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201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试题 语文 第I卷阅读题(70分) 甲必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听觉叙事初探(节选) 傅修延 文学研究领域的“听觉转向”,表现为涉及听觉感知的学术成果不断增多,“听 觉叙事”这一概念逐步为人接受,对其内涵的认同渐趋一致。国外这方面的开拓 之作,应属加拿大的梅尔巴·卡迪-基恩2005年的论文《现代主义音景与智性的 聆听:听觉感知的叙事研究》,该文将声学概念与叙事理论相结合,对伍尔芙小 说中的听觉叙事作了富有启迪性的研究,指出“耳朵可能比眼睛提供更具包容性 的对世界的认识,但感知的却是同一个现实。具有不同感觉的优越性在于,他们 可以互相帮助。”以上简略勾勒显示:开展对听觉叙事的专门研究,既是对视听 失衡现状的一种理论反拨,也是人文学科“听觉转向”的逻辑必然,一个前景广 阔的的领域正向研究者发出强有力的召唤。 听觉叙事的研究意义不只体现于视听文化激荡之际闻鸡起舞,更为重要的是响应 文学内部因听觉缺位而郁积的理论诉求。众所周知,当一种感官被过度强化,其 他感官便会受到影响,在当前这个“眼睛”全面压倒“耳朵”的时代,人们的听 觉已在一定意义上为视觉所取代。迄今为止的中西文论均有过度倚重视觉之嫌, 当前使用频率较髙的一些文论术语,如“视角”“观察”“聚焦”“焦点”之 类,全都在强调眼睛的作用,似乎视觉信号的传递可以代替一切,很少有人想到 自己同时也在用耳朵和其他感官接受信息。我曾多次提到,“视角”之类概念对 天生的盲人来说毫无意义,他们因失明而变得灵敏的耳朵也无法“聚焦”。眼睛 在五官接受中的中心地位,导致研究者的表达方式出现向视觉的严重偏斜。前些 年有人批评国内文论在外界压迫下的“失语”表现,其实“失聪”更是中西文论 的一大通弊。 “失聪”现象之所以普遍存在,深层原因为人们忘记了文学最初是一种诉诸听觉 的艺术,听觉叙事研究的最大意义,在于通过阐扬听觉在文学中的价值,达到针 砭文学研究“失聪”这一痼疾的目的。在蒲松龄《聊斋志异·口技》故事的结尾, 人们发现听到的事件原来只存在于自己的想象之中,但这也揭示了“听”是一种 更具艺术潜质的感知方——听觉不像视觉那样能够“直击”对象,所获得的信息 量与视觉也无法相比,但正是这种“间接”与“不足”,给人们的想象提供了更 多的空间。麦克卢汉用“热”和“冷”来形容媒介提供信息的多寡:“热媒介” 要求的参与度(或译为“卷入程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度高;听觉与 视觉相比要“冷”得多,参与者的想象投入(卷入程度)也要髙得多,因此必然 是更“酷”(cool)的 听觉不但比视觉更“酷”,其发生也较视觉为早。人在母腹中便能响应母亲的呼 唤,这时专司听觉的耳朵尚未充分发育,孕育中的小生命是用整个身体来感受体 外的刺激,而眼睛在这种状态下全无用武之地。听觉的原始性质决定了人对声音 的反应更为本能,T.S.艾略特将艺术范畴的听觉反应称为“听觉想象力”,他说 这种想象力能“深入最原始、最彻底遗忘的底层”,唤起与原始感觉有千丝万缕 联系的想象与感动;与此异曲同工的是叶芝说过的一句话一“我一生都用来把诗 歌中为视觉而写的语句清除τ净”。《红楼梦》第40回林黛玉说李商隐诗中她 只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此语应视为曹雪芹本人的夫子自道,因为小说有太
辽宁省大连 2014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试题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70 分) 甲 必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听觉叙事初探(节选) 傅修延 文学研究领域的“听觉转向”,表现为涉及听觉感知的学术成果不断增多,“听 觉叙事”这一概念逐步为人接受,对其内涵的认同渐趋一致。国外这方面的开拓 之作,应属加拿大的梅尔巴•卡迪-基恩 2005 年的论文《现代主义音景与智性的 聆听:听觉感知的叙事研究》,该文将声学概念与叙事理论相结合,对伍尔芙小 说中的听觉叙事作了富有启迪性的研究,指出“耳朵可能比眼睛提供更具包容性 的对世界的认识,但感知的却是同一个现实。具有不同感觉的优越性在于,他们 可以互相帮助。”以上简略勾勒显示:开展对听觉叙事的专门研究,既是对视听 失衡现状的一种理论反拨,也是人文学科“听觉转向”的逻辑必然,一个前景广 阔的的领域正向研究者发出强有力的召唤。 听觉叙事的研究意义不只体现于视听文化激荡之际闻鸡起舞,更为重要的是响应 文学内部因听觉缺位而郁积的理论诉求。众所周知,当一种感官被过度强化,其 他感官便会受到影响,在当前这个“眼睛”全面压倒“耳朵”的时代,人们的听 觉已在一定意义上为视觉所取代。迄今为止的中西文论均有过度倚重视觉之嫌, 当前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些文论术语,如“视角”“观察”“聚焦”“焦点”之 类,全都在强调眼睛的作用,似乎视觉信号的传递可以代替一切,很少有人想到 自己同时也在用耳朵和其他感官接受信息。我曾多次提到,“视角”之类概念对 天生的盲人来说毫无意义,他们因失明而变得灵敏的耳朵也无法“聚焦”。眼睛 在五官接受中的中心地位,导致研究者的表达方式出现向视觉的严重偏斜。前些 年有人批评国内文论在外界压迫下的“失语”表现,其实“失聪”更是中西文论 的一大通弊。 “失聪”现象之所以普遍存在,深层原因为人们忘记了文学最初是一种诉诸听觉 的艺术,听觉叙事研究的最大意义,在于通过阐扬听觉在文学中的价值,达到针 砭文学研究“失聪”这一痼疾的目的。在蒲松龄《聊斋志异•口技》故事的结尾, 人们发现听到的事件原来只存在于自己的想象之中,但这也揭示了“听”是一种 更具艺术潜质的感知方──听觉不像视觉那样能够“直击”对象,所获得的信息 量与视觉也无法相比,但正是这种“间接”与“不足”,给人们的想象提供了更 多的空间。麦克卢汉用“热”和“冷”来形容媒介提供信息的多寡:“热媒介” 要求的参与度(或译为“卷入程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度高;听觉与 视觉相比要“冷”得多,参与者的想象投入(卷入程度)也要高得多,因此必然 是更“酷”(cool)的。 听觉不但比视觉更“酷”,其发生也较视觉为早。人在母腹中便能响应母亲的呼 唤,这时专司听觉的耳朵尚未充分发育,孕育中的小生命是用整个身体来感受体 外的刺激,而眼睛在这种状态下全无用武之地。听觉的原始性质决定了人对声音 的反应更为本能,T.S.艾略特将艺术范畴的听觉反应称为“听觉想象力”,他说 这种想象力能“深入最原始、最彻底遗忘的底层”,唤起与原始感觉有千丝万缕 联系的想象与感动;与此异曲同工的是叶芝说过的一句话─“我一生都用来把诗 歌中为视觉而写的语句清除干净”。《红楼梦》第 40 回林黛玉说李商隐诗中她 只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此语应视为曹雪芹本人的夫子自道,因为小说有太
多地方反映作者的听觉敏感。要而言之,听觉叙事研究指向文学的感性层面,这 层面貌似浅薄,实则内蕴丰厚,迄今为止尚未获得本应有之的深度耕耘 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文学研究领域里“听觉转向”的一项是( A.涉及听觉感知的学术成果不断增多,国外在这方面的开拓之作,是加拿大学者 的论文《现代主义音景与智性的聆听:听觉感知的叙事研究》 B.“听觉转向”体现在“听觉叙事”概念渐被接受,对其内涵认同渐趋一致。 梅尔巴认为,感受同一现实时,耳朵可能比眼睛提供更具包容性的对世界的认识。 C.当前,开展对听觉叙事的专门研究,是对视听失衡现状进行理论反拨,也是 人文学科“听觉转向”的逻辑使然。 D.迄今为止的中西论文有过度倚重视觉之嫌,人们的听觉再一定意义上已被视 觉所取代,视觉信号的传递可以代替一切。 2下列对“听觉叙事”的研究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觉叙事研究是由于视听文化动荡,更是文学本身的听觉缺位。当前,眼睛在 五官接受中的中心地位导致研究者的表达方式向视觉严重偏移 B.失聪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听觉叙事研究的最大意义,在于通过阐扬听觉在文 学中的价值,达到针砭文学研究“失聪”这一痼疾的目的。 C.听觉叙事研究指向文学的感性层面,貌似浅薄,实则内蕴丰厚,迄今为止未获 得应有的研究深度,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D.听是一种更具艺术潜质的感知方式——听觉不能直击对象,获得信息量相比视 觉要小,但给人们的想象提供了空间。听觉比视觉更“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看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伍尔夫小说是典型的听觉叙事作品,她将声学与叙事理论相结合,塑造了诸 多文学形象,研究她的作品,就可以达到听觉叙事应有的深度 B.麦克卢汉用“热”和“冷”形容媒介提供信息的多和寡:“热媒介”要求的参 与度低,“冷媒介”相反,《聊斋·口技》是全部依靠“冷媒介”解读的作品 C.《红楼梦》中有很多描写反映作者的听觉敏感。第四十回林黛玉说李商隐的 诗她只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就是作者借黛玉之口阐述自己的主观感受。 D.在母腹中人能响应母亲的召唤,但眼睛却无用武之地,听觉的原始性决定了人 对声音的本能反应,所以研究听觉比研究视觉意义更大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如松,字子茂,成梁长子。以父荫为都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骁果敢战, 少从父谙兵机 万历十五年,以总兵官镇宣府。巡抚许守谦阅操,如松引坐与并。参政王学书却 之,语不相下,几攘臂。巡按御史王之栋因劾如松骄横,并诋学书,帝为两夺其 俸 二十年,哮拜反宁夏,御史梅国桢荐如松大将才,其弟如梅、如樟并年少英杰, 宜令讨贼。六月抵宁夏。如松以权任既重,不欲受总督制,事辄专行。兵科许弘 纲等以为非制,帝乃下诏申饬
多地方反映作者的听觉敏感。要而言之,听觉叙事研究指向文学的感性层面,这 一层面貌似浅薄,实则内蕴丰厚,迄今为止尚未获得本应有之的深度耕耘。 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文学研究领域里“听觉转向”的一项是( ) A.涉及听觉感知的学术成果不断增多,国外在这方面的开拓之作,是加拿大学者 的论文《现代主义音景与智性的聆听:听觉感知的叙事研究》。 B.“听觉转向”体现在“听觉叙事”概念渐被接受,对其内涵认同渐趋一致。 梅尔巴认为,感受同一现实时,耳朵可能比眼睛提供更具包容性的对世界的认识。 C.当前,开展对听觉叙事的专门研究,是对视听失衡现状进行理论反拨,也是 人文学科“听觉转向”的逻辑使然。 D.迄今为止的中西论文有过度倚重视觉之嫌,人们的听觉再一定意义上已被视 觉所取代,视觉信号的传递可以代替一切。 2 下列对“听觉叙事”的研究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觉叙事研究是由于视听文化动荡,更是文学本身的听觉缺位。当前,眼睛在 五官接受中的中心地位导致研究者的表达方式向视觉严重偏移。 B.失聪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听觉叙事研究的最大意义,在于通过阐扬听觉在文 学中的价值,达到针砭文学研究“失聪”这一痼疾的目的。 C.听觉叙事研究指向文学的感性层面,貌似浅薄,实则内蕴丰厚,迄今为止未获 得应有的研究深度,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D.听是一种更具艺术潜质的感知方式──听觉不能直击对象,获得信息量相比视 觉要小,但给人们的想象提供了空间。听觉比视觉更“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看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伍尔夫小说是典型的听觉叙事作品,她将声学与叙事理论相结合,塑造了诸 多文学形象,研究她的作品,就可以达到听觉叙事应有的深度。 B.麦克卢汉用“热”和“冷”形容媒介提供信息的多和寡:“热媒介”要求的参 与度低,“冷媒介”相反,《聊斋•口技》是全部依靠“冷媒介”解读的作品。 C.《红楼梦》中有很多描写反映作者的听觉敏感。第四十回林黛玉说李商隐的 诗她只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就是作者借黛玉之口阐述自己的主观感受。 D.在母腹中人能响应母亲的召唤,但眼睛却无用武之地,听觉的原始性决定了人 对声音的本能反应,所以研究听觉比研究视觉意义更大。 二、 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如松,字子茂,成梁长子。以父荫为都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骁果敢战, 少从父谙兵机。 万历十五年,以总兵官镇宣府。巡抚许守谦阅操,如松引坐与并。参政王学书却 之,语不相下,几攘臂。巡按御史王之栋因劾如松骄横,并诋学书,帝为两夺其 俸。 二十年,哱拜反宁夏,御史梅国桢荐如松大将才,其弟如梅、如樟并年少英杰, 宜令讨贼。六月抵宁夏。如松以权任既重,不欲受总督制,事辄专行。兵科许弘 纲等以为非制,帝乃下诏申饬
先是,诸将董一奎、麻贵等数攻城不下。如松至,攻益力。如樟夜攀云梯上,不 克。游击龚子敬提苗兵攻南关,如松乘势将登,亦不克,乃决策水攻。拜窘,遣 养子克力盖往勾套寇,套寇以万余骑至张亮堡。如松力战,手斩士卒畏缩者,寇 竟败去。水侵北关,城崩。如松等佯击北关诱贼,而潜以锐师袭南关:既克,拜 自斩叛党刘东旸,乞贷死。 既灭拜族,录功,进都督。会朝鲜倭患棘,诏如松克期东征。如松新立功,气益 骄,与经略宋应昌不相下。故事,大帅初见督师,甲胄庭谒,出易冠带,始加礼 貌。如松用监司谒督抚仪,素服侧坐而已。十二月,如松至军,沈惟敬自倭归, 言倭酋行长愿封。如松叱惟敬儉邪,欲斩之。参谋李应试囯:“藉惟敬绐倭封, 而阴袭之,奇计也。”如松以为然。乃置惟敬于营,誓师渡江。 十一年正月四日,师次肃宁馆。行长以为封使将至,遣牙将来迎,如松檄游击 李宁生缚之。倭猝起格斗,仅获三人,余走还。行长大骇,复遣亲信来谒,如松 慰遣之。六日,次平壤。行长犹以为封使也,踔风月楼以待。抵平壤城,诸将逡 巡未入,形大露,倭悉登陴拒守 明旦,如松下令诸军攻围缺东面。以倭素易朝鲜军,令副将祖承训诡为其装,潜 伏西南。如松亲提大军直抵城下,攻其东南。倭炮矢如雨,军少却。如松斩先退 者以徇。倭方轻南面朝鲜军,承训等乃卸装露明甲。倭大惊,急分兵捍拒,如松 己督军自小西门先登。火器并发,烟焰蔽空。吴惟忠中炮伤胸,犹奋呼督战。如 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 二十五年冬,辽东总兵董一元罢,中旨特用如松。如松感帝知,气益奋。明年四 月,土蛮寇犯辽东。如松率轻骑远出捣巢,中伏力战死。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 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参政王学书却之 却,退却 B.语不相下,几攘臂 攘,捋。 C.帝为两夺其俸 夺,剥夺。 D.诏如松克期东征 克,限定。 5.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如松行事“骄横”的一组是(3分) ①巡抚许守谦阅操,如松引坐与并。 ②不欲受总督 制,事辄专行。 ③兵科许弘纲等以为非制,帝乃下诏申饬。④甲胄庭谒,出易冠带 ⑤如松用监司谒督抚仪,素服侧坐而已。 ⑥如松叱惟敬悛邪,欲斩之。 A.③⑤⑥ B.①② ②③⑤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历皇帝十分器重李如松,多次委以重任。哮拜反宁夏时,经由梅国桢推荐, 重用如松兄弟;二十五年冬,辽东总兵被罢后,中旨特用如松 B.李如松骁勇善战,从小跟随父亲李成梁熟谙兵法,在平壤战役中,他的战马 被炮打死,自己身负重伤,但他换了匹马,仍然奋呼督战
先是,诸将董一奎、麻贵等数攻城不下。如松至,攻益力。如樟夜攀云梯上,不 克。游击龚子敬提苗兵攻南关,如松乘势将登,亦不克,乃决策水攻。拜窘,遣 养子克力盖往勾套寇,套寇以万余骑至张亮堡。如松力战,手斩士卒畏缩者,寇 竟败去。水侵北关,城崩。如松等佯击北关诱贼,而潜以锐师袭南关;既克,拜 自斩叛党刘东旸,乞贷死。 既灭拜族,录功,进都督。会朝鲜倭患棘,诏如松克期东征。如松新立功,气益 骄,与经略宋应昌不相下。故事,大帅初见督师,甲胄庭谒,出易冠带,始加礼 貌。如松用监司谒督抚仪,素服侧坐而已。十二月,如松至军,沈惟敬自倭归, 言倭酋行长愿封。如松叱惟敬憸邪,欲斩之。参谋李应试曰:“藉惟敬绐倭封, 而阴袭之,奇计也。”如松以为然。乃置惟敬于营,誓师渡江。 二十一年正月四日,师次肃宁馆。行长以为封使将至,遣牙将来迎,如松檄游击 李宁生缚之。倭猝起格斗,仅获三人,余走还。行长大骇,复遣亲信来谒,如松 慰遣之。六日,次平壤。行长犹以为封使也,踔风月楼以待。抵平壤城,诸将逡 巡未入,形大露,倭悉登陴拒守。 明旦,如松下令诸军攻围缺东面。以倭素易朝鲜军,令副将祖承训诡为其装,潜 伏西南。如松亲提大军直抵城下,攻其东南。倭炮矢如雨,军少却。如松斩先退 者以徇。倭方轻南面朝鲜军,承训等乃卸装露明甲。倭大惊,急分兵捍拒,如松 已督军自小西门先登。火器并发,烟焰蔽空。吴惟忠中炮伤胸,犹奋呼督战。如 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 二十五年冬,辽东总兵董一元罢,中旨特用如松。如松感帝知,气益奋。明年四 月,土蛮寇犯辽东。如松率轻骑远出捣巢,中伏力战死。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 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 烈。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参政王学书却之 却,退却 B. 语不相下,几攘臂 攘,捋。 C. 帝为两夺其俸 夺,剥夺。 D. 诏如松克期东征 克,限定。 5.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如松行事“骄横”的一组是(3 分) ①巡抚许守谦阅操,如松引坐与并。 ②不欲受总督 制,事辄专行。 ③兵科许弘纲等以为非制,帝乃下诏申饬。 ④甲胄庭谒,出易冠带 ⑤如松用监司谒督抚仪,素服侧坐而已。 ⑥如松叱惟敬憸邪,欲斩之。 A.③⑤⑥ B.①②④ C. ②③⑤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万历皇帝十分器重李如松,多次委以重任。哱拜反宁夏时,经由梅国桢推荐, 重用如松兄弟;二十五年冬,辽东总兵被罢后,中旨特用如松。 B. 李如松骁勇善战,从小跟随父亲李成梁熟谙兵法,在平壤战役中,他的战马 被炮打死,自己身负重伤,但他换了匹马,仍然奋呼督战
C.李如松为将作风强硬,两军阵前,对于退缩者毫不手软。平壤一役中,在箭 矢如雨的情况下,官兵稍有退却,即斩杀先退士兵以示众。 D.李如松为报皇帝知遇之恩,最后战死沙场。万历二十六年四月,土蛮侵犯辽东, 李如松率领轻骑兵远出直捣敌巢,中了埋伏奋战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松等佯击北关诱贼,而潜以锐师袭南关;既克,拜自斩叛党刘东旸,乞贷死。 (2)参谋李应试曰:“藉惟敬绐倭封,而阴袭之,奇计也。”如松以为然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早发竹下0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清禽百啭但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作者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中进士,次年被派到徽州(在今安徽省境 内),当了六七年州府下属的小官吏。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 这首诗是这年或之后二三年内,离开竹下时写的。②吹:通“炊 8、颔联描写了诗人清晨一路跨马山行时所见景色,简析诗人是怎样写雾写山的? (5分) 9、颈联和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 怡 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2)吾尝终日而思 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3)千古江山, 舞榭歌 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小炕笤帚 (刘心武) 他们是大二男生,一天在宿舍里,引发出了一个关于小炕笤帚的故事。几个舍友 里,只有两位备有扫床工具,一位富家公子有个非常漂亮的长柄毛刷,一位来自 穷乡的小子有个高粱穗扎的小炕笤帚,其余几位收拾床铺时会跟他们借用,一来 二去的,都觉得还是那小炕笤帚好使,最近就连那富家公子,也借那小炕笤帚来 用
C. 李如松为将作风强硬,两军阵前,对于退缩者毫不手软。平壤一役中,在箭 矢如雨的情况下,官兵稍有退却,即斩杀先退士兵以示众。 D.李如松为报皇帝知遇之恩,最后战死沙场。万历二十六年四月,土蛮侵犯辽东, 李如松率领轻骑兵远出直捣敌巢,中了埋伏奋战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如松等佯击北关诱贼,而潜以锐师袭南关;既克,拜自斩叛党刘东旸,乞贷死。 ⑵参谋李应试曰:“藉惟敬绐倭封,而阴袭之,奇计也。”如松以为然。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早 发 竹下①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清禽百啭但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 ①作者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中进士,次年被派到徽州(在今安徽省境 内),当了六七年州府下属的小官吏。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 这首诗是这年或之后二三年内,离开竹下时写的。②吹:通“炊”。 8、颔联描写了诗人清晨一路跨马山行时所见景色,简析诗人是怎样写雾写山的? (5 分) 9、颈联和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 怡, , ,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2)吾尝终日而思 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3)千古江山, ,舞榭歌 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小 炕笤帚 (刘心武) 他们是大二男生,一天在宿舍里,引发出了一个关于小炕笤帚的故事。几个舍友 里,只有两位备有扫床工具,一位富家公子有个非常漂亮的长柄毛刷,一位来自 穷乡的小子有个高粱穗扎的小炕笤帚,其余几位收拾床铺时会跟他们借用,一来 二去的,都觉得还是那小炕笤帚好使,最近就连那富家公子,也借那小炕笤帚来 用
那天熄灯后,都睡不着,各有各的失眠缘由,绰号“蜡笔大新”叹口气提议:“夸 克,随便讲点你们乡里的事情吧。”其余几位也都附议,绰号“唐家四少”的富 家公子更建议:“从你那把小炕笤帚说起,也无妨。” 因为物理考试总得高分,绰号“夸克”就讲了起来:那年我才上小学。村里来了 个骑“铁驴”的,“铁驴”就是一种用大钢条焊成的加重自行车,后座两边能放 两只大筐,驮个二三百斤不成问题。那骑“铁驴”的吆喝:“绑笤帚啊!”我娘 就让我赶紧去请,是个老头,他把“铁驴”放定在我家门外的大榆树下。我娘抱 出一大捆高粱来,让他给绑成大扫帚、炕笤帚和炊帚。他就取出自带的马扎,坐 在树下,先拿刀把髙粱截了,理岀穗子,然后就用细铁丝,编扎起来了……“蜡 笔大新”叹口气说:“不好听,来个惊人的桥段!”上铺的一位问:“会闹鬼吗? 我喜欢《黑衣人》的那份惊悚!”“夸克”继续讲下去:你们得知道,高粱有好 多种,其中一种就叫帚高粱,它的穗子基本上不结高粱米,专适合扎笤帚炊帚什 么的,我娘每隔几年就要在我家院里种一片帚高粱,为的是把以后几年的扫帚、 炕笤帚、炊帚什么的扎出来用,扎多了,可以送亲友,也可以拿到集上去卖。 那是个星期天,午饭后,我在屋里写作业,我娘忽然想起说:你去问问那大爷, 他吃晌午饭没有?他大概是转悠了好几个村,给好多家绑了东西,还没来得及吃 饭呢。我就出去问,那老头说:“不碍的。我绑完了回家去吃。”我进屋跟我娘 说,我娘就从热锅里盛出一碗二米饭,就是白米跟小米混着蒸出的饭,又舀了 大勺白菜炖豆腐盖在上头,还放了两条泡辣椒,让我端出去……“唐家四少” 说:“情节平淡,我得去趟卫生间。”“夸克”就提髙声量说:呀!出现情况了! 我娘忽然叨唠:“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啊……”就往门外去,我跟着,只见 那老头已经从马扎上翻下地,身子倚在榆树上,翻白眼……他是被饭菜给噎着 喉骨哆嗦着,嘴角溢岀饭粒和白沫,但剩的半碗饭并没有打翻,显然是刚发生危 险时,他就快速把那碗饭菜放稳在地上了……我娘赶紧把他的手臂往上举,指挥 我用手掌给那老头轻轻拍背抚胸,没多会儿,那老头喉咙里的东西顺下去了,松 快了,娘让我去取来一碗温水,让那老头小口小口喝,老头没事儿了……讲到这 儿“唐家四少”去卫生间了,回来时候只听“蜡笔大新”在感叹:“哇噻,两毛! 两毛能算是钱吗?”原来,那老头绑扎东西,大扫帚每个收五毛钱,炕笤帚、炊 帚只要两毛钱。绑扎出一堆东西,“夸克”他娘才付他四块钱。那老头说:“你 们真仁义,给我饭吃,还救了我。这些剩下的苗苗不成材,可要细心点儿,多用 些铁丝,也能扎成小炕笤帚,今天我没力气了,让我带走吧,过几天扎好了,我 给你们送过来,不用再给钱。”“夸克”娘说:“连那些高粱秆,全拿走吧。扎 的小炕笤帚,你自用、送人都好,甭再送来了。” 从上铺传来评议:“不是大片儿。小制作。表现些民间微良小善,比《纳德和西 敏:一次离别》浅多了。”“夸克”说:没完呢。过了几天,本是个晴天,不曾 想过了晌午,也不知道怎么的忽然下了场瓢泼大雨,放学回家路上,听人说下大 雨的时候有个骑“铁驴”的老头栽沟里了,路过那沟,“铁驴”挪走了,只留下 痕迹,还有一把小炕笤帚,落在沟边,脏了。我心里一动,捡起那小炕笤帚,回 家拿给娘看,娘说,一定是那大爷要给咱们家送来的。那年月乡里有绑扎笤帚手 艺的人,大都跟我爸一样,进城打工了,剩下的,有的扎出来的东西没用几时就 散了,可这老头扎得又结实又好用,除了铁丝,还都要再箍上一圈红绒线。我们 听说摔断腿的老头被卫生院收治了,娘儿俩就去看他……“蜡笔大新”评议: “诚信,很健康的主题。”“夸克”继续讲:到了医院,见到他,我们就慰问, 道谢,可是,那老头当着医生说,他不认识我们,他那“铁驴”里的小炕笤帚
那天熄灯后,都睡不着,各有各的失眠缘由,绰号“蜡笔大新”叹口气提议:“夸 克,随便讲点你们乡里的事情吧。”其余几位也都附议,绰号“唐家四少”的富 家公子更建议:“从你那把小炕笤帚说起,也无妨。” 因为物理考试总得高分,绰号“夸克”就讲了起来:那年我才上小学。村里来了 个骑“铁驴”的,“铁驴”就是一种用大钢条焊成的加重自行车,后座两边能放 两只大筐,驮个二三百斤不成问题。那骑“铁驴”的吆喝:“绑笤帚啊!”我娘 就让我赶紧去请,是个老头,他把“铁驴”放定在我家门外的大榆树下。我娘抱 出一大捆高粱来,让他给绑成大扫帚、炕笤帚和炊帚。他就取出自带的马扎,坐 在树下,先拿刀把高粱截了,理出穗子,然后就用细铁丝,编扎起来了……“蜡 笔大新”叹口气说:“不好听,来个惊人的桥段!”上铺的一位问:“会闹鬼吗? 我喜欢《黑衣人》的那份惊悚!”“夸克”继续讲下去:你们得知道,高粱有好 多种,其中一种就叫帚高粱,它的穗子基本上不结高粱米,专适合扎笤帚炊帚什 么的,我娘每隔几年就要在我家院里种一片帚高粱,为的是把以后几年的扫帚、 炕笤帚、炊帚什么的扎出来用,扎多了,可以送亲友,也可以拿到集上去卖。 那是个星期天,午饭后,我在屋里写作业,我娘忽然想起说:你去问问那大爷, 他吃晌午饭没有?他大概是转悠了好几个村,给好多家绑了东西,还没来得及吃 饭呢。我就出去问,那老头说:“不碍的。我绑完了回家去吃。”我进屋跟我娘 一说,我娘就从热锅里盛出一碗二米饭,就是白米跟小米混着蒸出的饭,又舀了 一大勺白菜炖豆腐盖在上头,还放了两条泡辣椒,让我端出去……“唐家四少” 说:“情节平淡,我得去趟卫生间。”“夸克”就提高声量说:呀!出现情况了! 我娘忽然叨唠:“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啊……”就往门外去,我跟着,只见 那老头已经从马扎上翻下地,身子倚在榆树上,翻白眼……他是被饭菜给噎着了, 喉骨哆嗦着,嘴角溢出饭粒和白沫,但剩的半碗饭并没有打翻,显然是刚发生危 险时,他就快速把那碗饭菜放稳在地上了……我娘赶紧把他的手臂往上举,指挥 我用手掌给那老头轻轻拍背抚胸,没多会儿,那老头喉咙里的东西顺下去了,松 快了,娘让我去取来一碗温水,让那老头小口小口喝,老头没事儿了……讲到这 儿“唐家四少”去卫生间了,回来时候只听“蜡笔大新”在感叹:“哇噻,两毛! 两毛能算是钱吗?”原来,那老头绑扎东西,大扫帚每个收五毛钱,炕笤帚、炊 帚只要两毛钱。绑扎出一堆东西,“夸克”他娘才付他四块钱。那老头说:“你 们真仁义,给我饭吃,还救了我。这些剩下的苗苗不成材,可要细心点儿,多用 些铁丝,也能扎成小炕笤帚,今天我没力气了,让我带走吧,过几天扎好了,我 给你们送过来,不用再给钱。”“夸克”娘说:“连那些高粱秆,全拿走吧。扎 的小炕笤帚,你自用、送人都好,甭再送来了。” 从上铺传来评议:“不是大片儿。小制作。表现些民间微良小善,比《纳德和西 敏:一次离别》浅多了。”“夸克”说:没完呢。过了几天,本是个晴天,不曾 想过了晌午,也不知道怎么的忽然下了场瓢泼大雨,放学回家路上,听人说下大 雨的时候有个骑“铁驴”的老头栽沟里了,路过那沟,“铁驴”挪走了,只留下 痕迹,还有一把小炕笤帚,落在沟边,脏了。我心里一动,捡起那小炕笤帚,回 家拿给娘看,娘说,一定是那大爷要给咱们家送来的。那年月乡里有绑扎笤帚手 艺的人,大都跟我爸一样,进城打工了,剩下的,有的扎出来的东西没用几时就 散了,可这老头扎得又结实又好用,除了铁丝,还都要再箍上一圈红绒线。我们 听说摔断腿的老头被卫生院收治了,娘儿俩就去看他……“蜡笔大新”评议: “诚信,很健康的主题。”“夸克”继续讲:到了医院,见到他,我们就慰问, 道谢,可是,那老头当着医生说,他不认识我们,他那“铁驴”里的小炕笤帚
不是带给我们家的。我跟娘好尴尬。我们只好退出,在门口,恰好跟那老头赶过 来的家属擦肩而过……最后,我要说明:这小炕笤帚当时就洗净晒透了,一直搁 在躺柜里,没舍得用,来大学报到前,娘才取出来让我裹在铺盖卷里,带到这儿 来以前,我进行过消毒,请放心使用。 宿舍里安静下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可使读者从平凡细微的生活处见人生态度。这恰如作者刘心武所说: “我总希望读者能从凡人小事里感悟人生、人性。 B.这篇小说虽然故事简单,但情节设计曲折跌宕;叙事角度也很巧妙,时而用 第三人称叙述,时而用第一人称叙述,转换十分自然。 C.“夸克”娘儿俩及时抢救吃饭被噎的绑笤帚老头,这一情节为下文老头送小 炕笤帚遭大雨栽进沟里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D.“夸克”娘儿俩给绑笤帚的老头吃二米饭,当他发生危险时又及时抢救:;老 头为报答这娘儿俩,绑扎了一堆东西,才收了四块钱。 E.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小炕笤帚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淳厚、质朴、善良、 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品性让人感动 (2)请概括并简要分析绑笤帚的老头的性格。(6分) (3)小说中作者着墨不多的舍友贯穿全文,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6分) (4)当“夸克”娘儿俩去医院看望绑笤帚的老头时,老头当着医生的面说不认 识他们。这一情节设置是否合适?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 一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师昌绪 人们都说他是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他一辈子和各种各样的材料打交 道,在高温合金、合金钢等领域为中国创造了多项第一。他年逾九旬,仍活跃在 科研前沿领域,半个多世纪来始终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不停奔忙。他就是我国 著名材料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2011年1月14日,91岁髙龄的师老登上了国 家最高科学技术领奖台。 “我现在每天8点准时出门,9点到办公室,接待来访、写文章、看资料,下午 3点左右回家。”穿着深蓝色唐装的师老精神矍铄,尽管听力不太好,但说话中 气十足 师老有一本“效率手册”,上面记录着他每天的工作安排:2009年,在北京接 待来访202批次,在京开会56次,出京开会13次,包括沈阳、天津、成都、上 海、广州等,还做了3次特邀报告;2010年,出差10次,南到广州,北至满洲 里,在京主持大小会议几十个,其余时间几乎每天都到办公室工作……“其实我 有冠心病、肺栓塞、高血压,还经常容易感冒,可老在家呆着我反倒苦恼,工作 起来生活就充实了 当被问到为什么耄耋之年仍然这么忙碌,师老笑着说:“因为我平生最好管‘闲 事’。”对师老的好管“闲事”,与他共事了20多年的国家自然基金委原工程 与材料学务副主任李克健深有感触。2000年的一天,师老突然找到李克健,向
不是带给我们家的。我跟娘好尴尬。我们只好退出,在门口,恰好跟那老头赶过 来的家属擦肩而过……最后,我要说明:这小炕笤帚当时就洗净晒透了,一直搁 在躺柜里,没舍得用,来大学报到前,娘才取出来让我裹在铺盖卷里,带到这儿 来以前,我进行过消毒,请放心使用。 宿舍里安静下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这篇小说可使读者从平凡细微的生活处见人生态度。这恰如作者刘心武所说: “我总希望读者能从凡人小事里感悟人生、人性。” B.这篇小说虽然故事简单,但情节设计曲折跌宕;叙事角度也很巧妙,时而用 第三人称叙述,时而用第一人称叙述,转换十分自然。 C.“夸克”娘儿俩及时抢救吃饭被噎的绑笤帚老头,这一情节为下文老头送小 炕笤帚遭大雨栽进沟里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D.“夸克”娘儿俩给绑笤帚的老头吃二米饭,当他发生危险时又及时抢救;老 头为报答这娘儿俩,绑扎了一堆东西,才收了四块钱。 E.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小炕笤帚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淳厚、质朴、善良、 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品性让人感动。 (2)请概括并简要分析绑笤帚的老头的性格。(6 分) (3)小说中作者着墨不多的舍友贯穿全文,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6 分) (4)当“夸克”娘儿俩去医院看望绑笤帚的老头时,老头当着医生的面说不认 识他们。这一情节设置是否合适?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 ——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师昌绪 人们都说他是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他一辈子和各种各样的材料打交 道,在高温合金、合金钢等领域为中国创造了多项第一。他年逾九旬,仍活跃在 科研前沿领域,半个多世纪来始终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不停奔忙。他就是我国 著名材料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2011 年 1 月 14 日,91 岁高龄的师老登上了国 家最高科学技术领奖台。 “我现在每天 8 点准时出门,9 点到办公室,接待来访、写文章、看资料,下午 3 点左右回家。”穿着深蓝色唐装的师老精神矍铄,尽管听力不太好,但说话中 气十足。 师老有一本“效率手册”,上面记录着他每天的工作安排:2009 年,在北京接 待来访 202 批次,在京开会 56 次,出京开会 13 次,包括沈阳、天津、成都、上 海、广州等,还做了 3 次特邀报告;2010 年,出差 10 次,南到广州,北至满洲 里,在京主持大小会议几十个,其余时间几乎每天都到办公室工作……“其实我 有冠心病、肺栓塞、高血压,还经常容易感冒,可老在家呆着我反倒苦恼,工作 起来生活就充实了。” 当被问到为什么耄耋之年仍然这么忙碌,师老笑着说:“因为我平生最好管‘闲 事’ 。”对师老的好管“闲事”,与他共事了 20 多年的国家自然基金委原工程 与材料学务副主任李克健深有感触。2000 年的一天,师老突然找到李克健,向
他询问有关碳纤维的事情。碳纤维是航空、航天的关键材料,其他国家既不出口、 也不转让技术。“当时国内没人管这件事,师老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他意识 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二话不说把这当成了自己的事。”李克健回忆说。后来, 师昌绪主持召开了关于碳纤维发展的研讨会,并亲自上书党中央推动将此列为国 家863专项。10年来他一直跟踪我国碳纤维的研发、生产与应用,强调要“自 主创新”、“降低成本”。 “师先生很有眼光,管的都是国家最需要的‘闲事’。什么事情重要,关键环节 在哪里,他都能敏锐地看到,并且敢说敢做,不怕承担责任”。李克健说。 别人眼中的难事、烦事,师昌绪总是勇于挑担子。上世纪80年代,他把国内27 个和材料相关的学会团结在一起,成立了中国材料联合会。“这需要多少号召力、 勇气和细致繁琐的工作啊!”多年的老友李恒德院士曾感叹,“这件事亏得有他 我很难想到还有别人能办成。”而说起自己管的这些“闲事”,师老哈哈一笑: “没办法,因为我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心太软 师老一辈子最看重的就是“国家”。20世纪50年代,师昌绪在美国留学。朝鲜 战争爆发后,美国当局明令禁止师昌绪等35名中国留学生回国。为争取美国开 放禁令,师昌绪带头多方联络,联合其他学生集体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要求撤掉禁令,同时印刷200多封信投递给美国报界、议员和民众团体。当时的 《波士顿环球报》以通栏大标题报道“在美的中国学生要求回国”,并刊登了师 昌绪等3名中国留学生的照片。1955年春,美国被迫同意部分中国留学生回国, 其中就有师昌绪。他的导师柯恩想挽留他,提出如果是因为职务低,挣钱少,他 可以帮忙。师昌绪拒绝说:“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 1984年,已是花甲之年的师昌绪调到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工作。他敏锐地感到来 自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组织学部委员们对我国钢铁、能源、通信、计算机 集成电路的发展以及科技人员的培养等重大战略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科技和经 济必须同步发展。 对于别人给予的“战略科学家”的评价,他谦逊地说:“我做这些都是从国家的 需要出发,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预测的能力。做这些事情不能光倡导一下, 要负责到底。”他总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 第一要义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B.航空、航天的关键材料一一碳纤维,无法从其他国家进口和获得技术转让。得 此消息后,师昌绪立即上书党中央将碳纤维发展项目列入国家863专项 C.师昌绪很有眼光,管的“闲事”都是国家最需要的。20世纪80年代,他曾 把国内数十个和材料相关的学会组织在一起,成立了中国材料联合会 D.1984年,已是花甲之年的师昌绪调到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工作,他提出了先发 展经济后发展科技的战略主张,被人誉为“战略科学家 E.本文文笔凝练,选材集中,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刻画了一位热爱祖国,有担当, 有能力,有远见卓识,为人低调谦虚的中国科学家形象 (2)文中引用了很多他人的话评价师昌绪有何作用?(6分) (3)师昌绪为何被称为“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分)
他询问有关碳纤维的事情。碳纤维是航空、航天的关键材料,其他国家既不出口、 也不转让技术。“当时国内没人管这件事,师老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他意识 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二话不说把这当成了自己的事。”李克健回忆说。后来, 师昌绪主持召开了关于碳纤维发展的研讨会,并亲自上书党中央推动将此列为国 家 863 专项。10 年来他一直跟踪我国碳纤维的研发、生产与应用,强调要“自 主创新”、“降低成本”。 “师先生很有眼光,管的都是国家最需要的‘闲事’。什么事情重要,关键环节 在哪里,他都能敏锐地看到,并且敢说敢做,不怕承担责任”。李克健说。 别人眼中的难事、烦事,师昌绪总是勇于挑担子。上世纪 80 年代,他把国内 27 个和材料相关的学会团结在一起,成立了中国材料联合会。“这需要多少号召力、 勇气和细致繁琐的工作啊!”多年的老友李恒德院士曾感叹,“这件事亏得有他, 我很难想到还有别人能办成。”而说起自己管的这些“闲事”,师老哈哈一笑: “没办法,因为我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心太软’。” 师老一辈子最看重的就是“国家”。20 世纪 50 年代,师昌绪在美国留学。朝鲜 战争爆发后,美国当局明令禁止师昌绪等 35 名中国留学生回国。为争取美国开 放禁令,师昌绪带头多方联络,联合其他学生集体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要求撤掉禁令,同时印刷 200 多封信投递给美国报界、议员和民众团体。当时的 《波士顿环球报》以通栏大标题报道“在美的中国学生要求回国”,并刊登了师 昌绪等 3 名中国留学生的照片。1955 年春,美国被迫同意部分中国留学生回国, 其中就有师昌绪。他的导师柯恩想挽留他,提出如果是因为职务低,挣钱少,他 可以帮忙。师昌绪拒绝说:“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 1984 年,已是花甲之年的师昌绪调到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工作。他敏锐地感到来 自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组织学部委员们对我国钢铁、能源、通信、计算机、 集成电路的发展以及科技人员的培养等重大战略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科技和经 济必须同步发展。 对于别人给予的“战略科学家”的评价,他谦逊地说:“我做这些都是从国家的 需要出发,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预测的能力。做这些事情不能光倡导一下, 要负责到底。”他总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 第一要义。”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 B.航空、航天的关键材料——碳纤维,无法从其他国家进口和获得技术转让。得 此消息后,师昌绪立即上书党中央将碳纤维发展项目列入国家 863 专项。 C.师昌绪很有眼光,管的 “闲事”都是国家最需要的。20 世纪 80 年代,他曾 把国内数十个和材料相关的学会组织在一起,成立了中国材料联合会。 D.1984 年,已是花甲之年的师昌绪调到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工作,他提出了先发 展经济后发展科技的战略主张,被人誉为“战略科学家”。 E.本文文笔凝练,选材集中,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刻画了一位热爱祖国,有担当, 有能力,有远见卓识,为人低调谦虚的中国科学家形象。 (2)文中引用了很多他人的话评价师昌绪有何作用?(6 分) (3)师昌绪为何被称为“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 分)
(4)师老说自己“平生最好管‘闲事’”(8分),试结合文本理解“闲事” 的含义,并谈谈你对师老好管闲事的看法。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北京最牛违建业主自2007年起,就在天台上不断施工,建造“小别墅”,其 他业主不堪其扰,纷纷搬走,如今这栋楼已十室九空。 B.“虚拟信用卡”被叫停,业内人士一时飞短流长,各持己见,但我们不妨认 为这只是货币政策管理部门对外部威胁的反应。 C.国产电影中使用方言是一把双刃剑,虽然符合电影的真实再现原则,但就怕 有些演员蹩脚的方言不能添彩,反而弄巧成拙 D.11月3日凌晨1时36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 功完成首次交会对接。不孚众望的中国航天人为大家奉献了这次“天神拥吻”的 盛景。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借助中国网络电视台、“央视悦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以全新的形式与 观众一起体验快乐和分享知识,是《中国谜语大会》这档节目留给观众最深刻的 印象 B.与其说山寨文化的泛滥是对草根创新精神的彰显和标榜,不如说是对国人知 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乏的揭露和讽刺。 C.随着打车软件“嘀嘀打车”通过微信支付车费优惠额度的增加,微信支付和 支付宝的“撒钱”大战再次升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微信支付系统暂时瘫 痪 D.针对记者提出的我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教 育部官员刘利民强调,三部委《意见》的出台,就是要解决农村教育的短板问题。 15.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我站在这位于雨林第三群落的空中走廊上,见谷两旁有望不断的古树,有数不清 的佳木,有看不尽的名杉。 置身此等仙境,我 焉能不顿生“偶然临险地,不信在人间”的感觉! ①昂首上观,雨林第四群落的伟岸乔木,仍是高难企及, ②耳畔有幽禽唱合,婉转清扬· ③它们青幢碧盖,浓绿生云。 ④我仅能从它们亲吻蓝天的树冠的缝隙中,偶见几抹金亮的光束,如探照灯般地 投射进来。 ⑤谷下有清溪湍湍,叮叮咚咚: ⑥低头下望,雨林第二群落的树木,尽收眼底。 A⑥③①④②⑤ B①④③⑥②⑤ C①④⑥③⑤② D③ ⑤②①④ 16.阅读下段文字,在橫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前后文语句衔接流畅自然。 在陶行知看来,不同的生活有不同的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 教育; 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我们要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 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从生活和教育的关 系上来讲, 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
(4)师老说自己“平生最好管‘闲事’”(8 分),试结合文本理解“闲事” 的含义,并谈谈你对师老好管闲事的看法。 第 Ⅱ 卷(表达题 80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北京最牛违建业主自 2007 年起,就在天台上不断施工,建造“小别墅”,其 他业主不堪其扰,纷纷搬走,如今这栋楼已十室九空。 B. “虚拟信用卡”被叫停,业内人士一时飞短流长,各持己见,但我们不妨认 为这只是货币政策管理部门对外部威胁的反应。 C. 国产电影中使用方言是一把双刃剑,虽然符合电影的真实再现原则,但就怕 有些演员蹩脚的方言不能添彩,反而弄巧成拙。 D. 11 月 3 日凌晨 1 时 36 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 功完成首次交会对接。不孚众望的中国航天人为大家奉献了这次“天神拥吻”的 盛景。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 A.借助中国网络电视台、“央视悦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以全新的形式与 观众一起体验快乐和分享知识,是《中国谜语大会》这档节目留给观众最深刻的 印象。 B.与其说山寨文化的泛滥是对草根创新精神的彰显和标榜,不如说是对国人知 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乏的揭露和讽刺。 C. 随着打车软件“嘀嘀打车”通过微信支付车费优惠额度的增加,微信支付和 支付宝的“撒钱”大战再次升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微信支付系统暂时瘫 痪。 D.针对记者提出的我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教 育部官员刘利民强调,三部委《意见》的出台,就是要解决农村教育的短板问题。 15.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3 分)( ) 我站在这位于雨林第三群落的空中走廊上,见谷两旁有望不断的古树,有数不清 的佳木,有看不尽的名杉。 置身此等仙境,我 焉能不顿生“偶然临险地,不信在人间”的感觉! ①昂首上观,雨林第四群落的伟岸乔木,仍是高难企及, ②耳畔有幽禽唱合,婉转清扬…… ③它们青幢碧盖,浓绿生云。 ④我仅能从它们亲吻蓝天的树冠的缝隙中,偶见几抹金亮的光束,如探照灯般地 投射进来。 ⑤谷下有清溪湍湍,叮叮咚咚; ⑥低头下望,雨林第二群落的树木,尽收眼底。 A⑥③①④②⑤ B①④③⑥②⑤ C①④⑥③⑤② D⑥③ ⑤②①④ 16.阅读下段文字,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前后文语句衔接流畅自然。 在陶行知看来,不同的生活有不同的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 教育; ,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我们要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 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从生活和教育的关 系上来讲, 。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
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 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 响 ,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太阳是幸福的,因为它光芒四射;海也是幸福的,因为它反射着太阳欢乐的光芒。 六、写作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材料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德国一个叫尼德齐默恩的小镇上,有一条道路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坑,路面凹凸 不平,车辆行驶在这条路上时总是剧烈地颠簸,交通极为不便。但是小镇财政紧 张,无钱修路。一天,终日冥思苦想的镇长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决定把小 镇路上的坑以每个50欧元的售价“卖”出去,并承诺在修马路时,买者可以在 他所买的坑的上面镶嵌一块印有他自己名字或公司广告的徽章。很快小镇路上的 坑就“销售一空”,修路的钱也筹集够了。一条镶嵌着很多人名和广告徽章的平 坦的公路就这样修成了,不但车辆能顺利通行了,很多个人或公司亦因此而受益。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 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视觉信号的传递可以代替一切”原句中有“似乎”之限制。答案扩大了范 围 2.D这里阐述的是听觉,而不是听觉叙事 3.C(A项整个表述错误,文中并没有说“伍尔夫小说是典型的听觉叙事作品” 将“声学与叙事理论相结合”的是卡迪基恩的论文;“研究她的作品,就可以达 到听觉叙事应有的深度”属于无中生有的推论,B项“这是一篇全部依靠‘冷媒 介’去解读的作品”错,D中属于推论错误。) 4.A却,使……退却,使……下去 5.C(①②③⑤分别从正面侧面表面李如松行事“骄横”⑥如松以为惟敬有投敌 之心而斥责他,并非骄横之举④是说正常拜见的惯例,不属于具体行为。) 6.B(原文中是“吴惟忠中炮伤胸,犹奋呼督战”,而并非李如松。) 7.(1)李如松等佯装攻打北关诱惑敌人,而暗中派精兵袭击南关;攻克了宁夏之后 哮拜自己杀死叛党刘东旸,请求免去死罪。(“佯”“潜”“贷”三字各1分, 译对大意给2分。) (2)参谋李应试说:“藉助沈惟敬欺骗倭寇说给他们封赏,而暗中偷袭他们,这是 条妙计呀。”李如松认为他说的对。(“藉”“绐”“然”三字各1分,译对大 意给2分。) 8.(1)运用叠词用“薄薄轻轻”写雾的虚无飘渺,用“重重叠叠”写山的连续 不断,写出了山中黎明时的朦胧美。(2分) (2)采用动静结合(或者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的手法)一个“冲”字,写马 在轻雾中穿行,恍若冲开一道轻纱似的纬缦,使流动的雾化为静态;一个“放” 字,仿佛一座一座的山,千姿百态般从身边奔放而出,使静止的山化为动态。两 者相生相映,构成一幅扑朔迷离、奇趣横生的画面。(3分) 9.(1)诗人描绘了一幅早春秀美的山村画面。(2分)碧穗般的炊烟从树顶垂直 升起,绿绸般的溪水从小桥下弯弯流过,林间的百鸟迎着诗人欢呼歌唱,(2分)
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 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 响。 ,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 分) 太阳是幸福的,因为它光芒四射;海也是幸福的,因为它反射着太阳欢乐的光芒。 六、写作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材料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在德国一个叫尼德齐默恩的小镇上,有一条道路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坑,路面凹凸 不平,车辆行驶在这条路上时总是剧烈地颠簸,交通极为不便。但是小镇财政紧 张,无钱修路。一天,终日冥思苦想的镇长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决定把小 镇路上的坑以每个 50 欧元的售价“卖”出去,并承诺在修马路时,买者可以在 他所买的坑的上面镶嵌一块印有他自己名字或公司广告的徽章。很快小镇路上的 坑就“销售一空”,修路的钱也筹集够了。一条镶嵌着很多人名和广告徽章的平 坦的公路就这样修成了,不但车辆能顺利通行了,很多个人或公司亦因此而受益。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 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 “视觉信号的传递可以代替一切”原句中有“似乎”之限制。答案扩大了范 围。 2.D 这里阐述的是听觉,而不是听觉叙事。 3.C (A 项整个表述错误,文中并没有说“伍尔夫小说是典型的听觉叙事作品”; 将“声学与叙事理论相结合”的是卡迪基恩的论文;“研究她的作品,就可以达 到听觉叙事应有的深度”属于无中生有的推论,B 项“这是一篇全部依靠‘冷媒 介’去解读的作品”错,D 中属于推论错误。) 4.A 却,使……退却,使……下去。 5. C(①②③⑤分别从正面侧面表面李如松行事“骄横”⑥如松以为惟敬有投敌 之心而斥责他,并非骄横之举④是说正常拜见的惯例,不属于具体行为。) 6. B(原文中是“吴惟忠中炮伤胸,犹奋呼督战”,而并非李如松。) 7.⑴李如松等佯装攻打北关诱惑敌人,而暗中派精兵袭击南关;攻克了宁夏之后, 哱拜自己杀死叛党刘东旸,请求免去死罪。(“佯”“潜”“贷”三字各 1 分, 译对大意给 2 分。) ⑵参谋李应试说:“藉助沈惟敬欺骗倭寇说给他们封赏,而暗中偷袭他们,这是 条妙计呀。”李如松认为他说的对。(“藉”“绐”“然”三字各 1 分,译对大 意给 2 分。) 8.(1)运用叠词用“薄薄轻轻”写雾的虚无飘渺,用“重重叠叠”写山的连续 不断,写出了山中黎明时的朦胧美。(2 分) (2)采用动静结合(或者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的手法)一个“冲”字,写马 在轻雾中穿行,恍若冲开一道轻纱似的纬缦,使流动的雾化为静态;一个“放” 字,仿佛一座一座的山,千姿百态般从身边奔放而出,使静止的山化为动态。两 者相生相映,构成一幅扑朔迷离、奇趣横生的画面。(3 分) 9.(1)诗人描绘了一幅早春秀美的山村画面。(2 分)碧穗般的炊烟从树顶垂直 升起,绿绸般的溪水从小桥下弯弯流过,林间的百鸟迎着诗人欢呼歌唱,(2 分)
(2)表达了诗人(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到郊野散步时)轻松和愉快的心情。(2 分) 10.(1)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豉而 望矣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1.(1)BD(答B给2分;答D给3分,) 【解析】B项,“情节设计曲折跌宕”错:D项,后半句分析错误。从文中来看 绑扎那一堆东西,按规定的价格就应付四块钱;老头为感谢他们决定把剩下的高 粱苗苗扎成小炕笤帚,免费给他们。 (2)①质朴厚道。老头扎笤帚不仅便宜,而且结实好用。②知恩图报。因为“夸 克”娘儿俩给他饭吃又救了他,他就把剩下的髙粱苗苗带走扎成小炕笤帚并要送 给他们。③为别人着想。被饭菜噎到还将碗平稳放好,因送小炕笤帚栽到沟里却 当着医生的面装作不认识“夸克”娘儿俩,不想连累他们。(每点2分;若答“讲 诚信”也可给分。) (3)①前两段写舍友们对小炕笤帚的偏爱和熄灯后的提议引出了下文讲小炕笤 帚的故事。 ②第三段舍友们的插话也正是读者此时的疑问,这个故事有什么特别的,从而推 动故事情节的展开。 ③最后两段舍友们的评议和安静下来的行为,表现了他们对传统美德的认同,从 而凸显了小说的主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观点一:作者的这种处理是合适的。 ①情节上说,老头当着医生的面装作不认识“夸克”娘儿俩,这样的处理可以产 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说,这样处理可以使老头的形象更丰满,更能突出其善良 厚道的品格 ③从主旨表现上说,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涵的表达,更能引起读者的思 考,有现实意义。(观点2分,每点分析2分。) 观点二:作者的这种处理是不合适的。 ①从情节上说,前面己有“给饭吃”“出现危险后的抢救”等情节,可见他们正 面接触时间不短,说“不认识”不合情理 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说,老头没有必要装作不认识,把真实情况说出来,更能 凸显老头的平常心 ③主旨表现上说,老头冒雨送小炕笤帚足以突出小说“诚信”主题,装作不认识 对主题有破坏作用。(观点2分,每点分析2分。) 12.(1)D3C2Al(A.强加因果B.“每天像年轻人一样正常上下班”属于无 中生有。E.文中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2)①使文章内容充实丰富,增强传记的可读性,吸引读者。②与文中传主自 己的话相照应,使文章更加真实感人,更具可信性。③使传主形象更丰满鲜活, 更完整地展现了传主有担当,有能力,有远见卓识的精神风貌。(每一点2分, 共6分。) (3)①他一辈子和各种各样的材料打交道,在高髙温合金、合金钢等领域为中国 创造了多项第一。②他年逾九旬,患有冠心病、肺栓塞、高血压等,还经常容易 感冒,但仍坚持工作,仍活跃在科硏前沿领域,半个多世纪来始终为国家科技事 业的发展不停奔忙。③别人眼中的难事、烦事,师昌绪总是勇于挑担子,而且做 事坚持“不能光倡导一下,要负责到底。”(每一点3分,共6分。)
(2)表达了诗人(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到郊野散步时)轻松和愉快的心情。(2 分) 10.(1)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 望矣 (3)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1.(1)BD(答 B 给 2 分;答 D 给 3 分,) 【解析】B 项,“情节设计曲折跌宕”错; D 项,后半句分析错误。从文中来看, 绑扎那一堆东西,按规定的价格就应付四块钱;老头为感谢他们决定把剩下的高 粱苗苗扎成小炕笤帚,免费给他们。 (2)①质朴厚道。老头扎笤帚不仅便宜,而且结实好用。②知恩图报。因为“夸 克”娘儿俩给他饭吃又救了他,他就把剩下的高粱苗苗带走扎成小炕笤帚并要送 给他们。③为别人着想。被饭菜噎到还将碗平稳放好,因送小炕笤帚栽到沟里却 当着医生的面装作不认识“夸克”娘儿俩,不想连累他们。(每点 2 分;若答“讲 诚信”也可给分。) (3)①前两段写舍友们对小炕笤帚的偏爱和熄灯后的提议引出了下文讲小炕笤 帚的故事。 ②第三段舍友们的插话也正是读者此时的疑问,这个故事有什么特别的,从而推 动故事情节的展开。 ③最后两段舍友们的评议和安静下来的行为,表现了他们对传统美德的认同,从 而凸显了小说的主题。(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4)观点一:作者的这种处理是合适的。 ①情节上说,老头当着医生的面装作不认识“夸克”娘儿俩,这样的处理可以产 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说,这样处理可以使老头的形象更丰满,更能突出其善良 厚道的品格。 ③从主旨表现上说,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涵的表达,更能引起读者的思 考,有现实意义。(观点 2 分,每点分析 2 分。) 观点二:作者的这种处理是不合适的。 ①从情节上说,前面已有“给饭吃”“出现危险后的抢救”等情节,可见他们正 面接触时间不短,说“不认识”不合情理。 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说,老头没有必要装作不认识,把真实情况说出来,更能 凸显老头的平常心。 ③主旨表现上说,老头冒雨送小炕笤帚足以突出小说“诚信”主题,装作不认识 对主题有破坏作用。(观点 2 分,每点分析 2 分。) 12.(1)D3 C2 A1 (A. 强加因果 B.“每天像年轻人一样正常上下班”属于无 中生有。E.文中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2)①使文章内容充实丰富,增强传记的可读性,吸引读者。②与文中传主自 己的话相照应,使文章更加真实感人,更具可信性。③使传主形象更丰满鲜活, 更完整地展现了传主有担当,有能力,有远见卓识的精神风貌。(每一点 2 分, 共 6 分。) (3)①他一辈子和各种各样的材料打交道,在高温合金、合金钢等领域为中国 创造了多项第一。②他年逾九旬,患有冠心病、肺栓塞、高血压等,还经常容易 感冒,但仍坚持工作,仍活跃在科研前沿领域,半个多世纪来始终为国家科技事 业的发展不停奔忙。③别人眼中的难事、烦事,师昌绪总是勇于挑担子,而且做 事坚持“不能光倡导一下,要负责到底。”(每一点 3 分,共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