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鱼类的生物学基础 >第十六章鱼类的生活与环境 >第十七章鱼类的年龄和生长 >第十八章鱼类的摄食 >第十九章鱼类的繁殖 >第二十章鱼类的洄游 1
1 第三篇 鱼类的生物学基础 ➢ 第十六章 鱼类的生活与环境 ➢ 第十七章 鱼类的年龄和生长 ➢ 第十八章 鱼类的摄食 ➢ 第十九章 鱼类的繁殖 ➢ 第二十章 鱼类的洄游
第十八章鱼类的摄食 第一节鱼类的摄食类型和摄食方式 一、摄食类型 >鱼类所摄取的食物种类很多。根据各种鱼成鱼阶段所摄取的 主要食物性质,可以将鱼类的摄食类型分为以下几类: >(一)植物食性的鱼类:主要饵料是植物。 >(二)动物食性的鱼类:主要饵料为动物,多数鱼类属 动物食性。根据食物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 ·温和肉食性鱼类:以无脊椎动物为食。 ·凶猛肉食性鱼类:以鱼为食。 >(三)杂食性鱼类:其食物组成比较广泛,往往摄取 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的食物,有动物性也有植物性的, 亦食部分水底腐殖质。 2
2 第十八章 鱼类的摄食 第一节 鱼类的摄食类型和摄食方式 一、摄食类型 ➢ 鱼类所摄取的食物种类很多。根据各种鱼成鱼阶段所摄取的 主要食物性质,可以将鱼类的摄食类型分为以下几类: ➢(一)植物食性的鱼类:主要饵料是植物。 ➢(二)动物食性的鱼类:主要饵料为动物,多数鱼类属 动物食性。根据食物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 • 温和肉食性鱼类:以无脊椎动物为食。 • 凶猛肉食性鱼类:以鱼为食。 ➢(三)杂食性鱼类 :其食物组成比较广泛,往往摄取 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的食物,有动物性也有植物性的, 亦食部分水底腐殖质
>如果按照鱼类所吃的饵料生物的生态类型来划分,有: >浮游生物食性: >底栖生物食性: >游泳生物食性: >又可依据鱼类摄取食物种类的多少,分为: >狭食性: >广食性: >有些鱼类吃的食物比较多样,往往可以划入两种食性类型。 3
3 ➢ 如果按照鱼类所吃的饵料生物的生态类型来划分,有: ➢ 浮游生物食性: ➢ 底栖生物食性: ➢ 游泳生物食性: ➢ 又可依据鱼类摄取食物种类的多少,分为: ➢ 狭食性: ➢ 广食性: ➢ 有些鱼类吃的食物比较多样,往往可以划入两种食性类型
二、摄食方式 >追捕:大多数凶猛肉食性鱼类均是以此方式摄食。 >滤食:食浮游生物的鱼类,浮游生物随着水流进入口咽腔, 然后通过细密的鳃耙过滤食物。 > 研磨:以无脊椎动物(如甲壳类,软体动物等)为食的鱼类, 都有适应于其食性的不同类型的齿。 >刮食:以丛生植物为食的鱼用其往往极为锐利的下唇刮取食 物。如:鲤科的白甲鱼和鲴鱼类、鲻、鮻鱼。 >吸食:海马、海龙等口呈长管状,它们以吮吸的方式摄取水 层水的糠虾等无脊椎动物。 ♪ 寄生:鱼类中也有营寄生生活的种类,如七鳃鳗和盲鳗、角 鮟鱇等。 > 鱼类不同的摄食方式是和食物种类及其运动特点相联系的, 当摄食不同食物时,鱼类也以不同的摄食方式获取,这是鱼 类生态适应特点之一。 4
4 二、摄食方式 ➢ 追捕:大多数凶猛肉食性鱼类均是以此方式摄食。 ➢ 滤食:食浮游生物的鱼类,浮游生物随着水流进入口咽腔, 然后通过细密的鳃耙过滤食物。 ➢ 研磨:以无脊椎动物(如甲壳类,软体动物等)为食的鱼类, 都有适应于其食性的不同类型的齿。 ➢ 刮食:以丛生植物为食的鱼用其往往极为锐利的下唇刮取食 物。如:鲤科的白甲鱼和鲴鱼类、鲻、鮻鱼。 ➢ 吸食:海马、海龙等口呈长管状,它们以吮吸的方式摄取水 层水的糠虾等无脊椎动物。 ➢ 寄生:鱼类中也有营寄生生活的种类,如七鳃鳗和盲鳗、角 鮟鱇等。 ➢ 鱼类不同的摄食方式是和食物种类及其运动特点相联系的, 当摄食不同食物时,鱼类也以不同的摄食方式获取,这是鱼 类生态适应特点之一
三、摄食的形态学适应 >鱼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各自食性类 型和摄食方式的形态学特征。一般来说,每一种鱼对喜 好的食饵生物都有特定的形态学适应。鱼的体形、感觉 器官适应于搜索、感知,口、牙齿、鳃耙适应于摄取, 而胃、肠构造也适应于消化这种食物。 5
5 ➢ 鱼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各自食性类 型和摄食方式的形态学特征。一般来说,每一种鱼对喜 好的食饵生物都有特定的形态学适应。鱼的体形、感觉 器官适应于搜索、感知,口、牙齿、鳃耙适应于摄取, 而胃、肠构造也适应于消化这种食物。 三、摄食的形态学适应
第二节食物的选择性和食性的转换 一、食物的选择性 >研究鱼类对食物的选择性,一般根据两方面的因素来判断: 一是栖息环境中各种饵料生物的数量比重情况;二是鱼类 吞食各种饵料生物的数量比重情况。将这两方面的情况加 以对照分析,即可看出某种鱼对饵料有无选择性。 > 以鱼肠中某一摄食对象的百分比除以该对象在自然环境中 鱼类索饵的生物群落中所占的百分比,即得出选择指数。 E= ri p > 如果选择指数大于1,那就表明该饵料对象被鱼所选择,如 果小于1,就是被鱼所放弃。但是利用选择指数,必须考虑 往往造成误差的一些因子,如采样工具的性能问题。 6
6 第二节 食物的选择性和食性的转换 一、食物的选择性 ➢ 研究鱼类对食物的选择性,一般根据两方面的因素来判断: 一是栖息环境中各种饵料生物的数量比重情况;二是鱼类 吞食各种饵料生物的数量比重情况。将这两方面的情况加 以对照分析,即可看出某种鱼对饵料有无选择性。 ➢ 以鱼肠中某一摄食对象的百分比除以该对象在自然环境中 鱼类索饵的生物群落中所占的百分比,即得出选择指数。 E= ➢ 如果选择指数大于1,那就表明该饵料对象被鱼所选择,如 果小于1,就是被鱼所放弃。但是利用选择指数,必须考虑 往往造成误差的一些因子,如采样工具的性能问题。 i i p r
>有一些学者采用另一种统计选择指数的公式: E= ri-Pi Pi E=0,表示对这种成分没有选择性; E>0,表示有选择性;E还有的学者根据他实验的结果,采用另一种计算公式: E= r-Pi r+Pi E=0,表示没有选择性;0E>-1.0,则说明对这种食物不喜好。 根据这个公式求出的数值都在+1.0和-1.0的范围内。 7
7 ➢ 有一些学者采用另一种统计选择指数的公式: E= E=0,表示对这种成分没有选择性; E>0,表示有选择性;EE>-1.0,则说明对这种食物不喜好。 根据这个公式求出的数值都在+1.0和-1.0的范围内。 i i i p r − p i i i i r p r p + −
鱼类所摄取的食物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范骑: (1)主要食物 构成食物组成的主要部分,它完全 满足生活的需要。 >(2)次要食物 经常在鱼肠中见到,但数量不多, 它不能完全供应鱼类全部生活的需要。 >(3)偶然食物—是偶然被鱼所摄取的饵料。 >(4)应急食物一由于环境条件改变,缺乏主要食物 而摄取的食物,例如有时在鱼胃内能发现一般不大摄取 的棘皮动物蛇尾类动物,这显然是由于缺乏食物而被迫 吞下的。 8
8 鱼类所摄取的食物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范畴: ➢ (1)主要食物——构成食物组成的主要部分,它完全 满足生活的需要。 ➢ (2)次要食物——经常在鱼肠中见到,但数量不多, 它不能完全供应鱼类全部生活的需要。 ➢ (3)偶然食物——是偶然被鱼所摄取的饵料。 ➢ (4)应急食物——由于环境条件改变,缺乏主要食物 而摄取的食物,例如有时在鱼胃内能发现一般不大摄取 的棘皮动物蛇尾类动物,这显然是由于缺乏食物而被迫 吞下的
二、鱼类食性的转换 > (一) 因发育阶段不同而引起的食性转换 (二) 食性的季节变异 > (三)栖息场所不同而引起的食性变异 > (四)鱼类食饵的昼夜变化 >此外,有些鱼类的食物组成在不同的年份也会反映出不同 的变异。 >鱼类食性的种种变异,往往一方面是受着食物数量的波动, 特别是受基本食料的多少所影响,另一方面也在极大程度 上依食物的易得性为转移,两者是互相联系的。 >总而言之,各种鱼类的食性组成常因不同的年龄、季节、 地区等情况而有程度不同的变化。 9
9 二、鱼类食性的转换 ➢ (一)因发育阶段不同而引起的食性转换 ➢ (二)食性的季节变异 ➢ (三)栖息场所不同而引起的食性变异 ➢ (四)鱼类食饵的昼夜变化 ➢ 此外,有些鱼类的食物组成在不同的年份也会反映出不同 的变异。 ➢ 鱼类食性的种种变异,往往一方面是受着食物数量的波动, 特别是受基本食料的多少所影响,另一方面也在极大程度 上依食物的易得性为转移,两者是互相联系的。 ➢ 总而言之,各种鱼类的食性组成常因不同的年龄、季节、 地区等情况而有程度不同的变化
食性的回塑性和稳固性 有些鱼类在各种环境的影响下,有改变营养特性的能力,食 性组成比较容易发生变化,这可称为食性的可塑性。 鱼类在各种环境的影响下,仍能保持自己的营养特性,食性 组成比较稳定,变化不大,这可称为食性的稳固性。 鱼类的食性往往既有稳固性,又有可塑性,这在各种鱼类中 的情况是不同的。有些鱼类的稳固性和可塑性都很高;有些 鱼类则稳固性较高,可塑性较低;还有些鱼类是可塑性较高, 稳固性较低。鱼类食性的可塑性与环境条件、饵料组成等有 很密切的关系。 10
10 食性的可塑性和稳固性 ➢ 有些鱼类在各种环境的影响下,有改变营养特性的能力,食 性组成比较容易发生变化,这可称为食性的可塑性。 ➢ 鱼类在各种环境的影响下,仍能保持自己的营养特性,食性 组成比较稳定,变化不大,这可称为食性的稳固性。 ➢ 鱼类的食性往往既有稳固性,又有可塑性,这在各种鱼类中 的情况是不同的。有些鱼类的稳固性和可塑性都很高;有些 鱼类则稳固性较高,可塑性较低;还有些鱼类是可塑性较高, 稳固性较低。鱼类食性的可塑性与环境条件、饵料组成等有 很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