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开发利用要综合考虑社会和环境效益 刘鸿志 环境价值必须是决策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与过去几十年毫无节制地筑坝、打井、导流以最大 限度地获取、控制水资源相反,未来世纪的标志将是来自政治、经济和生态等方面的限制和制约 水坝对河漫滩生态系统的破坏、对水陆生态环境、物种和种群生长的破坏,对自然景观的破坏, 以及由于大坝极大地改变了自由流动的天然河流水系,导致河体断流及对水生生态系统和物种的 破坏所造成的水环境保护方面的巨大压力等,已引起环保工作者的充分重视。 正如彼得·葛雷克在《世界之水》中指出的,世界上水资源开发利用正在经历变革,传统的设 施性水资源开发方式正在转变,水利工程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生态系统的基本 水分需求正被确认 早在人类文明的最初时期,人们就已开始兴建大坝。相传,迄今为人所知最古老的水坝是5000 年前在中东修建的水坝,真正大规模地修筑大型水坝是20世纪中期以后的事。古代中国修建水 坝的例子比比皆是。新中国在1949年成立以来,每年建起600多座水坝,淮河1000多公里的河 道上有大小水坝5000多座,大小水库4000多座。尽管记述大型水坝影响的文章为数众多,但 中对环境影响的记载有许多不明确之处。而水坝对河漫滩生态系统的破坏,对水陆生态环境、物 种和种群生长的破坏,对自然景观的破坏,以及由于大坝极大地改变了自由流动的天然河流水系, 导致河体断流及对水生生态系统和物种的破坏所造成的水环境保护方面的巨大压力等,已引起环 保工作者的充分重视。水坝对河流生态的影响甚至会一直延伸到海洋。水坝水库建设中移民搬迁 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反对兴修大坝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法》中明确规 定,要保证坝下的最小流量,以减少筑坝等水利工程对河湖生态环境的影响。因为对河湖地理特 征的人为改变,可能为水体特别是湖泊的富营养化的产生创造条件。如在澳大利亚,常年高温而 贫瘠的地区由于气候干热而建造了许多水库来抗旱,水库对流量的控制导致了许多静止水体的产 生,使河流流量减少,流速放慢,促进了富营养化程度的不断増加。我国的滇池、太湖、巢湖沿 湖砌了一道防浪堤,切断了滇池与陆地的天然联系,破坏了湖泊的自净能力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尤为典型的是巢湖。巢湖曾是一个生物组成多样性、营养结构多层次、生态环境良好的大型天然 湖泊,但1961年建闸后,巢湖由原来的吞吐型湖泊变为人工控制水量的半封闭性水体,几乎丧 失了自然吞吐能力,增加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葛雷克用美国的例子指出了那些巨型水利工程所引起的水污染、湿地消失和鱼群的减少。书中 举例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建造大坝与水库总量已逾8万座,水力发电容量近9万 MW,修建城市污水处理厂超过1.5万座,在这些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美国有60%以上的内陆 湿地消失殆尽,50%河段的污染达到相当明显的程度,许多主要鱼群大量减少或濒于灭绝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之前,人们搞水资源利用开发很少考虑大型水利工程的环境效应 很少顾及维持自然环境资源与价值所需要的水分。大坝被阻止建设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 府宣布将在大峡谷修建一系列巨型大坝的计划,这些计划引发了环境保护组织的强烈抗议,这
1 水资源开发利用要综合考虑社会和环境效益 刘鸿志 环境价值必须是决策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与过去几十年毫无节制地筑坝、打井、导流以最大 限度地获取、控制水资源相反,未来世纪的标志将是来自政治、经济和生态等方面的限制和制约。 水坝对河漫滩生态系统的破坏、对水陆生态环境、物种和种群生长的破坏,对自然景观的破坏, 以及由于大坝极大地改变了自由流动的天然河流水系,导致河体断流及对水生生态系统和物种的 破坏所造成的水环境保护方面的巨大压力等,已引起环保工作者的充分重视。 正如彼得·葛雷克在《世界之水》中指出的,世界上水资源开发利用正在经历变革,传统的设 施性水资源开发方式正在转变,水利工程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生态系统的基本 水分需求正被确认。 早在人类文明的最初时期,人们就已开始兴建大坝。相传,迄今为人所知最古老的水坝是 5000 年前在中东修建的水坝,真正大规模地修筑大型水坝是 20 世纪中期以后的事。古代中国修建水 坝的例子比比皆是。新中国在 1949 年成立以来,每年建起 600 多座水坝,淮河 1000 多公里的河 道上有大小水坝 5000 多座,大小水库 4000 多座。尽管记述大型水坝影响的文章为数众多,但其 中对环境影响的记载有许多不明确之处。而水坝对河漫滩生态系统的破坏,对水陆生态环境、物 种和种群生长的破坏,对自然景观的破坏,以及由于大坝极大地改变了自由流动的天然河流水系, 导致河体断流及对水生生态系统和物种的破坏所造成的水环境保护方面的巨大压力等,已引起环 保工作者的充分重视。水坝对河流生态的影响甚至会一直延伸到海洋。水坝水库建设中移民搬迁 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反对兴修大坝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法》中明确规 定,要保证坝下的最小流量,以减少筑坝等水利工程对河湖生态环境的影响。因为对河湖地理特 征的人为改变,可能为水体特别是湖泊的富营养化的产生创造条件。如在澳大利亚,常年高温而 贫瘠的地区由于气候干热而建造了许多水库来抗旱,水库对流量的控制导致了许多静止水体的产 生,使河流流量减少,流速放慢,促进了富营养化程度的不断增加。我国的滇池、太湖、巢湖沿 湖砌了一道防浪堤,切断了滇池与陆地的天然联系,破坏了湖泊的自净能力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尤为典型的是巢湖。巢湖曾是一个生物组成多样性、营养结构多层次、生态环境良好的大型天然 湖泊,但 1961 年建闸后,巢湖由原来的吞吐型湖泊变为人工控制水量的半封闭性水体,几乎丧 失了自然吞吐能力,增加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葛雷克用美国的例子指出了那些巨型水利工程所引起的水污染、湿地消失和鱼群的减少。书中 举例说,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美国建造大坝与水库总量已逾 8 万座,水力发电容量近 9 万 MW,修建城市污水处理厂超过 1.5 万座,在这些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美国有 60%以上的内陆 湿地消失殆尽,50%河段的污染达到相当明显的程度,许多主要鱼群大量减少或濒于灭绝。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之前,人们搞水资源利用开发很少考虑大型水利工程的环境效应, 很少顾及维持自然环境资源与价值所需要的水分。大坝被阻止建设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政 府宣布将在大峡谷修建一系列巨型大坝的计划,这些计划引发了环境保护组织的强烈抗议,这一
范围随后又扩大到更广泛的美国民众,于是这些计划被迫停止,如此大型的项目,有史以来第 次被阻止了。再如日本的琵琶湖。日本在治理琵琶湖过程中经历了政策主导思想的转变。二战后 期,日本在琵琶湖周围建设了人工大堤、混凝土河床等建筑,使琵琶湖的景观和生态系统发生了 巨大变化,导致湖泊富营养化失控,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和生态景观遭到破坏。90年代后期, 日本政府开始对综合开发政策进行反思,开始实施综合保护政策,目前琵琶湖治理已取得明显成 效。1997年,美国一个最主要的环保机构朝这方面迈进了一步,他们提出让美国最大的水坝之 -科罗拉多河品格伦峡谷大坝退役,将水库排干,他们还建议将大坝作为一种纪念保留下来, 同时让该河段恢复自由流动的状态。不知淮河能否探索这方面的动作? 在我国,目前一些水利工程造成的环境和社会影响不被承认,许多人甚至专家谈及其不良后果 往往闪烁其辞,相反,人们期望建更多的水利基础设施以开发更多的自然水资源,来满足水短缺 的需要,其措施仍是兴修蓄水水库、架设输水渡槽和管道等。 另外,值得重视的是,绝大多数国家水利的发展都依赖于政府基金和管理,在水利方面投资巨 大的国家,像美国、中国、前苏联、印度等,只有政府才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建设想要建设的工 厂。由于大型水利工程需要数目庞大的资金,一些国家的国会议员们就此展开竞争,都希望为其 所代表的地区争到投资,于是导致了一个又一个项目的确立,这些项目的确立并不完全是根据其 价值。美国联邦政府最初的愿望是通过征收农业与城市用水的水费来收回项目投资,并维护这些 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转,然而实际上许多这类峡谷工程的投资永远不会收回,将成为政府永久的补 不过,正如葛雷克所指出的那样,也许仍需经历许多年,人们才可能真正吸取经验教训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2年2月8日
2 范围随后又扩大到更广泛的美国民众,于是这些计划被迫停止,如此大型的项目,有史以来第一 次被阻止了。再如日本的琵琶湖。日本在治理琵琶湖过程中经历了政策主导思想的转变。二战后 期,日本在琵琶湖周围建设了人工大堤、混凝土河床等建筑,使琵琶湖的景观和生态系统发生了 巨大变化,导致湖泊富营养化失控,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和生态景观遭到破坏。90 年代后期, 日本政府开始对综合开发政策进行反思,开始实施综合保护政策,目前琵琶湖治理已取得明显成 效。1997 年,美国一个最主要的环保机构朝这方面迈进了一步,他们提出让美国最大的水坝之 一----科罗拉多河品格伦峡谷大坝退役,将水库排干,他们还建议将大坝作为一种纪念保留下来, 同时让该河段恢复自由流动的状态。不知淮河能否探索这方面的动作? 在我国,目前一些水利工程造成的环境和社会影响不被承认,许多人甚至专家谈及其不良后果 往往闪烁其辞,相反,人们期望建更多的水利基础设施以开发更多的自然水资源,来满足水短缺 的需要,其措施仍是兴修蓄水水库、架设输水渡槽和管道等。 另外,值得重视的是,绝大多数国家水利的发展都依赖于政府基金和管理,在水利方面投资巨 大的国家,像美国、中国、前苏联、印度等,只有政府才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建设想要建设的工 厂。由于大型水利工程需要数目庞大的资金,一些国家的国会议员们就此展开竞争,都希望为其 所代表的地区争到投资,于是导致了一个又一个项目的确立,这些项目的确立并不完全是根据其 价值。美国联邦政府最初的愿望是通过征收农业与城市用水的水费来收回项目投资,并维护这些 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转,然而实际上许多这类峡谷工程的投资永远不会收回,将成为政府永久的补 贴。 不过,正如葛雷克所指出的那样,也许仍需经历许多年,人们才可能真正吸取经验教训。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2 年 2 月 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