎凤 “天下一家”的观念在中华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 基本的文化基因,一直流淌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中。《论语》中强调“四海之 内皆兄弟也”,汉代的政治话语体系中多次用到“天下一家”一词,荀悦《汉纪》 中多次说到这句话。北宋张载《西铭》“民我同胞,物我与也”的思想系统展开 了中囯人“天下一家”的文化理念。在张载的论述中,天地是大父母,人顶天立 地,位于天地之中,天地的主宰处是我的心性,充塞宇宙都是我的大身体。天下 百姓都是同胞兄弟,万物之间是息息相通的有机体。尊敬年龄大的就像尊敬兄长 慈爱年幼的就像疼爱弟弟那样,要关爱社会上那些独孤、残疾、困苦的弱势群体, 要照顾安顿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 其实,“天下一家”也是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信念、共同追求,反映 了基本的人性,可以说是人的类本质体现。中国的“天下一家”观念是人文的, 是仁爱思想的体现。上天有好生之德,宋儒讲仁学,喜欢讲“仁者浑然与物同 体”,万物一体、生生不息,一体生生,这些可以说是“天下一家”观念的哲理 表述。西方也有“天下一家”的观念,但与张载父天母地、“民胞物与”的思想 不同,西方的“天下一家”有神学背景。 天下一家亲也是一种比兴,其实质是纯粹自然的、完全敞开的、没有虛 伪的爱的精神。一般来说,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 爱都是真挚而深沉的。所以,“天下一家”的实质性精神就是爱。有血缘亲情的 爱往往是自然笃实的,但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言,关键还是人与人之间基于人 情、人性的爱 在儒家看来,这就是仁爱的精神。仁爱源于血緣亲情,但是突破、超越 了血缘亲情。仁爱的精神可以说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是人性的体现,揭示了社 会关系中人与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地自然有机整体生 生之义的体现。絮矩之道、将心比心、推已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基于人情、人性的基本做人准则。人与人的 关系如此,国与国、团体与团体、民族与民族之间也应如此,彼此需要求同存异、 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今天,人类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 体,成为一个地球村,你好、我好、大家好,合作共贏、互惠互利,才是王道。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融利己于利他人之中,为人如此,为国之道也应如此。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 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 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 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他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 要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参与。我们应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 地域人民的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人类共同命运与福祉的承 诺,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神圣使命。马克思主义最终指向就是全人类的自 由、和平、解放,马克思主义是人的哲学、类的哲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 对传统“天下一家”观念的发展。共同体的完善不仅需要精神大爱、宽广胸怀
湖南省郴州市 2017-2018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下一家 翟奎凤 “天下一家”的观念在中华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 基本的文化基因,一直流淌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中。《论语》中强调“四海之 内皆兄弟也”,汉代的政治话语体系中多次用到“天下一家”一词,荀悦《汉纪》 中多次说到这句话。北宋张载《西铭》“民我同胞,物我与也”的思想系统展开 了中国人“天下一家”的文化理念。在张载的论述中,天地是大父母,人顶天立 地,位于天地之中,天地的主宰处是我的心性,充塞宇宙都是我的大身体。天下 百姓都是同胞兄弟,万物之间是息息相通的有机体。尊敬年龄大的就像尊敬兄长, 慈爱年幼的就像疼爱弟弟那样,要关爱社会上那些独孤、残疾、困苦的弱势群体, 要照顾安顿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 其实,“天下一家”也是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信念、共同追求,反映 了基本的人性,可以说是人的类本质体现。中国的“天下一家”观念是人文的, 是仁爱思想的体现。上天有好生之德,宋儒讲仁学,喜欢讲“仁者浑然与物同 体”,万物一体、生生不息,一体生生,这些可以说是“天下一家”观念的哲理 表述。西方也有“天下一家”的观念,但与张载父天母地、“民胞物与”的思想 不同,西方的“天下一家”有神学背景。 天下一家亲也是一种比兴,其实质是纯粹自然的、完全敞开的、没有虚 伪的爱的精神。一般来说,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 爱都是真挚而深沉的。所以,“天下一家”的实质性精神就是爱。有血缘亲情的 爱往往是自然笃实的,但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言,关键还是人与人之间基于人 情、人性的爱。 在儒家看来,这就是仁爱的精神。仁爱源于血缘亲情,但是突破、超越 了血缘亲情。仁爱的精神可以说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是人性的体现,揭示了社 会关系中人与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地自然有机整体生 生之义的体现。絮矩之道、将心比心、推已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基于人情、人性的基本做人准则。人与人的 关系如此,国与国、团体与团体、民族与民族之间也应如此,彼此需要求同存异、 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今天,人类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 体,成为一个地球村,你好、我好、大家好,合作共赢、互惠互利,才是王道。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融利己于利他人之中,为人如此,为国之道也应如此。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 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 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 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他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 要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参与。我们应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 地域人民的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人类共同命运与福祉的承 诺,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神圣使命。马克思主义最终指向就是全人类的自 由、和平、解放,马克思主义是人的哲学、类的哲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 对传统“天下一家”观念的发展。共同体的完善不仅需要精神大爱、宽广胸怀
崇高境界,而且也需要制度保障,共商、共建、共享不仅需要精神、境界上的修 养,而且也呼唤全球治理新秩序和新制度的到来。 (选自《光 明日报》2018年01月04日02版)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天下一家”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下一家”的观念是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基因。它在中华大地流传亘久根 基雄厚,与民族文化相融 B.“天下一家”是人的类本质体现。它是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信念、共同追 求,它反映了基本的人性 C.“天下一家”的实质性精神就是爱。天下一家亲实质是纯粹自然的、完全敞 开的、没有虚伪的爱的精神 D.“天下一家”观念的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的建立。其完善不仅需要 保障制度,而且需要提升境界 2.根据原文论证和文中观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天下一家”的观念展开阐述,材料丰富,先后引用孔子、荀悦 张载等人的关于“天下一家”的说法。 B.文中依次从“天下一家”的渊源、人的类本质、爱的精神、全球化等角度, 横向展开论证,论证严密,说理充沛。 C.文章最后运用引证法,引用习近平的话证明“天下一家”观念对全球化的发 展,提出全球共商、共建、共享的观点。 D.“天下一家”的观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文章说理的终极目标是合作共赢、 互惠互利、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3.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的一项是 A.从孔子在《论语》到荀悦在《汉纪》到张载在《西铭》都主张“天下一家” 可知“天下一家”的观念在中华文化中来源悠久 B.中国的“天下一家”观念是人文的,而西方的“天下一家”有神学背景,可 见中西方对“天下一家”的理解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C.有血缘亲情的爱往往是白然笃实的,而人与人之间基于人情人性的爱是人的 类本质的体现,故“天下一家”的实质性精神是爱。 D.古代有儒家基于人情人性的基本做人准则的观点,今天有习总书记“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论断,可见同一个世界终会实现。 【答案】1.D2.B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对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理解和把握能力。题干要求 选出“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D项,“其完善不仅需要保障制度而且需 要提升境界”错,原文为“共同体的完善不仅需要精神大爱、宽广胸怀、崇髙境 界,而且也需要制度保障”。故选D。 点睛:对概念的理解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语境,通 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重要概念是作 者论述说明的重点,要注意把握它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尤其注意辨别相 近概念之间的区别。此外,还要认真核对原文,善于发现各选项与原文之间的异 同,特别注意两者在数量、范围、程度、语气等方面的差异。试题选项往往会丢 掉、添加或者偷换一些词语,改变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本题就是这样丢掉 词语改变原文的所表达的意思
崇高境界,而且也需要制度保障,共商、共建、共享不仅需要精神、境界上的修 养,而且也呼唤全球治理新秩序和新制度的到来。 (选自《光 明日报》2018 年 01 月 04 日 02 版)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天下一家”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天下一家”的观念是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基因。它在中华大地流传亘久根 基雄厚,与民族文化相融. B. “天下一家”是人的类本质体现。它是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信念、共同追 求,它反映了基本的人性。 C. “天下一家”的实质性精神就是爱。天下一家亲实质是纯粹自然的、完全敞 开的、没有虚伪的爱的精神。 D. “天下一家”观念的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的建立。其完善不仅需要 保障制度,而且需要提升境界。 2. 根据原文论证和文中观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天下一家”的观念展开阐述,材料丰富,先后引用孔子、荀悦、 张载等人的关于“天下一家”的说法。 B. 文中依次从“天下一家”的渊源、人的类本质、爱的精神、全球化等角度, 横向展开论证,论证严密,说理充沛。 C. 文章最后运用引证法,引用习近平的话证明“天下一家”观念对全球化的发 展,提出全球共商、共建、共享的观点。 D. “天下一家”的观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文章说理的终极目标是合作共赢、 互惠互利、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的一项是 A. 从孔子在《论语》到荀悦在《汉纪》到张载在《西铭》都主张“天下一家”, 可知“天下一家”的观念在中华文化中来源悠久。 B. 中国的“天下一家”观念是人文的,而西方的“天下一家”有神学背景,可 见中西方对“天下一家”的理解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C. 有血缘亲情的爱往往是白然笃实的,而人与人之间基于人情人性的爱是人的 类本质的体现,故“天下一家”的实质性精神是爱。 D. 古代有儒家基于人情人性的基本做人准则的观点,今天有习总书记“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论断,可见同一个世界终会实现。 【答案】1. D 2. B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理解和把握能力。题干要求 选出“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D 项,“其完善不仅需要保障制度而且需 要提升境界”错,原文为“共同体的完善不仅需要精神大爱、宽广胸怀、崇高境 界,而且也需要制度保障”。故选 D。 点睛:对概念的理解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语境,通 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 重要概念是作 者论述说明的重点,要注意把握它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尤其注意辨别相 近概念之间的区别。此外,还要认真核对原文,善于发现各选项与原文之间的异 同,特别注意两者在数量、范围、程度、语气等方面的差异。试题选项往往会丢 掉、添加或者偷换一些词语,改变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本题就是这样丢掉一些 词语改变原文的所表达的意思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 是考査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 理解和辨析。B项,“横向展开论证”错,应为层层深入论证。故选B。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原文内容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的一项”。解答 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 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 文的倾向性,检査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是有本质的区别的”错, 原文为:“天下一家”也是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信念、共同追求,反映了基本 的人性,可以说是人的类本质体现。可见本质相同。故选B。 文言文阅读 鸣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夭下,与其 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 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 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 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 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 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 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 身死囯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欧阳修)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夲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 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逾年,而伶人屡 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 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B.又知音,能度曲 度:谱写 C.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犹豫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泛指一般的属官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抑本其成败之迹 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若属皆且为所虏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 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 理解和辨析。B 项,“横向展开论证”错,应为层层深入论证。故选 B。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原文内容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的一项”。解答 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 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 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 项,“是有本质的区别的”错, 原文为:“天下一家”也是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信念、共同追求,反映了基本 的人性,可以说是人的类本质体现。可见本质相同。故选 B。 文言文阅读 (一)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 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 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 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 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 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 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 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欧阳修) (二)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 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逾年,而伶人屡 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 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B. 又知音,能度曲 度:谱写 C. 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犹豫 D.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泛指一般的属官 5.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抑本其成败之迹 B.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C.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若属皆且为所虏
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 制”者皆是也。 B.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 制”者皆是也 C.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 制”者皆是也 D.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 “御制”者皆是也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一叹一问,一退一进,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一起 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 调 B.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作者从得与失、难与易、成与 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的论述了“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 系 C.全文语言委婉,气势充沛。疑问句与感叹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 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D.“晋王三矢”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作者把这则材料用于《伶官传 序》的“序”中并加上“世言”二字.这表现了他写史的谨严态度 8.请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答案】4.C5.C6.D7.B 8.(1姑且顺着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尽头,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不如六国了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解释不正 确的一项”,C项,“逸豫可以亡身”意思是“安逸享乐可使自身灭亡”,故“逸 豫”意思为“安逸享乐,安乐”。故选C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理解把握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能力。题干要求选 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其:语气副词,一定供其:代同,代庄宗 B项,之:代词,代指人之:代词,代指事;C项,为:介词,表被动/为:介 词,表被动;D项,所以:……的原因/所以:用来……。故选C 7.试题分析:题干是“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把握能力。B项,“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 以论带史,以史证论。作者从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 的论述了……”说法错误,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除例证法外还有对比论证,如 “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故选B。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 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 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
D.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 制”者皆是也。 B.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 制”者皆是也。 C.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 制”者皆是也。 D.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 “御制”者皆是也。 7.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开篇一叹一问,一退一进,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一起 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 调。 B. 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作者从得与失、难与易、成与 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的论述了“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 系. C. 全文语言委婉,气势充沛。疑问句与感叹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 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D. “晋王三矢”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作者把这则材料用于《伶官传 序》的“序”中并加上“世言”二字.这表现了他写史的谨严态度。 8. 请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答案】4. C 5. C 6. D 7. B 8. (1 姑且顺着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尽头,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不如六国了。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解释不正 确的一项”,C 项,“逸豫可以亡身”意思是“安逸享乐可使自身灭亡”,故“逸 豫”意思为“安逸享乐,安乐”。故选 C。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能力。题干要求选 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 项,其:语气副词,一定/其:代同,代庄宗; B 项,之:代词,代指人/之:代词,代指事;C 项,为:介词,表被动/为:介 词,表被动;D 项,所以:……的原因/所以:用来……。故选 C。 7. 试题分析:题干是“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把握能力。B 项,“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 以论带史,以史证论。作者从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 的论述了……”说法错误,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除例证法外还有对比论证,如 “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故选 B。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 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 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
句中:“聊”,姑且;“化”,自然的变化;“奚”,什么。(2)句中:“从” 追随;“故事”,旧例,前例:“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偌大的天下。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 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 “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 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 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 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 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 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 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 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 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 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 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 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 《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 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 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 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于是作《伶官传》 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很多 人能唱他唱的歌,称为“皇帝亲自制作”的歌到处都是。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 有人叫他亚次。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从他做王,到做天子 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到了灭亡……过了 年,伶人多次拿话在庄宗面前请求,庄宗对郭崇韬说:“我已经答应周匝了,你 让我见到这两人时很惭愧。你的话虽然公正,但你应当为我委屈心意来执行这件 事。”最终,任用陈俊为景州刺史,雠德源为宪州刺史。 三、古诗词鉴赏与古诗文默写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秋水共长天一色。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 浦。(王勃《滕王阁序》) (2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3)庄子《逍遥游》中的两句“”表明了宋荣子不因外界的赞誉和非难而动 摇的心志
句中:“聊”,姑且;“化”,自然的变化;“奚”,什么。(2)句中:“从”, 追随;“故事”,旧例,前例;“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偌大的天下。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 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 “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 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一) 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 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 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 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 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 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 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 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 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 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 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 《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 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 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 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于是作《伶官传》。 (二) 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很多 人能唱他唱的歌,称为“皇帝亲自制作”的歌到处都是。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 有人叫他亚次。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从他做王,到做天子, 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到了灭亡……过了一 年,伶人多次拿话在庄宗面前请求,庄宗对郭崇韬说:“我已经答应周匝了,你 让我见到这两人时很惭愧。你的话虽然公正,但你应当为我委屈心意来执行这件 事。”最终,任用陈俊为景州刺史,雠德源为宪州刺史。 三、古诗词鉴赏与古诗文默写 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_____,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 浦。(王勃《滕王阁序》) (2)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杜甫《蜀相》) (3)庄子《逍遥游》中的两句“____”表明了宋荣子不因外界的赞誉和非难而动 摇的心志
(4)《阿房宫赋》用“ ”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 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答案】(1).()落霞与孤骛齐飞(2).渔舟唱晚(3).(2)三顾频烦天下 计,(4)长使英雄泪满襟。(5)(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 不加沮(6).(4)鼎铛玉石,(⑦)金块珠砾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査分直接 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 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既有直接性 默写,也有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 字词书写:鹜、渔、频烦、襟、誉、沮、鼎铛、砾 点睛:此题考査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 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 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 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 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 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 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 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0.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首诗运用和手法,平易白然,形象鲜明,描写暮春农村景色,描绘了 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心境,表达了 情 【答案】(1).白描(2)静动结合:(3)闲适;(4)诗人对生活(或 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现代文(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远航 ①“西昌”舰要走了,是最后一次远航。 ②舰长肖海波下达起航命令时。“西昌”舰悄悄地驶离了海军博物馆的 码头,它走得很沉重,似乎满腹心事。在舰桥上的肖海波看了看手表,已是凌晨 两点,他朝左前方张望了一下,整个城市都熟睡了,父亲这时候真的已经睡着了 吗?会不会从梦中惊醒? ③父亲叫肖远,今年七十多岁了,是“西昌”舰的第一任舰长。三十多 年前,国产的“西昌号”驱逐舰刚刚服役下水,就参加了一次海战。激战中一颗 炸弹在后甲板爆炸,不知震坏了机舱的哪块部件,引起高压锅炉管道着火和严重 泄漏。头顶的一根横梁朝两个水兵砸了下来。肖远冲过去,用身体挡住了。“西 昌”舰得救了,肖远在医院躺了三个多月。以后的日子,无论是他担任支队长, 还是舰队司令,只要“西昌”舰一起航,肖远受伤的腰部就会隐隐作痛
(4)《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 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答案】 (1). (1)落霞与孤骛齐飞 (2). 渔舟唱晚 (3). (2)三顾频烦天下 计, (4). 长使英雄泪满襟。 (5).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 不加沮 (6). (4)鼎铛玉石, (7). 金块珠砾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 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 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既有直接性 默写,也有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 字词书写:鹜、渔、频烦、襟、誉、沮、鼎铛、砾。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 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 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 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 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 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 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 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0.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首诗运用____和____手法,平易白然,形象鲜明,描写暮春农村景色,描绘了 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____心境,表达了____ 感 情。 【答案】 (1). 白描 (2). 静动结合; (3). 闲适; (4). 诗人对生活(或: 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现代文(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远航 ①“西昌”舰要走了,是最后一次远航。 ②舰长肖海波下达起航命令时。“西昌”舰悄悄地驶离了海军博物馆的 码头,它走得很沉重,似乎满腹心事。在舰桥上的肖海波看了看手表,已是凌晨 两点,他朝左前方张望了一下,整个城市都熟睡了,父亲这时候真的已经睡着了 吗?会不会从梦中惊醒? ③父亲叫肖远,今年七十多岁了,是“西昌”舰的第一任舰长。三十多 年前,国产的“西昌号”驱逐舰刚刚服役下水,就参加了一次海战。激战中一颗 炸弹在后甲板爆炸,不知震坏了机舱的哪块部件,引起高压锅炉管道着火和严重 泄漏。头顶的一根横梁朝两个水兵砸了下来。肖远冲过去,用身体挡住了。“西 昌”舰得救了,肖远在医院躺了三个多月。以后的日子,无论是他担任支队长, 还是舰队司令,只要“西昌”舰一起航,肖远受伤的腰部就会隐隐作痛
④昨天上午,在海军博物馆隆重举行了“西昌”舰退役仪式。选定这个 日子也是因为肖远,他在舰队医院已经住了一年多了,记不清的化疗和放疗,已 经让他铁塔一样的身子虛弱不堪。肖远从救护车上下来时,身穿脱下九年的海军 中将军装,一帮医护人员带着各种抢救设备,用轮椅把他推上了甲板。现任舰队 司令宣布“西昌”舰退役命令后,肖远缓缓地站立起来,给后任的八位“西昌” 舰长点名。而后,他用沙哑的嗓子慢慢地说了起来,讲得很平静,只是详细地讲 “西昌”舰年龄、吨位、各个部位的尺寸,以及“西昌”舰执行的每一次任务和 受过的伤。这个军舰也要离开博物馆,去执行它最后一次任务。 ⑤肖海波已经被任命为新的“西昌”舰舰长,这是国产最新型导弹驱逐 舰。新舰已经下水。最后一次试验成功后,就要服役。这个试验就是要验证舰上 新型导弹的打击能力,如果仅用一枚导弹能击沉一艘驱逐舰,新“西昌”舰就合 格了。而老“西昌”舰就是这次试验的靶 舰。肖海波面临的是,他只有亲手击沉老舰,才能驾驶新舰进入人民海军的序列 ⑥肖海波当然知道,过去,老“西昌”舰只要一起航,父亲腰部就会疼, 所以担心老“西昌”舰离开博物馆无法瞒住父亲 ⑦“西昌”舰缓缓地沿着海湾航行,除了左边远处海岸边偶尔冒出的点 点渔火和航标灯,剩下都是漆黑一片,大海也仿佛睡着了。 ⑧肖海波回到舰长室,躺在铺上,刚睡着没几分钟,就莫名其妙惊醒 信号兵报告左侧海岸边山头有信号。 ⑨副长说:“是不是睡迷糊了,这个山头上没有信号灯塔。 ⑩肖海波也知道信号兵肯定弄错了,这段航道他太熟悉了,左边山头 是……忽然他身子一激灵,跳了起来,赶紧拿起望远镜朝山顶看去,马上呆住了 11山顶上有一个小亭子,亭子里有几个人,父亲肖远坐在轮椅上,正用 手电朝军舰发着信号,反复只有两个字:去哪? 12父亲果然没有被瞒住,镇痛药能镇住癌症病痛,却无法割断“西昌” 舰对他的牵引。他马上对信号兵说回信:军舰要去远航,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 但只走很短很短的时间。 13父亲似乎明白了什么,但依然不死心,又问:远航? 14肖海波回答:是的。 15父亲那边叉问:为什么?真是最后一次了吗? 16肖海波回答:是最后一次,也是第一次。 17父亲那边停了一会儿,又问:第一次什么时侯? 18肖海波回答:很快,但是军舰变年轻了,就像您当年第一次见它一样 年轻 19父亲好一会儿没有回信,军舰快要驶远了,肖海波命令放慢航速再等 待一会儿。终于父亲回信:我真羡慕它,能在轰轰烈烈中远航。 20军舰渐渐远去,山上再也没有信号发出,肖海波这才发现自己刚刚读 懂父亲,这时 他在望远镜里惊讶地看到,父亲的眼角闪着亮光。这是他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 21一个月后,按照肖远的遗嘱,在我国最新型的导弹驱逐舰— ”舰上为这位老舰长举行了海葬 (《解放军文艺》2009 年第5期,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11.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④昨天上午,在海军博物馆隆重举行了“西昌”舰退役仪式。选定这个 日子也是因为肖远,他在舰队医院已经住了一年多了,记不清的化疗和放疗,已 经让他铁塔一样的身子虚弱不堪。肖远从救护车上下来时,身穿脱下九年的海军 中将军装,一帮医护人员带着各种抢救设备,用轮椅把他推上了甲板。现任舰队 司令宣布“西昌”舰退役命令后,肖远缓缓地站立起来,给后任的八位“西昌” 舰长点名。而后,他用沙哑的嗓子慢慢地说了起来,讲得很平静,只是详细地讲 “西昌”舰年龄、吨位、各个部位的尺寸,以及“西昌”舰执行的每一次任务和 受过的伤。这个军舰也要离开博物馆,去执行它最后一次任务。 ⑤肖海波已经被任命为新的“西昌”舰舰长,这是国产最新型导弹驱逐 舰。新舰已经下水。最后一次试验成功后,就要服役。这个试验就是要验证舰上 新型导弹的打击能力,如果仅用一枚导弹能击沉一艘驱逐舰,新“西昌”舰就合 格了。而老“西昌”舰就是这次试验的靶 舰。肖海波面临的是,他只有亲手击沉老舰,才能驾驶新舰进入人民海军的序列。 ⑥肖海波当然知道,过去,老“西昌”舰只要一起航,父亲腰部就会疼, 所以担心老“西昌”舰离开博物馆无法瞒住父亲. ⑦“西昌”舰缓缓地沿着海湾航行,除了左边远处海岸边偶尔冒出的点 点渔火和航标灯,剩下都是漆黑一片,大海也仿佛睡着了。 ⑧肖海波回到舰长室,躺在铺上,刚睡着没几分钟,就莫名其妙惊醒。 信号兵报告左侧海岸边山头有信号。 ⑨副长说:“是不是睡迷糊了,这个山头上没有信号灯塔。” ⑩肖海波也知道信号兵肯定弄错了,这段航道他太熟悉了,左边山头 是……忽然他身子一激灵,跳了起来,赶紧拿起望远镜朝山顶看去,马上呆住了。 11 山顶上有一个小亭子,亭子里有几个人,父亲肖远坐在轮椅上,正用 手电朝军舰发着信号,反复只有两个字:去哪? 12 父亲果然没有被瞒住,镇痛药能镇住癌症病痛,却无法割断“西昌” 舰对他的牵引。他马上对信号兵说回信:军舰要去远航,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 但只走很短很短的时间。 13 父亲似乎明白了什么,但依然不死心,又问:远航? 14 肖海波回答:是的。 15 父亲那边又问:为什么?真是最后一次了吗? 16 肖海波回答:是最后一次,也是第一次。 17 父亲那边停了一会儿,又问:第一次什么时候? 18 肖海波回答:很快,但是军舰变年轻了,就像您当年第一次见它一样 年轻。 19 父亲好一会儿没有回信,军舰快要驶远了,肖海波命令放慢航速再等 待一会儿。终于父亲回信:我真羡慕它,能在轰轰烈烈中远航。 20 军舰渐渐远去,山上再也没有信号发出,肖海波这才发现自己刚刚读 懂父亲,这时, 他在望远镜里惊讶地看到,父亲的眼角闪着亮光。这是他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 21 一个月后,按照肖远的遗嘱,在我国最新型的导弹驱逐舰——“西 昌”舰上为这位老舰长举行了海葬. (《解放军文艺》2009 年第 5 期,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11. 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2.请说说第⑩段中划线句子“我真羡慕它,能在轰轰烈烈中远航”的含义 13.本文使用最具特色的表达方式是细节描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妙处。 1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肖远的形象特点 【答案】11.①结构上,对西吕舰远航一事起到补充作用;②内容上,介绍肖远 的情况及叙述他因保护西吕舰而受伤,对肖远的爱舰情怀起到了解释说明作 用 12.①表面含义:父亲对军舰出海远行羡慕;②深层含义:人生如舰,轰轰烈烈 即好 13.例一:①身患绝症的父亲用手电筒光作为信号,对儿子的行动和立下战功的 老西吕舰表达了揪心的关切;②此细节用动作真实而细腻地体现了父亲对老舰艇 的一往情 深,再现了一代军人的情怀。例二:①西吕舰只要一起航,老舰长受伤的腰部就 隐隐作痛;②此细节带有传奇色彩,将老舰长的生理疾病与西吕舰队军事动作息 息相关,体现了人与舰的融合。 14.③①爱舰如命。海战中横梁砸下,用身体挡住,舰得救而肖远负伤:在西吕舰 的退役仪式上,肖远抱病细讲舰的每个细节;②浓厚的军人情怀。西吕舰最后 次远航,肖远依然坐在轮椅上给军舰发信号,并且眼角闪泪饱含满腔军人情。 【解析】 11.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是考查学生把握文 中中段落作用能力。段落的作用,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 面去把握。本题答题时从内容和及网购两个方面考虑即可。文章开头写“西昌 舰要走了,是最后一次远航。舰长肖海波下达起航命令。“西昌”舰驶离了海军 博物馆的码头。但是是凌晨两点,肖海波担心父亲这时是否真的睡着了,会不会 从梦中惊醒。然后第③段介绍了舰长肖海波的父亲肖远的情况,以及肖远因保护 “西昌”舰而受伤情景。所以第③段在内容上介绍了舰长肖海波的父亲肖远的情 况,以及肖远因保护“西昌”舰而受伤情景,对肖远的爱舰情怀起到了解释说明 作用。结构上对“西昌”舰远航一事起到补充作用。 12.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请说说第⑩⑨段中划线句子我真羨慕它,能在轰轰烈 烈中远航'的含义”,是考査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能力。理解句子含义, 定要结合句子所在的上下文去理解。第⑩段中划线句子“我真羡慕它,能在轰 轰烈烈中远航”是肖海波的父亲肖远在问明白肖海波“西昌”舰去干嘛后说的 句话。“我真羡慕它,能在轰轰烈烈中远航”表面看这是肖远对军舰“西昌 舰出海远行羡慕。根据前文肖远与“西昌”舰的关系,以及肖远和肖海波的对话, 这句话是肖远的人生观点体现,他认为人生如舰,能轰轰烈烈就好。 13.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本文使用最具特色的表达方式是细节描写,请结合 文本简要分析其妙处”,是考査学生赏析文章表达方式能力。题目己经指出赏析 文中的细节描写。答题时,选取文中的细节描写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此细节描写 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文中的细节描写有很多,比如患绝症的 父亲用手电筒光作为信号与儿子联络,文对儿子行动和老“西昌”舰去哪干嘛; 西昌”舰只要一起航,老舰长肖远受伤的腰就会痛;“西昌”舰退役仪式上, 医护人员带着各种抢救设备,用轮椅把肖远推上了甲板等等,答题时任选取一处 进行赏析即可。 点睛:赏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指出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12. 请说说第⑩段中划线句子“我真羡慕它,能在轰轰烈烈中远航”的含义。 13. 本文使用最具特色的表达方式是细节描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妙处。 14.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肖远的形象特点。 【答案】11. ①结构上,对西吕舰远航一事起到补充作用;②内容上,介绍肖远 的情况及叙述他因保护西吕舰而受伤,对肖远的爱舰情怀起到了解释说明作 用。 12. ①表面含义:父亲对军舰出海远行羡慕;②深层含义:人生如舰,轰轰烈烈 即好。 13. 例一:①身患绝症的父亲用手电筒光作为信号,对儿子的行动和立下战功的 老西吕舰表达了揪心的关切;②此细节用动作真实而细腻地体现了父亲对老舰艇 的一往情 深,再现了一代军人的情怀。例二:①西吕舰只要一起航,老舰长受伤的腰部就 隐隐作痛;②此细节带有传奇色彩,将老舰长的生理疾病与西吕舰队军事动作息 息相关,体现了人与舰的融合。 14. ①爱舰如命。海战中横梁砸下,用身体挡住,舰得救而肖远负伤;在西吕舰 的退役仪式上,肖远抱病细讲舰的每个细节;②浓厚的军人情怀。西吕舰最后一 次远航,肖远依然坐在轮椅上给军舰发信号,并且眼角闪泪饱含满腔军人情。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是考查学生把握文 中中段落作用能力。段落的作用,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 面去把握。本题答题时从内容和及网购两个方面考虑即可。文章开头写“西昌” 舰要走了,是最后一次远航。舰长肖海波下达起航命令。“西昌”舰驶离了海军 博物馆的码头。但是是凌晨两点,肖海波担心父亲这时是否真的睡着了,会不会 从梦中惊醒。然后第③段介绍了舰长肖海波的父亲肖远的情况,以及肖远因保护 “西昌”舰而受伤情景。所以第③段在内容上介绍了舰长肖海波的父亲肖远的情 况,以及肖远因保护“西昌”舰而受伤情景,对肖远的爱舰情怀起到了解释说明 作用。结构上对“西昌”舰远航一事起到补充作用。 12.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请说说第⑲段中划线句子‘我真羡慕它,能在轰轰烈 烈中远航’的含义”,是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能力。理解句子含义, 一定要结合句子所在的上下文去理解。第⑲段中划线句子“我真羡慕它,能在轰 轰烈烈中远航”是肖海波的父亲肖远在问明白肖海波“西昌”舰去干嘛后说的 一句话。“我真羡慕它,能在轰轰烈烈中远航”表面看这是肖远对军舰“西昌” 舰出海远行羡慕。根据前文肖远与“西昌”舰的关系,以及肖远和肖海波的对话, 这句话是肖远的人生观点体现,他认为人生如舰,能轰轰烈烈就好。 13.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本文使用最具特色的表达方式是细节描写,请结合 文本简要分析其妙处”,是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达方式能力。题目已经指出赏析 文中的细节描写。答题时,选取文中的细节描写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此细节描写 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文中的细节描写有很多,比如患绝症的 父亲用手电筒光作为信号与儿子联络,文对儿子行动和老“西昌”舰去哪干嘛; “西昌”舰只要一起航,老舰长肖远受伤的腰就会痛;“西昌”舰退役仪式上, 医护人员带着各种抢救设备,用轮椅把肖远推上了甲板等等,答题时任选取一处 进行赏析即可。 点睛:赏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指出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第二步,结合文章运用该表达方式的具体例子,分析运用该表达方式写了什么内 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 14.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肖远的形象特点”,是考 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认真阅读文本,从文中找出描写父亲肖远的语句,结 合具体的语句分析孙兴的形象特点,第③段写海战中横梁砸下,用身体挡住,舰 得救而肖远负伤。第④段,在“西昌”舰的退役仪式上,肖远抱病参加,并细讲 舰的每个细节,由此看出肖远爱舰如命。⑧至國段,“西昌”舰最后一次远航, 肖远依然坐在轮椅上,到没有信号塔的山顶,用手电筒给军舰发信号,并且眼角 闪泪饱含满腔军人情,从中可以看出肖远具有浓厚的军人情怀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 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语言 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 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五、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17分。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20题4分,21 题3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语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纤尘(xian) 蕴藉 青枫浦 喟然叹曰 B.潺谖 谙熟(an) 东南坼 呱呱而泣 C.央浼 哂笑 穷睇眄 大笔如椽 D.羽觞( shang)剽掠 捣衣砧 兔起鹘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字音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有错误的一项”, D项,“剽掠(piao)”中的“剽”应读“piao”。故选D。 16.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A.绵薄 穹顶 节骨眼 皇天厚土 B.希翼 付梓 接茬儿 叨陪鲤对 C.因缘 宛转 捅娄子 轻鸢剪掠 D.岑寂 雪霁 钻空子 清沁肺腑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字形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词语中有 错别字的一项”,B项,“希翼”应为“希冀”。故选B。 17.下列各项加点的同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隆重举行,深切缅怀死难同胞, 罄竹难书地谴责日本法西斯。 B.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但读书切 不可太咬文嚼字卖弄学问。 C.江歌案的发生揭示了人性的冷漠,拷问着人的灵魂,反思此事对切实加强青 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大有裨益。 D.进入2018年,财政部将加快税制改革步伐,更多税改将落地生效,而那些目 无全牛的做法将彻底摒弃。 【答案】C
第二步,结合文章运用该表达方式的具体例子,分析运用该表达方式写了什么内 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 14.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肖远的形象特点”,是考 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认真阅读文本,从文中找出描写父亲肖远的语句,结 合具体的语句分析孙兴的形象特点,第③段写海战中横梁砸下,用身体挡住,舰 得救而肖远负伤。第④段,在“西昌”舰的退役仪式上,肖远抱病参加,并细讲 舰的每个细节,由此看出肖远爱舰如命。⑧至⑳段,“西昌”舰最后一次远航, 肖远依然坐在轮椅上,到没有信号塔的山顶,用手电筒给军舰发信号,并且眼角 闪泪饱含满腔军人情,从中可以看出肖远具有浓厚的军人情怀。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 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语言 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 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五、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17 分。选择题 10 分,每小题 2 分;20 题 4 分,21 题 3 分) 15.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语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 纤尘(xiān) 蕴藉 青枫浦 喟然叹曰 B. 潺谖 谙熟(ān) 东南坼 呱呱而泣 C. 央浼 哂笑 穷睇眄 大笔如椽 D. 羽觞(shāng) 剽掠 捣衣砧 兔起鹘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有错误的一项”, D 项,“剽掠(piáo)”中的“剽”应读“piāo”。故选 D。 16.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A. 绵薄 穹顶 节骨眼 皇天厚土 B. 希翼 付梓 接茬儿 叨陪鲤对 C. 因缘 宛转 捅娄子 轻鸢剪掠 D. 岑寂 雪霁 钻空子 清沁肺腑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字形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词语中有 错别字的一项”,B 项,“希翼”应为“希冀”。故选 B。 17. 下列各项加点的同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12 月 13 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隆重举行,深切缅怀死难同胞, 罄竹难书地谴责日本法西斯。 B.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但读书切 不可太咬文嚼字卖弄学问。 C. 江歌案的发生揭示了人性的冷漠,拷问着人的灵魂,反思此事对切实加强青 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大有裨益。 D. 进入 2018 年,财政部将加快税制改革步伐,更多税改将落地生效,而那些目 无全牛的做法将彻底摒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使用恰当 的一项,A项,罄竹难书: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罪行 多得写不完。不能用于谴责;B项,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 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不符合语境;C项,大有裨益:裨益:益处、好处。形 容益处很大。符合语境;D项,目无全牛: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 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不符合语境。故选 C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如果宇宙的密度小于该监界值,它将不会坍缩,而且会继续永远膨胀下去。 B.上海、淅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成功落地,其余29个省份也有了改革时间表和 路线图 C.通过某些寓言故事,作者用来说明一种道理,但读者却从中可能得到别的认 识和 启示。 D.9月1日起,全面取消手机国内长途漫游费,存在了20多年的手机国内漫游 将成为历史。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辨析修改病句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 的一项”,A项,关联词不当,“而且”应为“反而”;C项,成分残缺,缺少 主语,去掉“通过”;D项,不合逻辑,应为“漫游费将成为历史”。故选B。 点睛:常考的病句类型为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 或赘余、结构混乱。考生在解答此类题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语感检 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 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 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 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 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 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⑤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得语言标 19.“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一句放人下面语段中 最恰当的位置是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A)这个 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 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B)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 的建筑,(C)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间属于一家的关系。 (D) A. A B. B C. C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语句衔接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属于有语境 的连贯题,且从所给语境来看,这段话是解说中国建筑体系具有什么特征,或者 说是解说什么是中国建筑体系。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把握“它是中华民族数 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中“它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使用恰当 的一项”,A 项,罄竹难书: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罪行 多得写不完。不能用于谴责;B 项,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 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不符合语境;C 项,大有裨益:裨益:益处、好处。形 容益处很大。符合语境;D 项,目无全牛: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 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不符合语境。故选 C。 1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如果宇宙的密度小于该监界值,它将不会坍缩,而且会继续永远膨胀下去。 B. 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成功落地,其余 29 个省份也有了改革时间表和 路线图。 C. 通过某些寓言故事,作者用来说明一种道理,但读者却从中可能得到别的认 识和 启示。 D. 9 月 1 日起,全面取消手机国内长途漫游费,存在了 20 多年的手机国内漫游 将成为历史。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 的一项”,A 项,关联词不当,“而且”应为“反而”;C 项,成分残缺,缺少 主语,去掉“通过”;D 项,不合逻辑,应为“漫游费将成为历史”。故选 B。 点睛:常考的病句类型为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 或赘余、结构混乱。考生在解答此类题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语感检 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 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 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 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 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 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⑤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得语言标 志。 19. “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一句放人下面语段中 最恰当的位置是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A)这个 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 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B)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 的建筑,(C)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间属于一家的关系。 (D)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衔接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属于有语境 的连贯题,且从所给语境来看,这段话是解说中国建筑体系具有什么特征,或者 说是解说什么是中国建筑体系。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把握“它是中华民族数 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中“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