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课时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 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方针的制定 (3)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 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 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 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 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 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 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 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初期的 外交成就 学习难点:“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和评价;“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本课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 的新特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 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2、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 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 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3、完成预习自测题 目。4、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 教材助读 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世界形势:世界 运动高涨、两大阵营的尖锐对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 1 课时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标: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 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方针的制定。 (3)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 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 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 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 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 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 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 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 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初期的 外交成就。 学习难点:“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和评价; “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本课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 的新特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 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2、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 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 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3、完成预习自测题 目。4、限时 20 分钟独立完成。 教材助读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世界形势:世界 运动高涨、两大阵营的尖锐对
峙,是当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 3、新中国你交的览方针外交第,这也是新中国外交的总原则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作用:有利于改变 半殖民地地位,建立 的外交关系 2)“一边倒”:在外交上站在 阵营一边。作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避 免巩固政权、 过程中的孤立地位 (3)“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作用:巩固独立和主权 4、中苏建交 (1)背景: 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美国等对中国敌视 (2)成就:中苏建交和《 》的签订是建国初期最突出的外交成就。 (3)意义:加强了友谊,有利于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新中国迎来 第一次建交高潮。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停战,国际局势趋于缓和。 (2)国内即将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 2、时间: 年12月 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 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走向国际舞台 年参加 会议 (1)特点: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2)成果: 推动了会议的进展一—达成《 》,缓和了局势 2、1955年参加 会议(万隆会议) (1)特点:第一次,没有_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2)成果:周恩来提出 ”的方针;通过《 》:形成“万隆精神 团结一致,反对 争取和维护 ,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精神。 预习自测 1.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三大外交政策,其中“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 继续存在”体现的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边倒 D.独立自主和不结盟 2.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 叫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好年。”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 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3.邓小平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总结 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主要是因为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 A.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和平与发展的愿望B.由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提出 C.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接受和支持 D.与《联合国宪章》的重要精神一致 4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 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改变万隆会议航向,主要是因 A.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中国地位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参加会议
峙,是当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 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这也是新中国外交的总原则。 3、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 (1)“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作用:有利于改变 半殖民地地位,建立 的外交关系。 (2)“一边倒”:在外交上站在 阵营一边。作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避 免巩固政权、 过程中的孤立地位。 (3)“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作用:巩固独立和主权。 4、中苏建交 (1)背景: 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美国等对中国敌视。 (2)成就:中苏建交和《 》的签订是建国初期最突出的外交成就。 (3)意义:加强了友谊,有利于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新中国迎来 第一次建交高潮。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1) 停战,国际局势趋于缓和。 (2)国内即将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 2、时间: 年 12 月, 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平 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 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走向国际舞台 1、1954 年参加 会议 (1)特点: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2)成果: 推动了会议的进展——达成《 》,缓和了局势。 2、1955 年参加 会议(万隆会议) (1)特点:第一次,没有 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2)成果:周恩来提出“ ”的方针;通过《 》;形成“万隆精神” ——团结一致,反对 ,争取和维护 ,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精神。 预习自测 1.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三大外交政策,其中“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 继续存在”体现的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独立自主和不结盟 2.1950 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 叫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好年。”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 )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B.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 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3.邓小平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总结 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主要是因为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 ) A.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和平与发展的愿望 B.由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提出 C.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接受和支持 D.与《联合国宪章》的重要精神一致 4.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个坚持 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改变万隆会议航向,主要是因 为 ( ) A.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中国地位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参加会议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 情景导入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内的政策、方针往往可用“内政外交”四个字来概括, 在上一专题,咱们已经学习了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问题,即内政,那么新中国的 外交又是怎样的呢?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数据,截至2011年7月31日,与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共有172个,那么这些国家都是怎样逐渐和新中国建立起外交关 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专题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本专题分为三节来讲述,第 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主要讲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本阶段是中国外交原则的确立 及走向成熟的时期,它奠定了中国外交关系的基础。第二节外交关系的突破,主要讲了70 年代的外交,这个时期中国外交有了新的重大突破,第三节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是讲改 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又进一步调整,外交政策日趋完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的外交 建设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现在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72个,那么是不是新中国建立 初期就有这么多国家承认新中国呢?显然不是,那么这次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中国初期 的对外关系。 学始于疑 1、与旧中国外交相比,新中国外交的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实行独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你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外交关系,为什么? 学习建议:请用5分钟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第一,新中国外交背景复杂又呈现阶段 性特点,应注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学习时应注意从意识形态和 社会制度等方面去理解两大阵营对峙对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产生的影响:第二,本课内容的 记忆可以通过概括来进行:一个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两次会议(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三句形象表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四项重大 活动(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 会议),五项基本原则 质疑探究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互动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 族独立的自主权是必经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 应该受到其他国家干涉。材料二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 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 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请回答: 1、材料二中这些原则是指什么? 2、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由谁提出的? 3、根据材料一、二说出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 4、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有何意义?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 情景导入 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内的政策、方针往往可用“内政外交”四个字来概括, 在上一专题,咱们已经学习了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问题,即内政,那么新中国的 外交又是怎样的呢?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数据,截至 2011 年 7 月 31 日,与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共有 172 个,那么这些国家都是怎样逐渐和新中国建立起外交关 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专题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本专题分为三节来讲述,第 一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主要讲了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的外交,本阶段是中国外交原则的确立 及走向成熟的时期,它奠定了中国外交关系的基础。第二节外交关系的突破,主要讲了 70 年代的外交,这个时期中国外交有了新的重大突破,第三节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是讲改 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又进一步调整,外交政策日趋完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的外交 建设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现在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 172 个,那么是不是新中国建立 初期就有这么多国家承认新中国呢?显然不是,那么这次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中国初期 的对外关系。 学始于疑 1、与旧中国外交相比,新中国外交的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实行独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你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外交关系,为什么? 学习建议:请用 5 分钟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第一,新中国外交背景复杂又呈现阶段 性特点,应注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学习时应注意从意识形态和 社会制度等方面去理解两大阵营对峙对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产生的影响;第二,本课内容的 记忆可以通过概括来进行:一个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两次会议(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三句形象表述(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四项重大 活动(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 会议),五项基本原则。 质疑探究 一、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互动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 族独立的自主权是必经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 应该受到其他国家干涉。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 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 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 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 文件集》 请回答: 1、材料二中这些原则是指什么? 2、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由谁提出的? 3、根据材料一、二说出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 4、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有何意义?
当堂检测 选择题 1.下列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和平外交是独立自主的表现 B.独立自主服从于和平外交政策 C.实现了独立自主就能实现和平外交 D.独立自主是和平外交政策的前提 2.为使新中国在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中国政府采取的外交方针 是() A.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求同存异原则 D.“一边倒” 3.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非选择题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 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 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 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材料二2005年4月2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印尼亚非峰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50 年前的亚非会议,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伟大创 举。”“那次会议所确立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十项原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奠定了重要基础。”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 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 3)“求同存异”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否矛盾?为什么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课本p88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和平外交是独立自主的表现 B.独立自主服从于和平外交政策 C.实现了独立自主就能实现和平外交 D.独立自主是和平外交政策的前提 2.为使新中国在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中国政府采取的外交方针 是( ) A.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求同存异原则 D.“一边倒” 3.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 非选择题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5 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 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 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 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材料二 2005 年 4 月 24 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印尼亚非峰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50 年前的亚非 会议,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伟大创 举。”“那次会议所确立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十项原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奠定了重要基础。”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 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 (3)“求同存异”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否矛盾?为什么?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课本 p88 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
第3课时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课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中 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的努力。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关于世界形势的科学分析和中国外交政策, 学习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了解中国为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 界和平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外交努 2、过程与方法:根据老师提供的参考书目及网址,搜集新时期的外交资料,进行分析 研究,提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和探宄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情况,培养一切从实际 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坚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和未来、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现 代意识 学习重点: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开展的多边外交活动 学习难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邓小平关于战争与和平科学判断的关系。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本课内容承上突出两个字“调整”,因此教材本身从“外交政 策的调整”到“活跃的多边外交”再到“推进新型区域合作”都有所呈现,其中这三部分之 间有着内在的因果联系。2、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
第 3 课时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课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中 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的努力。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关于世界形势的科学分析和中国外交政策, 学习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了解中国为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 界和平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外交努 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老师提供的参考书目及网址,搜集新时期的外交资料,进行分析 研究,提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和探究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情况,培养一切从实际 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坚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和未来、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现 代意识。 学习重点: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开展的多边外交活动; 学习难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邓小平关于战争与和平科学判断的关系。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本课内容承上突出两个字“调整”,因此教材本身从“外交政 策的调整”到“活跃的多边外交”再到“推进新型区域合作”都有所呈现,其中这三部分之 间有着内在的因果联系。2、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
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3、完成预习自测题目。4、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 教材助读 、外交政策的调整 1、调整背景: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内」 转移的要求和反映。 2、调整依据 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与是世界两大主题 3、调整内容: (1)强调反对 维护 (2)不结盟政策,这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 年,邓小平指出,中国外交政策是 的,是真正的 中国坚定地站在 的一边,谁推行 就反对谁,谁发动 就反对谁,中国不屈从 于外来压力,不同 或结盟,坚持在 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 家的正常关系。) (3)实行 ,坚持 成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同世界上一切 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平外交政策,坚持维护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 展多边外交 2、表现:积极全面参与 事务。 3、突出成就:(1)2000年9月,江泽民出席 会议:;(2)中国倡议举行 次首脑会晤。 三、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1、中国积极参加并推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1993年,江泽民参加美国 亚 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是亚太经和组织成立以来的最高级别会议:中国 第一次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提出建设性目标。 2、2001年中国创立了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组织。这个组织的意义有:丰富了 由 创始的以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 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预习自测 1.我国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我国1979年以来的外交成就时,用了三句话概括:“形 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政策大调整”主要指() ①提出了“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的新战略 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做出了对外开放的调整 ④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A.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2.2008年6月以来,联合国安理会多次通过决议,授权有关国家加强合作,进入亚丁 湾、索马里海域打击海盗。2008年12月,经联合国授权和应索马里政府的邀请,中国人民 解放军海军前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任务。这说明() ①安理会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发挥着决定作用②中国支持联合国按宪章精神所进行 的各项工作③各国的根本利益因共同打击海盗而趋于一致④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中承担了应尽的责任 ①④B.②③ D.③④ 3.本世纪初,加强了我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成为我国外交史 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历史成果是()
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3、完成预习自测题目。4、限时 20 分钟独立完成。 教材助读 一、外交政策的调整 1、调整背景: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内 转移的要求和反映。 2、调整依据: 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 与 是世界两大主题。 3、调整内容: (1)强调反对_________维护_________; (2)不结盟政策,这是独立自主的 外交政策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 ______ 年,邓小平指出,中国外交政策是_________的,是真正的____________。中国坚定地站在 ____________的一边,谁推行____________就反对谁,谁发动______就反对谁,中国不屈从 于外来压力,不同_________或______结盟,坚持在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 家的正常关系。) (3)实行___________,坚持_____________,成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同世界上一切 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 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原则:奉行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维护_________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 展多边外交。 2、表现:积极全面参与 事务。 3、突出成就:(1)2000 年 9 月,江泽民出席 会议;(2)中国倡议举行 首 次首脑会晤。 三、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1、中国积极参加并推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1993 年,江泽民参加美国 亚 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是亚太经和组织成立以来的最高级别会议;中国 年 第一次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提出建设性目标。 2、2001 年中国创立了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组织。这个组织的意义有:丰富了 由______创始的以 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预习自测 1.我国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我国 1979 年以来的外交成就时,用了三句话概括:“形 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政策大调整”主要指( ) ①提出了“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的新战略 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做出了对外开放的调整 ④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2.2008 年 6 月以来,联合国安理会多次通过决议,授权有关国家加强合作,进入亚丁 湾、索马里海域打击海盗。2008 年 12 月,经联合国授权和应索马里政府的邀请,中国人民 解放军海军前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任务。这说明( ) ①安理会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发挥着决定作用 ②中国支持联合国按宪章精神所进行 的各项工作 ③各国的根本利益因共同打击海盗而趋于一致 ④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中承担了应尽的责任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本世纪初,加强了我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成为我国外交史 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历史成果是( )
A.发展与东南亚联盟的友好关系 B.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经济活动 C.成立多方共赢的上海合作组织 D.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 展作出了贡献,表现在()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③在APEC等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④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关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 情景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前面两课的内容,从新中国建立到70年代,中国的 外交充满了艰辛,也闪耀着智慧。从建国初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崭新外 交姿态登上世界舞台,到70年代,打开了外交新局面,我们感受到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 和国第一代领导人杰出的外交才能,以及他们为新中国外交事业所作的努力。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外交事业也进入了全方位的外交时代,下面就让我们来领 略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风云 学始于疑 5、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内容分别是什么? 6、如何理解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国内工作重心转移之间的关系? 学习建议:请用5分钟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第一,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新时 期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 活动对国内、国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质疑探究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互动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88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世界上现在有两件事情可做,一个是 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我们应当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 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我们向国际社会推荐这些原则……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不赞成的人 会有不少,但只有高度的智慧和战略的胆识,就一定可以完成。” 材料二:邓小平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 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A.发展与东南亚联盟的友好关系 B.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经济活动 C.成立多方共赢的上海合作组织 D.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 展作出了贡献,表现在( )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③在 APEC 等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 ④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 情景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前面两课的内容,从新中国建立到 70 年代,中国的 外交充满了艰辛,也闪耀着智慧。从建国初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崭新外 交姿态登上世界舞台,到 70 年代,打开了外交新局面,我们感受到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 和国第一代领导人杰出的外交才能,以及他们为新中国外交事业所作的努力。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外交事业也进入了全方位的外交时代,下面就让我们来领 略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风云。 学始于疑 5、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内容分别是什么? 6、如何理解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国内工作重心转移之间的关系? 学习建议:请用 5 分钟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第一,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新时 期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 活动对国内、国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质疑探究 一、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互动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88 年 12 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世界上现在有两件事情可做,一个是 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我们应当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 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我们向国际社会推荐这些原则……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不赞成的人 会有不少,但只有高度的智慧和战略的胆识,就一定可以完成。” 材料二:邓小平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 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材料三:邓小平1989年10月在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谈话时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考虑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尊 重对方的利益,而不是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 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这样,什么问题都可以妥善解决。” 材料四:江泽民曾说:“我们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基础上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交往、平等相待、互利合作,推动人类进步事业不断发展。” 1、材料一中邓小平认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的不结盟政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从材料三、四可以看出中国在处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原则和出发点是什么? 当堂检测 选择题 1.我国的外交,从建国之初的“一边倒”到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到90年代不结盟 运动,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A.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随其他国家变化而变化的 B.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美国对华态度决定的 C.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D.中国的对外政策变化是由国家实力变化决定的 2.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英国来说,这不 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不 能说明() 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时坚持不妥协立场B.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崇高地位和威望 C.英国的霸权地位受到威胁 D.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 主动权就越大 3.古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 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新中国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③邀请尼克松访华,中 美关系缓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 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 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力,不 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我们应该以我们共信的原则给世界 建立一个范例,证明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一周恩来(于右图所示会谈期间)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这里的“原则”指什么?这些原则对处理当时和以后的国际事 务有何意义?
材料三:邓小平 1989 年 10 月在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谈话时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考虑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尊 重对方的利益,而不是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 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这样,什么问题都可以妥善解决。” 材料四:江泽民曾说:“我们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基础上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交往、平等相待、互利合作,推动人类进步事业不断发展。” 1、材料一中邓小平认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的不结盟政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从材料三、四可以看出中国在处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原则和出发点是什么?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我国的外交,从建国之初的“一边倒”到 70 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到 90 年代不结盟 运动,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 A.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随其他国家变化而变化的 B.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美国对华态度决定的 C.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D.中国的对外政策变化是由国家实力变化决定的 2.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英国来说,这不 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不 能说明 ( ) 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时坚持不妥协立场 B.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崇高地位和威望 C.英国的霸权地位受到威胁 D.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 主动权就越大 3.古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 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新中国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 (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③邀请尼克松访华,中 美关系缓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 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 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力,不 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我们应该以我们共信的原则给世界 建立一个范例,证明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周恩来(于右图所示会谈期间)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这里的“原则”指什么?这些原则对处理当时和以后的国际事 务有何意义?
2)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除提出上述“原则”外,还取得了哪两大外交成就? 材料二(1972年2月27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在当晚的宴会上,尼克 松宣称:“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他满怀信心地说:“今后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建造一座 跨越1.6万哩和22年的敌对情绪的桥。” 《谈判大师周恩来》 (3)你同意材料二中尼克松说的“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的结论吗?试简述理由 材料三“中国同任何国家没有结盟的关系,完全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中国不打美国 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1984年) (4)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后有新变化,举例说明中国在维护地区和 平与稳定方面做出的贡献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课本p98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
(2)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中国除提出上述“原则”外,还取得了哪两大外交成就? 材料二 (1972 年 2 月 27 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在当晚的宴会上,尼克 松宣称:“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他满怀信心地说:“今后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建造一座 跨越 1.6 万哩和 22 年的敌对情绪的桥。” ——《谈判大师周恩来》 (3)你同意材料二中尼克松说的“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的结论吗?试简述理由。 材料三 “中国同任何国家没有结盟的关系,完全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中国不打美国 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1984 年) (4)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后有新变化,举例说明中国在维护地区和 平与稳定方面做出的贡献。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课本 p98 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