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农田养护 Conservation of crop land 1.农田建设 Land construction 2.土壤培肥 Improving soil fertility 农田保护 Land and soil protection
第八章 农田养护 Conservation of crop land 1. 农田建设 Land construction 2. 土壤培肥 Improving soil fertility 3. 农田保护 Land and soil protection
意义: 农田的生产性能在使作 物的产量“可能”变为“现 实”的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 现实 用,而且它的影响是持续的、 生产力 累积的、普遍的。因此,土 地的生产力首先是作物生产、 进而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的关键。 土壤生产力 水分生产力 光温生产力 生产力金字塔
农田的生产性能在使作 物的产量“可能”变为“现 实”的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 用,而且它的影响是持续的、 累积的、普遍的。因此,土 地的生产力首先是作物生产、 进而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的关键。 光温生产力 水分生产力 土壤生产力 ? 现实 生产力 意义: 生产力金字塔
农田养护的内容 Contents of crop land conservation 目的 农田建设 改善和保持良好的土地状况,改 Land construction 良土壤物理性质,保持良好的结 构 农田养分管理 2.建立良好的土壤有机质状况,保 Nutrient management达到 持有机质平衡; 农田水分管理 3.保持土壤养分平衡,保证各种养 Water management 分充分、协调供应,既要保证作 物各个生长阶段的养分需要,又 农田保护 要保证作物持续增产的需要; Land conservation 4.保持农田水分平衡,保证适宜的 水分供应 5.保持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
•农田建设 Land construction •农田养分管理 Nutrient management •农田水分管理 Water management •农田保护 Land conservation 农田养护的内容 Contents of crop land conservation 目的: 1. 改善和保持良好的土地状况,改 良土壤物理性质,保持良好的结 构; 2. 建立良好的土壤有机质状况,保 持有机质平衡; 3. 保持土壤养分平衡,保证各种养 分充分、协调供应,既要保证作 物各个生长阶段的养分需要,又 要保证作物持续增产的需要; 4. 保持农田水分平衡,保证适宜的 水分供应; 5. 保持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 达到
农田建设 Land construction 目的: 提高农田的综合生产力。 高质量农田的标准: 田面平整,方便排灌;土层深厚,旱淓保收;土壤健康,高产 稳产 内容: 农田水利建设:打井修渠,建造梯田,平整土地。 中低产田改造:旱、涝、薄、粘、漏、盐碱、酸、跑、毒等
农田建设 Land construction 目的: 提高农田的综合生产力。 高质量农田的标准: 田面平整,方便排灌;土层深厚,旱涝保收;土壤健康,高产 稳产。 内容: 农田水利建设:打井修渠,建造梯田,平整土地。 中低产田改造:旱、涝、薄、粘、漏、盐碱、酸、跑、毒等
国土资源常识 梯田、砂田、台日、条田 梯田:在山坡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台阶式田地。 砂田:在旱地表面人为地铺上一层厚7—10厘米的 大小不同的石砾而形成的一种耕作地。 台田:在低洼渍涝或碱化地区,从四周挖土垫高地 面,四周形成排水沟渠的条带状农田。 条田:平原地区由各级灌排渠道和道路合理布局形 成便于机械化作业和灌溉、排水的条状农田
梯田、砂田、台田、条田 梯田:在山坡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台阶式田地。 砂田:在旱地表面人为地铺上一层厚7—10厘米的 大小不同的石砾而形成的一种耕作地。 台田:在低洼渍涝或碱化地区,从四周挖土垫高地 面,四周形成排水沟渠的条带状农田。 条田:平原地区由各级灌排渠道和道路合理布局形 成便于机械化作业和灌溉、排水的条状农田。 国土资源常识
梯田:山地丘陵地区 田梯 常见田制之一种,即沿山 丘等高线呈阶梯状修筑的¥ 田地,即所谓“梯山为田 也”。对山地的开垦和我 国人口数量的增长密切相 关。南宋范成大在《骖鸾 JOEEnZAIY 录》一书中首次对梯田有 所描写,那时梯田已在今 粵、赣、浙、闽、云 贵等省分布,明清以来发 展迅速。靠天然降水的梯 ,9 田,产量不高,所谓“人 力所致,雨露所养,不无 少获”。 山地开垦过量,必将 显著加大水土流失,对下 游江河变迁和防洪条件产 生重大影叫 海球 3t” x!,式R 梯田图(选自《王祯农书》)
梯田:山地丘陵地区 常见田制之一种,即沿山 丘等高线呈阶梯状修筑的 田地,即所谓“梯山为田 也”。对山地的开垦和我 国人口数量的增长密切相 关。南宋范成大在《骖鸾 录》一书中首次对梯田有 所描写,那时梯田已在今 川、粤、赣、浙、闽、云、 贵等省分布,明清以来发 展迅速。靠天然降水的梯 田,产量不高,所谓“人 力所致,雨露所养,不无 少获”。 山地开垦过量,必将 显著加大水土流失,对下 游江河变迁和防洪条件产 生重大影响。 梯田图(选自《王祯农书》)
围田:围田是在湖沼地 区围湖成图的一种田制。王 祯说:“盖江淮之间,地多参不 薮泽,或濒水不时淹没,妨 于耕种。其有力之家,度视 地形,筑土作堤,环而不断 内容亩千百,皆为稼地。” 图围田的增辟,使原有湖沼 漫流的泄水条件转变为塘浦 色莎 河道。北宋郏直说:“或五 里七里而为一纵浦,又七里 或十里而为一横塘,因塘浦 之土以为堤岸,使塘浦深阔 而堤岸高厚。”若如此,则 泄水通畅而围田稳固。唐 宋以降,围田成为东南基本 经济区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 围田图(选自《授时通考》) 围田的过度开发,将恶 化痦浦泄水条件,宋元以降, 围田发达的太湖地区排水成 为重点工作
围田:围田是在湖沼地 区围湖成田的一种田制。王 祯说: “盖江淮之间,地多 薮泽,或濒水不时淹没,妨 于耕种。其有力之家,度视 地形,筑土作堤,环而不断, 内容顷亩千百,皆为稼地。 ” 田围田的增辟,使原有湖沼 漫流的泄水条件转变为塘浦 河道。北宋郏直说: “或五 里七里而为一纵浦,又七里 或十里而为一横塘,因塘浦 之土以为堤岸,使塘浦深阔 而堤岸高厚。 ”若如此,则 泄水通畅而围田稳固。唐、 宋以降,围田成为东南基本 经济区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 围田的过度开发,将恶 化塘浦泄水条件,宋元以降, 围田发达的太湖地区排水成 为重点工作。 围田图(选自 《授时通考 》 )
圩田:王祯《农书》又称之为柜田,也是在濒湖地区的一 种围水而成的田制。与围所不同者在于,圩田堤防的形制较为 广大,内水与外水的水位差往往有数米至十多米。圩内农田分 布有灌排渠道,圩田四周修有高大的圩堤,圩堤上设有水闸, 旱时引江水灌溉,涝则开闸泄水入江,一座大圩往往有数万亩 之多,成为高产农业区。北宋年间圩田已很发达,主要分布于 长江下游沿江一带。《宋史河渠志》载,北宋末年太平州(治 今安徽当涂县)沿江圩田“自三百顷至万顷者凡九所,计四万二 千余顷。其三百顷以下者又过之”。南宋初年诗人杨万里对太 平州圩田有深刻印象,曾作广济圩诗云“圩田岁岁镇逢秋,圩 户家家不识愁,夹路垂杨一干里,风流国是太平州。”与圩田 形制相同的,在湖南、湖北称作垸田,而在珠江和韩江三角洲 地区,则称之为基围
圩田:王祯《农书》又称之为柜田,也是在濒湖地区的一 种围水而成的田制。与围所不同者在于,圩田堤防的形制较为 广大,内水与外水的水位差往往有数米至十多米。圩内农田分 布有灌排渠道,圩田四周修有高大的圩堤,圩堤上设有水闸, 旱时引江水灌溉,涝则开闸泄水入江,一座大圩往往有数万亩 之多,成为高产农业区。北宋年间圩田已很发达,主要分布于 长江下游沿江一带。《宋史•河渠志》载,北宋末年太平州(治 今安徽当涂县)沿江圩田“自三百顷至万顷者凡九所,计四万二 千余顷。其三百顷以下者又过之”。南宋初年诗人杨万里对太 平州圩田有深刻印象,曾作广济圩诗云“圩田岁岁镇逢秋,圩 户家家不识愁,夹路垂杨一千里,风流国是太平州。”与圩田 形制相同的,在湖南、湖北称作垸田,而在珠江和韩江三角洲 地区,则称之为基围
葑田:又称架田,是在湖上绑扎木架,“以葑泥附木架上而 种艺之。其木架田坵随水高下浮泛,自不淹溺”,即用湖中所生 之葑草堆放木架上而成之田。葑田漂浮水上,如出卖,即割断维 系的绳缆,拖曳而去。宋代,浙东人口密度加大,对土地需求增 加,以至利用湖面空间开发种植,可谓无孔不入。葑田在台湾又 称作木排田,“其土番以大木连排盛土,浮之水上,耕种其中, 若欲他适,并田扯去 石砂田:主要分布于甘肃陇中等地的一种田制,约起源于明 朝中后期。这一带不仅水资源短缺,蒸发量大,而且地下水含碱 量高。为适应这一气候特点,古人发明了石砂田。即先将土地深 耕,施足底肥,然后在地表平铺粗沙、卵石和片石的混和物。砂 石层的厚度,旱砂田约8~12厘米,水砂田6~9厘米。砂石层形成 覆盖,既减轻了蒸发,又抑制了地下水上升返碱,从而显著提高 了产量。一般石砂田的最初10年,产量可比一般农田高出30% 50%,石砂田的增产效应可达30年。由于石砂田铺放的投入量大 而产出多,故有“苦死爷爷,富死儿子,穷死孙子”之说
葑田:又称架田,是在湖上绑扎木架,“以葑泥附木架上而 种艺之。其木架田坵随水高下浮泛,自不淹溺”,即用湖中所生 之葑草堆放木架上而成之田。葑田漂浮水上,如出卖,即割断维 系的绳缆,拖曳而去。宋代,浙东人口密度加大,对土地需求增 加,以至利用湖面空间开发种植,可谓无孔不入。葑田在台湾又 称作木排田,“其土番以大木连排盛土,浮之水上,耕种其中, 若欲他适,并田扯去”。 石砂田:主要分布于甘肃陇中等地的一种田制,约起源于明 朝中后期。这一带不仅水资源短缺,蒸发量大,而且地下水含碱 量高。为适应这一气候特点,古人发明了石砂田。即先将土地深 耕,施足底肥,然后在地表平铺粗沙、卵石和片石的混和物。砂 石层的厚度,旱砂田约8~12厘米,水砂田6~9厘米。砂石层形成 覆盖,既减轻了蒸发,又抑制了地下水上升返碱,从而显著提高 了产量。一般石砂田的最初10年,产量可比一般农田高出30﹪~ 50﹪,石砂田的增产效应可达30年。由于石砂田铺放的投入量大 而产出多,故有“苦死爷爷,富死儿子,穷死孙子”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