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一章概论 、,·,非; 性质……… 第一节大气及大气污染 、主要气象要素… 大气及大气圈… 二、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大气的组成 ………3第二节大气的热力过程… 三、大气污染 、气温的垂直变化 ……………47 第二节大气污染的发生和发展 6二、大气静力稳定度 51 大气污染的回顾 6第三节大气污染与气象的关系 二、中国的大气污染状况 边界层的风与湍流对大气污染的影响…5 三、当代世界面临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 、大气稳定度与大气污染… 第三节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10 大气温度层结与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源… 、降水与大气污染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 ……10 五、辐射和云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三、大气污染物的计量……………………13 六、天气形势与大气污染 第四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14 七、大气污染指数…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意义……………14第四节大气扩散模式…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方法和步骤…14 、高斯模式的建立 三、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二、几个常用的大气扩散模式 第五节大气环境质量控制标准 三、非点源扩散模式 66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1804 四、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 笫五节污染物浓度估算 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 、有效源高… 第一节燃料及燃烧过程…… 、大气扩散参数估算 777 燃料 ,计算举例 二、燃料燃烧过程 27第六节厂址选择和烟囪高度估算 第二节燃烧计算 、厂址选择 燃烧所需理论空气量 一、烟囱高度估算 烟气量 34第四章除尘技术基础……… 三、污染物排放量 37第一节颗粒物的捕集机理 篥三节燃烧污染物的形成与控制 、理想气体及气体流动基本方程式 一、烟尘的形成与控制 、含尘气体的流体阻力… 硫氧化物的形成与控制 三、粉尘粒子的沉降 氮氧化物的形成与控制 41第二节粉尘的粒径和粒径分布 第三章污染气象学基础知识… 一、单一颗粒粒径……… 第一节主要气象要素及大气的基本物理 、颗粒群的平均粒径
三、粒径分布 四、粒径分布函数…… 滤料 第三节粉尘的物理性质 二、结构型式 粉尘的形状及形状系数 三、常用袋式除尘器及其清灰 二、粉尘的密度…… 110 四、袋式除尘器的选型 三、粉尘的比表面积 110第八章电除尘器 四、粉尘的润湿性 111第一节电除尘器的分类和特点 五、粉尘的电学性能 、按集尘电极的结构形式分类………162 六、粉尘的安息角与滑动角… 按气流流动方式分类 七、粉尘粘附性 …112 三、按电极在除尘器内的布置分类…………164 八、粉尘的爆炸性 四、孩清灰方式分类……… 第四节除尘装置的分类和性能 112第二节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除尘装置的分 、气体电离和电晕放电 二、除尘装置的性能 12二、粉尘粒子荷电… 第五章机械式除尘器 …118 三、荷电粒子的迁移和捕集 170 第一节重力沉降室 118 四、被捕集粉尘的清除 、沉降室的捕集效率… 118第三节电除尘效率的影响因素 、重力沉降室的设计步骤…… l19 、颗粒特性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172 第二节惯性除尘器 120 除尘器结构对除尘效率的影啊… 第三节旋风除尘器 、静电除尘器供电质量的影响 、旋风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四、气流速度及分布的影响 二、旋风除尘器的压力损失… 第四节电除尘器的结构与供电………174 三、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性能 电除尘器结构 四、旋风除尘器的类型和尺寸 127 、电除尘器的供电 五、旋风除尘器的选型…… …131第五节电除尘器的选择设计与应用…179 六、旋风除尘器的卸灰装置 、电除尘器的选型… 179 第六章湿式除尘器 二、电除尘器的设计 第一节湿式除尘器概述 电除尘器的应用 湿式除尘器的分类和性能… 134第九章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湿式除尘器的理论基础 135第一节吸收净化基本理论………186 第二节各类湿式除尘器举例……138 吸收过程的气液平衡 186 、重力喷雾除尘器… 、吸收过程的物料平衡……… 193 二、湿式旋风除尘器…… 、伴有化学吸收的吸收动力学 196 三、自激喷雾除尘器 篤二节吸收设备及计算 四、文丘里除尘器… 、吸收设备 …204 第七章袋式除尘器 吸收设备的设计 ….207 第一节袋式除尘器的除尘原理……149第三节吸收法净化二氧化硫废气 216 、袋式除尘器的除尘机理 149 、概述 二、影响滤尘效率的主要因素 二、燃煤锅炉烟气脱硫工艺…… ……218 袋式除尘器的压力损失 燃煤锅炉烟气除尘脱硫设计计算 第二节袋式除尘器的滤料结构及选型 四、吸收法净化生产工艺含硫尾气
第四节吸收法净化其他尾气 236第二节冷凝净化…… 吸收法净化含氮氧化物尾气 、羚凝净化原理 二、吸收法净化含氟废气 240 二、冷凝类型与设备 三、吸收法净化含氯废气… 244第三节生物净化……………………306 第十章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247 、废气微生物净化原理…… 第一节吸附过程与吸附剂……………247 、生物净化设备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第四节电子束照射净化法 吸附剂及其再生 ……………248 、电子束照射法脱硫脱氮机理…………309 第二节吸附理论 249 电子束发生装置… 310 、吸附平衡…………… 249 三、电子束照射净化法的工艺特点 吸附速率 第五节膜分离法 311 第三节吸附操作方式与设计 253 、气体分离膜的特性参数………………311 吸附过程与工艺流程… 二、气体的膜分离机理 吸附性能参数的测定……………… 三、气体的膜分离装置…… 314 三、吸附装置的设计………………257第十三章净化装置的选择、设计和运行 第四节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的应用 管理 316 265第一节净化系统及其选择原则……316 、吸附法净化烟气中SO2 、净化系统……………… 316 、吸附法净化有机蒸气……… 净化系统的选择原 17 三、吸附法净化含氟废气 270第二节集气罩的设讨 318 四、吸附法净化含氮氧化物尾气 密闭罩 318 第十一章气态污染物的催化净化 二、排气柜 320 第一节催化作用和催化剂… 276 三、外部吸气罩………321 催化作用… 四、接受式排气罩…… 、催化剂 277 五、吹吸式排气罩及空气幕 第二节气固催化反应动力学…278第三节管道系统设计 、气固催化反应过程 278 、管道系统配置… 、气固催化反应动力学方程式…… 279 、管道系统的设计计算 第三节气固催化反应器及计算……284第四节净化装置的选择 、气圊催化反应器的类型与选择………284 净化工艺及净化装置的选择依据和程序 固定床反应器的计算 341 第四节气态污染物的催化净化工艺…289 、净化装置和系统的选择 、催化净化法的一般工艺 三、净化装置的费用 几种主要污染物的催化净化…291第五节净化系统的运行管理…348 第十二章气态污染物的其他净化方法…300 试运行……… …348 第一节燃烧净化 300 二、净化系统的正常运行管理 …349 、燃烧转化原理 三、净化系统的防腐、防磨与防爆 350 、燃烧过程与装置…… …301 附录 353 三、热能回收与安全… …….03参考文献
第一章概 论 本章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大气污染的含义,大气污染的发生和发展,大气污染源及主要的 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控制途径,大气环境质量控制标准等方面的知识。 第一节大气及大气污染 大气及大气圈 (一)大气与空气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给大气和空气下的定义:大气是指地球环境周围所有空气的总 和( The entire mass of air which surrounds the earth);环境空气是指暴露在人群、植物、动物和建 筑物之外的室外空气( Qutdoor air to which people, plants, animals and structures are exposed)根 据上述定义及大气污染的实际情况,1996年中国将原来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 名称改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并作了修改补充。修改的目的在于强调环境空 气质量标准,主要规定的是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近地层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限值。 目前国内外出版的大多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或《空气污染控制工程》类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和范围,基本上都是环境空气的污染与防治,可见“大气”和“空气”是作为同义词使用的,其组成 成分在均质层也是一样的;它们的区别仅在于“大气”指的范围更大,“空气”的范围相对小些。本 书在以后各章节中,除描述特定场所的空气时加定语界定外,无论“大气”或“空气”主要是指“环 境空气”。即使研究大环境的大气物理学,大气气象学等,主要研究范围也是对流层空气,很难把 大气和空气截然区分开。 )大气圈及其垂直结构 地球是大阳系至今知道唯一有生命的行星,它上面有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地 球表面环绕着一层很厚的气体称为环境大气或地球大气,简称大气。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 自然地理学把受地心引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叫做大气圈。大气圈层厚度大约有10000 km①。由于大气圈层与宇宙空间很难确切划分,在大气物理学和污染气象学研究中,常把大气 圈层上界定为1200-1400km。1400km以外,气体已非常稀薄,就是宇宙空间了。 大气圈中的空气分布是不均匀的。海平面上的空气密度最大,近地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上 升而减小。在地球表面上空400~1400km的大气层里,空气是逐渐变稀薄的。地球表面的大 气温度不仅随纬度、季节变化,而且随高度变化。世界气象组织(wMO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 ①林鼙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特点,并考虑大气垂直运动等情况将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图 1-1)。从地球表面向上到大约80~85km高度,大气的主要成分氮和氧的组成比例几乎不变, 称作均质大气层(简称均质层)。均质层按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情况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 中间层。均质层以上的大气层,其气体组成随高度变化很大,称为非均质层。非均质层又分为暖 层(电离层)和散逸层(外层)。大气圈中的对流层和平流层与大气污染关系密切,尤其是对流层, 大气污染主要涉及的是对流层空气污染。 宇宙火箭 极光 人造地球卫星 极光 113℃ 无线电探空气球 低纬度地区的对 流层顶一83 珠穆朗玛峰 高纬度地区的对流层顶一53℃ 图1-1大气垂直方向的分层 1.对流层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的最低层,底部直接与地面接触,受地面影响最大,厚度最薄。观测表明, 它的厚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而变化,低纬度地区平均为17~8km,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 12km,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km,夏季的厚度大于冬季。整个大气质量的3/4以及几乎全部水 蒸气都集中在对流层中。 对流层内既有大规模的空气水平运动,又有强烈的空气垂直运动(即对流运动)以及不规则 的湍流运动,从而使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的空气得以交换。近地层热量、水蒸气和杂质通过对流 作用向上输送导致出现一系列的天气现象(风、云、雨、雪等)。通常所讲的大气污染主要发生在 这一层里。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5℃。 1500m以下的对流层称为摩擦层或行星边界层(简称边界层)。该层受地表性质的影响很 大,特别是50~100m以下的贴地层,主要受地表热力性质和摩擦力影响。这一层是人类活动的 主要场所,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绝大部分在该层活动。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物迁移扩散影响很
大。边界层以上的对流层称自由大气层,受地表面影响较小。 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有一层厚度约为几百米到1~2km的过渡层,称对流层顶,其气温随 高度变化几乎不变,因而对其下层的垂直运动起着阻挡作用 2.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向上到50km左右是平流层。平流层中空气密度较小,垂直运动微弱,大气比较 稳定。对流层顶到30km左右的大气层气温变化很小,为-55℃左右,故称为同温层。同温层以 上的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至平流层顶达-3℃左白。平流层集中了大气中大部分臭 氧,并在20~25km高度上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臭氧层吸收了大量的太阳紫外辐射,保护 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紫外线伤害。但是,近年来由于大气污染,使臭氧层的臭氧浓度降低,在极地 已形成臭氧洞,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中间层 平流层顶到85km高度左右的气层称中间层。其主要特征是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迅速降低, 顶部温度可降到-83℃以下。因此气流有强烈的垂直运动,故又称为高空对流层。 4.暖层 从中间层顶向上到800km高度为暖层,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气温随高 度升高而增高。据人造卫星探测,其顶部温度可达1700℃以上。暖层空气分子被高度电离,生 成大量的离子和电子,故又称为电离层。 5.散逸层 散逸层处在暖层顶上面,又称外大气层,底部大约在800km高度处。该层空气极其稀薄,气 体粒子的运动速度很高,且有向星际空间散逸的特性,成为整个大气层和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 二、大气的组 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空气)由干燥清洁的混合气体、水蒸气和悬浮颗粒物组成,除去水蒸气和 悬浮颗粒物的大气称为干洁空气。地球大气的总质量约为53×105t,古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 之一左右,其中98.2%集中在30km以下的大气层中,约有50%集中在5-6km以下的对流层 (一)干洁大气的组成 干洁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N2)氧(O2)和氬(Ax),它们分别占空气总体积的78.08%、 20.95%、0.93%,共占干洁大气总体积的9996%。其他气体所占体积不到0.04%,包括二氧化 碳(CO2)氖(Ne)氮(He)氮(Kr)、氙(Xe)、氢(H2)、臭氧(O3)等。干洁大气的成分等见表1 从表1-1所列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强可以看出,干洁大气各组分在自然条件下均为气体,不 可能液化。所以干洁大气是永久气体,可视为一个整体,相对分子质量为28.966,临界温度为 413.85K,临界压强为372×1.0133×105Pa 由于大气的水平运动、对流、湍流和分子扩散,使不同地区、不同高度的大气得到交换和混 合。所以,从地面到90km高度,干洁大气的主要成分和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在90km以上,氮稍 有减少,氧稍有增多氩和二氧化碳则明显减少,其中氧和氮分子开始电离。根据火箭探测在 95km高度上,干洁大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约为氮77%、氧21.5%、氩0.76%
豪1-1干洁大气的组成(高度25m以下) 成分 本积分数(%)相对分子质量临界温度/K 临界压强/(1.0133×10Pa) 氮(N2) 28.016 420.35 氧(O2) 0.93 氧化碱(CO2) 44.010 氖(N)008203 氮(He) 0.0005 4.003 531.05 臭氧(O3) 0.00006 48.000 278.15 氢(H2) 0.0000s 2.016 513.15 12.8 氛(Kr) 83.700 -336.15 氙(Xe) 131.300 -257.15 58.2 干洁大气中,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氮、氧、二氧化碳和臭氧。它们的作用如下。 氧和氮 氧和氮是大气中的恒定气体成分。其中氧是人类和动植物维持生命极为重要的气体,在大 气中发生化学反应时,氧起着极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空气中氧含量有明显减少, 因而影响动植物生命活动的现象,但在土壤和水中,经常出现缺氧现象及其造成的危害。 氮是地球上有机体的重要组成元素,在有机物中它主要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氮也是合成 氨等化工生产的基本原料。 2.二氧化碳和臭氧 它们是干洁大气中的可变气体成分,对大气的温度分布影响较大。 臭氧是大气的微量成分之一,总质量约为329×109t,占大气质量的0.64×106。臭氧在 大气中按体积计算平均不到万分之一。它的含量随时间和空间变化很大,在10km以下含量甚 微,从10km往上,含量随高度增高而增加,到20-25km高空处,密度达最大值,再往上则减少 在55~60km高空处,其含量极少。臭氧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一般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加,并 随季节变化,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 臭氧在大气中含量虽然极少,但它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小于0.29m的紫外线保护 着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命活动。据近年观测,在南极和北半球都出现了臭氧浓度减少的现象,多数 科学家认为,这主要是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类物质的结果。由干臭氧层受到破坏,人类将受到紫 外线的危害,因此应禁止使用这类物质,保护臭氧层。 在大气中,二氧化碳、臭氧和水蒸气是影响热辐射传输的主要气体。其中二氧化碳虽然随时 间地点变化,但在人类活动对大气产生明显影响之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长期保持在一定水 平上。近百年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年增加,且大都集中在20km以下 的大气层中。近年来,单是石油和煤的燃烧每年就有大约50亿t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从19世 纪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质量浓度明显增加,由1800年的511~560mgm3上升到1988年的 688mg/m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吸收地表和低层大气的热辐射,所以,二氧化碳的存在,可以使地面保
持较高的温度。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地表和低层大气的温度就会升高,可造成明显的温室 效应。1958年以来,我国的观测表明,至1978年止,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质量浓度可能比建国初 期增加了大约79mg/m3。如果二氧化碳继续以此速度递增,那么,在几百年以后,就有可能对世 界气候产生明显影响。 (二)水蒸气 水蒸气是实际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气中的平均含量不到0.5%,而且随空间时间和 气象条件变化而变化。在热带多雨地区,其体积分数可达4%;沙漠干燥区或极地区可小于 0.01%。一般低纬度地区大于高纬度地区,下层高于上层,夏季高于冬季。观测表明,在1.5~ 2km高度处,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已减少为地面的一半,在5km高度上减少为地面的十分之一, 再向上含量就更少了。 水蒸气是实际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相变的成分。通过水蒸气相变,使得地表和 大气之间以及大气内部的水蒸气、热和能量得以输送和交换。水蒸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较 小,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强。因此它与二氧化碳一起,对地球起着保温作用 (三)悬浮颗粒物 实际大气除含有上述气体成分外,还含有沉降速率很小的固体和液体徽粒,称之为悬浮颗粒 物或悬浮微粒,它是低层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中悬浮微粒粒径一般在10-4m到几十微 米之间。悬浮微粒包括固体微粒和水蒸气凝结成的水滴和冰晶;固体徽粒可分为有机物和无机 物两类。其中,有机物微粒数量较少,主要有植物花粉微生物和细菌等;无机物微粒数量较多 主要来源是:岩石或土壤风化后的尘粒,流星燃烧后的灰烬,火山爆发时的尘埃等。悬浮颗粒物 多集中于大气底层,不论是含量还是化学成分都是变化的。这些物质中,有许多是引起大气污染 的物质。它们的分布,也随时间地点和气象条件而变化,通常是陆上多于海上,城市多于乡村, 冬季多于夏季。它们的存在对辐射的吸收与散射,云、雾和降水的形成,大气光电现象具有重要 作用,对大气污染有重要影响。 三、大气污染 (一)大气的重要性 人们常讲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但是,人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空气是比水更 重要的物质资源,人类生存离不开空气,发展工农业生产离不开空气,燃料燃烧离不了空气。 空气、水和土壤是人类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三大自然环境要素,缺一不可。人们时刻都要呼吸 空气,一个成年人每天大约呼吸10~12m3约13-15kg空气,相当于一天食物量的10倍饮水量 的5~6倍。生命的新陈代谢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空气:一个人五周不吃饭,五天不喝水,尚可能生 存,而五分钟不呼吸空气就会死亡。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健康的身体需要新鲜清洁的空气。不 少调查表明,肺癌等疾病与大气污染有密切关系。 (二)大气污染的含义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集中,环境空气特别是城市空气已经受到了污染。所谓污染,从 广义上讲,空气中进入了异物,改变了其原来的组成比例或成分,就可能造成大气污染。但是,通 常讲的大气污染是狭义的,是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所以,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进人 了某些物质,其数量浓度和在空气中的滞留时间足以危害人们的舒适健康和福利,影响动植物
生长,损害人们的财产和器物。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都会引起大气污染,但主要是人类活动包 括生产和生活活动,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炊事、取暖等引起的大气污染。一般来说,就全球而 言,自然过程如火山喷发、山林火灾、海啸、土壤和岩石风化及大气运动等造成的大气污染,由于 其现有规模及自然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机能等自然环境的自净作用,经过一定时间后会自动 消除,即逐渐恢复生态平衡,所以不会影响人类生存,不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人口的相对集中,大气污染已经成了城市和工矿区的重要 公害。如大气污染对人体舒适和健康的危害,包括对人体正常生活环境和生理机能的影响,可能 引起的慢性病、急性病,甚至死亡等;所谓对福利的影响,是指对与人类共存的生物、自然资源以 及财产和器物的影响等 第二节大气污染的发生和发展 、大气污染的回顾 大气污染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由于人类活动而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最早可 追溯到人类开始用火的上古时期。柴薪燃烧、森林火灾等都可能造成局部大气污染。不过那时 的大气污染在性质和程度上与现在的大气污染完全不同。那时的人们,不仅没有意识到大气污 染对人类生存的危害,而且也没有能力控制它,只有在不得已时暂时离开污染的环境。那时及以 后相当长的时期,环境大气基本上没有受到污染,能够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现在所讲的大气污染,是指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之后的污染。伴随蒸汽机的发明与广泛使 用,生产力迅速发展,化石燃料逐渐上升为主要能源,燃料燃烧等造成的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工 业发达国家的大气污染是和其现代工业同步发生和发展的,大体上已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大气污染状况随着工业的发展而趋于严重。大气污染 主要是燃煤引起的所谓“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这一阶段的后期,由于加 强了能源管理,采取消烟除尘等措施,初步解决了视觉上的烟尘污染,但飘尘和二氧化硫的污染 却更加严重了。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各国工业畸形发展,汽车数量猛增,石油类燃料成倍 增长,大气污染日趋严重。这一阶段的大气污染,已不再局限于城市和工矿区,而呈现出所谓“石 油型”的广域污染,尘、重金属、二氧化硫、NO2、CO和CH等污染物已普遍存在,大气污染的危 害已不能用某一种污染物的特性解释,而是多种污染物同时作用的结果,即所谓“复合污染”。令 人记忆犹新的英国“伦敦烟雾”、美国的“多诺拉烟雾”及日本的“四日市气喘病”等污染事件都是 大气中的SO2与职尘中的重金属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所谓硫酸烟雾污染。美国的洛杉矶烟 雾,则是汽车排气引起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硫酸烟雾和光化学烟雾均属二次污染物其危害 比一次污染物更大。这一时期工业发达国家迫于人们反公害斗争的压力,不得不着手治理大气 环境污染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一些发达国家更加重视环境保护,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和财力,经过严格控制和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由于汽车 数量不断增加,CONO2CH和光化学烟雾等污染仍很严重且不易解决,大气污染的范围也越
来越大,由点线、面扩展为广域以至全球性污染,出现了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如酸雨温室效 应、臭氧层破坏等。 中国的大气污染状况 中国的大气污染状况在世界上属于少数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980年前后曾达到相当严重 的程度部分工业城市大气中烟尘含量和某些有害气体浓度超过标准几倍,甚至几百倍(见表 1-2和1-3)。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环保机构的完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加强,大气污染恶化 的趋势有所减缓。在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情况下,大气污染物并没有成倍 增加,1994年与1988年相比,SO2排放量稍有增加,烟尘排放量基本上没有变化,粉尘排放量则 有所减少(图1-2)。1994年,全国废气排放量Vn为114×1012m3(不含乡镇工业,下同)。 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4×104t,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10t,工业粉尘排放量583×104t。全国 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范围为0089~0.849mgm3,其中北方城市平均0407mg/m3 南方城市0.250mg/m3。表1-4列出了1995年中国部分城市大气监测结果。 排放量/(101t) ■烟尘四SO2口粉尘 2000 1600 200 9931994 图1-21988-1994年全国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不含乡镇工业) 襄1-21981年我国部分城市大气监测结果 单位:ngf 污染物地区 质量浓度范围 年日平均质量浓度超标城市数/(%) 标准质量浓度 TSP 北方 0.37-277 0.93 0.30 0.16~0.85 0.41 71 SO 0.02-0.38 0.12 30.0 0.15 南方 0.02~0.45 0.11 北方 0.02~0 0.10 南方 0.01~0.08 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