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小麦害虫 一、实验目的 了解小麦及北方主要禾谷类早作植物害虫的种类,观察识别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作物 上常发生的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及近缘种的鉴别特征 二、实验材料 L.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 2.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 3.禾谷经管蚜Rhopalosiphm padi(L.) 4.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Gehin 5.麦黄吸浆虫Contarinia tritici Kirby 6.麦圆叶爪螨Penthaleus major(Duges) 7.麦岩螨Petrobia latens(MulIer) 8.小麦叶蜂Dolerus tritici Chu 9.麦尖头蝽Aelia sibirica Reuter 10.麦茎叶甲Apophylia thalassina(Faldermann) 1l.亚洲玉米瞑Ostrinia furnacali(Guenee) 12.高粱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 Bojer 14.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 15.高粱蚜Longiunguis心sacchari Zehntner I6.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 17.双斑莹叶甲Monoleptahieroglyphica(Motschulsky) 18.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 19.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Lvanov) 2l.宽翅曲背蝗Pararcyptera microptera meridionalis(Ikonnikov) 22.笨螅Haplotropis brumneriana Saussure 23.中华蚌蜢Acrida chinensis店(Westw..) 24.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1.Bolivar 25.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Bienko
26.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 Saussure 三、实验用具 解剂镜、显微镜、镊子、泡沫板、昆虫针、拨针、培养皿等 四、实验内容 1.麦蚜类 麦蚜属半翅目蚜科。国内为害小麦的蚜虫主要有3种,即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和禾谷缢管蚜 其主要形态识别特征见表2-2-1和图2-21。 表2.21常见三种麦蚜的形态区别 虫态 特征 发长管蚜 支二叉好 禾谷錙管蚜 体长 2.3-2.9 1.42.0 1.7-1.8 (mm) 活体橄榄绿至黑绿色,杂 活体草绿色至橙红色: 活休淡绿色,骨巾线深 以黄绿色纹,腹管基部周围常 玻片标本淡色,附肢黑色: 无翅 体色 绿色:玻片标本淡色,无 有谈褐或锈色:玻片标本 腹部两侧节间斑明显 孤短 色,附肢黑色 蚜 触角 约与休等长或稀长,黑色 为体长之半或稍长 仅为体长之半 黄绿色,端部黑色:端 腹管 黑色,端部有网状纹 黑色,端部有瓶口状蜡缩 部无网纹、不铛缩 尾片 长圆锥形,有长毛610根 长圆锥形,有长毛56根 长圆锥形,有曲毛46根 比体短,第3节有次生感 比体硝长。第3节有次 比体短,第3节有次生 触角 生感觉图618个 感觉孔58个 觉圈20-30个,第4节5-10个 第5节0-2个 前超中脉 3叉 2叉 3叉 图2-2-1麦好 麦长管蚜:1,有翅弧蚜2无翅孤雌蚜 麦二叉蚜:3.有翅狐堆蚜4.无翅孤雌蚜 禾谷授管好,5右制弧雕好6无孤健拟 (14仿中国农作物病虫图谱编绘组,5,6仿西北农学院农业昆虫学教学组) 2.小麦吸浆虫类 小麦吸浆虫属于双翅目,瘿蚊科。为小麦的吸浆虫主要有2种,即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
虫。两种吸浆虫的主要形态区别见表2-2-2和图2-2-2。 表2-22两种小麦吸浆虫的形态区别 虫态 特征 麦红吸浆虫 麦黄吸浆虫 体色 橘红色 黄色 体长(mm) 2-25 约15 成虫 伸出时长度不超过腹部长度之 伸出时长度约与腹部等长,末端病 堆虫产管 半,末端腹呈园瓣状 瓣呈尖瓣状 墟虫抱提器 基节内侧和端节顶端有齿,腹瓣 基节和端节无齿,腹瓣四陷深,阳 凹陷浅,阳具较长 具较短 形状 长圆形,未端无柄 香熊形,末端有长柄 大小(m) 约0.32 约0.25 体长(mm》 3.0-35 20-2.5 体色 括橘黄色 黄绿色或鲜黄色 幼虫 体表 有鱼鳞状突起 光滑 剑骨片 中间成锐角深四陷 中间呈弧形浅四 体色 红褐色 鲜黄色 头部前端毛 有一对短毛,较呼吸管知 有1对长毛。与胸背部呼吸管等长 图2-22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 麦红吸浆虫:1慧成虫2.雄成虫3瞧成虫粒角第1节4.址成虫触角第1节5.幼虫6.卵7.蛹 麦黄吸浆虫:8.雄成虫9.雄成虫10.雌成虫触角第1节.雄成虫触角第1节12.幼虫13.卵14. (仿西北农学院农业昆虫学教学组) 3.麦蜘蛛类 为害小麦的害螨主要有2种,麦圆叶爪螨和麦岩螨。前者俗称麦圆红蜘蛛,属埤螨目,叶爪 螨科,后者俗称麦长腿蜘蛛,属蟀螨目,叶螨科。两者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区别特征见图2-2-3和表 2-2-3 表2-23两种小麦螨成螨的主要形态区别 特征 麦圆叶爪啭 麦岩螨 体长(mm 体长约0.65:宽约043 体长约0.62:宽约0.23 体型 略呈圆形 体梭形,前端稍宽
体色 深红褐色 紫红色或绿色,背面有一深红色长形纵斑 第1、4对足略长,第2、3对足几乎等的 第1对是特别长,其长度超过第2、3对的两 倍,中垫爪状,有2对粘毛 图223小麦害螨 1.麦圆叶爪铺2.麦岩螨(仿中国农作物病虫图诺端绘组) 4.小麦叶蜂 小麦叶峰属膜翅目叶蜂科,又称齐头虫、小黏虫、青布袋虫。除小麦叶蜂外,在中国发生的 叶蜂还有大麦叶蜂D.hordei Rhower.、黄麦叶蜂Pachynematus sp.。以小麦叶蜂为主要种类。小麦 叶蜂的形态特征见图224.3种叶蜂成虫的主要形态区别见下面检索表。 成虫体长雌蜂8.6-9.8mm,雄蜂8.0-8.8mm。体黑色,有蓝光,前胸背部及中胸前端桔黄色, 其上有刻点。翅近透明,翅脉黑色。雌虫腹部腹面有纵沟,内有锯齿状产卵器。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7.8-18.8mm,圆筒形,胸部较粗。头黄褐色,左右各具侧单眼一个: 其外有褐色眼圈:触角5节,锥形:上唇不对称:左边大于右边(从正面看)。胸、腹部草绿色 每节有多条横纹,具7对腹足和1对尾足。 图2-24小麦叶蜂 1.成虫2堆虫产卵器3.卵4.幼虫及为害状5.6茧(仿南京农业大学) 3种麦叶蜂成虫检索表 a身体、翅与足黄褐色 麦黄叶蜂 身体、翅与足黑色而带蓝光.. b 6中图前后片赤揭色、巾陶后片里色 …小麦叶终 中胸前盾片黑色、中胸后片赤褐色。 大麦叶蜂 5.麦尖头蝽 麦尖头蝽又名麦蝽象,西北麦蝽,属半翅目,蝽科。 成虫体长9l】mm,黄褐色,头部向前突出呈三角形,头部两侧与前胸两侧成一直线。小 盾片特发达似舌状,长度超过腹背中央。从头部通过前胸背板中央至小盾片有1条白色纵纹,纵 纹两侧密布黑色刻点,呈棱形的白色带,构成显著醒目的棱形斑纹。 若虫体大部乃至全体黑色,复眼红色,腹节之间为黄色 6.麦茎叶甲 麦茎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别名麦茎异跗莹叶甲、小麦金花虫、小麦钻心虫 成虫体长6-9mm。头前端黄褐,后端黑褐:触角丝状,11节。前胸黄褐色,有黑色斑纹3 个,中间的较大。翅椭翠绿色,有荧光,密生细毛。足黄色而细长,腹部黑褐色
幼虫老龄幼虫体长约10m,黄褐色,具有3对胸足。头暗褐色,上颗发达。用部12节: 每体背面有排列规则的黄色斑纹,每个斑纹上着生侧毛1-2根,尾节暗褐色。背面扁平稍有凹陷 7.玉米螟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我国发生的玉米螟共有2个种,其中以亚洲玉米螟分布最广、为 苦最重;其次欧洲玉米期O.mubilalis(Hubner)在西北部部分地区也有发生。亚洲玉米螟各虫态 的形态特征见图2-25。 成虫两性异型,雄虫个体小,长约10mm,翅展20-26mm,前翅色彩斑纹较雌虫明显深浓, 腹末瘦削尖锐。雌虫体长约13mm,翅展25-34mm。内横线暗褐色呈波状,外横线与亚外缘线亦 为暗褐色,呈锯齿状。中室中部上方有1灰褐色斑点,中央有1浅色之阔带,近外缘处有1褐色 或黄褐色带。 幼虫体长21-25mm,圆筒形,头为赤褐色,背中线明显,腹部除第9、10节腹节外,各节 背面中央有1横皱线,前半部有4个较大的卵圆形毛片,甚突起,后半部有两毛片,但较小:腹 足趾钩三序缺环式。 图225亚洲王米瞑 1.雌成虫2.雄成虫3.卵块4.卵块放大5.幼虫6幼虫第2腹节7.蛹 (仿西北农学院衣业尼虫学教学组) 表2,24禾谷类杂粮作物上3种常见螟虫的主要形态区别 虫态特征 玉米g 高梁条螟 栗灰螟 体长(mm 10-13 10-13 约8.5 成虫 淡黄色或红褐色,有 灰黄色,翅面有20多条 淡黄褐色,中室顶端及T 前翅 条弯曲的波状纹:在内横线利 暗色纵皱致,中央有】小黑 方各有1个小黑点,外缘有7 外横线之间有2个短棒状斑 点,外缘有7个小黑点 个小黑点 #卵部位 产于叶背中脉两侧 产在叶背基部 产于谷苗上部或下部叶背面 排列 2040粒,多排成双行 20-60粒,排成角鳞状 20-30粒,排成角鳞状 “人”学 体长(mm 21-25 20-30 约15 体色 淡黄或淡红褐色 黄白色 黑白色 冬型具有4条紫褐色纵 幼虫 背线 仅背中线显著 线,夏型各节背面有4个暗褐 具有5条紫色纵线 色斑,排成正方形,前2个椭 圆形,后2个正方形 腹足趾陶 块环式3序 缺环式2序 缺环式2序
臀棘发达,端部生1丛钩刺 缺臀模,末端背面有黑色 制状突起4个,排在横线上 第8节骤变削瘦 17节背面前缘粗洁,有 5、6、7节周用有数个揭 背面 1-7节背面前缘多横戟纹 不规则突起纹,愈向后愈明显 色突起 8.玉米蚜、高粱蚜 玉米蚜和高粱蚜均属半翅目,蚜科, 者形态特征及区别特征见图2-2-6和表2-25。 图2-2-6玉米蚜和高粱蚜 天米好:L.有翅孤雄型2无翔孤睢型 高蚜:3,有翅孤雌型4无翅孤型 (仿张广学) 表2-25玉米蚜和高粱蚜的主要形态区别 虫态 特征 玉米好 高粱蚜 体长(mm) 约2.2 约1.8 体色 活体深绿色:玻片标本淡色,节问 活体黄色,少数紫红色:玻片标本 斑不显 淡色,节间斑明显 无翅孤雌蚜 触角 长度不及体之半 触角为体长的06倍 腹管 长圆筒形,为尾片1.50倍 圆筒形,短于尾片 较短,圆锥形,有毛45根 维形,中部明显收缩。有长曲毛816 尾片 体色 活体腹部深绿色 活体腹部黄色 有翅孤雌蚜 第35节分刚有小圆形次生感觉圈 触角 仅第3节有感觉圈8-13个 12.19个,1-5个,0-2个 9.黏由虫 黏虫属鳞翅目,夜城科。在我国发生的黏虫有60多种,除黏虫外,常见种类还有劳氏黏虫 Mythimna loreyi(Duponchel)、白脉黏虫M.venalba(Moore、谷黏虫M.aeae Duponchel等。但这 几种仅在局部地区分布,如谷黏虫主要在新疆发生较多,其他几种多在南方与黏虫混合发生,但 多以黏虫为主。黏虫的形态特征见图2-2-7, 成虫体灰褐色至淡黄褐色,雄虫较雌虫色深,体15-20mm,翅展36-40mm:前翅中央近前 缘处具2个淡黄色圆斑,其中外侧斑下方有1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1小黑点:自顶角有1条暗 褐色纹向后缘斜伸,到达翅中部即成点线,沿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基部淡灰色,端部深灰色
纵纹,腹部黄色;雌、雄区别除生殖器和体色外,可以从翅缰辨别,雄虫1根,雌虫3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0-35mm:体色变化很大。密度小时,4龄以上幼虫多呈淡黄褐至黄绿 色不等,密度大时,多为灰黑至黑色。头黄褐至红褐色。有暗色网纹,沿蜕裂线有黑褐色纵纹, 似“八”字形:幼虫体表有许多纵条纹,背中线白色,边缘懷细黑线,两侧各有2条红褐色纵条纹 两纵线间均有灰白色纵行细纹:腹部污黄色,腹足有黑褐色斑:趾钩单序半环形。 图2-2-7黏虫 1.成虫2幼虫3.幼虫头部正面4.卵5.蛹(仿浙江农业大学) 10.双斑莹叶甲 双斑萤叶甲又叫二斑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 成虫体长3.6-4.8mm,宽2-2.5mm,体长卵形,棕黄色,具光泽。头、前胸背板色较深,有 时呈橙红色。鞘翅淡黄色,有一个近于圆形的淡色斑,周缘为黑色,淡色斑的后外侧常不完全封 闭,它后面的黑色带纹向后突伸成角状,有些个体黑色带纹模糊不清或完全消失。触角丝状,1 节,长度约为体长的23。 卵椭圆形,长0.6mm,初棕黄色,表面具网状纹。 幼虫体长5-6.2mm,白色至黄白色,体表具瘤和刚毛,前胸背板颜色较深 蛹长2.8-3.5mm,宽2mm,白色,表面具刚毛。 11.东亚飞蝗 东亚飞蝗为飞蝗的1个亚种,属直翅目,斑翅蝗科。飞蝗全世界已知10亚种,我国主要分布 有3个亚种,即东亚飞蝗、亚洲飞蝗L.migratoriamigratoria Linnacus和西藏飞蝗L.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该种又分为群居型L.migrataria manilensis Lph gregaria和散居型L.migrataria mahilenis Lph solitaria,二者在形态上的区别见图2-2-8和表2-2-6。 图2-2-8东亚飞埤 1.散居型2.群居型(仿郭邪) 成虫雄虫体长32.4-48.1mm,前翅长34.0-43.8mm,后足腿节长19.2-28.2mm:雌虫体长 38.652.8mm,前翅长44.65-55.9mm,后足腿节长22.0-30.0mm。体通常为绿色或黄褐色,因类型 和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异,颜面垂直,与头顶形成圆弧状。无头侧窝。触角丝状,淡黄色。上额青 蓝色。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略呈弧状隆起(散居型)或较平直(群居型),两侧常具棕色纵脊。 群居型更显著。前翅褐色,具许多暗色斑纹,后翅本色。后足胫节淡黄色,略带红色,外缘具刺 10-11个。 表2-26东亚飞蝗两型成虫形态比较 特征 散居型 群居型
体型 较大 较小 体色 头、前胸背板、体绿色至黄褐色,后足耻黄绿色至黑褐色,典型者以黑褐色、红褐 节常为绿色 色为主 稍长,沟前区不明显缩狭,沟后区略高, 较短,沟前区明显缩狭,沟后区较宽平, 不呈马鞍形: 呈马鞍形: 前胸背板 中降线明显隆起,呈孤状高出头顶 中降线平直或微凹,不高出头顶 两侧无明显的带状黑纹: 两侧有明显的带状黑纹: 前后缘突出部分较尖 前后缘突出部较为纯园 后足胫节 淡红色 淡黄色,略带红色 EF 通常小于2 通常大于2 注:E为前翅长度,下为后足节长度。 卵囊及卵卵囊黄褐色,长筒状,长45-61mm,中间略弯,上部略细,上部1/5为海绵状胶 质,其下部藏卵粒:卵粒间有胶质粘合。每块含卵45-85粒,最多达200粒,呈四行斜向排列。卵 粒呈香蕉状,长6.5mm左右,宽约1.6mm。 鳍(若虫)共5龄,各龄形态特征如图2-2-9和表2-27。 图229东亚飞蝗的各种虫态特征 1.雄成虫2.卵3.卵块4.若虫5.各龄若虫的触角(括号内数学表示龄期,下同) 6.各龄若虫的前驹背板7.各龄若虫的翅芽 (仿华南农学院) 表2-2-7东亚飞蝗各龄蝻形态特征 龄期体长(mm) 触角节数 前胸背板 翅界 5-10 13-14 后缘呈直线 很小,不明显 背板开始向后廷伸,后缘中部 稍见前、后翅芽,相差不大,翅尖 8-14 18-19 微向后突出 指向下方 10-20 20-21 前缘开始向前伸,后缘显著向 明显,前翅芽显著小干后翅芽,后 后延并撞盖中胸,后缘早钝角 翅芽路呈三角形,翅尖指向后下方 后缘更向后延伸掩盖中、后 翅芽长达腹部第2节,向背上靠 16-25 22-23 背面,后缘角度变小 近,翅尖开始指向后方 长达骏部第4、5节,前翅芽狭长 26-46 24-25 后缘更向后延伸,掩盖中、后 并为后翅芽所掩盖,向背上合拢,翅实 胸背面 指向后方 12.土蝗类
在我国,除飞蝗、稻蝗、竹蝗外,其他种类的蝗虫统称为士蝗,土蝗的种类很多,在我国北 方地区分布较广,表2-2-8介绍了部分常见土蝗成虫的主要形态特征,部分形态图见图2-2-10。 表228部分常见土蝗成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种类 体长(mm) 前翅长(mm)体色 主要特征 褐色、黄 前幽背板背面中央具有红褐色或暗褐色纵条拉,绅 雄14.5-18.5 维13-17 大垫尖翅期 褐色或黄 达头部。后翅本色,有时部内缘略谈黄色。后足腿 雌23-29 雌17-27 绿色 顶端暗色,后足胫节淡黄色,具有3个不完整的淡色环 体短粗。前翅有许多黑褐色小斑点,翅顶端较多。 雄143-20 雄82-125 后翅本色,基部无红色。后足阳节相短,其上有3个 短星翔均 褐色 雄22.7-32 雌16.7-20 色横斑,外侧下隆线且有一一列思点,内侧红色,有2个 黑色横纹:后足胫节红色 雄23-28 雄16-21 体粗壮。额面倾斜,头侧窝四角形,头背面有“ 黄锡色至 宽翅曲背蜘 形纹。前胸背板中隆线低,侧隆线呈黄白色“X形纹 雌35-39 雌17-22 黑褐色 后足胫节鲜红 雄28-37 推6-7.5 体粗大,体表具粗奢的颗粒。前胸背板中隆线呈片 笨蝗 暗褐色状隆起,侧观呈弧形,前后缘呈角状突出,前、后翅鳞 雌34.449 雌5.5-8 片状 雄30-47 维25-36 绿色或枯 头长圆推型,长度显著大于前到背板。触角到状 中华蚱蜢 雌56-81 雌47-65 黄色 基部究扁。前测背板有三条明显纵脊。后翅淡绿色 雄17-23 维18-25 绿色或桔 头圆锥形,触角剑状,基部非肩平。前背板无实 短额负蝗 雌28-35 t22-31 草色 起的纵脊。后翅本色,基部政红色 雄21-27 维22-26 前胸背板中部明显经缩,背面常有不完整的X”形 经色或 黄胫小车 淡,沟后区纹牧沟前区纹宽。后翅的暗色车轮状横 30.39 雌26-34 暗褐色 带到达翅后缘,翅顶角有大黑赛 雄18.5-22.5 雄19.5-24 黄绿色或 前胸背板似黄胫小车蝗,“X致显著,沟后区不宽 亚洲小车蝗 雌31-37 堆29.5-34 暗褐色 于沟前区。后翅中部黑色带较狭,且不达后缘 图2-210部分常见士蝗 1.大垫尖翅蝗2.短星翅蝗3.宽翅曲背蝗4.笨蝗5.中华韩蜢6.短额负蝗7.亚洲小车蝗 (1.仿钟觉民:23,7.仿华南农学院:4,山.仿李照会:6.仿印象初 五、作业 1.至少用两个特征区别下列各组虫:麦红吸浆虫与麦黄吸浆虫成虫幼虫;麦圆叶爪螨和麦岩 螨成螨:东亚飞蝗群居型与散居型成虫:玉米螟与高粱条螟成虫幼虫:玉米螟与粟灰螟幼虫
2.识别小麦及杂粮上的主要蚜虫种类。 3.绘玉米螟成虫前翅特征图。 4.绘粘虫成虫前翅特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