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学时 第一章核与粒子的基本性质 5学 时 1.1原子核的电荷、质量和半径 12原子核的自旋 1.3原子核的磁矩 14原子核的电四极矩 1.5原子核的宇称 1.6原子核的统计性质 17原子核的同位旋 18夸克与轻子 Box la. Heyde, P 43, The heaviest artificial elements in nature: from z=109 towards z=112 第二章放射性和稳定性 4学时 2.0核与粒子的不稳定性 核基态的不稳定性 激发态的衰变 共振态的衰变 2.1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 22放射性平衡 2.3人工放射性生长 24放射性活度单位 2.5放射性鉴年法 26原子核的结合能 27原子核稳定性的经验规律 2.8原子核的液滴模型 29原子核结合能的半经验公式 Box2a滴线非稳定核(973建议书部分内容 Box2b.14C测年与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报告 Box 2c. Neutron star stability(Heyde, P 226) Box 2d. Beyond the neutron drip line of stability(Heyde, P. 227 Box2ε液滴模型与SARS预测中的物理模型 第三章粒子源与粒子的测量 (自学) 30粒子源 31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2粒子探测器 33能量测量与能量分辨 34符合测量与时间分辨 3.6大型实验设施 3.7电子学、数据获取与计算机 3.8辐射剂量与防护 Box3a.宇宙线测试系统等(参观)
绪论 1 学时 第一章 核与粒子的基本性质 5 学 时 1.1 原子核的电荷、质量和半径 1.2 原子核的自旋 1.3 原子核的磁矩 1.4 原子核的电四极矩 1.5 原子核的宇称 1.6 原子核的统计性质 1.7 原子核的同位旋 1.8 夸克与轻子 Box 1a. Heyde, P.43, The heaviest artificial elements in nature: from Z=109 towards Z=112 第二章 放射性和稳定性 4 学时 2.0 核与粒子的不稳定性 核基态的不稳定性 激发态的衰变 共振态的衰变 2.1 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 2.2 放射性平衡 2.3 人工放射性生长 2.4 放射性活度单位 2.5 放射性鉴年法 2.6 原子核的结合能 2.7 原子核稳定性的经验规律 2.8 原子核的液滴模型 2.9 原子核结合能的半经验公式 Box 2a 滴线非稳定核 (973 建议书部分内容) Box 2b. 14C 测年与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报告) Box 2c. Neutron star stability (Heyde, P.226) Box 2d. Beyond the neutron drip line of stability (Heyde, P.227) Box 2e 液滴模型与 SARS 预测中的物理模型 第三章 粒子源与粒子的测量 (自学) 3.0 粒子源 3.1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2 粒子探测器 3.3 能量测量与能量分辨 3.4 符合测量与时间分辨 3.6 大型实验设施 3.7 电子学、数据获取与计算机 3.8 辐射剂量与防护 Box 3a . 宇宙线测试系统等 (参观)
第四章相互作用 4学时 4.1强相互作用 4.2弱相互作 4.3核力及其基本性质 氘核基态 核子一核子散射 核力的主要性质 核力的介子场理论简介 ox 4a. Discovering the W and Z bosons(Heyde, P 163) 第五章α衰变 4学时 5.1a衰变的能量 52a衰变的实验规律 53α衰变的基本理论 54质子及重离子放射性 Box 5a. Alpha-particle formation in the nucleus(Heyde, P 113) 第六章β衰变 6学时 61β能谱的特点 62中微子 63β衰变的三种类型及其衰变能 64衰变纲图 65β衰变的费米理论 66跃迁分类和选择定则 67库里厄图 68衰变常量和比较半衰期 69轨道电子俘获 6.10宇称不守恒问题 Box 6a First laboratory observation of double beta-decay(Heyde, P. 167) Box 6b. Experimental test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beta-decay(Heyde, P 175 第七章γ跃迁 4学时 71y辐射的多极性 72γ跃迁概率 7.3选择定则 74内转换 7.5同核异能态 76级联γ辐射的角关联 77穆斯堡尔效应 78实验研究核衰变能级图 Box 7a. Calculation of the conversion coefficients 第八章核结构模型 6学时 *费米气体模型( Heyde P.228 81幻数存在的实验根据
第四章 相互作用 4 学时 4.1 强相互作用 4.2 弱相互作 4.3 核力及其基本性质 氘核基态 核子—核子散射 核力的主要性质 核力的介子场理论简介 Box 4a. Discovering the W and Z bosons (Heyde, P.163) 第五章 衰变 4 学时 5.1 衰变的能量 5.2 衰变的实验规律 5.3 衰变的基本理论 5.4 质子及重离子放射性 Box 5a. Alpha-particle formation in the nucleus (Heyde, P.113) 第六章 衰变 6 学时 6.1 能谱的特点 6.2 中微子 6.3 衰变的三种类型及其衰变能 6.4 衰变纲图 6.5 衰变的费米理论 6.6 跃迁分类和选择定则 6.7 库里厄图 6.8 衰变常量和比较半衰期 6.9 轨道电子俘获 6.10 宇称不守恒问题 Box 6a. First laboratory observation of double beta-decay (Heyde, P.167) Box 6b. Experimental test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beta-decay (Heyde, P.175) 第七章 跃迁 4 学时 7.1 辐射的多极性 7.2 跃迁概率 7.3 选择定则 7.4 内转换 7.5 同核异能态 7.6 级联 辐射的角关联 7.7 穆斯堡尔效应 7.8 实验研究核衰变能级图 Box 7a. Calculation of the conversion coefficients. 第八章 核结构模型 6 学时 * 费米气体模型 (Heyde P.228) 8.1 幻数存在的实验根据
82原子核的壳模型 Nuclear mean field(Heyde P 251) 83壳模型的应用 84集体模型的概念 85转动能级和振动能级 86形变核的基态性质 87原子核的高自旋态与超形变 88原子核的亚核子自由 Box &a origin of the nuclear shell model Box 8b. How electrons and photons'see' the atomic nucleus 第九章原子核反应 学时 91核反应概述 92反应能 93实验室坐标系和质心坐标系 94核反应截面与产额 95核反应截面的一般特征和细致平衡原理 96反应截面的分波分析 97核反应的三阶段描述和核反应机制 98光学模型 99复合核模型 9.10直接反应 9.11重离子核反应 9.12放射性核束及其引起的核反应( Heyde,P.414 中子核反应 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 Box 9a. Study of halo nucleus through direct nuclear reactions (Ye. 2005) Box9b Experimental signature of QGH 第十二章粒子物理标准模型 10学时 81粒子与高能碰撞 12.2强子及其共振态 12.3强子的夸克结构与强子物理 24轻子与弱电统一理论 12.5对称性与守恒定律 12.6标准模型及其发展 Box 12a Observing the structure in the nucleon(Heyde, P. 49) Box 12b Nobel Prize 2004 第十三章粒子与核天体物理学基础 m2学时 13.1大爆炸及其实验证据 132早期宇宙中的粒子与核相互作用 13.3恒星中的核反应 134宇宙中的中微子 Box 13.SN1987A(Williams, P. 364)
8.2 原子核的壳模型 * Nuclear mean field (Heyde P.251) 8.3 壳模型的应用 8.4 集体模型的概念 8.5 转动能级和振动能级 8.6 形变核的基态性质 8.7 原子核的高自旋态与超形变 8.8 原子核的亚核子自由 Box 8a. Origin of the nuclear shell model Box 8b. How electrons and photons ‘see’ the atomic nucleus 第九章 原子核反应 8 学时 9.1 核反应概述 9.2 反应能 9.3 实验室坐标系和质心坐标系 9.4 核反应截面与产额 9.5 核反应截面的一般特征和细致平衡原理 9.6 反应截面的分波分析 9.7 核反应的三阶段描述和核反应机制 9.8 光学模型 9.9 复合核模型 9.10 直接反应 9.11 重离子核反应 9.12 放射性核束及其引起的核反应 (Heyde, P.414) * 中子核反应 * 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 Box 9a. Study of halo nucleus through direct nuclear reactions (Ye.2005). Box9b. Experimental signature of QGP. 第十二章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 10 学时 8.1 粒子与高能碰撞 12.2 强子及其共振态 12.3 强子的夸克结构与强子物理 12.4 轻子与弱电统一理论 12.5 对称性与守恒定律 12.6 标准模型及其发展 Box 12a Observing the structure in the nucleon (Heyde, P.49) Box 12b Nobel Prize 2004 第十三章 粒子与核天体物理学基础 2 学时 13.1 大爆炸及其实验证据 13.2 早期宇宙中的粒子与核相互作用 13.3 恒星中的核反应 13.4 宇宙中的中微子 Box 13.SN1987A (Williams, P.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