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讲稿 一、小康社会之目标 1、小康社会之涵义 用“小康”这个指标描述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邓小平的 创造。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清醒地意识到,以前制定的到20世 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的。在制定 现代化战略目标时,它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其中:第一步 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 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 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 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三步走”战略构 想体系中,“小康”的含义是“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它着眼于物 质生活方面的指标,主要指的是人民物质生活的水平状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新世 纪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新目标。那么,什么是小康社会呢?小康社会本 质上是要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 前提下,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使人民生活更 加殷实、宽裕,精神生活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小康水平”主要着 眼于物质生活方面的指标,“小康社会”则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意味着社会全面进步到小康状态。所以,“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物质
1 小康社会讲稿 一、小康社会之目标 1、小康社会之涵义 用“小康”这个指标描述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邓小平的 创造。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清醒地意识到,以前制定的到 20 世 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的。在制定 现代化战略目标时,它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其中:第一步 从 1981 年到 1990 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 二步从 1991 年到 20 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 小康水平;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 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三步走”战略构 想体系中,“小康”的含义是“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它着眼于物 质生活方面的指标,主要指的是人民物质生活的水平状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新世 纪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新目标。那么,什么是小康社会呢?小康社会本 质上是要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 前提下,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使人民生活更 加殷实、宽裕,精神生活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小康水平”主要着 眼于物质生活方面的指标,“小康社会”则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意味着社会全面进步到小康状态。所以,“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物质
生活的提高,还包括人民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态 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提高。按照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描 述:“就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 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从“小康水平”到“小康社会”,是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扩展 到了社会生活的全面提高,社会的全面进步。“小康”还是“小康”, 当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扩展到了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时,量变过 程已经带来了质的升华。 2、小康社会之衡量标准 “小康”是衡量国民生活水平状况时使用的概念,属于经济的范 畴。国民生活水平状况,一般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富裕。 对于国民生活水平状况的衡量,目前主要有两种参照标准,即用 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在整个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经济学称之为“恩 格尔系数”;另一个是以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为参照标准 按照恩格尔系数的标准,居民的食物性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 重高于60%,就属于绝对贫困;在60%—50%之间属于温饱;50%-40% 之间属于小康;30%-20%属于富裕,20%以下属于特别富裕。 以人均GDP为参照标准,是我们习惯采用的衡量方式。在“三步 走”战略中,人均GDP达到400美元算达到温饱水平,达到800美元 算进入小康水平,打道4000美元才算得上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实现两大历史性跨越。20世纪80年代 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90年代由温饱达到小康。改革开放后的20多
2 生活的提高,还包括人民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态 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提高。按照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描 述:“就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 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从“小康水平”到“小康社会”,是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扩展 到了社会生活的全面提高,社会的全面进步。“小康”还是“小康”, 当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扩展到了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时,量变过 程已经带来了质的升华。 2、小康社会之衡量标准 “小康”是衡量国民生活水平状况时使用的概念,属于经济的范 畴。国民生活水平状况,一般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富裕。 对于国民生活水平状况的衡量,目前主要有两种参照标准,即用 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在整个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经济学称之为“恩 格尔系数”;另一个是以人均 GDP(国内生产总值)为参照标准。 按照恩格尔系数的标准,居民的食物性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 重高于 60%,就属于绝对贫困;在 60%—50%之间属于温饱;50%—40% 之间属于小康;30%—20%属于富裕,20%以下属于特别富裕。 以人均 GDP 为参照标准,是我们习惯采用的衡量方式。在“三步 走”战略中,人均 GDP 达到 400 美元算达到温饱水平,达到 800 美元 算进入小康水平,打道 4000 美元才算得上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实现两大历史性跨越。20 世纪 80 年代 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90 年代由温饱达到小康。改革开放后的 20 多
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居于世界前列,是新中 国成立以来最快的时期。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由57.5%和67.7%下降 到37.%%和47.7%。居民消费由追求基本生活资料数量的满足发展到 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结构从以农产品消费为特点的温饱型进入 以工业品消费为特点的小康型。城乡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2.5亿农 村贫困人口中85%以上已经脱贫,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 30.7%降到2.5%。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到2000年年底,我国GDP超过了 10000亿美元,即人均GDP超过了800美元。2001年底,我国农村居 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降到了47.7%;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了 37.9%。因此,我国人民总体上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有充分根 据的 但是,我们目前的状况只是“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也就是 总体上平均计算达到了。由于我国的疆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到 2000年,全国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5%左右,目前尚 有将近2700万人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城镇有一批下岗人口 在最底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一部分人口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尚未 达到小康。因此,总体上是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所 要实现的“小康”是全面、均衡的小康 在以人均GDP为参照的衡量标准中,从“小康”到“富裕”的指 标跨度非常大,如果把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视为富裕,那么人均 GDP在800-4000美元以下都属于“小康”。这是一个很宽的数量区
3 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居于世界前列,是新中 国成立以来最快的时期。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由 57.5%和 67.7%下降 到 37.9%和 47.7%。居民消费由追求基本生活资料数量的满足发展到 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结构从以农产品消费为特点的温饱型进入 以工业品消费为特点的小康型。城乡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2.5 亿农 村贫困人口中 85%以上已经脱贫,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 30.7%降到 2.5%。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到 2000 年年底,我国 GDP 超过了 10000 亿美元,即人均 GDP 超过了 800 美元。2001 年底,我国农村居 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降到了 47.7%;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了 37.9%。因此,我国人民总体上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有充分根 据的。 但是,我们目前的状况只是“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也就是 总体上平均计算达到了。由于我国的疆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到 2000 年,全国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的人口占总人口的 75%左右,目前尚 有将近 2700 万人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城镇有一批下岗人口 在最底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一部分人口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尚未 达到小康。因此,总体上是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所 要实现的“小康”是全面、均衡的小康。 在以人均 GDP 为参照的衡量标准中,从“小康”到“富裕”的指 标跨度非常大,如果把人均 GDP 达到 4000 美元视为富裕,那么人均 GDP 在 800—4000 美元以下都属于“小康”。这是一个很宽的数量区
间。虽然2004年底我国人均GDP达到了1400美元,但要达到4000 美元的标准还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3、小康社会之目标 小康社会”令人向往,令人振奋。实现“小康社会”这一目标 意味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它与“三步走”战略目标中第二步“从1991 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的“小康水平”相比,其 衡量指标非同一般。根据十六大报告的论述,到2020年我国GDP总 额比2000年翻两番,将达到35亿元人民币,人均GDP将超过3000 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这就意味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将进一步增强。根据国务院发展 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的估计,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很可能跃居第三 位,仅次于美国、日本;这就意味着,在这20年中,我国经济将保 持饩%以上的高速增长,当然,不排除前10年可能略高一些,大约在 7%—8%,后10年可能在6%—7%之间;这也意味着,到那时,电话普 及、轿车进入更多的城镇居民家庭,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 品在农村普及,城乡人均住房面积进一步扩大,居住质量进一步提高; 这还意味着,相关行业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机遇 二、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和难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 国情,现在所达到的小康水平,发展很不平衡,未来小康社会建设的 进程也将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
4 间。虽然 2004 年底我国人均 GDP 达到了 1400 美元,但要达到 4000 美元的标准还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3、小康社会之目标 “小康社会”令人向往,令人振奋。实现“小康社会”这一目标。 意味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它与“三步走”战略目标中第二步“从 1991 年到 20 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的“小康水平”相比,其 衡量指标非同一般。根据十六大报告的论述,到 2020 年我国 GDP 总 额比 2000 年翻两番,将达到 35 亿元人民币,人均 GDP 将超过 3000 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这就意味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将进一步增强。根据国务院发展 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的估计,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很可能跃居第三 位,仅次于美国、日本;这就意味着,在这 20 年中,我国经济将保 持 7%以上的高速增长,当然,不排除前 10 年可能略高一些,大约在 7%—8%,后 10 年可能在 6%—7%之间;这也意味着,到那时,电话普 及、轿车进入更多的城镇居民家庭,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 品在农村普及,城乡人均住房面积进一步扩大,居住质量进一步提高; 这还意味着,相关行业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机遇。 二、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和难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 国情,现在所达到的小康水平,发展很不平衡,未来小康社会建设的 进程也将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
最困难之点,不在城市,而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 村;不在东部,而在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 1、“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关键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目前在我国最为突出。农 业的现代化水平太低、农民收入相对过低以及农村严重落后于城市等 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制约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实现。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农村能否如期完 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在我国13亿人 口中,60%在农村,占绝大多数。由于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少, 无法采用现代化技术设备、实施集约化经营,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决定了我国农业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能 否满足人民的吃饭问题,即粮食问题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98年的将近半个世纪中,经过艰苦努 力,粮食产量从2263.6亿斤提高到10200亿斤以上,中国农民就在 这仅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上,生产了占世界总量达17%的粮食,养活 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逐年递减 2004年初,党中央出台了“一号文件”等一系列扶持农业和粮 食生产的政策,农业生产出现了喜人的形势,2004年粮食总产量稳 超9100亿斤,达到了年初的预期目标。由于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 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上,阻碍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农业生产 上的推广和运用,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
5 最困难之点,不在城市,而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 村;不在东部,而在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 1、“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关键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目前在我国最为突出。农 业的现代化水平太低、农民收入相对过低以及农村严重落后于城市等 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制约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实现。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农村能否如期完 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在我国 13 亿人 口中,60%在农村,占绝大多数。由于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少, 无法采用现代化技术设备、实施集约化经营,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决定了我国农业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能 否满足人民的吃饭问题,即粮食问题。 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98 年的将近半个世纪中,经过艰苦努 力,粮食产量从 2263.6 亿斤提高到 10200 亿斤以上,中国农民就在 这仅占世界不到 7%的耕地上,生产了占世界总量达 17%的粮食,养活 了占世界 22%的人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逐年递减。 2004 年初,党中央出台了“一号文件”等一系列扶持农业和粮 食生产的政策,农业生产出现了喜人的形势,2004 年粮食总产量稳 超 9100 亿斤,达到了年初的预期目标。由于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 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上,阻碍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农业生产 上的推广和运用,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
改变 其次,农民收入过低,增长缓慢,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要解决 的重要问题之 虽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最大的群体,但中国农民收入 总体偏低,而且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在下降。1978年以来,我 国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5.2%,农民得到了实惠。但从1997 年开始,增长速度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降趋势。农民人均纯收入197 年增长4.6%,1998年增长4.3%,1999年增长3.8%,2000年增长2.1%, 知道2001年才出现反弹,增长4.2%。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 元,比上年增长44%。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75元,比上年增 长4%。近几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徘徊在4%左右,不到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一半,这与“十五”计划年均增长5%的 目标相距较大。同时,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也在持续减少。1998年 减少了30元人民币,1999年减少了57元人民币,2000年减少了54 元人民币。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制定了16项发展指标,实现了 13项,而农民人均收入、全国居民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初级卫生保 健体系3个指标没有实现,这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瓶 颈 2004年初中央在宏观调控中加强了农业基础,出台了一系列扶 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农村发展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一是 粮食产量稳定增长。2004年粮食总产量稳超9100亿斤的预期目标, 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680亿斤。由于粮食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价格
6 改变。 其次,农民收入过低,增长缓慢,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要解决 的重要问题之一。 虽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最大的群体,但中国农民收入 总体偏低,而且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在下降。1978 年以来,我 国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 15.2%,农民得到了实惠。但从 1997 年开始,增长速度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降趋势。农民人均纯收入 1997 年增长 4.6%,1998 年增长 4.3%,1999 年增长 3.8%,2000 年增长 2.1%, 知道 2001 年才出现反弹,增长 4.2%。2002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2476 元,比上年增长 4.4%。2003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2575 元,比上年增 长 4%。近几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徘徊在 4%左右,不到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一半,这与“十五”计划年均增长 5%的 目标相距较大。同时,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也在持续减少。1998 年 减少了 30 元人民币,1999 年减少了 57 元人民币,2000 年减少了 54 元人民币。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政府制定了 16 项发展指标,实现了 13 项,而农民人均收入、全国居民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初级卫生保 健体系 3 个指标没有实现,这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瓶 颈。 2004 年初中央在宏观调控中加强了农业基础,出台了一系列扶 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农村发展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一是 粮食产量稳定增长。2004 年粮食总产量稳超 9100 亿斤的预期目标, 2005 年粮食总产量达到 9680 亿斤。由于粮食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价格
的回升,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出现28.4%的较大增幅,据统计,2004 年农民的售粮收入增加了600多亿元;二是农民外出流动性就业稳定 增加,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截止2004年底,农民外出就业突破1 亿人,外出劳务收入增长18.8%。最新统计显示,2003年以前拖欠的 农民工工资已偿付87%;三是减免农业税,实行直接补贴等政策增加 农民的转移性收入。由此全国农民普遍“减负”达33%,农民减负增 收达302亿元。2004年农民收入总体增幅超过6%,是1997年以来增 幅最高的一年。 然而,农民收入总体偏低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民收入上 不去,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严重落后于工业化。 由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村人均二亩耕 地,户均七八亩耕地,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 增长。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大幅度提高他们 的生活水平,在农村全面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再次,我国农村与城市发展差距在拉大,表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农村文化、科技、教育、 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远远落后于城市。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 距从1978年的2.57:1和1985年的1.86:1扩大到2001年的2.90: 1,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由1978年的2.93:1和1985年的2.31: 1扩大到1999年的3.52:1。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了9.1%,但农业 产出却仅增加2.5%,远远落在了其它行业后面。事实上,在过去20 年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8亿农民居住的中国农村也被城市远远
7 的回升,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出现 28.4%的较大增幅,据统计,2004 年农民的售粮收入增加了 600 多亿元;二是农民外出流动性就业稳定 增加,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截止 2004 年底,农民外出就业突破 1 亿人,外出劳务收入增长 18.8%。最新统计显示,2003 年以前拖欠的 农民工工资已偿付 87%;三是减免农业税,实行直接补贴等政策增加 农民的转移性收入。由此全国农民普遍“减负”达 33%,农民减负增 收达 302 亿元。2004 年农民收入总体增幅超过 6%,是 1997 年以来增 幅最高的一年。 然而,农民收入总体偏低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民收入上 不去,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严重落后于工业化。 由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村人均二亩耕 地,户均七八亩耕地,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 增长。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大幅度提高他们 的生活水平,在农村全面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再次,我国农村与城市发展差距在拉大,表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农村文化、科技、教育、 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远远落后于城市。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 距从 1978 年的 2.57:1 和 1985 年的 1.86:1 扩大到 2001 年的 2.90: 1,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由 1978 年的 2.93:1 和 1985 年的 2.31: 1 扩大到 1999 年的 3.52:1。2003 年中国经济增长了 9.1%,但农业 产出却仅增加 2.5%,远远落在了其它行业后面。事实上,在过去 20 年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8 亿农民居住的中国农村也被城市远远
地甩在了后面。2003年农村人均收入接近2622元,城市居民人均收 入却接近8000元。这种城乡之间总体上发展的极不平衡必然造成二 元经济结构下一系列独特的农村社会问题。因此,在我国总体上进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后,就需要比任时候都更为关注农村的 社会全面进步问题,否则,就有可能延缓我国现代化进程。邓小平同 志曾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为了较好的解决“ 农”问题,加快农村建设步伐,2004年中央政府决定,在农村地区 投入增加25%,达到1500亿元,用于改善农村的教育、公共卫生设 施、道路建设和其他服务,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状况有了明显变化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明确 今后五年,国家财政新增义务教育经费累计将达2182亿元;五年内, 国家财政将投入200多亿元对乡镇卫生院和部分县医院设施进行改 造;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由20元增加到 40元,中央财政为此将增加支出42亿元。这些必将加快农村各项社 会事业的发展。2、加快城镇化发展是途径 城镇化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最初是由工业化引 起和推动的,是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和工业化的全面推进中,受聚集 效应和规模效应递增规律影响产生的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 向城市型转化的运动过程,表现为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城镇数量增 加,城镇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发 达国家城镇化率已达60%70%,而我国到2003年这一比重才达到
8 地甩在了后面。2003 年农村人均收入接近 2622 元,城市居民人均收 入却接近 8000 元。这种城乡之间总体上发展的极不平衡必然造成二 元经济结构下一系列独特的农村社会问题。因此,在我国总体上进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后,就需要比任时候都更为关注农村的 社会全面进步问题,否则,就有可能延缓我国现代化进程。邓小平同 志曾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为了较好的解决“三 农”问题,加快农村建设步伐,2004 年中央政府决定,在农村地区 投入增加 25%,达到 1500 亿元,用于改善农村的教育、公共卫生设 施、道路建设和其他服务,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状况有了明显变化。 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明确 今后五年,国家财政新增义务教育经费累计将达 2182 亿元;五年内, 国家财政将投入 200 多亿元对乡镇卫生院和部分县医院设施进行改 造;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由 20 元增加到 40 元,中央财政为此将增加支出 42 亿元。这些必将加快农村各项社 会事业的发展。2、加快城镇化发展是途径 城镇化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最初是由工业化引 起和推动的,是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和工业化的全面推进中,受聚集 效应和规模效应递增规律影响产生的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 向城市型转化的运动过程,表现为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城镇数量增 加,城镇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发 达国家城镇化率已达 60%—70%,而我国到 2003 年这一比重才达到 40.53%
目前,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水平(我国工业增加值已占GDP 的50%)。城市化滞后会阻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城市化过程不 仅是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转移过程,而且是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 门转移,引发劳动生产率突变和提升的过程。因为在二元经济格局下, 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低于工业劳动生产率。所以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 移,劳动生产率可比其先前提高4-5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 续快速增长,很大程度得益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包括20 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和90年代以后的民工潮。虽然因户籍 制度障碍,城镇化未完全到位,但是2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无疑是我国这一时期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实践证明,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过程,不仅是劳动者自身技能的提高过程,而 且是劳动者在地区之间和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过程。城镇化滞后于工 业化,恰恰在这方面起着相反的作用 城镇化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 结构性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环节。2001年,我国农业 在GDP中比重只占15.2%,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却占到全国劳动力总量 的50%,农村人口更是占到全国人口的62%。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 化进程缓慢,农民比重过大,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据《2001 2002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测算,通过城市化,当我国农村人口 数量降到全国人口的25%以下时,我国农村的土地才有可能实现规模 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农民才能从传统的农民变为现代农业工人 人均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能达到与城镇人口相等或接近的水平,真
9 目前,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水平(我国工业增加值已占 GDP 的 50%)。城市化滞后会阻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城市化过程不 仅是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转移过程,而且是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 门转移,引发劳动生产率突变和提升的过程。因为在二元经济格局下, 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低于工业劳动生产率。所以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 移,劳动生产率可比其先前提高 4—5 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 续快速增长,很大程度得益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包括 20 世纪 80 年代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和 90 年代以后的民工潮。虽然因户籍 制度障碍,城镇化未完全到位,但是 2 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无疑是我国这一时期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实践证明,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过程,不仅是劳动者自身技能的提高过程,而 且是劳动者在地区之间和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过程。城镇化滞后于工 业化,恰恰在这方面起着相反的作用。 城镇化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 结构性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环节。2001 年,我国农业 在 GDP 中比重只占 15.2%,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却占到全国劳动力总量 的 50%,农村人口更是占到全国人口的 62%。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 化进程缓慢,农民比重过大,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据《2001 —2002 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测算,通过城市化,当我国农村人口 数量降到全国人口的 25%以下时,我国农村的土地才有可能实现规模 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农民才能从传统的农民变为现代农业工人, 人均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能达到与城镇人口相等或接近的水平,真
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为了彻底解决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现代化,增 加农民收入,需要将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把一部分农民从土 地上逐步解放出来,最终达到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目标。 十六大报告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明确提出解决 “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这个思路跳出了传统的就 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局限。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研 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城乡统筹实质上是统筹城乡生产要素,首先 是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我国宏观总体形势由过去长期的 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但是这一过剩是相对于有购买力需求的过 剩,而不是对于人民实际需求的过剩,即因为现实购买力不够,不是 老百姓不需要产品。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399元,城镇居民人 均收入8265元,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是农村居民的3.5倍。既然我 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不及城市居民的1/3,怎么会不需要产品呢? 现在,我国农村人口是城市人口到倍多,13亿人口中有6亿多 在农村,农民购买力低下,就把全国的购买力拉下来了。假如农村人 口购买力达到城市人口的水平,全国就要增加至少3万多亿元的购买 力,如果这样的购买力投入市场,目前我国的工业消费品总体上恐怕 不是过剩,而是不足了。那么,制约农民购买力的因素有哪些呢?两 个方面:一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二是农民的生活方式。而这两个方面 都同农村城镇化密切相关。农村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城镇化。只
10 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为了彻底解决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现代化,增 加农民收入,需要将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把一部分农民从土 地上逐步解放出来,最终达到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目标。 十六大报告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明确提出解决 “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这个思路跳出了传统的就 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局限。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研 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城乡统筹实质上是统筹城乡生产要素,首先 是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 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以后,我国宏观总体形势由过去长期的 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但是这一过剩是相对于有购买力需求的过 剩,而不是对于人民实际需求的过剩,即因为现实购买力不够,不是 老百姓不需要产品。2003 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2399 元,城镇居民人 均收入 8265 元,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是农村居民的 3.5 倍。既然我 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不及城市居民的 1/3,怎么会不需要产品呢? 现在,我国农村人口是城市人口到倍多,13 亿人口中有 6 亿多 在农村,农民购买力低下,就把全国的购买力拉下来了。假如农村人 口购买力达到城市人口的水平,全国就要增加至少 3 万多亿元的购买 力,如果这样的购买力投入市场,目前我国的工业消费品总体上恐怕 不是过剩,而是不足了。那么,制约农民购买力的因素有哪些呢?两 个方面:一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二是农民的生活方式。而这两个方面 都同农村城镇化密切相关。农村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城镇化。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