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的基本知识 泵的类型、性能、常见故障及排除 吕庆海 泵是人们将能量从一处输送到另一处所使用的最古老的机器之一。泵有许多 种类型,因而在选择一种专用的泵时,发生一些迷惑也在所难免。 根据把能量传递给所泵送的液体的方式,能量传送的机理,以及输送液体的 机械装置,来对泵进行分类是最简便的方法。由这些条件可将泵分成两大类型 动力型和变容型。 动力泵一一主要是离心型一一由径向力、动力提升或动量变化形成压力。在 离心泵中能量连续地传给液体,根据叶轮的不同设计产生径向的、轴向的或混合 的液流。如:离心泵、轴流泵 变容泵一一往复泵的每一冲程或转子泵的每一转都将排出一定量的液体。通 过交替改变或置换一个或多个空腔中有限的液体体积,使能量间歇脉动地增加。 虽然比较各种类型泵的设计性能及其缺点是困难的,但通常的判断标准是压 力和流量,往复泵能产生极大的压力;离心泵提供很大的流量;而转子泵则介于 这两者之间。 粘度对泵的性能有显著影响,粘度取值范围应按照制造厂商的建议。离心泵 性能取决于叶轮设计,粘度对泵的设计性能的影响,在变容泵中较离心泵影响更 大,因此不允许粘度有大的变化。粘度增大对泵的影响见表1 度SUS1002505007501000 流量降低率%8141923 扬程降低率%211148 功率增加率%1020805065 各种泵的优点见表2 表2 1.单机输出流量大而连续,无脉冲,运行平稳 泵外形尺寸小、重量轻、占地面积小、投资省。 离心泵3.设备结构简单、易损件少、运转周期长、操作和维修量少。 4.调节性能好、运转可靠 5.泵内部不需要润华、所输送液体不会被污染。 往复泵1.运行效率高
泵的基本知识 ——泵的类型、性能、常见故障及排除 吕庆海 泵是人们将能量从一处输送到另一处所使用的最古老的机器之一。泵有许多 种类型,因而在选择一种专用的泵时,发生一些迷惑也在所难免。 根据把能量传递给所泵送的液体的方式,能量传送的机理,以及输送液体的 机械装置,来对泵进行分类是最简便的方法。由这些条件可将泵分成两大类型: 动力型和变容型。 动力泵——主要是离心型——由径向力、动力提升或动量变化形成压力。在 离心泵中能量连续地传给液体,根据叶轮的不同设计产生径向的、轴向的或混合 的液流。如:离心泵、轴流泵。 变容泵——往复泵的每一冲程或转子泵的每一转都将排出一定量的液体。通 过交替改变或置换一个或多个空腔中有限的液体体积,使能量间歇脉动地增加。 虽然比较各种类型泵的设计性能及其缺点是困难的,但通常的判断标准是压 力和流量,往复泵能产生极大的压力;离心泵提供很大的流量;而转子泵则介于 这两者之间。 粘度对泵的性能有显著影响,粘度取值范围应按照制造厂商的建议。离心泵 性能取决于叶轮设计,粘度对泵的设计性能的影响,在变容泵中较离心泵影响更 大,因此不允许粘度有大的变化。粘度增大对泵的影响见表 1。 粘 度 SUS 100 250 500 750 1000 流量降低率 % 3 8 14 19 23 扬程降低率 % 2 5 11 14 18 功率增加率 % 10 20 30 50 65 各种泵的优点见表 2 表 2 离心泵 1.单机输出流量大而连续,无脉冲,运行平稳。 2.泵外形尺寸小、重量轻、占地面积小、投资省。 3.设备结构简单、易损件少、运转周期长、操作和维修量少。 4.调节性能好、运转可靠。 5.泵内部不需要润华、所输送液体不会被污染。 往复泵 1.运行效率高
2.适应压力范围广,当排液压力波动时,流量较稳定 3.产生瞬间压力峰值可消除输送管线的阻塞 4.启动时不用灌水,免去了夹杂空气的麻烦 1.连续输送,压力波动较小 转子泵2.输送液体粘度变化范围较宽 3.启动时不用灌水 离心泵、往复泵和转子泵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分别见表3、表4和 表5 表3离心泵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故障原因 排除方法 电机不转 连接键被切断检查保险丝和断路器 泵不运传动带打滑 更换 行联轴器失效 检查并调整 检查是否打滑或损坏,必要时更换 轴或齿轮切断检查,必要时更换 进口阀关闭 进口阻塞或受 打开阀门 泵不能吸入侧漏气 检查并清理干净 启动 更换密封件;检査管路泄漏处 液体排空或系安装挡水阀或底阀以防止排空 统有虹吸 检查和更换;提高泵速:安装底阀 叶轮磨损 没有加水启动,打开排气开关排出空气,并用液体完全充 见上条 满泵和吸入管 吸上高度过高检查泵入口阻塞情况,检查吸入压头 检查有关的阀是否打开;检查管路是否堵 无排量出口压头过高塞;检查总压头 检查泵转速 速度太低 检查叶轮是否阻塞 泵运转受阻 纠正旋转方向 旋转方向错误抽吸吸入管以清洁气闸;检查吸入管浸没 深度是否适当 溢流阀调节不 无排量当 检查调节;清除阀体污物 漏气 检查密封件;检査管线漏气之处
2.适应压力范围广,当排液压力波动时,流量较稳定。 3.产生瞬间压力峰值可消除输送管线的阻塞 4.启动时不用灌水,免去了夹杂空气的麻烦 转子泵 1.连续输送,压力波动较小 2.输送液体粘度变化范围较宽 3.启动时不用灌水 离心泵、往复泵和转子泵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分别见表 3、表 4 和 表 5。 表 3 离心泵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故障 原 因 排除方法 泵不运 行 电机不转 连接键被切断 传动带打滑 联轴器失效 轴或齿轮切断 检查保险丝和断路器 更换 检查并调整 检查是否打滑或损坏,必要时更换 检查,必要时更换 泵不能 启动 进口阀关闭 进口阻塞或受 阻 吸入侧漏气 液体排空或系 统有虹吸 叶轮磨损 打开阀门 检查并清理干净 更换密封件;检查管路泄漏处 安装挡水阀或底阀以防止排空 检查和更换;提高泵速;安装底阀 无排量 没有加水启动, 见上条 吸上高度过高 出口压头过高 速度太低 泵运转受阻 旋转方向错误 气阻 打开排气开关排出空气,并用液体完全充 满泵和吸入管 检查泵入口阻塞情况,检查吸入压头 检查有关的阀是否打开;检查管路是否堵 塞;检查总压头 检查泵转速 检查叶轮是否阻塞 纠正旋转方向 抽吸吸入管以清洁气闸;检查吸入管浸没 深度是否适当 无排量 溢流阀调节不 当 漏气 检查调节;清除阀体污物 检查密封件;检查管线漏气之处
漏气 检査吸入管路和泵漏气之处;检査泵填料 气阻 检查NSH(泵的净吸压头)和液体温度,使 入管路中液体没有自蒸发 净压头低或损 同上,并检查吸入管和底阀 「过滤器阻塞检查并清洁 进气口阻力过检查吸入管路是否过小或接头太多而增加 大 了液体阻力 流量不溢流阀调整不 足正确或阻塞 检查和调整 系统背压过大「降低系统阻力 叶轮磨损 检修和更换 耐磨环磨损检修和更换 旋转方向错误检查旋转方向 吸入管有堵塞 检查底阀是否满足要求;消除堵塞物 泵的型号不对检查泵型号规格 「吸入不足检查吸入管浸没深度和位置是否适当 表4往复泵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故障原因排除方法 液体粘度高 检查液体粘度是否与其所需性能一致 流量不足「液体温度过高「降低速度和/或减少流量降低吸入压头 转速太慢 对照泵性能说明书检查转速 检査填料是否压实或装配不好:检査填料的润 填料箱过热 滑剂:检查所用填料是否与制造厂说明书一致 检查冷却液 轴承过热 过热 检查油位或润滑剂状况;检查所使用的润滑剂 液体粘度高 是否正确;检查轴承是否不同轴或过紧:检查管 接头和油密封的状况:检查运行速度是否过快 压力过高 降低粘度 降低泵速;加大输油管路尺寸 「气蚀 「检查运行条件 液体粘度过高 检查液体的适用性 振动和噪油液中有空气 检查是否漏气 液体汽压高 检查液体/泵的适配性 泵装配不合适 检查和校正
流量不 足 漏气 检查吸入管路和泵漏气之处;检查泵填料 气阻 检查 NPSH(泵的净吸压头)和液体温度,使 吸入管路中液体没有自蒸发 净压头低或损 耗 同上,并检查吸入管和底阀 过滤器阻塞 检查并清洁 进气口阻力过 大 检查吸入管路是否过小或接头太多而增加 了液体阻力 溢流阀调整不 正确或阻塞 检查和调整 系统背压过大 降低系统阻力 叶轮磨损 检修和更换 耐磨环磨损 检修和更换 旋转方向错误 检查旋转方向 吸入管有堵塞 物 检查底阀是否满足要求;消除堵塞物 泵的型号不对 检查泵型号规格 吸入不足 检查吸入管浸没深度和位置是否适当 表 4 往复泵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故障 原 因 排除方法 流量不足 液体粘度高 检查液体粘度是否与其所需性能一致 液体温度过高 降低速度和/或减少流量;降低吸入压头 转速太慢 对照泵性能说明书检查转速 过热 填料箱过热 轴承过热 液体粘度高 压力过高 检查填料是否压实或装配不好;检查填料的润 滑剂;检查所用填料是否与制造厂说明书一致; 检查冷却液 检查油位或润滑剂状况;检查所使用的润滑剂 是否正确;检查轴承是否不同轴或过紧;检查管 接头和油密封的状况;检查运行速度是否过快 降低粘度 降低泵速;加大输油管路尺寸 振动和噪 声 气蚀 检查运行条件 液体粘度过高 检查液体的适用性 油液中有空气 检查是否漏气 液体汽压高 检查液体/泵的适配性 泵装配不合适 检查和校正
叶轮不平衡 检查是否损坏或粘有异物 「轴安装不对中检查是否与电机对中 固定不牢 检查安装是否牢靠 轴弯曲、轴承有故 检查和更换 泵磨损 拆卸并检查磨损情况 「溢流阀抖动调节、修理或更换 不对中 检查是否与电机对中 固定不牢 检查安装是否牢靠 厂轴弯曲 检查和更换 缺少润滑 检查润滑剂油量和质量 过度磨损「泵中有污物用过滤器除去污物 腐蚀 检查泵的材料是否与泵所泵送的液体相容 运行压力太高 对照推荐值校核液体粘度 运行速度太高 降低速度或压力 液体中带有磨粒检查介质/泵的相适性 速度太高 对照推荐值校核转速 不对中 检查泵和电机及机座的对中性 内部阻力 检查摩擦接触和阻塞情况 电机过载轴承过紧 检查轴承和填料(轴承温度可能与其有关) 「缺少润滑检查润滑剂油量及质量 液体粘度高 检查液体粘度,从经济运行考虑液体粘度不能 太高 表5转子泵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 故障「原因「排除方法 未注油启把泵充满液体 吸上高度 过高 降低吸上高度或安装较大的吸入管 不供油 漏气 检查并改正;检查填料盒 杂物堵塞「检查调节和消除 过度磨损「对照制造厂规定的公差检查磨损部件 旋转方向 错误 校正旋转方向
叶轮不平衡 检查是否损坏或粘有异物 轴安装不对中 检查是否与电机对中 固定不牢 检查安装是否牢靠 轴弯曲、轴承有故 障 检查和更换 泵磨损 拆卸并检查磨损情况 溢流阀抖动 调节、修理或更换 过度磨损 不对中 检查是否与电机对中 固定不牢 检查安装是否牢靠 轴弯曲 检查和更换 缺少润滑 检查润滑剂油量和质量 泵中有污物 用过滤器除去污物 腐蚀 检查泵的材料是否与泵所泵送的液体相容 运行压力太高 对照推荐值校核液体粘度 运行速度太高 降低速度或压力 液体中带有磨粒 检查介质/泵的相适性 电机过载 速度太高 对照推荐值校核转速 不对中 检查泵和电机及机座的对中性 内部阻力 检查摩擦接触和阻塞情况 轴承过紧 检查轴承和填料(轴承温度可能与其有关) 缺少润滑 检查润滑剂油量及质量 液体粘度高 检查液体粘度,从经济运行考虑液体粘度不能 太高 表 5 转子泵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 故障 原 因 排除方法 不供油 未注油启 动 把泵充满液体 吸上高度 过高 降低吸上高度或安装较大的吸入管 漏气 检查并改正;检查填料盒 杂物堵塞 检查调节和消除 过度磨损 对照制造厂规定的公差检查磨损部件 旋转方向 错误 校正旋转方向
转速太低校正转速 转速太低校正转速 压流 力量错误 旋转方向校正旋转方向 低下 或降过高 吸上高度阵低吸上高度或安装较大的吸入管 漏气 检查并校正;检査填料盒 油液中有 压流空气 改变吸入管位置 力量 低下 溢流或旁可能调整得太小,检查和修正 或降 通阀 过度磨损对照制造厂的要求检查部件磨损情况 不对中检查电机、泵和联轴器的对中情况 内部损坏转子弯曲或损坏;更换 不平衡检查转子静、动平衡 油中有空 改变吸入口位置 噪声过大 漏气检查和校正 气蚀检查泵运行状况 压力过高溢流阀压力调得太高,调整到与泵的额定 值相一致 磨损 检查零件是否过度磨损或间隙过大 系统压力如果系统压力高于泵的额定值,换较大的 压力过高溢流阀或 旁通阀 检查和重新调整合适的压力 系统阻塞 减压阀可能已部分关闭或系统部分阻塞 液体中带检查泵是否适于输送带有磨蚀颗粒的液 有磨粒体;检查过滤器或过滤网是否符合要求 变形 检查直接传递到机壳上的管道负荷大小并 修正 过度磨损 压力过大溢流阀压力调整得太高:调整到正确的设 定值 速度过大检查速度(液体粘度符合要求时)是否与泵 说明书相符 超过所要求「损坏「检查轴或其它零件是否弯曲或损坏
转速太低 校正转速 压流 力量 低下 或降 转速太低 校正转速 旋转方向 错误 校正旋转方向 吸上高度 过高 降低吸上高度或安装较大的吸入管 漏气 检查并校正;检查填料盒 压流 力量 低下 或降 油液中有 空气 改变吸入管位置 溢流或旁 通阀 可能调整得太小,检查和修正 过度磨损 对照制造厂的要求检查部件磨损情况 噪声过大 不对中 检查电机、泵和联轴器的对中情况 内部损坏 转子弯曲或损坏;更换 不平衡 检查转子静、动平衡 油中有空 气 改变吸入口位置 漏气 检查和校正 气蚀 检查泵运行状况 压力过高 溢流阀压力调得太高,调整到与泵的额定 值相一致 磨损 检查零件是否过度磨损或间隙过大 压力过高 系统压力 如果系统压力高于泵的额定值,换较大的 泵 溢流阀或 旁通阀 检查和重新调整合适的压力 系统阻塞 减压阀可能已部分关闭或系统部分阻塞 过度磨损 液体中带 有磨粒 检查泵是否适于输送带有磨蚀颗粒的液 体;检查过滤器或过滤网是否符合要求 变形 检查直接传递到机壳上的管道负荷大小并 修正 压力过大 溢流阀压力调整得太高;调整到正确的设 定值 速度过大 检查速度(液体粘度符合要求时)是否与泵 说明书相符 超过所要求 损坏 检查轴或其它零件是否弯曲或损坏
的输入功率压力过大流阀压力调得太高,调整到正确的设定 液体粘度「对照实际液体粘度检查额定速度值:对较 过大 高粘度油液要减速 速度过快对照泵额定值检查所输送液体的粘度 溢流阀或 旁路阀 检查调整位置是否合适 输送液体 泵过热速度过快 检查速度是否与液体粘度规定值相匹配 压力过大溢流阀压力调得太高,调整到正确的位置 排泄阻寒溢流阀的旋流会引起过热,可由另一溢流 阀排放到油箱中
的输入功率 压力过大 溢流阀压力调得太高,调整到正确的设定 值 液体粘度 过大 对照实际液体粘度检查额定速度值;对较 高粘度油液要减速 速度过快 对照泵额定值检查所输送液体的粘度 泵过热 溢流阀或 旁路阀 检查调整位置是否合适 输送液体 速度过快 检查速度是否与液体粘度规定值相匹配 压力过大 溢流阀压力调得太高,调整到正确的位置 排泄阻塞 溢流阀的旋流会引起过热,可由另一溢流 阀排放到油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