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 法 周叶中主编 主讲:高旭红
宪 法 周叶中 主编 主讲:高旭红
内容提要 ◆前言 第 宪法学基本理论 ◆第二章国家性质、国家形式与国家象征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多·第四章国家机构
内 容 提 要 前言 第一章 宪法学基本理论 第二章 国家性质、国家形式与国家象征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第四章 国家机构
宪法学课程简介 1、宪法学课程特点 1)法学基础理论课∫「理论性强 注重联系其他法学课程 2)特殊的法学分支∫年轻—与法学比较而言 宏观—母法,调整最基本关系 政治学—政治性较强 3)涉及多种学科经济学 历史学等 *问题:宪法等于政治吗? 答:否,宪法首先是一种法律规范
前 言 一、宪法学课程简介 1、宪法学课程特点 1)法学基础理论课 理论性强 注重联系其他法学课程 2) 特殊的法学分支 年轻——与法学比较而言 宏观 ——母法,调整最基本关系 政治学——政治性较强 3) 涉及多种学科 经济学 历史学等 * 问题:宪法等于政治吗? 答:否,宪法首先是一种法律规范
2、宪法学研究对象 1)宪法基本理论—总论内容 明示—宪法典与宪法性法律 2)宪法规范 暗示——宪法习惯与宪法判例 3)宪法与宪法现象的发展规律 3、宪法学研究范围 1)时间—古今宪法 2)空间—中外宪法 3)表现形式明示与暗示的宪法规范 4)内容纸上的宪法与现实的宪法
2、宪法学研究对象 1)宪法基本理论——总论内容 明示——宪法典与宪法性法律 2)宪法规范 暗示——宪法习惯与宪法判例 3)宪法与宪法现象的发展规律 3、宪法学研究范围 1)时间——古今宪法 2)空间——中外宪法 3)表现形式——明示与暗示的宪法规范 4)内容——纸上的宪法与现实的宪法
学习宪法学的意义与方法 1、意义 1)宪法学:推进宪法与宪法理论的健康发展 2)法学:学习宪法是掌握法学的基础 3)国家:有利于推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 Y宪政国家 宪政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最高结晶。它是以宪法为 前提、以民主政治为内容、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 八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4)公民: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宪法学观、培养敏 锐的问题意识、形成扎实的分析与归纳能力, 当好合格的公民
二、学习宪法学的意义与方法 1、意义 1) 宪法学:推进宪法与宪法理论的健康发展。 2) 法学:学习宪法是掌握法学的基础。 3)国家:有利于推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 宪政国家。 宪政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最高结晶。它是以宪法为 前提、以民主政治为内容、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 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4)公民: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宪法学观、培养敏 锐的问题意识、形成扎实的分析与归纳能力, 当好合格的公民
委员建议:政府官员就任时应向宪法宣誓忠诚 提案人:西宁铁路分局马志伟委员 提案内容: 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法,是法治的象征和保障 国人民对宪法的态度,就是对法治的态度。当代中国法 治进程颇多曲折,固然与缺乏法治的传统有关,也与缺 少展现法律权威的必要仪式有关。宣誓忠诚宪法的仪式, 能够起到唤起社会对法律尊重,树立宪法至高无上的认 识
委员建议:政府官员就任时应向宪法宣誓忠诚 提案人:西宁铁路分局马志伟委员 提案内容: 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法,是法治的象征和保障。一 国人民对宪法的态度,就是对法治的态度。当代中国法 治进程颇多曲折,固然与缺乏法治的传统有关,也与缺 少展现法律权威的必要仪式有关。宣誓忠诚宪法的仪式, 能够起到唤起社会对法律尊重,树立宪法至高无上的认 识
建议: ◆在以下情况下,建立对宪法的忠诚宣誓: ◆1、各级政府领导和政务类公务员就任时; ◆2、法官、检察官就任时 ◆3、证人作证时; ◆4、重要的选举活动中
建议: 在以下情况下,建立对宪法的忠诚宣誓: 1、各级政府领导和政务类公务员就任时; 2、法官、检察官就任时; 3、证人作证时; 4、重要的选举活动中
我们将同全体代表一道,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 责的精神,忠实模范地遵守宪法,尽心尽力地做好工作 竭诚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决不辜负全国各族人民的期 望
我们将同全体代表一道,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 责的精神,忠实模范地遵守宪法,尽心尽力地做好工作, 竭诚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决不辜负全国各族人民的期 望
我深知,担任国家主席这一崇高的职务,使命 光荣、责任重大。我一定忠诚地履行宪法赋予的职 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竭诚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
我深知,担任国家主席这一崇高的职务,使命 光荣、责任重大。我一定忠诚地履行宪法赋予的职 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竭诚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
2、方法唯物辩证法 1)联系实际分析法 2)条文分析法 3)实证分析法 4)本质分析法 5)历史分析法 6)比较分析法 7)系统分析法
2、方法——唯物辩证法 1)联系实际分析法 2)条文分析法 3)实证分析法 4)本质分析法 5)历史分析法 6)比较分析法 7)系统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