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学一一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 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那个时期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秋 战国时期,文化下移,产生了脱离王室貴族垄断的诸子百家之学,自汉代以来, 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观点:诸子百家之学出于西周王官之学,班固《汉书·艺 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百家可能是来源于周朝官守的学问,各学派 均与西周王官之学有知识学问上的渊源关系。但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受到了 挑战,特别是胡适针锋相对地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的论点,以胡适为代表的 学者认为诸子之学的产生是由于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已经脱离 貴族统治集团的天下之治的轨道,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士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 方案,进而就形成了不同学派。 当我们考察诸子起源问题时,会发现近代以来学界将诸子起源简单归结为“诸子 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合适的, 从学术资源文化背景来考察诸子之学,应该说诸子之学确实是源于西周的王官之 学。诸子百家不同学派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渊源,离不开王官之学的学术文化母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说法是有一些依据的,但另一方面 从诸子之学所欲解决的问题意识、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焦点来考察诸子之学,可 以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均是与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动荡、社会失 范、诸侯争霸的现实关怀有关,诸子之学提出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从这 个意义上,亦可以说“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 这一个视角特别能够说明儒家的起源。强调“诸子出于王官之学”,是肯定儒家 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的渊源;强调“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是肯定儒 家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忧志意识和政治功利追求。儒学的形成离不开对这两个方面 的考察和探寻。在先秦诸子中,真正能够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 的诸子之学结合得最好的正是儒学,儒学推崇的“六艺之学”,就是源于三代时 期的王官之学;儒家本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儒家那些最为杰出代表人物的代表 著作,其实就是儒家子学,将儒家的六艺之学与诸子之学结合起来,才构成完整 的儒学,儒学之所以能够在诸子百家中取得最大的成功,一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学 派是最为重视对夏商周的文明体系继承的学派,他们自称“述而不作”,通过 “六艺之学”的整理、传播,继承了三代时期的优秀华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 儒学又最乖望通过切近的血缘观念、家族伦理来建立维护社会关系、国家秩序、 天下安泰的价值体系、文化理想,可以说,儒家学派是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 政治现实关怀最切的学派 因此可见,儒家的“经”与“子”各有自己的思想特点和文化功能。从文化的渊 源与地位来说,“经”是文化极本,“子”不过是文化枝叶;从思想创新与建构 来说,“子是思想主体,而“经”则不过是思想资源。和其他诸子学派比较而言, 儒家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以这个观点来考察儒学,可以找 到儒学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改编自朱汉民《儒学的六经、诸子与传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贵州省贵阳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儒学——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 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那个时期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貴族垄断的王官之秋 战国时期,文化下移,产生了脱离王室貴族垄断的诸子百家之学,自汉代以来, 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观点:诸子百家之学出于西周王官之学,班固《汉书·艺 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百家可能是来源于周朝官守的学问,各学派 均与西周王官之学有知识学问上的渊源关系。但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受到了 挑战,特别是胡适针锋相对地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的论点,以胡适为代表的 学者认为诸子之学的产生是由于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已经脱离 貴族统治集团的天下之治的轨道,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士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 方案,进而就形成了不同学派。 当我们考察诸子起源问题时,会发现近代以来学界将诸子起源简单归结为“诸子 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合适的, 从学术资源文化背景来考察诸子之学,应该说诸子之学确实是源于西周的王官之 学。诸子百家不同学派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渊源,离不开王官之学的学术文化母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说法是有一些依据的,但另一方面, 从诸子之学所欲解决的问题意识、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焦点来考察诸子之学,可 以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均是与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动荡、社会失 范、诸侯争霸的现实关怀有关,诸子之学提出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从这 个意义上,亦可以说“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 这一个视角特别能够说明儒家的起源。强调“诸子出于王官之学”,是肯定儒家 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的渊源;强调“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是肯定儒 家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忧志意识和政治功利追求。儒学的形成离不开对这两个方面 的考察和探寻。在先秦诸子中,真正能够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 的诸子之学结合得最好的正是儒学,儒学推崇的“六艺之学”,就是源于三代时 期的王官之学;儒家本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儒家那些最为杰出代表人物的代表 著作,其实就是儒家子学,将儒家的六艺之学与诸子之学结合起来,才构成完整 的儒学,儒学之所以能够在诸子百家中取得最大的成功,一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学 派是最为重视对夏商周的文明体系继承的学派,他们自称“述而不作”,通过 “六艺之学”的整理、传播,继承了三代时期的优秀华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 儒学又最乖望通过切近的血缘观念、家族伦理来建立维护社会关系、国家秩序、 天下安泰的价值体系、文化理想,可以说,儒家学派是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 政治现实关怀最切的学派。 因此可见,儒家的“经”与“子”各有自己的思想特点和文化功能。从文化的渊 源与地位来说,“经”是文化极本,“子”不过是文化枝叶;从思想创新与建构 来说,“子是思想主体,而“经”则不过是思想资源。和其他诸子学派比较而言, 儒家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以这个观点来考察儒学,可以找 到儒学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改编自朱汉民《儒学的六经、诸子与传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代以来,学者们都认为诸子之学与西周王官之学存在着渊源关系,诸子百家 的主张全都出自王官之学。 B.近代以来,对“诸子出于王官之学”持怀疑态度的学者提出了诸子之学产生于 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的新看法。 C.儒家那些杰出代表人物所著的包含强烈的社会忧惠意识和务实的政治功利追 求的代表著作都是诸子之学 D.相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言,儒学更注重自身价值体系和文化理想的建构,这 是其取得最大成功的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前两段对“诸子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两种对立观点进 行了辨析,为下文论述儒学的起源提供了支撑。 B.对于“诸子之学”的产生,作者没有简单倾向于诸子之学“出于王官”或“不 出于王官”,而是提出了自己认为更合理的看法 C.文章第三段从儒学起源的角度,论证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 诸子之学相结合对儒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D.文章对儒学的阐述从历史传承和现实关怀两个方面展开,表明儒家的“经”与 “子”各有特点,并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诸子之学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汉代以来为学者普遍认同的 “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观点,在后代受到了挑战。 B.诸子百家的形成离不开对春秋战国时代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离不开对现实 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不出于王官 C.儒学在发展中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这是其学术思想体 系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D.儒家的“经”是其文化根本,代表了儒家的文化传承,而“子”是其思想主体, 代表了儒家的现实关怀,二者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儒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王开岭 “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 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 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 旧影?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 与之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那不过是 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 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 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比如说 “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 东西。再比如传说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一一即 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地址是死的,地点 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A.汉代以来,学者们都认为诸子之学与西周王官之学存在着渊源关系,诸子百家 的主张全都出自王官之学。 B.近代以来,对“诸子出于王官之学”持怀疑态度的学者提出了诸子之学产生于 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的新看法。 C.儒家那些杰出代表人物所著的包含强烈的社会忧惠意识和务实的政治功利追 求的代表著作都是诸子之学。 D.相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言,儒学更注重自身价值体系和文化理想的建构,这 是其取得最大成功的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前两段对“诸子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两种对立观点进 行了辨析,为下文论述儒学的起源提供了支撑。 B.对于“诸子之学”的产生,作者没有简单倾向于诸子之学“出于王官”或“不 出于王官”,而是提出了自己认为更合理的看法。 C.文章第三段从儒学起源的角度,论证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 诸子之学相结合对儒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D.文章对儒学的阐述从历史传承和现实关怀两个方面展开,表明儒家的“经”与 “子”各有特点,并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关于诸子之学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汉代以来为学者普遍认同的 “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观点,在后代受到了挑战。。 B.诸子百家的形成离不开对春秋战国时代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离不开对现实 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不出于王官”。 C.儒学在发展中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这是其学术思想体 系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D.儒家的“经”是其文化根本,代表了儒家的文化传承,而“子”是其思想主体, 代表了儒家的现实关怀,二者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儒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王开岭 “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 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 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 旧影?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 与之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那不过是 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 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 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比如说 “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 东西。再比如传说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 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地址是死的,地点 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 漠视“地在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 态”的使命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 在 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言之 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 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 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 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 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 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 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 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 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它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地点”的秉性是沉静和 忠诚,无形中它支持保守与稳定,二者的遭遇折现在城市变迁中,即城区以大为 能、建筑以新为尚,而熟悉的地点和传统街区,正承受垃圾的命运,其实,仼任何 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的事物,都是可怕的,都有失去本位的危险,都是对“地点” 的伤害。像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一个人再把它唤作“故乡”,恐怕已有启 齿之羞 方面,大城欲望制造的无边无际,使得任何人都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分,没人 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叙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 名副其实的“老人” 另一方面,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变幻,布局任意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 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暂时、偶然,沉淀不下故事一一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 不了依赖和深厚情怀。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 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 面对无限放大和变奏、一刻也不消停的城市,谁还敢自称其主? 所有人皆为过客,皆为陌生人,你的印象跟不上它的整容。而它的“旧了易迷路 的“新人”,如此无常的城市里,人和地点间已失去了最基本的约定,同一位置 每年、每月、每周看到的事物都闪烁不定,偶尔,你甚至不如一个刚进入它的人 了解某一部位的现状。 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 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 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 “我回到故乡即胜利。”自然之子叶赛宁如是说。沈从文也说,一个士兵要么战 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他们算是幸运,那个时代,故乡是不死的。至少尚无 征兆和迹象,让游子担心故乡会死。 是的,丧钟响了。是告别的时候了。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 毁容或下葬之前,当然还有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睹它的死。 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 没有地点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 漠视“地在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 态”的使命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 在。” 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言之, 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 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 “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 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 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 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 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 “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 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它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地点”的秉性是沉静和 忠诚,无形中它支持保守与稳定,二者的遭遇折现在城市变迁中,即城区以大为 能、建筑以新为尚,而熟悉的地点和传统街区,正承受垃圾的命运,其实,任何 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的事物,都是可怕的,都有失去本位的危险,都是对“地点” 的伤害。像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一个人再把它唤作“故乡”,恐怕已有启 齿之羞—— 一方面,大城欲望制造的无边无际,使得任何人都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分,没人 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叙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 名副其实的“老人”。 另一方面,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变幻,布局任意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 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暂时、偶然,沉淀不下故事——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 不了依赖和深厚情怀。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 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 面对无限放大和变奏、一刻也不消停的城市,谁还敢自称其主? 所有人皆为过客,皆为陌生人,你的印象跟不上它的整容。而它的“旧了易迷路 的“新人”,如此无常的城市里,人和地点间已失去了最基本的约定,同一位置, 每年、每月、每周看到的事物都闪烁不定,偶尔,你甚至不如一个刚进入它的人 了解某一部位的现状。 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 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 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 “我回到故乡即胜利。”自然之子叶赛宁如是说。沈从文也说,一个士兵要么战 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他们算是幸运,那个时代,故乡是不死的。至少尚无 征兆和迹象,让游子担心故乡会死。 是的,丧钟响了。是告别的时候了。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 毁容或下葬之前,当然还有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睹它的死。 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 没有地点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故乡不是地址和空间,而是地点。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 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而地点是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 的信息体 B.作者认为“故乡”肩负着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追溯其重要生命特征和精 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等文化任务,若不能实现这样的任务,故乡也就失去了其存 在的价值。 C.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让“故乡”有失去本位的危险,更新快就无相对牢固和永 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丧失边界则意味着没人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只能消 费其极小一部分。 D.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地址和地点的对比,空间和地点的对比,老人和年轻人关 于“故乡”理解的对比,叶賽宁、沈从文时代的故乡不死与现在故乡消失的丧钟 已响的对比 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整容”“毁容”“下葬”三个词的含义?结 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6.文章以“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为题有何用意?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从哈佛大学到合肥科学岛,强磁场的吸引力无需衡量;从扬名美利坚到报效祖 国,不计得失的人生续写壮美的诗篇,”从2009年开始,在留美博士后王俊峰 的带动下,8位在美的哈佛医学院博士后于八年前相继归国,扎根合肥科学岛, 潜心从事前沿科学研究,现在,合肥科学岛上不仅有这八位哈佛归来的博士后, 还有几十位“海归”科学家,他们不计名利,一腔热血,克服家庭的种种困难, 只想为祖国的科学创新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编自《合肥在线》) 材料二: 近期,“八剑下哈佛,共聚科学岛”的话题广为流传,堪称继杨振宁、李政道后, 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祖国的又一段佳话。 在我国历史上,已有两次留学生“归国潮”,分别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和90 年代初,2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笫三次“归国潮”便开始孕育,“八 剑下哈佛”便是典型案例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研究结果显示,自2008年“千人计划”础启动以来, 我国正在由高端人才流失国逐渐转为最主要的高端人才回流国。留学人员回流率 是指同一时段内,留学回国人数占出国留学人数的比率。留学人员回流率的变化, 可以直观反映出海外留学人员的流动状态,是测算留学回国人员规模的主要统计 方法。 图1:第三次“归国潮”回流率统计 图2:2013-2016年出 国留学与回国人员统计 除了回流率,2010年以来,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增长率与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间 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甚至在2016年出现了“逆转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认为故乡不是地址和空间,而是地点。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 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而地点是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 的信息体。 B.作者认为“故乡”肩负着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追溯其重要生命特征和精 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等文化任务,若不能实现这样的任务,故乡也就失去了其存 在的价值。 C.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让“故乡”有失去本位的危险,更新快就无相对牢固和永 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丧失边界则意味着没人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只能消 费其极小一部分。 D.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地址和地点的对比,空间和地点的对比,老人和年轻人关 于“故乡”理解的对比,叶賽宁、沈从文时代的故乡不死与现在故乡消失的丧钟 已响的对比。 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整容”“毁容”“下葬”三个词的含义?结 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 6.文章以“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为题有何用意?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从哈佛大学到合肥科学岛,强磁场的吸引力无需衡量;从扬名美利坚到报效祖 国,不计得失的人生续写壮美的诗篇,”从 2009 年开始,在留美博士后王俊峰 的带动下,8 位在美的哈佛医学院博士后于八年前相继归国,扎根合肥科学岛, 潜心从事前沿科学研究,现在,合肥科学岛上不仅有这八位哈佛归来的博士后, 还有几十位“海归”科学家,他们不计名利,一腔热血,克服家庭的种种困难, 只想为祖国的科学创新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编自《合肥在线》) 材料二: 近期,“八剑下哈佛,共聚科学岛”的话题广为流传,堪称继杨振宁、李政道后, 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祖国的又一段佳话。 在我国历史上,已有两次留学生“归国潮”,分别发生在上世纪 50 年代初和 90 年代初,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笫三次“归国潮”便开始孕育,“八 剑下哈佛”便是典型案例。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研究结果显示,自 2008 年“千人计划”【注】启动以来, 我国正在由高端人才流失国逐渐转为最主要的高端人才回流国。留学人员回流率 是指同一时段内,留学回国人数占出国留学人数的比率。留学人员回流率的变化, 可以直观反映出海外留学人员的流动状态,是测算留学回国人员规模的主要统计 方法。 图 1:第三次“归国潮”回流率统计 图 2:2013-2016 年出 国留学与回国人员统计 除了回流率,2010 年以来,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增长率与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间 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甚至在 2016 年出现了“逆转
海外人才专属发展平台 Lockin china联合全球名校中国职业发展联盟(GUCU) 以及招聘兄弟会发布的《2017海外人才就业分析报告》显示,54。8%的海归主 要看重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好,还有超过40%的人认为家庭、朋友图都在国内,因 此选择归国发展。 该报告显示,导致留学生回国的另一个因素是美国、英国以及澳洲移民政策收紧 留学生毕业后难以留在留学国家继续发展,因此造成了大批的海外留学生归国的 现象。报告显示,2017年的归国人数预计突破60万,这个数字将明显超过今年 出国留学的总人数 (摘编自2017年9月7日《每日经济新闻》 材料 虽然不少與论在解读“归国潮”时,认为主因是国内就业吸引力增强,但不能忽 视的是,我国出国留学的结构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10年前,我国出国留学,基本上还可以界定为“精英留学”,大多数选择出国 留学者主要是到国外名校攻读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从200ˉ 年到现在这10年间,出国留学的数量出现“井喷”的态势,且具有两个明显的 特征,一是出国留学群体整体质量参差不齐。既有传统的“精英留学”,又有到 国外读一般普通院校的“大众化留学”,同时,也存在学力较弱的学生到国外 “混文凭”的现象。二是出国留学低龄化。目前,到国外接受高中以及高中以下 教育的学生比例接近30% 观察出国留学结构的变化,就不难解释“归国潮”现象了。2007年后快速增加 的出国留学学生,在2011年毕业之后开始找工作,此时相较于陷于泥潭的西方 国家,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势头对他们有很强吸引力。这其中,不乏一些竞 争力偏弱的人群,这也提高了回国比。 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出国留学中的精英留学群体,有多少选择回国,这对评价出 国留学的价值和我国对人才的真实吸引力极为重要。对此,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 组办公室的负人曾指出:“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 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到87%。”这说明,大规模“归国潮”中,精英人才的比例 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此外,部分“海归”回国后“水土不服”,这其中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认,相当 批人的原因在于,在出国留学时盲目选择,并未做好长期和科学的出国留学规 划;有的学生是想“逃避”国内高考而选择出国留学;有的认为只要拿到国外大 学录取通知书就可混到一张文凭;还有的在国外求学期间严重缺乏自主学习、自 主管理、自主规划能力,导致毕业时缺乏竞争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出国留学走向大众化,我国必将从原来的“学历 社会走向“能力社会”,用人单位和社会不可能再完全按学历和留学与否的标准 评价、选拔人才,而会更加重视人才本身的能力和素质。高等教育将摆脱学历教 育导向,重视受教育者的能力培养,而每个受教育者也应该基于个体能力、素质 的提升来规划学业发展、教育选择,而不能再仅仅追求学历或身份。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作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注】“千人计划”全称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指的是国家通过给予 各种优惠和鼓励吸引留学生中的髙精尖人才回到祖国工作或创业的政策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04年至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回流率一路稳步攀升,在2013年至2016 年的四年间,回流率保持高位稳定态势,“归国潮”已显现
海外人才专属发展平台 Lockin China 联合全球名校中国职业发展联盟(GUCCU) 以及招聘兄弟会发布的《2017 海外人才就业分析报告》显示,54。8%的海归主 要看重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好,还有超过 40%的人认为家庭、朋友图都在国内,因 此选择归国发展。 该报告显示,导致留学生回国的另一个因素是美国、英国以及澳洲移民政策收紧, 留学生毕业后难以留在留学国家继续发展,因此造成了大批的海外留学生归国的 现象。报告显示,2017 年的归国人数预计突破 60 万,这个数字将明显超过今年 出国留学的总人数。 (摘编自 2017 年 9 月 7 日《每日经济新闻》) 材料三: 虽然不少與论在解读“归国潮”时,认为主因是国内就业吸引力增强,但不能忽 视的是,我国出国留学的结构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10 年前,我国出国留学,基本上还可以界定为“精英留学”,大多数选择出国 留学者主要是到国外名校攻读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从 2007 年到现在这 10 年间,出国留学的数量出现“井喷”的态势,且具有两个明显的 特征,一是出国留学群体整体质量参差不齐。既有传统的“精英留学”,又有到 国外读一般普通院校的“大众化留学”,同时,也存在学力较弱的学生到国外 “混文凭”的现象。二是出国留学低龄化。目前,到国外接受高中以及高中以下 教育的学生比例接近 30%。 观察出国留学结构的变化,就不难解释“归国潮”现象了。2007 年后快速增加 的出国留学学生,在 2011 年毕业之后开始找工作,此时相较于陷于泥潭的西方 国家,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势头对他们有很强吸引力。这其中,不乏一些竞 争力偏弱的人群,这也提高了回国比。 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出国留学中的精英留学群体,有多少选择回国,这对评价出 国留学的价值和我国对人才的真实吸引力极为重要。对此,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 组办公室的负人曾指出:“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 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到 87%。”这说明,大规模“归国潮”中,精英人才的比例 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此外,部分“海归”回国后“水土不服”,这其中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认,相当 一批人的原因在于,在出国留学时盲目选择,并未做好长期和科学的出国留学规 划;有的学生是想“逃避”国内高考而选择出国留学;有的认为只要拿到国外大 学录取通知书就可混到一张文凭;还有的在国外求学期间严重缺乏自主学习、自 主管理、自主规划能力,导致毕业时缺乏竞争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出国留学走向大众化,我国必将从原来的“学历 社会走向“能力社会”,用人单位和社会不可能再完全按学历和留学与否的标准 评价、选拔人才,而会更加重视人才本身的能力和素质。高等教育将摆脱学历教 育导向,重视受教育者的能力培养,而每个受教育者也应该基于个体能力、素质 的提升来规划学业发展、教育选择,而不能再仅仅追求学历或身份。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作者: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注】“千人计划”全称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指的是国家通过给予 各种优惠和鼓励吸引留学生中的高精尖人才回到祖国工作或创业的政策。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2004 年至 2016 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回流率一路稳步攀升,在 2013 年至 2016 年的四年间,回流率保持高位稳定态势,“归国潮”已显现
B.2004年至2010年,我国留学人员回流率基本呈小幅上涨趋势,其每年涨幅在 10个百分点以内,如2005年比2004年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 C.自2010年以来,我国留学人员回流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2013年的回流率 达到历史最高值,与2012年相比,提高了接近20个百分点。 A.在回流率提高的同时,回国人员的增长率与出国人员的增长率之间的差距也在 逐步缩小,在2016年甚至出现了二者之间增长率的“逆转”。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八剑下哈佛,共聚科学岛”是指留美博士后王俊峰等人回国从事科研的故 事,促使他们回国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极具吸引力的就业形势 B.虽然有国家出台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支持,可国内的科研环境仍然有 可能比不上国外,科学家们的不计名利、克服困难的精神尤显可贵 C.从2007年到现在10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从 精英留学”转变为“大众化留学”,二是出国留学人员呈低龄化 虽然留学人员回流率和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都在稳步提髙,但是回国人员的结 构比例仍然不平衡,祖国的科学创新事业需要更多的精英人才加入。 E.受教育者应该以提升个人能力为目的,理性规划自己的学业发展,毕竟,我国 已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评价人才的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 9.第三次“归国潮”背后有哪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你有哪些好的 建议?(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土逊,字顺之,阴城人。淳化中举进士,为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都,民 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 令,第一也。”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 洪,以早,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 武早,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 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 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曹汭狱事起,宦者罗 崇勋、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帝疑之,问执政,众顾望未有对者,士逊徐 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巨,宜不知状,”太后怒,将罢士逊。 明道初,复入相,明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早蝗士逊 请如汉故事不许及帝自撾尊号逊又请隆官-以笭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士逊与 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咋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 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平?” 土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 士逊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賜士逊,就 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 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节) 【注】利用,指曹利用,曹汭是其侄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 /天变帝慰勉之
B.2004 年至 2010 年,我国留学人员回流率基本呈小幅上涨趋势,其每年涨幅在 10 个百分点以内,如 2005 年比 2004 年提高了近 8 个百分点。 C.自 2010 年以来,我国留学人员回流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 2013 年的回流率 达到历史最高值,与 2012 年相比,提高了接近 20 个百分点。 A.在回流率提高的同时,回国人员的增长率与出国人员的增长率之间的差距也在 逐步缩小,在 2016 年甚至出现了二者之间增长率的“逆转”。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八剑下哈佛,共聚科学岛”是指留美博士后王俊峰等人回国从事科研的故 事,促使他们回国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极具吸引力的就业形势。 B.虽然有国家出台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支持,可国内的科研环境仍然有 可能比不上国外,科学家们的不计名利、克服困难的精神尤显可贵。 C.从 2007 年到现在 10 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从 “精英留学”转变为“大众化留学”,二是出国留学人员呈低龄化。 D.虽然留学人员回流率和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都在稳步提高,但是回国人员的结 构比例仍然不平衡,祖国的科学创新事业需要更多的精英人才加入。 E.受教育者应该以提升个人能力为目的,理性规划自己的学业发展,毕竟,我国 已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评价人才的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 9.第三次“归国潮”背后有哪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你有哪些好的 建议?(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张士逊,字顺之,阴城人。淳化中举进士,为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都,民 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 令,笫一也。”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 洪,以早,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 武早,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 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 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曹汭狱事起,宦者罗 崇勋、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注】 .帝疑之,问执政,众顾望未有对者,士逊徐 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巨,宜不知状,”太后怒,将罢士逊。 明道初,复入相,明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早蝗士逊 请如汉故事不许及帝自撾尊号逊又请隆官一以签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士逊与 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咋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 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 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 士逊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賜士逊,就 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 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节) 【注】利用,指曹利用,曹汭是其侄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 /天变帝慰勉之
B.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 天变/帝慰勉之 C.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 /天变帝慰勉之 D.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 天变/帝慰勉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下在最后一级考试殿试中及第者,意为可以进授 爵位之人。 B.“徼移”是檄文和移文两种文体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 晓谕和责备。 C.“一舍”是古代路程长度单位,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主动退让, 不争高下 D.“致仕”之意是“还禄位于国君”,是古代官员退休的委婉说法,类似的词还 有“乞骸骨”。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士逊宽厚爱民。他担任射洪县令时,为民求雨,深得百姓爱戴,转运使调任 他去治理郯县时,射洪县百姓拦路相送。 B.张士逊处事知变。棣州遭受黄河水患,迁移州府至阳信时无法转运多余公粮, 他果断将其放贷给贫困百姓,公私均获益。 C.张士逊正直敢言。曹利用受其侄子曹汭的牵连,被宦官诬陷,面对皇帝的询问 其他大臣都不敢说话,只有他仗义执言 D.张士逊不计名利。他担任宰相时,碰上了早灾和蝗灾,于是主动提出降低自己 的官位一个等级来告慰上天,深得皇帝欣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5分) (2)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415题 过岭 【宋】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呜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 【注释】①作者被贬遇效自岭南北归,途中过大庾岭,到达虔州作此诗,时年 66岁。②作者自绍圣元年一贬再贬,今重到虔州,计已七年。③这里江南指虔 州。④毵毵(sa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突出了“甘”之少, “长”与“少”的对比,揭示了人生苦痛多于甘甜的道理。 B.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醉中”对“梦里”,似梦似幻;“江南”对“海 外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梦境,今日北归如宿醉
B.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 天变/帝慰勉之 C.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 /天变帝慰勉之 D.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 天变/帝慰勉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进士”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下在最后一级考试殿试中及第者,意为可以进授 爵位之人。 B.“徼移”是檄文和移文两种文体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 晓谕和责备。 C.“一舍”是古代路程长度单位,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主动退让, 不争高下。 D.“致仕”之意是“还禄位于国君”,是古代官员退休的委婉说法,类似的词还 有“乞骸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士逊宽厚爱民。他担任射洪县令时,为民求雨,深得百姓爱戴,转运使调任 他去治理郯县时,射洪县百姓拦路相送。 B.张士逊处事知变。棣州遭受黄河水患,迁移州府至阳信时无法转运多余公粮, 他果断将其放贷给贫困百姓,公私均获益。 C.张士逊正直敢言。曹利用受其侄子曹汭的牵连,被宦官诬陷,面对皇帝的询问, 其他大臣都不敢说话,只有他仗义执言。 D.张士逊不计名利。他担任宰相时,碰上了早灾和蝗灾,于是主动提出降低自己 的官位一个等级来告慰上天,深得皇帝欣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5 分) (2)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过岭① 【宋】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呜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 【注释】①作者被贬遇效自岭南北归,途中过大庾岭,到达虔州作此诗,时年 66 岁。②作者自绍圣元年一贬再贬,今重到虔州,计已七年。③这里江南指虔 州。④毵毵(sā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突出了“甘”之少, “长”与“少”的对比,揭示了人生苦痛多于甘甜的道理。 B.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醉中”对“梦里”,似梦似幻;“江南”对“海 外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梦境,今日北归如宿醉
C.颈联用典。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 词表明在山润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身心的疲惫 D.尾联中“谁遣山鸡忽惊起”的意思是:谁人让山鸡忽然受惊飞起,扰乱了山间 的宁静。这一句集中反映了自然的勃勃生机 E.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又不乏瑰丽雄奇之美,比如“生”“鸣”“绕”“滴”几 个动词为山景增强了气势,富有激情磅礴之美。 15.诗歌尾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何作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人的感受来侧面描写蜀道高险的句子是: (2)《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句欧词 表达了自己不被朝廷赏识的幽怨情怀。 (3)《曹刿论战》的战争场面描写极简省,只用了“齐人三 鼓 ”和“齐师败绩”三句,就概括出鲁军从防御到反击再到 击败齐军的全过程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今天和老师促膝谈心,老师的一席话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却是发自肺腑, 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让我倍增前行的动力。 ②女性作者的文笔,常以柔情似水、细腻委婉见长,虽非个个如此,但说大多数 是这样,应该算是持平之论 ③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年轻时满腔热血,胸怀理想,但走上领导岗位后,却胸 无城府,思想僵化甚至走上了贪赃枉法的道路。 ④小时候的张衡半夜数星星说自己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没想到一语成谶, 后来他成了汉代著名的天文历法大家。 ⑤这个超市占地面积很大,管理规范,货物排列得井井有条,让顾客一进门就了 如指掌,很快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⑥抗战期间,虽然中华大地已经“摆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但一些内迁的大 学依旧弦歌不辍,书写了教育史上的传奇。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①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被誉为中国当代杰出科幻作品之一的小说《二体》即将被拍成电影,但它并不 像美国大片《星际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B.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许多年轻夫妇却放弃了要“二宝”的打算,其主要原因不 是观念的变化,也不是经济、精力等方面的压力,而是因为“大宝”的反对。 C.利用互联网实现创业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引导和推 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经济高速发展新引擎 D.国家卫计委要求各地稳妥推进跨省就医结报工作,逐步统一省外就医补偿政 策,与分级转诊制度相结合,鼓励各地建立省级结算,规范跨省就医结算流程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这么漂亮的自行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非常感谢,我一定尽快璧还,请您 放
C.颈联用典。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一 词表明在山润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身心的疲惫。 D.尾联中“谁遣山鸡忽惊起”的意思是:谁人让山鸡忽然受惊飞起,扰乱了山间 的宁静。这一句集中反映了自然的勃勃生机。 E.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又不乏瑰丽雄奇之美,比如“生”“鸣”“绕”“滴”几 个动词为山景增强了气势,富有激情磅礴之美。 15.诗歌尾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何作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人的感受来侧面描写蜀道高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欧词 表达了自己不被朝廷赏识的幽怨情怀。 (3)《曹刿论战》的战争场面描写极简省,只用了“齐人三 鼓”“______________”和“齐师败绩”三句,就概括出鲁军从防御到反击再到 击败齐军的全过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今天和老师促膝谈心,老师的一席话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却是发自肺腑, 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让我倍增前行的动力。 ②女性作者的文笔,常以柔情似水、细腻委婉见长,虽非个个如此,但说大多数 是这样,应该算是持平之论。 ③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年轻时满腔热血,胸怀理想,但走上领导岗位后,却胸 无城府,思想僵化甚至走上了贪赃枉法的道路。 ④小时候的张衡半夜数星星说自己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没想到一语成谶, 后来他成了汉代著名的天文历法大家。 ⑤这个超市占地面积很大,管理规范,货物排列得井井有条,让顾客一进门就了 如指掌,很快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⑥抗战期间,虽然中华大地已经“摆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但一些内迁的大 学依旧弦歌不辍,书写了教育史上的传奇。 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①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被誉为中国当代杰出科幻作品之一的小说《二体》即将被拍成电影,但它并不 像美国大片《星际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B.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许多年轻夫妇却放弃了要“二宝”的打算,其主要原因不 是观念的变化,也不是经济、精力等方面的压力,而是因为“大宝”的反对。 C.利用互联网实现创业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引导和推 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经济高速发展新引擎 D.国家卫计委要求各地稳妥推进跨省就医结报工作,逐步统一省外就医补偿政 策,与分级转诊制度相结合,鼓励各地建立省级结算,规范跨省就医结算流程。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 A.这么漂亮的自行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非常感谢,我一定尽快璧还,请您 放心
B.这家手机经销店正在搞让利促销活动,我进去垂询了一下,发现并没有便宜多 少 C.林教授的拙荆是一位贤惠的女子,每逢家里来客人,她都会热情招待,礼数周 D.中国政府发言人在谈及中东局势时说:“交战双方应停止动刀动枪,和平解决 问题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高素质的人才是德、智、知兼备的人才,首先 ,德乃人之本,。 从社会整体角度和人类生存与安全的角度来看,我们宁可养傻子,也不养害人精. 其次,② 知识可以“饰外”,用它来炫耀,能够唬人骗人;而智慧 則会“秀内”,它能够启迪人,让人茅塞顿开;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有智 慧的人一定有知识。知识可以直接获得,可以传播、复制、分享;③ 而喻,知是育德、育智的基础和必要途径。 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我们应该明白,对于细节的关注,就能确保更多人生命的安全,其实,生活中, 有许多的细节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决定成败,甚至改变命运,所以,只要关注细 节,就能成功,蔺相如面对专横的秦王,善于把握每个细节,完壁归赵,捍卫了 国家尊严,正是因为他充分利用了每个细节,完全把握了每个细节,所以他得以 名垂青史,如果他不能充分把提细节,就会殒身丧命,让国家毀于一旦。 ①对于细节的关注,不一定就能确保更多人生命的安全。 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工智能逐渐进入人类生活,一方面给生活带来了便利,一方面也给人类生存带 来了挑战,有人预言,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将一步步取代人类。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认为,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 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 你认为人类在人工智能髙速发展的今天应该如何自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 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确定立意,自拟题目,选定文体,不得抄袭, 不得套作
B.这家手机经销店正在搞让利促销活动,我进去垂询了一下,发现并没有便宜多 少 C.林教授的拙荆是一位贤惠的女子,每逢家里来客人,她都会热情招待,礼数周 D.中国政府发言人在谈及中东局势时说:“交战双方应停止动刀动枪,和平解决 问题。”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高素质的人才是德、智、知兼备的人才,首先, ① ,德乃人之本,。 从社会整体角度和人类生存与安全的角度来看,我们宁可养傻子,也不养害人精. 其次, ② 。知识可以“饰外”,用它来炫耀,能够唬人骗人;而智慧 則会“秀内”,它能够启迪人,让人茅塞顿开;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有智 慧的人一定有知识。知识可以直接获得,可以传播、复制、分享; ③ , 它需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加工整理,只可顿悟、体会,最后,知的重要性当然不言 而喻,知是育德、育智的基础和必要途径。 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我们应该明白,对于细节的关注,就能确保更多人生命的安全,其实,生活中, 有许多的细节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决定成败,甚至改变命运,所以,只要关注细 节,就能成功,蔺相如面对专横的秦王,善于把握每个细节,完壁归赵,捍卫了 国家尊严,正是因为他充分利用了每个细节,完全把握了每个细节,所以他得以 名垂青史,如果他不能充分把提细节,就会殒身丧命,让国家毀于一旦。 ①对于细节的关注,不一定就能确保更多人生命的安全。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人工智能逐渐进入人类生活,一方面给生活带来了便利,一方面也给人类生存带 来了挑战,有人预言,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将一步步取代人类。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认为,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 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 你认为人类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应该如何自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 认识。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确定立意,自拟题目,选定文体,不得抄袭, 不得套作
贵阳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考试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8.1 1.B(3分)【解析】A项“学者们都认为”错,从文中“学术界有一个影响很大 的学术观点”可知,“学者们都认为”的说法绝对。C项“都是诸子之学”错, 根据原文可知,“儒家本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儒家那些最为杰出代表人物的代 表著作,其实就是儒家子学”。D项“更注重”错,从原文“一方面……另一方 面 可知,儒学两方面都重视。 2.C(3分)【解析】“对儒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错,依据原文“儒学 的形成离不开对这两个方面的考察和探寻”可知,儒学的形成是“西周时期的王 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学相结合”,但并不能说“起决定性作用”。 3C(3分)【解析】依据原文,儒学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是“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 4.A(3分)【解析】原文说“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并不是说故乡 不是地址和空间 5.①“整容”是指构建大城宏图的背景下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所有的城市都变 得一样美观、一种模样,是外观上的美化;(2分)②“毁容”是指故乡独有的 情感记忆、生活体系、价值观念、文化属性被毁坏,是文化上的失守;(2分) ③“下葬”是指一且文化失守,故乡也就消逝。(1分)(意近即可 6.①表现每个故乡都因现代化改造而失去它原有风格、原有记忆和原有容颜,从 而变得雷同的现实。②表明现代人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世与方向、本质与归宿,没 有精神寄托、不知存在意义的悲哀。③警醒人们直面这个人类的共同悲剧,呼吁 留住故乡,留住根。(每点2分,意近即可) 7.A(3分)【解析】“一路稳步攀升”错,根据图表,回流率在2006年2007 年、2013年2015年间均略有回落。 8.BD(5分。答对一项2分,两项5分)【解析】A项主要原因分析不准确。促 使王俊峰等人回国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科学创新事业贡献自己 的力量。C项“从精英留学’转变为‘大众化留学”不准确。材料显示,这10 年既有传统的“精英留学”,又有“大众化留学”。E项未然变已然,不正确 根据材料内容,我国社会必将从原来的“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 9.问题:①回国人员的结构不平衡,精英人才滞留海外的比例较高。②一部分“海 归”水土不服”,回国后缺乏竞争力。(2分,一点1分,意近即可) 建议:①国家进一步出台像“千人计划”这样的优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回国发 展 ②留学人员不要盲目出国,要做好出国留学规划,重视能力提升,提高自己的竞 争力。(2分,一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 10.D(3分)【解析】原文是: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 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11.C(3分)【解析】“一舍”应是三十里
贵阳市普通高中 2018 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考试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8.1 1.B(3 分)【解析】A 项“学者们都认为”错,从文中“学术界有一个影响很大 的学术观点”可知,“学者们都认为”的说法绝对。C 项“都是诸子之学”错, 根据原文可知,“儒家本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儒家那些最为杰出代表人物的代 表著作,其实就是儒家子学”。D 项“更注重”错,从原文“一方面……另一方 面…·”可知,儒学两方面都重视。 2.C(3 分)【解析】“对儒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错,依据原文“儒学 的形成离不开对这两个方面的考察和探寻”可知,儒学的形成是“西周时期的王 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学相结合”,但并不能说“起决定性作用”。 3C(3 分)【解析】依据原文,儒学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是“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 4.A(3 分)【解析】原文说“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并不是说故乡 不是地址和空间。 5.①“整容”是指构建大城宏图的背景下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所有的城市都变 得一样美观、一种模样,是外观上的美化;(2 分)②“毁容”是指故乡独有的 情感记忆、生活体系、价值观念、文化属性被毁坏,是文化上的失守;(2 分) ③“下葬”是指一且文化失守,故乡也就消逝。(1 分)(意近即可) 6.①表现每个故乡都因现代化改造而失去它原有风格、原有记忆和原有容颜,从 而变得雷同的现实。②表明现代人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世与方向、本质与归宿,没 有精神寄托、不知存在意义的悲哀。③警醒人们直面这个人类的共同悲剧,呼吁 留住故乡,留住根。(每点 2 分,意近即可) 7.A(3 分)【解析】“一路稳步攀升”错,根据图表,回流率在 2006 年~2007 年、2013 年~2015 年间均略有回落。 8.BD(5 分。答对一项 2 分,两项 5 分)【解析】A 项主要原因分析不准确。促 使王俊峰等人回国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科学创新事业贡献自己 的力量。C 项“从精英留学’转变为‘大众化留学”不准确。材料显示,这 10 年既有传统的“精英留学”,又有“大众化留学”。E 项未然变已然,不正确。 根据材料内容,我国社会必将从原来的“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 9.问题:①回国人员的结构不平衡,精英人才滞留海外的比例较高。②一部分“海 归”水土不服”,回国后缺乏竞争力。(2 分,一点 1 分,意近即可) 建议:①国家进一步出台像“千人计划”这样的优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回国发 展 ②留学人员不要盲目出国,要做好出国留学规划,重视能力提升,提高自己的竞 争力。(2 分,一点 1 分,言之成理即可) 10.D(3 分)【解析】原文是: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 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11.C(3 分)【解析】“一舍”应是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