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与条件;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掌握辛亥革命的功绩。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 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的预习,培养学生收集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和意识。 通过课堂的发言,培养学生迅速组织语言,表达思想的意识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与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 通过对已成定论的内容进行质疑,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的意识和敢于质疑的习 惯 三、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背景、条件、过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得失 四、教学准备 1、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课的认识程度,査找资料,设计学案,制作课件。 2、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图导入 讲授新课: (屏幕显示武昌起义军旗)这是辛亥革命爆发时革命党人的军旗。辛亥革命狭 义上指1911年的武昌起义。广义上指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 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努力。那么,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是如何 发生的呢?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与条件;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掌握辛亥革命的功绩。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 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的预习,培养学生收集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和意识。 通过课堂的发言,培养学生迅速组织语言,表达思想的意识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与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 通过对已成定论的内容进行质疑,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的意识和敢于质疑的习 惯。 三、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背景、条件、过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得失。 四、教学准备 1、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课的认识程度,查找资料,设计学案,制作课件。 2、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图导入。 讲授新课: (屏幕显示武昌起义军旗)这是辛亥革命爆发时革命党人的军旗。辛亥革命狭 义上指 1911 年的武昌起义。广义上指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 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努力。那么,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是如何 发生的呢?
1901年,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 族危杋日益严重。国人普遍感觉清政府腐败无能,应该推翻。为了遏制革命、挽 救统治危机,清政府推出了新政。尽管其中许多政策符合历史的进步,却无法取 得民众的认同。结果,社会矛盾日益激化,革命的浪潮已不可阻挡。但是,1910 年,革命党人的势力正处于低潮时期。是什么因素促使第二年武昌起义爆发并最 终推翻了清王朝呢? 学生根据学案分析回答 可见,没有量变的积累,就不能有质变的飞跃。让我们看一段影片《辛亥革命》, 请同学们注意革命的过程。 老师总结:(屏幕显示五色旗)这是当时的国旗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 民族,象征五族共和。从影片中我们看到,武昌起义是在领导人都不在的情况下 猝然爆发的,其中革命士兵的主动性起了重要作用。这也恰恰说明在起义爆发前 革命条件已经成熟,所以革命一发生便呈燎原之势。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了, 但是革命并未就此停止。2月12日,清帝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被推 翻了。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同月,孙中 山被迫辞职,取而代之的是袁世凯。他建立起了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从1912 年到1927年,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这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变化,这些变 化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边分析材料,边总结。就第5个材料展开讨论。有人就思 想上的功绩提出了疑问:既然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了,为什么还会 有袁世凯和张勋的复辟帝制呢,为什么鲁迅笔下的阿Q会认为革命是与他为难, 进而要深恶痛绝之呢? 请同学们根据手中的学案,谈一谈你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这一观点的认识。以下是学案中的材料: 【名家观点】 1.陈独秀:1911年10月10日的中国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 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的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 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2.毛泽东:辛亥革命使人们有了“一层觉悟”,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的皇 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它打倒了直接依赖 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民主共和国观念从此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
1901 年,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 族危机日益严重。国人普遍感觉清政府腐败无能,应该推翻。为了遏制革命、挽 救统治危机,清政府推出了新政。尽管其中许多政策符合历史的进步,却无法取 得民众的认同。结果,社会矛盾日益激化,革命的浪潮已不可阻挡。但是,1910 年,革命党人的势力正处于低潮时期。是什么因素促使第二年武昌起义爆发并最 终推翻了清王朝呢? 学生根据学案分析回答。 可见,没有量变的积累,就不能有质变的飞跃。让我们看一段影片《辛亥革命》, 请同学们注意革命的过程。 老师总结:(屏幕显示五色旗)这是当时的国旗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 民族,象征五族共和。从影片中我们看到,武昌起义是在领导人都不在的情况下 猝然爆发的,其中革命士兵的主动性起了重要作用。这也恰恰说明在起义爆发前 革命条件已经成熟,所以革命一发生便呈燎原之势。到 1912 年,中华民国建立了, 但是革命并未就此停止。2 月 12 日,清帝退位,统治中国 260 多年的清王朝被推 翻了。3 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同月,孙中 山被迫辞职,取而代之的是袁世凯。他建立起了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从 1912 年到 1927 年,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这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变化,这些变 化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边分析材料,边总结。就第 5 个材料展开讨论。有人就思 想上的功绩提出了疑问:既然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了,为什么还会 有袁世凯和张勋的复辟帝制呢,为什么鲁迅笔下的阿 Q 会认为革命是与他为难, 进而要深恶痛绝之呢? 请同学们根据手中的学案,谈一谈你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这一观点的认识。以下是学案中的材料: 【名家观点】 1.陈独秀:1911 年 10 月 10 日的中国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 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的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 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2.毛泽东:辛亥革命使人们有了“一层觉悟”,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的皇 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它打倒了直接依赖 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民主共和国观念从此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
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所以我们说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3.梁启超: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大的意义”,其中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 结果,就自觉而言,第一是民族精神的自觉 “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 来管中国的事”,第二是民主精神的自觉 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 的事。” 【历史材料】 1.从辛亥革命到1927年国民党取得全国性政权,是百年报刊民主话语言说最 充分也是其变数最大的时期。其政治诉求主要体现在捍卫共和、民主立宪、反对 专制统治等焦点问题上。 《论辛亥革命至1927年报刊话语的政治思想启蒙诉求》田中阳 2.“民国元年,曾经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光明的一年,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 活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民主气氛浓郁,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 党团林立,五彩缤纷,议员选举,城乡轰动。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涌现,工 农群众运动也表现出新觉醒的征候” 李时岳《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辛亥革命》 3.诚然,民主共和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只是徒具形式,但这个形式在人们观念 上引起的深刻变革决不能小看。中国人历来讲究要“名正言顺”。孙中山说:“在 南京所订民国约法,内中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条是兄弟主张 的。”有了这一条,民主共和便成了“正统”,人们不再把自己看作皇上的“子 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政党、社会团体和报 章杂志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政治生活空前活跃,民主精神普遍高涨。它为中 国的继续前进创造了重要条件 2001年人民网《缅怀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4.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 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 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感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 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仍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之原理。” 张静如《中国现代社会史》 5.偏重上层的改造而忽视下层民众的组织,没有真正把民主共和的理念灌输 到民众之中,为民众所掌握,也是辛亥革命的一个严重缺陷。既然革命的根本目 标在于推翻封建皇权,而激烈的革命不仅需要以舆论准备呼唤革命狂飙,更需要
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所以我们说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3.梁启超: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大的意义”,其中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 结果,就自觉而言,第一是民族精神的自觉———“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 来管中国的事”,第二是民主精神的自觉———“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 的事。” 【历史材料】 1.从辛亥革命到 1927 年国民党取得全国性政权,是百年报刊民主话语言说最 充分也是其变数最大的时期。其政治诉求主要体现在捍卫共和、民主立宪、反对 专制统治等焦点问题上。 ——《论辛亥革命至 1927 年报刊话语的政治思想启蒙诉求》田中阳 2.“民国元年,曾经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光明的一年,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 活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民主气氛浓郁,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 党团林立,五彩缤纷,议员选举,城乡轰动。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涌现,工 农群众运动也表现出新觉醒的征候” ──李时岳《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辛亥革命》 3.诚然,民主共和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只是徒具形式,但这个形式在人们观念 上引起的深刻变革决不能小看。中国人历来讲究要“名正言顺”。孙中山说:“在 南京所订民国约法,内中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条是兄弟主张 的。”有了这一条,民主共和便成了“正统”,人们不再把自己看作皇上的“子 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政党、社会团体和报 章杂志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政治生活空前活跃,民主精神普遍高涨。它为中 国的继续前进创造了重要条件。 ——2001 年人民网《缅怀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4.1912 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 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 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感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 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仍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之原理。” ──张静如《中国现代社会史》 5.偏重上层的改造而忽视下层民众的组织,没有真正把民主共和的理念灌输 到民众之中,为民众所掌握,也是辛亥革命的一个严重缺陷。既然革命的根本目 标在于推翻封建皇权,而激烈的革命不仅需要以舆论准备呼唤革命狂飙,更需要
清除与旧制度相表里的观念意识 李永春《民初(1912-1921)社会对辛亥革命的反思》 6.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其他诸如《风波》中则描绘出了辛亥革命并 没有革掉广大农民社会群众中根深蒂固的帝制复辟等封建观念,批判了辛亥革命 对于农民思想启蒙的缺失。 王兆辉《试论鲁迅对辛亥革命的反思》 教师总结:复辟帝制现象和新文化运动的出现已经证明,辛亥革命并没有使民 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但复辟帝制的失败证明辛亥革命在传播民主共和观念 上是有进步意义的。所以我认为恰当的说法应当是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中国产生了 重大影响。根据刚才的分析和辩论,我们将其历史功绩总结为四个方面: 1、政治上:终结帝制,建立民国。有利于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 2、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实现工业化 3、生活风俗上:移风易俗,推动社会进步。 4、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的伟大在于它真真切切地终结了帝制,建立民国。辛亥革命肯定有它 的局限性。因为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期望用一次革命解决 中国近代社会的所有问题。不能只看到辛亥革命没有解决什么,而要看它解决了 什么。 到今天为止,辛亥革命已有99周年,其间中国的民主政治历程虽然曲折艰难, 但我们一直在坚定地向民主化的方向前进,并已取得重大成果。让我们再一次聆 听孙中山先生对民主共和的呼唤,以此激励我们在建设民主政治的道路上奋勇前 行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辛亥革命。清朝末年,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的 新政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化。在资产阶级的努力下,革命爆发,结束了帝制,在中 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尽管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但辛亥革命仍有其不可磨 灭的历史功绩 最后,给大家留一个课后探究问题:怎样更好地纪念辛亥革命?
清除与旧制度相表里的观念意识。 ——李永春《民初(1912-1921)社会对辛亥革命的反思》 6.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其他诸如《风波》中则描绘出了辛亥革命并 没有革掉广大农民社会群众中根深蒂固的帝制复辟等封建观念,批判了辛亥革命 对于农民思想启蒙的缺失。 ——王兆辉《试论鲁迅对辛亥革命的反思》 教师总结:复辟帝制现象和新文化运动的出现已经证明,辛亥革命并没有使民 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但复辟帝制的失败证明辛亥革命在传播民主共和观念 上是有进步意义的。所以我认为恰当的说法应当是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 心。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中国产生了 重大影响。根据刚才的分析和辩论,我们将其历史功绩总结为四个方面: 1、政治上:终结帝制,建立民国。有利于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 2、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实现工业化 。 3、生活风俗上:移风易俗,推动社会进步。 4、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的伟大在于它真真切切地终结了帝制,建立民国。辛亥革命肯定有它 的局限性。因为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期望用一次革命解决 中国近代社会的所有问题。不能只看到辛亥革命没有解决什么,而要看它解决了 什么。 到今天为止,辛亥革命已有 99 周年,其间中国的民主政治历程虽然曲折艰难, 但我们一直在坚定地向民主化的方向前进,并已取得重大成果。让我们再一次聆 听孙中山先生对民主共和的呼唤,以此激励我们在建设民主政治的道路上奋勇前 行。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辛亥革命。清朝末年,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的 新政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化。在资产阶级的努力下,革命爆发,结束了帝制,在中 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尽管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但辛亥革命仍有其不可磨 灭的历史功绩。 最后,给大家留一个课后探究问题:怎样更好地纪念辛亥革命? “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要改变命 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而要改变行为,就要先改变思想。是的,若要改变自己,让我们从思想开始人要昂扬不要张扬昂扬,是乘风破浪的船帆,张扬,是折戟沉沙的暗礁。人们常说:“人要斗志昂
扬,切不可趾高气扬”,说明人活于世,还是要有点儿精神的。生活中,大凡张扬者,总是傲慢自恃,目空一切。由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必然遭人嫉恨,以致于众叛亲离,郁郁而不得志;而一 个昂扬向上的人,由于心态积极,大气随和,且与人为善,一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大多都能一步步改变自己的命运,并最终走向成功。所谓“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人要执着不要固执执着,说到底是对信念的不懈坚持,是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而固执属于非理性的,固执虽然也是坚持,但却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偏执。因此,我们切忌将坚持与固执 划等号。许多时候固执是非理性的想当然,而坚持则是经过理性分析之后做出的理性决断。现实中,我们既要做到不因他人的错误劝解,而随意放弃自己的目标,也不要因为对方的善意且正确的 提醒或规劝而固执己见。人要执着,只有执着才能成就人生;人不能固执,一旦固执,人生也必受困人要自信不要自负自信与自负的区别在于:自信者相信自己的能力,既能恰当的评估自己,还 能看到别人的自信和长处;而自负的人总是目空一切,习惯性高估自己,也不会尊重和采纳他人的正确主张或建议。可以这么说,人的一生自信是成功的起步,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人一旦没了自 信,做起事来就会犹豫不决,瞻前顾后,不仅难以干好工作,也容易丧失机遇。当然,倘若自信过了头,也容易变成自负,因为盲目的乐观,也会让人一叶障目。因此,做人既不能不切实际地高 估自己,夜郎自大,也不能因为过往的挫折或不幸而丧失信心,低估了自己的能徐悲鸿曾说:人不能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这傲骨指的就是骨气。做人绝对不能有傲气,因为,骄傲会使人变 得无知。人一旦有了傲气,就会自命不凡,容易变成井底之蛙,从而目光短浅,目中无人,这无异于人生的“毒药”,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不幸;做人不可以没有骨气,因为,人有了骨气才会有原 则和立场,才可以处理好身边复杂的事情,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因此,骨气,既是做人应有的风范,也是人性的大美。一个有骨气的人,不仅人格有高度,做人也有温度人要大气不要小气大凡 “小气”不外乎三种情形。一是对自己抠门却对外大方。这种人其格局也是大气的,无疑值得敬佩和交往;二是对自己大方却对外小气的人。这种人非常自私,时间久了朋友都会慢慢疏远或离去, 自然难有真心朋友;第三种是对自己和外人都吝啬的人。这类人最为悲哀,既缺乏生活乐趣,也没有朋友难以享受人生。常言道:欲成大器,得养大气。大气之人不仅谈吐大方得体,处世自然和 谐,还能海纳百川,高屋建瓴地看问题。就如一本好书,让人感觉厚重而爱不释手。人要多些书卷气,少些书生气显然,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有书卷气的人,身上不仅散发着一股淡淡的书香, 带着纸的气息,透着墨的芬芳,千百年来,那一缕缕飘逸的书香,也把一批批文人志士,熏陶和浸润得文雅儒雅、优雅高雅。现实中,有些人虽然读书不少,由于不接地气,充其量也只是个“书 生”.古人云: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为什么?因为,一旦读书读成书呆子,看问题就会简单片面,做人若不懂得变通,就容易活在真空和虚幻之中,以至于既成不了大器,也很难成 大事示强,并不是看谁的嗓门大、音量高、话语狠。必要的时候,我们必须示强,可以说是一种智慧的运用。既是一个人坚强意志和顽强态度的对外宣示,也是一个人力量和立场的刻意表露。如 果说逞强,是一种耀和显摆,是嚣张、狂妄的耍威风;那么示强,代表了秀肌肉、亮剑和示人心。生活中,真正的强者从不逞强,有一种说法,示强是力量的表露,逞强是自不量力的表演。在我 看来,示强而不逞强,威而不怒,屈人而不以战,且懂得适可而止,才是最好的示强人可示弱不可软弱虽然人的本能是不轻易向人示弱,但适度地示弱,既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气度。现实告诉 人们,人可以示弱,决不可软弱。因为,人若软弱,就会扛不住事担不起责,就会习惯性仰人鼻息、寄人篱下而苟且,没志气没骨气没底气。而示弱则不同,很多时候,示弱者不显山不露水,不 惹事不生非,给人的感觉不具挑战性和威胁性,既可以说是变通之计,也可以说是韬光养晦、养精蓄锐的一种策略。如果说不低头不屈服是有个性的话,那么示弱而不软弱,无疑是聪明的选择人 可以示好不可讨好人与人交往,若有矛盾和裂痕一直僵着,绷紧的关系不仅不能改善,还可能因绷而溃。示好与讨好的区别就在于:讨好是纯粹的取悦、迎合或迁就,是不讲原则的曲意逢迎和别 有用心的假意奉承;而示好则是表达友善的一种语言与信号,不仅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修养,一种修为。喜欢讨好的人,千方百计揣摩别人的心思和脸色说话办事,没尊严没 原则没底线;不懂示好的人一根筋到底,一条道走到黑,不懂得灵动善融,呆板而乏味;唯有懂得示好的人,才能审时度势,拿捏好火候,给人与人的关系抹上一道暖色,涂上一层亮色人可低调 不可低声说到底,低声就是在做“鸵鸟”,也是在低级做人。既是人格萎缩、精神萎靡的一种写照,也是缺乏骨气,不敢担当的一种表现。低调不等于低声,低调的人不仅深刻而不肤浅、不显山不 露水,还能以平和的心态、不争的姿态待人接物。低调的人,不仅具备分析判断、把握分寸的能力和智慧,清楚何时何地、何种情形下需要隐忍;也知道在纷纷扰扰中留一份余地,留一份清醒, 懂得择高处立,寻平处坐,向宽处行。因此,低调不仅是为人的一种内涵,更是一门学问。方丈正在坐禅,将军冒冒失失开了口,老方丈眼睛都没睁开,很轻蔑地说:"你这样一介武夫,连个起码的礼数 都没有,还配听什么修禅的道理."将军大怒,咣当一声拔出剑来,直指老方丈鼻尖"你个臭和尚,问你是给你面子,还不识抬举了?!"方丈睁眼,一指将军:"此一念,你就在地狱."将军一怔,忽然羞赧,掷剑伏地:" 在下失礼,本来是为求教于师父,还请师父宽恕."方丈淡淡地说:"此一念,你已经在天堂."随着长大,看见都市里的街道一天比一天宽,人的心量却一天比一天窄.开的私家车越来越好,路却越来越堵,以至于 出现了路怒一族.于是常常想:浮沉忙碌间,我们还能不能照顾好每一个起心动念?有句话"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人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有个诱因,难免就起了嫉妒、贪婪、烦恼、报复各种念头,关键是 有没有一种觉悟能及时制止了念头,让自己明辨是非的理智赶在做傻事之前醒过来看"烦恼"二字,那是火冲上了顶、乱了心,而"觉悟"二字,恰恰是"见我心".于狂喜中、于暴怒中、于飞短流长的环境中, 得见自己的心,都不容易.世间最难辨识的不是远方,是近处;最难评价的不是网上的人和事,是自己.世间最难把握的也不是一生,是一念.一位朋友给我讲过一件乡村往事:三十多年前,在他女朋友家的村 里,有一户人家的女儿跟人私奔,怀了身孕.连续几家女眷来跟他后来的丈母娘议论这件事,可他这位准丈母娘就是不接一句茬儿.别人义愤填膺之余好奇追问这位邻居不表态的原委,老太太慢悠悠说了 一句:"我家有四个还没出嫁的丫头,我不敢担保自己家的闺女个个不落话把儿,我也不敢笑话别人家的闺女".后来,这家的女儿都考了出去,个个很有出息.乡里都说,是为娘的家有规矩,口上也积德.时时 心存"不敢",就熄了些自己的妄念,多了点儿对别人的恻隐.一念不炽,就烧不毁理智清明.努力照顾好当下每一个念头吧.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悠悠岁月,悄然无声地从指缝间流逝。当醒悟时, 剩下的或许只是一声叹息。人生苦短,岁月不待,在有限的生涯里,又何必在失落与苦恼中徘徊?人生是一本厚重的书,需要用一生的时间认真研读,用心领悟,我们很难参透自己手掌,那纵横 交错的纹路,仿佛是无言的上苍在说一切命运尽在自己手里。人生是一种大境界,不必强求一切局部的完美,只有如此,才能多一分洒脱,少一分怨恨和抱怨,生命里也才会多些开心。在人生旅 途,并非所有的呐喊都有回声,并非所有的蓓蕾都有开放的机会,只要我们以宽广的胸怀和开朗的态度对待生活的艰辛,永远都不放弃对生活的信念,那么无论怎样生活,也都会变得有滋有味, 生活里也都会有笑声相伴。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说不清自己最重视的人或物会在何时与我们分道扬镳,连我们身体的某一部分,都有可能无法陪同我们走到终点。而心情,只有心情,像影子一 样是我们一生不离不弃的挚友,是与我们的生命“等长”的东西。心情好,我们才能活得美,满怀着快乐,我们才能活出完美的生命。快乐是一缕春风,染绿荒芜的山岗;快乐是一抹阳光,催开 迟开的花朵;快乐是一汪甘泉,浇灌干涸的希望;快乐是一盏明灯,为他人也为自己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快乐是一种神奇的善良,它能使人世间的很多平凡变成精彩。有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不停 在风口浪尖上摇晃,她说,只要盛开,就要怒放;只要坚持,就是希望!她的世界,禁锢在小小的花盘上。可是她说,眼里的天空,无限大,虽然孤独,却从不寂寞。风雨吹打着她,而她,却始 终微笑。她说,笑容就是一块调色板,只要能够拥有快乐,生命的画图上就有了最美丽的色彩。她把痛苦与泪水,藏在花开的瞬间。她说,只要还能怒放,就要开成最美的一枝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