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2学时) 一、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P1)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在《邓小平理论概论》的 基础上开设的一门新的政治理论课。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 理论成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 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虽然遇到挫折,但是社会主义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仍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 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 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 题,刨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 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 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 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 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
1 绪 论(2学时) 一、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P1)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在《邓小平理论概论》的 基础上开设的一门新的政治理论课。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 理论成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 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虽然遇到挫折,但是社会主义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仍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 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 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 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 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 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 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 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
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 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 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 力量之源。 江泽民同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站在 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际国內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岀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正如胡锦涛同 志所指出:江泽民同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申时度势的领导才能、 与时俱进的政治勇气和励精图治的工作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发展建立了卓著的功勋,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的普 遍赞誉。尤其是他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国 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脉相 承的科学思想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 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典范,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最现实、最生动 的教材。在当代中国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二、主要内容和特色(P2)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全面 论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涵义、形成发展过程、科 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建设 的路线方针政策 课程的特点:第一,始终围绕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
2 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 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 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 力量之源。 江泽民同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站在 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正如胡锦涛同 志所指出:“江泽民同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审时度势的领导才能、 与时俱进的政治勇气和励精图治的工作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发展建立了卓著的功勋,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的普 遍赞誉。尤其是他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国 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脉相 承的科学思想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 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典范,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最现实、最生动 的教材。在当代中国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二、主要内容和特色(P2)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全面 论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涵义、形成发展过程、科 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建设 的路线方针政策。 课程的特点:第一,始终围绕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
开;第二,始终贯穿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继承 与发展的关系;在党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战略、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许多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丰 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 论上做到精练、准确,逻辑严密,并紧紧扣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发 展的实际。第四,教材毎章开头有内容提要,介绍本章的主要原理、观点, 末尾有基本概念和思考题,供大家学习掌握。 三、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P5) 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 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 念,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 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 实践中去。 四、学习这门课程的方法 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江泽民同志有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论述和党的重要文献,坚持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认识与实际的统一。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 脑,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课 程的学习要同学习《邓小平文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等有 关文献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同自学结合起来
3 开;第二,始终贯穿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继承 与发展的关系;在党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战略、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许多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丰 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 论上做到精练、准确,逻辑严密,并紧紧扣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发 展的实际。第四,教材每章开头有内容提要,介绍本章的主要原理、观点, 末尾有基本概念和思考题,供大家学习掌握。 三、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P5) 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 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 念,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 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 实践中去。 四、学习这门课程的方法 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江泽民同志有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论述和党的重要文献,坚持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认识与实际的统一。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 脑,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课 程的学习要同学习《邓小平文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等有 关文献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同自学结合起来
第一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比较系统地掌握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形成的主客观条 件。这是本章的重点 ◆全面、深刻地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 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本章的难点。 ◆学习邓小平同志的革命风范和崇高品格,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树 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讲授课时:六学时 知识点结构图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必然性和主体因素 (3)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两次飞跃 (2)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4)坚持邓论就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种理论的出现、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 代条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条件形成了诸子百家;中国半封建、半
4 第一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 比较系统地掌握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形成的主客观条 件。这是本章的重点。 ◆ 全面、深刻地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 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本章的难点。 ◆ 学习邓小平同志的革命风范和崇高品格,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树 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讲授课时:六学时 ——知识点结构图——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必然性和主体因素 (3)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两次飞跃 (2)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4)坚持邓论就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种理论的出现、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 代条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条件形成了诸子百家;中国半封建、半
殖民地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理论在一个国 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它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任何理论都有其形成 的土壤和条件,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理论 凝聚着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 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 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 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建 设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 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 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 人的实践经验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P7)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当代中国和世界一系列客观历史条件 为基础、为根据的。 1、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时代背景) 邓小平理论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感,而且具有恢弘的“世界观”和鲜 明的时代感。历史进入现代以来,任何一个民族、国家要真正得到发展, 不仅取决于这个民族、国家的内部条件,而且还取决于其外部条件,即当 时的世界格局。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即“东西南北”关系左右了世界格局,和平与发展成为“带有全球性、战 略性的意义”的问题。“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 时代的主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
5 殖民地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理论在一个国 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它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任何理论都有其形成 的土壤和条件,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理论。 凝聚着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 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 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 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建 设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 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 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 人的实践经验。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P7)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当代中国和世界一系列客观历史条件 为基础、为根据的。 1、 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时代背景) 邓小平理论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感,而且具有恢弘的“世界观”和鲜 明的时代感。历史进入现代以来,任何一个民族、国家要真正得到发展, 不仅取决于这个民族、国家的内部条件,而且还取决于其外部条件,即当 时的世界格局。20 世纪 70—80 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即“东西南北”关系左右了世界格局,和平与发展成为“带有全球性、战 略性的意义”的问题。“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 时代的主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
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9 105页)这是因为: (1)经济竟竞赛代替了战争较量。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生产和资本的高 度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相互依存的趋势不断加强。数以万计的跨国 公司和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出现,使发达国家资本相互渗透,经济联系更加 紧密,有了更多的共同利害关系,形成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象 一战、二战那样用战争手段来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已不是适 宜的方式了。经济竟赛代替了战争较量 (2)核均衡带来核恐怖下的核和平。超级大国间长期军备竞赛使双 方在经济上难复重荷,核均衡带来核恐怖下的核和平。美苏双方的核力量 都能够把对方毁灭着干次,致使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核恐怖带来核 和平,双方都惧怕自身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这使双方相互遏制,虽然局部 战争仍然存在,但大国之间爆发全面大规模战争的危险比较小,世界大战 的危险得到控制。 (3)科技竞争代替军备竞赛。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 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极大地 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格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实力,决定着各个国家 在未来世界的地位与作用。时代提出发展问题的紧迫性,正在变成越来越 多的国家和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世界范围的竞争更 多地集中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上,而非军备竟赛上。 (4)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取得民族独立,改变 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极大地削弱了超级大国的战争势力。一大批发展 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后,急需发展经济,改变本国经济落后的面貌,迫切 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他们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
6 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96、 105 页)这是因为: (1)经济竞赛代替了战争较量。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生产和资本的高 度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相互依存的趋势不断加强。数以万计的跨国 公司和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出现,使发达国家资本相互渗透,经济联系更加 紧密,有了更多的共同利害关系,形成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象 一战、二战那样用战争手段来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已不是适 宜的方式了。经济竞赛代替了战争较量。 (2)核均衡带来核恐怖下的核和平。超级大国间长期军备竞赛使双 方在经济上难复重荷,核均衡带来核恐怖下的核和平。美苏双方的核力量 都能够把对方毁灭若干次,致使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核恐怖带来核 和平,双方都惧怕自身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这使双方相互遏制,虽然局部 战争仍然存在,但大国之间爆发全面大规模战争的危险比较小,世界大战 的危险得到控制。 (3)科技竞争代替军备竞赛。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 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极大地 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格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实力,决定着各个国家 在未来世界的地位与作用。时代提出发展问题的紧迫性,正在变成越来越 多的国家和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世界范围的竞争更 多地集中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上,而非军备竞赛上。 (4)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取得民族独立,改变 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极大地削弱了超级大国的战争势力。一大批发展 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后,急需发展经济,改变本国经济落后的面貌,迫切 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他们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
(5)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促进了全球和平运动的发展。人类面临的 世界性难题对维护世界和平发挥着积极作用促进了全球和平运动的发展 世界性的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恶化等问题,是人类面临 的共同问题。各个国家无力独立解决,如中国的沙尘暴波及到了韩国和日 本,他们对治理中国的沙尘暴比较积极。这些世界性难题客观上要求加强 国际间合作,必然推动全球和平运动的发展与进步 以上诸种因素内在地决定了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就为中 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这样的国际环境要求 我们转变思维方式和国家战略,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大胆 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 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要求我们在思想上 关注和思考中国如何发展这个时代命题,深刻理解发展是硬道理,要求“求 同存异”,充分利用矛盾的同一性谋求发展,如此等等。上世纪末,国际形 势总体上由紧张趋向缓和,由对抗转向对话。各种力量和关系的交互作用, 把和平与发展推到世界主题的位置。反映这种时代精神的邓小平理论就应 运而生。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马克思主义诞 生以来世界历史进程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大好的机 遇。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邓小平对些有着敏锐的认识。紧紧抓住 这一机遇,加快发展步伐,是社会主义中国缩小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和 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和时代 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 2、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历史根据、P9)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7 (5)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促进了全球和平运动的发展。人类面临的 世界性难题对维护世界和平发挥着积极作用,促进了全球和平运动的发展。 世界性的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恶化等问题,是人类面临 的共同问题。各个国家无力独立解决,如中国的沙尘暴波及到了韩国和日 本,他们对治理中国的沙尘暴比较积极。这些世界性难题客观上要求加强 国际间合作,必然推动全球和平运动的发展与进步。 以上诸种因素内在地决定了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就为中 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这样的国际环境要求 我们转变思维方式和国家战略,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大胆 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 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要求我们在思想上 关注和思考中国如何发展这个时代命题,深刻理解发展是硬道理,要求“求 同存异”,充分利用矛盾的同一性谋求发展,如此等等。上世纪末,国际形 势总体上由紧张趋向缓和,由对抗转向对话。各种力量和关系的交互作用, 把和平与发展推到世界主题的位置。反映这种时代精神的邓小平理论就应 运而生。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马克思主义诞 生以来世界历史进程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大好的机 遇。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邓小平对此有着敏锐的认识。紧紧抓住 这一机遇,加快发展步伐,是社会主义中国缩小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和 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和时代 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 2、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历史根据、P9)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兴衰成败的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 建国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 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1956年到1966年,我国进行了全 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党的工作指导方 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后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 那样全局性、长期性的“左”的严重错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 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纠正了这种错误,深刻分析了出现 失误的原因,同时又坚决维护和继承了过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的一切 积极成果。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积累的正反两方 面的经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的理论创造提供了历史的准备 (2)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 胜利后,在经济建设方面曾取得了极大成就,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性。但是,在20世纪后期,僵化的社会主义体制逐渐窒息了社会主义的 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缓慢,在探索社会主义 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重大失误。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转折 时期。特别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联解体、东欧演变,导致了社会 主义在这些国家遭受重大挫折。邓小平理论深刻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在这些 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他深刻地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 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d3,p370) 我们的出路只能是,按照中国的实际建设社会主义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现实依据、P9)
8 兴衰成败的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 建国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 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 1956 年到 1966 年,我国进行了全 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党的工作指导方 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后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 那样全局性、长期性的“左”的严重错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 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纠正了这种错误,深刻分析了出现 失误的原因,同时又坚决维护和继承了过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的一切 积极成果。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积累的正反两方 面的经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的理论创造提供了历史的准备。 (2)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 胜利后,在经济建设方面曾取得了极大成就,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性。但是,在 20 世纪后期,僵化的社会主义体制逐渐窒息了社会主义的 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缓慢,在探索社会主义 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重大失误。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转折 时期。特别是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苏联解体、东欧演变,导致了社会 主义在这些国家遭受重大挫折。邓小平理论深刻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在这些 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他深刻地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 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d3,p370) 我们的出路只能是,按照中国的实际建设社会主义。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现实依据、P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 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这一崭新的实践,是人民群众生气勃勃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发展的 源泉。邓小平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面,热情地支持。鼓励、保护、引导群 众的这种刨造。他领导我们党从总结群众成功实践的经验中,也从总结工 作的某些失误的教训中,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经验 上升为理论。邓平理论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P10)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科学把握中国社会乃至世界 文明的历史发展潮流和规律,特别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 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的基础上,在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前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形成和发展主要经历四个阶段: 1、邓小平理论的起始阶段: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的十二大,(1978年12 月-1982年8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起点,十二大进 一步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 主义的本质和发展道路过程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开始进 行拨乱反正,从思想上、政治上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 的错误,果断地终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口号,批判了“两个 凡是”的错误方针,确定以经济建设为全党工作的重心,实现了工作重心 的转移,并且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党的十一届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 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这一崭新的实践,是人民群众生气勃勃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发展的 源泉。邓小平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面,热情地支持。鼓励、保护、引导群 众的这种创造。他领导我们党从总结群众成功实践的经验中,也从总结工 作的某些失误的教训中,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经验 上升为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P10)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科学把握中国社会乃至世界 文明的历史发展潮流和规律,特别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 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的基础上,在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前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形成和发展主要经历四个阶段: 1、邓小平理论的起始阶段: 从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 1982 年的十二大,(1978 年 12 月—1982 年 8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起点,十二大进 一步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 主义的本质和发展道路过程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开始进 行拨乱反正,从思想上、政治上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 的错误,果断地终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口号,批判了“两个 凡是”的错误方针,确定以经济建设为全党工作的重心,实现了工作重心 的转移,并且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重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并对适 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作了初步的理论概括和总 结,提出了这条正确道路的主要理论观点。开始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就成 为邓小平理论产生的起点 此前,还召开了党的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在会上作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它被称为改革开放的第一篇宣 言书(精读《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0-153页,必考),同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一起,成为标志新时期开始的最重要的政治理论纲领 是新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作了《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的重要讲话,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 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 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 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 道路,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外交和党的建设等10个要点,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初步概括。 2、邓小平理论逐步充实和发展阶段 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1982年9月-1987 年十三大以前) 1982年9月,召开了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 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这个科学的命题。提出了“把马克 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
10 三中全会重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并对适 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作了初步的理论概括和总 结,提出了这条正确道路的主要理论观点。开始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就成 为邓小平理论产生的起点。 此前,还召开了党的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在会上作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它被称为改革开放的第一篇宣 言书(精读《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140-153 页,必考),同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一起,成为标志新时期开始的最重要的政治理论纲领, 是新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 1979 年 3 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作了《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的重要讲话,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 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 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1981 年 6 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 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 道路,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外交和党的建设等 10 个要点,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初步概括。 2、邓小平理论逐步充实和发展阶段: 从 1982 年党的十二大到 1987 年党的十三大(1982 年 9 月—1987 年十三大以前)。 1982 年 9 月,召开了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 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这个科学的命题。提出了“把马克 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