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混凝
第六章 混 凝
6.1混凝机理。 611基本概念 ■混凝:水中胶体粒子以及微小悬浮物的聚集 过程称为混凝,是凝聚和絮凝的总称。 凝聚:胶体失去稳定性的过程称为凝聚。 絮凝:脱稳胶体相互聚集称为絮凝。 混凝过程涉及:①水中胶体的性质;②混凝 剂在水中的水解;③胶体与混凝剂的相互作 用
6.1混凝机理. 6.1.1 基本概念 ◼ 混凝:水中胶体粒子以及微小悬浮物的聚集 过程称为混凝,是凝聚和絮凝的总称。 ◼ 凝聚:胶体失去稳定性的过程称为凝聚。 ◼ 絮凝:脱稳胶体相互聚集称为絮凝。 ◼ 混凝过程涉及:①水中胶体的性质;②混凝 剂在水中的水解;③胶体与混凝剂的相互作 用
612水中胶体的稳定性 胶体稳定性:是指胶体粒子在水中长期保持分散 悬浮状态的特性 胶体稳定性分“动力学稳定性”和“聚集稳定” 两种。 动力学稳定性:无规则的布朗运动强,对抗重力 影响的能力强。 聚集稳定性包括:①胶体带电相斥(憎水性胶 体);②水化膜的阻碍(亲水性胶体) ■在动力学稳定性和聚集稳定两者之中,聚集稳 定性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起关键作用。胶体颗粒 的双电层结构见图6-1。 ■滑动面上的电位:称为电位,决定了憎水胶体 的聚集稳定性。也决定亲水胶体的水化膜的阻碍 当ξ电位降低,水化膜减薄及至消失
6.1.2 水中胶体的稳定性 ◼ 胶体稳定性:是指胶体粒子在水中长期保持分散 悬浮状态的特性。 ◼ 胶体稳定性分“动力学稳定性”和“聚集稳定” 两种。 ◼ 动力学稳定性:无规则的布朗运动强,对抗重力 影响的能力强。 ◼ 聚集稳定性包括:①胶体带电相斥(憎水性胶 体);②水化膜的阻碍(亲水性胶体) ◼ 在动力学稳定性和聚集稳定两者之中,聚集稳 定性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起关键作用。胶体颗粒 的双电层结构见图6-1。 ◼ 滑动面上的电位:称为电位,决定了憎水胶体 的聚集稳定性。也决定亲水胶体的水化膜的阻碍, 当ξ电位降低,水化膜减薄及至消失
滑动面 胶 核 图6-1胶体双电层结构示意
Ⅰ δ d Ⅱ 胶 核 滑动面 ζ の 图 6-1 胶体双电层结构示意
613DLⅴO理论 胶体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于排斥能与吸引能, 分别由静电斥力与范德华引力产生 排斥势能:ER-1(d2 吸引势能:EA-1/d6(有些认为是1/d2或1d3) 由此可画出胶体颗粒的相互作用势能与距离之间 的关系,见图6-2。当胶体距离x0a或x>oc时,吸引 势能占优势;当oa<x<oc时,排斥势能占优势;当 x=ob时,排斥势能最大,称为排斥能峰。 胶体的布朗运动能量Eb=1.5kT,当其大于排斥 能峰时,胶体颗粒能发生凝聚。 以上称为DLVO理论,只适用于憎水性胶体,由德加 根( derjaguin)、兰道( Landon)(苏联,1938年 独立提出〕,伏维( Verwey)、奧贝克( Overbeek (荷兰,1941年独立提出)
6.1.3 DLVO理论 胶体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于排斥能与吸引能, 分别由静电斥力与范德华引力产生。 排斥势能:ER-1/d2 吸引势能:EA-1/d6(有些认为是1/d2或1/d3) 由此可画出胶体颗粒的相互作用势能与距离之间 的关系,见图6-2。当胶体距离xoc时,吸引 势能占优势;当oa <x< oc时,排斥势能占优势;当 x=ob时,排斥势能最大,称为排斥能峰。 胶体的布朗运动能量Eb=1.5kT,当其大于排斥 能峰时,胶体颗粒能发生凝聚。 以上称为DLVO理论,只适用于憎水性胶体,由德加 根(derjaguin)、兰道(Landon)(苏联,1938年 独立提出〕,伏维(Verwey)、奥贝克(Overbeek) (荷兰,1941年独立提出)
排斥势能 间距x 吸引势能 图6-2相互作用势能与颗粒距离关系 (a)双电层重叠;(b)势能变化曲线
图 6-2 相互作用势能与颗粒距离关系 (a)双电层重叠; (b)势能变化曲线 r r Emax E a 0 c (a) Er 吸 Ea 引 势 能 EA 排 斥 势 能 ER 间距x
6.1.4硫酸铝在水中的化学反应 硫酸铝A2(SO4)·18H2O溶于水后,立 即离解出铝离子,通常是以[A(H2OH存 在,但接着会发生水解与缩聚反应,形成不 同的产物。产物包括:未水解的水合铝离子 单核羟基络合物、多核羟基络合物、氢氧化 铝沉淀等。各种产物的比例多少与水解条件 (水温、p、铝盐投加量)有关,见图6-3
6.1.4 硫酸铝在水中的化学反应 硫酸铝Al2(SO4)·18H2O溶于水后,立 即离解出铝离子,通常是以[Al(H2O)6 ] 3+存 在,但接着会发生水解与缩聚反应,形成不 同的产物。产物包括:未水解的水合铝离子、 单核羟基络合物、多核羟基络合物、氢氧化 铝沉淀等。各种产物的比例多少与水解条件 (水温、pH、铝盐投加量)有关,见图6-3
13.32 13.32 1.1 图6-3在不同P值下,铝离子水解产物[AL2(OH)]83X3)+的相对含量(曲线旁数字分别表示x和y) (1)铝总浓度为0.1mo/L:(2)铝总浓度为105moL,水温25℃
2 4 6 8 10 12 20 40 60 80 100 1.0 13.32 1.4 1,3 3.4 1.1 2.2 PH A1(Ⅲ)(%) A1(Ⅲ)(%) PH 100 80 60 40 20 2 4 6 8 10 12 13.32 1.1 1.2 1.0 1.3 1.4 (3x-y)+ 图 6-3 在不同 x y PH值下,铝离子水解产物[AL(OH)] 的相对含量(曲线旁数字分别表示x和y) (1) 铝总浓度为0.1mol/L ; (2)铝总浓度为10-5mol/L,水温25℃
61.5混凝机理 1.电性中和作用机理 电性中和作用机理包括压缩双电层与吸附电中和 作用机理,见图6-4。 (1)压缩双电层 加入电解质加入,形成与反离子同电荷离子,产 生压缩双电层作用,使ξ电位降低,从而胶体颗粒 失去稳定性,产生凝聚作用。 压缩双电层机理适用于叔采一哈代法则,即:凝 聚能力∝离子价数6。 该机理认为电位最多可降至0。因而不能解释以 下两种现象:①混凝剂投加过多,混凝效果反而 下降;②与胶粒带同样电号的聚合物或高分子也 有良好的混凝效果
6.1.5 混凝机理 1.电性中和作用机理 电性中和作用机理包括压缩双电层与吸附电 中和 作用机理,见图6-4。 (1)压缩双电层 加入电解质加入,形成与反离子同电荷离子,产 生压缩双电层作用,使ξ电位降低,从而胶体颗粒 失去稳定性,产生凝聚作用。 压缩双电层机理适用于叔采-哈代法则,即:凝 聚能力离子价数6。 该机理认为电位最多可降至0。因而不能解释以 下两种现象:①混凝剂投加过多,混凝效果反而 下降;②与胶粒带同样电号的聚合物或高分子也 有良好的混凝效果
滑动面 负离子 滑动面 原有正离子 滑动面 十+十 投加的正离子 ④ 十 图6-4压缩双电层和吸附一电中和作用
滑动面 负离子 原有正离子 投加的正离子 (1) 距离 距离 (2) 滑动面 电位Φ Φ (-) δ δ Ⅰ Ⅱ Ⅲ Ⅰ δ Φ (-)电位Φ 滑动面 距离 Ⅱ Ⅲ δ δ (3) 图 6-4 压缩双电层和吸附-电中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