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排泄系统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第三节尿生成的调节 第四节排尿反射 重点:尿生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尿生成的调节
第八章 排泄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尿的生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第三节 尿生成的调节 第四节 排尿反射 重点: 尿生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 尿生成的调节
排泄:动物有机体代谢产物及不需要物质 血液循环一体外 肺消化道皮肤肾 ■肾脏的功能 1、调节体液渗透压 2、调节细胞外液容量—水 3、调节细胞外液的电解质浓度 4、排除代谢废物和其他物质—一酸碱 5、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6、特殊的生化功能
排泄: 动物有机体代谢产物及不需要物质 血液循环 体外 肺 消化道 皮肤 肾 ◼ 肾脏的功能 1、调节体液渗透压 2、调节细胞外液容量 水 3、调节细胞外液的电解质浓度 4、排除代谢废物和其他物质 酸碱 5、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6、特殊的生化功能
第一节概述 肾脏的结构特点 肾孟 肾静脉 肾动脉 肾皮质 锥体 肾髓质 血流 集合管 尿(到膀胱 输尿管
第一节 概述 ◼ 一 、肾脏的结构特点
近曲小管 远曲小管 肾小囊 婿小球 肾皮质 毛细血管网 集合小管 出球小动脉 肾髓质 入球小动脉 升支 毛细血管网 髓袢 降支 到肾盂
三、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及调节 (一)特点 1.肾血流量大心输出量的20% 2.肾有两套毛细血管网 3.出球小动脉一分支深入髓质一-直小血管 (二)调节 1、自身调节 80180mmHg,入出动脉平滑肌紧张度改变 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交感神经 缩血管 E NE ACTH(VP) 缩血管 前列腺素 舒血管
三、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及调节 (一)特点 1. 肾血流量大 心输出量的20% 2. 肾有两套毛细血管网 3. 出球小动脉一分支深入髓质—--直小血管 (二)调节 1、自身调节 80-180mmHg,入出动脉平滑肌紧张度改变 2 、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交感神经 缩血管 E NE ACTH(VP) 缩血管 前列腺素 舒血管
第二节 尿的生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尿的生成过程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原尿: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 白质外,其余的物质都能透过肾小球滤过膜而进 入肾球囊,形成原尿。 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第二节 尿的生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一、 尿的生成过程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原尿: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 白质外,其余的物质都能透过肾小球滤过膜而进 入肾球囊, 形成原尿。 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1、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 a.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 50-100nm的小孔,能阻止血C,不能 阻止血浆蛋白 b.基膜 4-8nm的小孔,允许水和部分溶质通过 肾球囊内层的上皮细胞 裂隙膜,4-14nm 滤过膜上还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 阻碍血浆蛋白的通过
1、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 a. 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 50—100 nm 的小孔, 能阻止血C, 不能 阻止血浆蛋白 b. 基膜 4—8 nm 的小孔,允许水和部分溶质通过 c. 肾球囊内层的上皮细胞 裂隙膜, 4—14 nm 滤过膜上还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 阻碍血浆蛋白的通过
2、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入球端有效滤过压=6-(13+27) = 2.0 kPa 出球端有效滤过压=6-(13+47) 0
2、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 =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 囊内压) 入球端有效滤过压 = 6 – ( 1.3 + 2.7 ) = 2.0 kPa 出球端有效滤过压 = 6 – ( 1.3 + 4.7 ) = 0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 和排泄作用 原尿肾小管集合管终尿 数量:大幅度下降,99%的水被重吸收 成分:营养物质急剧下降,排泄物浓度上升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 和排泄作用 原尿 肾小管 集合管 终尿 数量: 大幅度下降, 99% 的水被重吸收 成分: 营养物质急剧下降, 排泄物浓度上升
1、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选择性重吸收 重吸收方式:主动方式、被动方式 Na+:几乎全部重吸收 近曲小管:65-75%,主动吸收,伴随CI、水 被动重吸收 远曲小管:10%,主动吸收 髓袢升支和集合管:其余
1、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选择性重吸收 重吸收方式:主动方式、被动方式 ◼ Na+: 几乎全部重吸收 近曲小管: 65-75%,主动吸收,伴随Cl-、水 被动重吸收 远曲小管: 10%,主动吸收 髓袢升支和集合管: 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