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2015届高三元月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 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乡文化的交融 过去,社会文化同生活方式一样,也可以分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两者之间似 乎泾渭分明。城市文化认为乡村文化缺乏文化含量,而乡村文化则认为城市文化 缺少生活气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 速度发展,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由界线分 明走向相互渗透,趋于统一。其中农村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向城市文化靠拢的趋势。 当然,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地将乡村文化包容在城市文化之中。实际上,两者之 间的融合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都经历 了根本的变化 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确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如在广大农村,许多 地方存在着自己的地方戏曲,它们代表了不同地方的“文化风味”,是乡村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城市文化的猛烈冲击下,这些地方戏曲日益失去了往日的 吸引力,特别是对青年的吸引力。现在的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的是流 行歌曲,在此情况下,一些地方戏曲,特别是一些小的地方戏曲的衰落就是难免 但是,大凡为历代所传承的文化都不会如此脆弱。我们看到,有些地方文化在与 城市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而且某些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并成为城 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东北大秧歌一直是东北乡村流行的一种文化形式,但 在今天,人们更多地是通过电视看到大秧歌。而这些节目的制作者,是戴着大众 的“眼镜”来生产这些节目的。到最后,连跳大秧歌的人都认为,电视上的大秧 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样,经过改造的大秧歌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独立存在 的乡村文化,而成了城市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了。 再看城市文化。如果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 么它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 中,首先被改变的不是乡村文化,而恰恰是城市文化自身。而导致城市文化发生 这一变化的核心要素,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 大众文化自从产生之日起,就和城市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产生于城市,以 大众为自己的“典型”受众,和原有的城市文化相比,“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 社会大众百姓的一种日常文化消费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关注世俗人生的文化品 性”,这就有力地弥补了原有的城市文化远离生活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大众文化 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可以按照市场规律成批生产,大量复制,这些特点使大 众文化很快就在城市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成为了城乡文化融合进程的主要 推动力 具体地讲,城市文化是通过两种方式向农村延伸的:一是人口的流动传播。改革 开放以来,在这众多的流动人口中,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占绝大多数,这些人自然 也就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使城市文化在无声无息之间渗透到了农村。二是现代传 媒的传播。与城里人一样,电子传媒现在也已成了乡村居民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
河北省邯郸市 2015 届高三元月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 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城乡文化的交融 过去,社会文化同生活方式一样,也可以分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两者之间似 乎泾渭分明。城市文化认为乡村文化缺乏文化含量,而乡村文化则认为城市文化 缺少生活气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 速度发展,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由界线分 明走向相互渗透,趋于统一。其中农村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向城市文化靠拢的趋势。 当然,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地将乡村文化包容在城市文化之中。实际上,两者之 间的融合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都经历 了根本的变化。 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确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如在广大农村,许多 地方存在着自己的地方戏曲,它们代表了不同地方的“文化风味”,是乡村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城市文化的猛烈冲击下,这些地方戏曲日益失去了往日的 吸引力,特别是对青年的吸引力。现在的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的是流 行歌曲,在此情况下,一些地方戏曲,特别是一些小的地方戏曲的衰落就是难免 的。 但是,大凡为历代所传承的文化都不会如此脆弱。我们看到,有些地方文化在与 城市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而且某些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并成为城 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东北大秧歌一直是东北乡村流行的一种文化形式,但 在今天,人们更多地是通过电视看到大秧歌。而这些节目的制作者,是戴着大众 的“眼镜”来生产这些节目的。到最后,连跳大秧歌的人都认为,电视上的大秧 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样,经过改造的大秧歌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独立存在 的乡村文化,而成了城市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了。 再看城市文化。如果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 么它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 中,首先被改变的不是乡村文化,而恰恰是城市文化自身。而导致城市文化发生 这一变化的核心要素,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 大众文化自从产生之日起,就和城市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产生于城市,以 大众为自己的“典型”受众,和原有的城市文化相比,“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 社会大众百姓的一种日常文化消费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关注世俗人生的文化品 性”,这就有力地弥补了原有的城市文化远离生活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大众文化 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可以按照市场规律成批生产,大量复制,这些特点使大 众文化很快就在城市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成为了城乡文化融合进程的主要 推动力。 具体地讲,城市文化是通过两种方式向农村延伸的:一是人口的流动传播。改革 开放以来,在这众多的流动人口中,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占绝大多数,这些人自然 也就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使城市文化在无声无息之间渗透到了农村。二是现代传 媒的传播。与城里人一样,电子传媒现在也已成了乡村居民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
方式,其中最为典型的电视所传播的大众文化就是主要源于城市文化,一些乡村 题材的节目,也是按照大众的“口味”进行加工和提炼的。当乡村居民和城里人 一样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欣赏节目的时候,也正是城乡文化悄无声息相互 融合的时候。可以说,城乡文化是在相互延伸中逐步走向统一,而现代传媒每发 展一步,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 当然,对中国而言,这种延伸还刚刚开始,但它毕竟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 个方向。 1.下列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文化是产生于城市的文化,它与城市文化密不可分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城 市文化,却有力地推进了城乡文化的融合。 B.大众文化的崛起会促使城市文化不断地被改变并不断向外扩张,与此同时, 也必然会带来乡村文化的衰落。 C.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大众文化关注世俗的特点则有利地弥补了城市文化 的这一先天不足。 D.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成批生产,大量复制,大众文化利用自身优势成为 推动城乡文化融合的主要力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城市化的步伐一天天跟进,我国的城乡文化的差异性也会逐渐变小,这 对乡村文化的冲击最为显著 B.乡村文化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呈现衰退趋势,地方戏曲尤其是地方小剧种的 衰退是历史的必然。 C.东北大秧歌及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印证了乡 村文化也会对城乡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跳大秧歌的人会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可以看作是农 村文化向城市文化趋同的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虽然乡村文化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大体上呈现劣势,但不意味着其所有的文化 都将走向衰亡。 B.随着城乡人口的频繁流动,现代传媒的日益繁荣,势必加速城乡文化的“一 体化”的到来 C.从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流行歌曲而不愿再去关注地方戏曲中,也可 以看出城乡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 D.在城乡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其主流是城市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但农村文化对 城市文化的渗透也不可忽视。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髙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御史。柢棱自持, 不依丽人 天启初,陈时政八患,请用邹元标、赵南星。巡按陕西,题荐属吏,赵南星纠之 弘图不能无望,代还,移疾去。魏忠贤亟攻东林,其党以弘图尝与南星有隙,召 起弘图故官。入都,则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已下诏狱,锻炼严酷。弘图果疏 论南星,然言“国是已明,雷霆不宜频击”,“诏狱诸臣,生杀宜听司败法”, 则颇谓忠贤过当者。疏中又引汉元帝乘船事,忠贤方导帝游幸,不悦,矫旨切责
方式,其中最为典型的电视所传播的大众文化就是主要源于城市文化,一些乡村 题材的节目,也是按照大众的“口味”进行加工和提炼的。当乡村居民和城里人 一样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欣赏节目的时候,也正是城乡文化悄无声息相互 融合的时候。可以说,城乡文化是在相互延伸中逐步走向统一,而现代传媒每发 展一步,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 当然,对中国而言,这种延伸还刚刚开始,但它毕竟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 一个方向。 1.下列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众文化是产生于城市的文化,它与城市文化密不可分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城 市文化,却有力地推进了城乡文化的融合。 B.大众文化的崛起会促使城市文化不断地被改变并不断向外扩张,与此同时, 也必然会带来乡村文化的衰落。 C.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大众文化关注世俗的特点则有利地弥补了城市文化 的这一先天不足。 D. 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成批生产,大量复制,大众文化利用自身优势成为 推动城乡文化融合的主要力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随着城市化的步伐一天天跟进,我国的城乡文化的差异性也会逐渐变小,这 对乡村文化的冲击最为显著。 B. 乡村文化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呈现衰退趋势,地方戏曲尤其是地方小剧种的 衰退是历史的必然。 C. 东北大秧歌及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印证了乡 村文化也会对城乡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D.跳大秧歌的人会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可以看作是农 村文化向城市文化趋同的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虽然乡村文化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大体上呈现劣势,但不意味着其所有的文化 都将走向衰亡。 B.随着城乡人口的频繁流动,现代传媒的日益繁荣,势必加速城乡文化的“一 体化”的到来。 C. 从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流行歌曲而不愿再去关注地方戏曲中,也可 以看出城乡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 D. 在城乡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其主流是城市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但农村文化对 城市文化的渗透也不可忽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 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御史。柧棱自持, 不依丽人。 天启初,陈时政八患,请用邹元标、赵南星。巡按陕西,题荐属吏,赵南星纠之, 弘图不能无望,代还,移疾去。魏忠贤亟攻东林,其党以弘图尝与南星有隙,召 起弘图故官。入都,则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已下诏狱,锻炼严酷。弘图果疏 论南星,然言“国是已明,雷霆不宜频击”,“诏狱诸臣,生杀宜听司败法”, 则颇谓忠贤过当者。疏中又引汉元帝乘船事,忠贤方导帝游幸,不悦,矫旨切责
之。后谏帝毋出跸东郊,又极论前陕西巡抚乔应甲罪,又尝语刺崔呈秀。呈秀、 应甲皆忠贤党,由是忠贤大怒,拟顺天巡按不用。弘图乞归,遂令闲住。 庄烈帝即位,起故官。劾罪田诏、刘志选、梁梦环。擢太仆少卿,复移疾去。三 年春,召拜左佥都御史,进左副都御史。五年,迁工部右侍郎。方入署,总理户 工二部中官张彝宪来会,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 居十年不起。 十六年,召拜南京兵部右侍郎,就迁户部尚书。明年三月,京师陷,福王立,改 弘图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疏陈新政八事,并褒纳焉。 当是时,朝廷大议多出弘图手。内札用户部侍郎张有誉为尚书,弘图封还,具奏 力谏,卒以廷推简用。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 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其年十月,弘图四疏乞休,乃许之。弘图既谢政,无家可归,流寓会稽。国破, 逃野寺中,绝粒而卒 (节选自《明史·高弘图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图不能无望,代还无望:没有希望。 B.锻炼严酷锻炼:罗织罪名,陷害人。 C.弘图封还,具奏力谏封还:缄封退还。 D.弘图既谢政谢政:辞官退休。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 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B.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 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C.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 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D.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 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弘图对人宽容,不愿依附别人。天启初年,他请求任用邹元标、赵南星 后来他外出 巡察陕西时因推荐的官吏有过失而被免职。后来“东林党”事件中,他客观进谏 并没落井下石。 B.高弘图以国事为重不惧权贵,敢于进谏。魏忠贤为镇压东林党人而起用他, 他在奏章中却指责魏忠贤做得太过分,并且谏阻皇帝到东郊出游,同时也对乔应 甲、崔呈秀提出指责。 C.高弘图对朝廷忠心耿耿,但仕途多舛。庄烈帝时,官复原职,上书弹劾田诏 刘志选、梁梦环。与张彝宪不和,多次上书请辞,触怒皇帝,削职为民,十年后 才被重新起用。 高弘图为国事力谏,屡屡受挫。在对任用张有誉担任尚书及对宦官们讨论开 设东厂的问题上,他虽极力谏阻,最终未能成功,于是请求退休,后来国家破亡, 绝食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魏忠贤亟攻东林,其党以弘图尝与南星有隙,召起弘图故官。(5分)
之。后谏帝毋出跸东郊,又极论前陕西巡抚乔应甲罪,又尝语刺崔呈秀。呈秀、 应甲皆忠贤党,由是忠贤大怒,拟顺天巡按不用。弘图乞归,遂令闲住。 庄烈帝即位,起故官。劾罪田诏、刘志选、梁梦环。擢太仆少卿,复移疾去。三 年春,召拜左佥都御史,进左副都御史。五年,迁工部右侍郎。方入署,总理户、 工二部中官张彝宪来会,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 居十年不起。 十六年,召拜南京兵部右侍郎,就迁户部尚书。明年三月,京师陷,福王立,改 弘图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疏陈新政八事,并褒纳焉。 当是时,朝廷大议多出弘图手。内札用户部侍郎张有誉为尚书,弘图封还,具奏 力谏,卒以廷推简用。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 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其年十月,弘图四疏乞休,乃许之。弘图既谢政,无家可归,流寓会稽。国破, 逃野寺中,绝粒而卒。 (节选自《明史·高弘图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弘图不能无望,代还 无望:没有希望。 B.锻炼严酷 锻炼:罗织罪名,陷害人。 C.弘图封还,具奏力谏 封还:缄封退还。 D.弘图既谢政 谢政:辞官退休。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 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B.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 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C.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 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D.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 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高弘图对人宽容,不愿依附别人。天启初年,他请求任用邹元标、赵南星, 后来他外出 巡察陕西时因推荐的官吏有过失而被免职。后来“东林党”事件中,他客观进谏, 并没落井下石。 B.高弘图以国事为重不惧权贵,敢于进谏。魏忠贤为镇压东林党人而起用他, 他在奏章中却指责魏忠贤做得太过分,并且谏阻皇帝到东郊出游,同时也对乔应 甲、崔呈秀提出指责。 C.高弘图对朝廷忠心耿耿,但仕途多舛。庄烈帝时,官复原职,上书弹劾田诏、 刘志选、梁梦环。与张彝宪不和,多次上书请辞,触怒皇帝,削职为民,十年后 才被重新起用。 D.高弘图为国事力谏,屡屡受挫。在对任用张有誉担任尚书及对宦官们讨论开 设东厂的问题上,他虽极力谏阻,最终未能成功,于是请求退休,后来国家破亡, 绝食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魏忠贤亟攻东林,其党以弘图尝与南星有隙,召起弘图故官。(5 分)
(2)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居十年不起。(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蝶恋花 赵令畸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 路 注:①止:通“只”。②沉烟:点燃的沉香。③恼:撩惹。④西江:古诗词中常 泛称江河为西江。 8.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5分) 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声明“_,”,表达了自己宁可遭遇速死,或者流放,也 绝不忍心同流合污,与丑恶相随的心志。 (2)韩愈在他的散文名篇《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话是“ (3)刘禹锡《陋室铭》的中心句是“ ”,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思想情趣。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 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王奎山 1982年我读大四。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 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的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 三篇论文上过学报的缘故。徐美红的到来,简直像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 二级的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 闹成了一锅粥。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父亲拿着香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 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居十年不起。(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蝶恋花 赵令畸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①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②香一缕,宿酒醒迟,恼③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④ 路。 注:①止:通“只”。②沉烟:点燃的沉香。③恼:撩惹。④西江:古诗词中常 泛称江河为西江。 8.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9.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屈原在《离骚》中声明“ , ”,表达了自己宁可遭遇速死,或者流放,也 绝不忍心同流合污,与丑恶相随的心志。 (2) 韩愈在他的散文名篇《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 刘禹锡《陋室铭》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思想情趣。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 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王奎山 1982 年我读大四。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 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的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 三篇论文上过学报的缘故。徐美红的到来,简直像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 二级的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 闹成了一锅粥。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父亲拿着香烟
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点着吸了起来; 不会吸的,就夹在耳朵上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 清的时候。母亲髙兴地说:“咱老王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父亲点点 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静下来。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 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忙,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于是, 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 在我的身上看。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妹妹说: “呀,憋死我了。”就往厕所里跑。一会儿妹妹就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 里去啦?咱家的猪跑哪里去啦?”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 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时 候忘记拴栅栏门了。”这是极有可能的事。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 “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 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逃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母 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妺妺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 门!”徐美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也忘记拴没拴栅栏门 了。”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个大肥猪,还能丢了? 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去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噼噼叭叭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 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 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 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的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 动,肯定就在这附近。我明天再找,保准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事件是因她 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 碗早早地上床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出发找猪去了。然后,妹妹也出去了。母亲说:“反正我 在家也是闲着,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美 红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 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出去了?你出去吧,你想上哪儿上 哪儿!”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了。在那 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我希望徐 美红能理解这一点。 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刚进村,就见妹妹 远远地迎了上来。一看见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果然,是 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人家 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父亲给人家买了两盒烟,才把猪赶回来的。回到家 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 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又问我:“哥,我嫂不是 跟你一块儿找猪去了吗?”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 样“哇”地哭了起来。母亲一哭,本来就是一个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
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点着吸了起来; 不会吸的,就夹在耳朵上。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 清的时候。母亲高兴地说:“咱老王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父亲点点 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静下来。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 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忙,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于是, 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 在我的身上看。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妹妹说: “呀,憋死我了。”就往厕所里跑。一会儿妹妹就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 里去啦?咱家的猪跑哪里去啦?”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 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时 候忘记拴栅栏门了。”这是极有可能的事。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 “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 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逃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母 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 门!”徐美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也忘记拴没拴栅栏门 了。”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个大肥猪,还能丢了?” 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去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噼噼叭叭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 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 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 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的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 动,肯定就在这附近。我明天再找,保准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事件是因她 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 碗早早地上床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出发找猪去了。然后,妹妹也出去了。母亲说:“反正我 在家也是闲着,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美 红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 “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出去了?你出去吧,你想上哪儿上 哪儿!”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了。在那 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我希望徐 美红能理解这一点。 一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刚进村,就见妹妹 远远地迎了上来。一看见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果然,是父 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人家 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父亲给人家买了两盒烟,才把猪赶回来的。回到家 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 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又问我:“哥,我嫂不是 跟你一块儿找猪去了吗?”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 样“哇”地哭了起来。母亲一哭,本来就是一个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
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 安店去 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从徐美红与“我”回乡下过年,到后来因为一头猪的缘故,徐美红逃离,应 该说二人爱情的过失是一种偶然。 B.作为厅长的“千金”,徐美红因为“我”的才华而来到乡村,从中我们可以 看到她对那个时代的超越,以及她对爱情的一份大胆与执着 C.妺妹杋灵聪明,憨直率真,说话不注意场合,这些特点恰恰增加了小说的戏 剧性,同时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D.整篇小说通过细腻的对话描写与心理描写,讲述了一个生动的乡村闹剧,反 映出较为深刻的社会问题。 E.小说用诗化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爱情故事,小中见大,展现了中国 社会中存在的城乡矛盾冲突 (2)小说开始写徐美红到农家过年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中的父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本文以“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 塑造等多方面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简要说明。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胡同生出“中国的脊梁” 彭俐 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 梁漱溟先生的生日适逢九九重阳节,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 朝末年的“民主家庭”。父亲梁济,清末曾任内阁中书,60岁生日前写下《敬 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 地安门中学就是梁漱溟先生的母校,如今,其原址是五中分校。 班上,梁漱溟与廖福申、王毓芬、姚万里三人最为要好。四位翩翩少年,曾一起 在酒楼聚餐,食蟹饮酒。商定从每人身上缺点、短处摘出一字,作为相呼之名, 以资警醒。梁的一字之名是“傲”,廖的称呼是“惰”,王的大号是“懦”,而 姚的命名是“暴”。梁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一王姓 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但亦有 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人死不休。” 梁漱溟先生感叹:“遂成我之自学的,完全是我父亲,在读过《三字经》后,便 让我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我大约从十岁开始即好用思想 梁漱溟先生回忆:“到十几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 见之行事。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 而止,却从不干涉。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 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 关于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所谓自 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有智慧识见发出来, 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世俗之人虽不必是坏人,但缺乏眼光见识 那就是不行的。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
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 安店去。 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从徐美红与“我”回乡下过年,到后来因为一头猪的缘故,徐美红逃离,应 该说二人爱情的过失是一种偶然。 B.作为厅长的“千金”,徐美红因为“我”的才华而来到乡村,从中我们可以 看到她对那个时代的超越,以及她对爱情的一份大胆与执着。 C.妹妹机灵聪明,憨直率真,说话不注意场合,这些特点恰恰增加了小说的戏 剧性,同时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D.整篇小说通过细腻的对话描写与心理描写,讲述了一个生动的乡村闹剧,反 映出较为深刻的社会问题。 E.小说用诗化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爱情故事,小中见大,展现了中国 社会中存在的城乡矛盾冲突。 (2)小说开始写徐美红到农家过年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中的父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本文以“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 塑造等多方面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简要说明。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胡同生出“中国的脊梁” 彭俐 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 梁漱溟先生的生日适逢九九重阳节,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 朝末年的“民主家庭”。父亲梁济,清末曾任内阁中书,60 岁生日前写下《敬 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 地安门中学就是梁漱溟先生的母校,如今,其原址是五中分校。 班上,梁漱溟与廖福申、王毓芬、姚万里三人最为要好。四位翩翩少年,曾一起 在酒楼聚餐,食蟹饮酒。商定从每人身上缺点、短处摘出一字,作为相呼之名, 以资警醒。梁的一字之名是“傲”,廖的称呼是“惰”,王的大号是“懦”,而 姚的命名是“暴”。梁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一王姓 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但亦有 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人死不休。” 梁漱溟先生感叹:“遂成我之自学的,完全是我父亲,在读过《三字经》后,便 让我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我大约从十岁开始即好用思想。” 梁漱溟先生回忆:“到十几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 见之行事。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 而止,却从不干涉。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 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 关于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所谓自 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有智慧识见发出来, 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世俗之人虽不必是坏人,但缺乏眼光见识 那就是不行的。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
是如此。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即 中国问题)。 “约14岁光景,我胸中已有了一个价值标准,时时用以评判一切人和一切事。 这就是凡事看它于人有没有好处和其好处的大小。假使于群于己都没有好处,就 是一件要不得的事了。掉转来,若于群于己都有顶大好处,便是天下第一等事, 以此衡量一切并解释一切,似乎无往不通 在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前踱步,只见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 片祥和。秋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的智慧,并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 冷暖适中,不卑不亢。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1918年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 过只有25岁的儿子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人们很难想象,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就在 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 在“东西方文化比较学”已然成为热门显学的今天,梁漱溟先生的一些学术观点 和见解依然耐人寻味。比如,他认为西方文化是理智文化,由身出发;而中国文 化(东方文化)则是理性文化,由心出发。理智着重于外在事功,而理性偏重于 内心体验。故西方科学昌盛,而中国玄学发达。他认为中国文化“植基深厚”、 “坚卓伟大”,而民族精神见诸儒学者多。他在阐述儒家学说时,说得精辟而透 彻:一是“向上心强”,二是“相与情厚”。即仁人之准则,是要在社会里“向 上”,在人伦中“相厚”。 (《醒狮国学》2012年第5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介绍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的事迹,通过父亲梁济投积水潭自尽 事,烘托出梁漱溟先生“民主”的成长环境。 B.一王姓老师给梁漱溟的批语:“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而一范姓老 师则认为他“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说明梁漱溟当时总是惹王老师生气,而总能 讨范老师欢心。 C.梁漱溟先生的父亲对梁漱溟的影响是很大的,认为梁漱溟的观点正确,就支 持鼓励;而不赞同的,也不强加干涉,这使得梁漱溟在思想上获得了很大的自由。 D.作者对于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一片祥和的秋日景象, 更以冷暖适中的色调烘托出他的父亲梁济不卑不亢性格特点。 E.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内心是无比伤痛的,正是在这种情绪的支 配下,他认识到了西方科学昌盛,而中国玄学发达的观点。 (2)如何理解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这句 话的含义? (3)梁漱溟先生关于自学有哪些深刻的体会?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4)梁漱溟先生在阐述儒家学说时,得出精辟而透彻的看法:一是“向上心强”, 二是“相与情厚”。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非常喜欢《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特别是易中天先生与那些爱出风头、喜欢的 人不同,他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三国
是如此。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即 中国问题)。” “约 14 岁光景,我胸中已有了一个价值标准,时时用以评判一切人和一切事。 这就是凡事看它于人有没有好处和其好处的大小。假使于群于己都没有好处,就 是一件要不得的事了。掉转来,若于群于己都有顶大好处,便是天下第一等事。 以此衡量一切并解释一切,似乎无往不通。” 在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前踱步,只见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一 片祥和。秋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的智慧,并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 冷暖适中,不卑不亢。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 1918 年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 过只有 25 岁的儿子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人们很难想象,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就在 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 在“东西方文化比较学”已然成为热门显学的今天,梁漱溟先生的一些学术观点 和见解依然耐人寻味。比如,他认为西方文化是理智文化,由身出发;而中国文 化(东方文化)则是理性文化,由心出发。理智着重于外在事功,而理性偏重于 内心体验。故西方科学昌盛,而中国玄学发达。他认为中国文化“植基深厚”、 “坚卓伟大”,而民族精神见诸儒学者多。他在阐述儒家学说时,说得精辟而透 彻:一是“向上心强”,二是“相与情厚”。即仁人之准则,是要在社会里“向 上”,在人伦中“相厚”。 (《醒狮国学》 2012 年第 5 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介绍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的事迹,通过父亲梁济投积水潭自尽一 事,烘托出梁漱溟先生“民主”的成长环境。 B.一王姓老师给梁漱溟的批语:“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而一范姓老 师则认为他“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说明梁漱溟当时总是惹王老师生气,而总能 讨范老师欢心。 C.梁漱溟先生的父亲对梁漱溟的影响是很大的,认为梁漱溟的观点正确,就支 持鼓励;而不赞同的,也不强加干涉,这使得梁漱溟在思想上获得了很大的自由。 D.作者对于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一片祥和的秋日景象, 更以冷暖适中的色调烘托出他的父亲梁济不卑不亢性格特点。 E.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内心是无比伤痛的,正是在这种情绪的支 配下,他认识到了西方科学昌盛,而中国玄学发达的观点。 (2)如何理解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这句 话的含义? (3)梁漱溟先生关于自学有哪些深刻的体会?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4)梁漱溟先生在阐述儒家学说时,得出精辟而透彻的看法:一是“向上心强”, 二是“相与情厚”。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我非常喜欢《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特别是易中天先生与那些爱出风头、喜欢 的 人不同,他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三国
确实是让人神往的,文人向往的是三国时代,民众喜欢的是三国故事。易中天对 三国故事了如指掌,讲得_,对三国的研究非常深入,对一些学术问题_。 A.夸夸其谈侃侃而谈头头是道B.侃侃而谈头头是道夸夸其谈 C.夸夸其谈头头是道侃侃而谈D.侃侃而谈夸夸其谈头头是道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 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B.心理健康思想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的《内经》一书中,就有心情因 素在人体疾病的发生、诊断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C.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紧紧围绕刺激经济发展为中心,并将重 点放在产品结构调整和民生工程上,使中国经济逐步复苏 D.南极科学考察意义重大,是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中方愿意继续同澳方及国 际社会一道,更好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当下,有人觉得反腐太严,感叹“官不聊生”。有这些想法的人的出发点是错误 的 。。这个典故包含着深刻的兴衰治乱之理。 ①他却认为,秦以无道,政苛民怨,高祖因之,可以弘济 ②诸葛亮治蜀时,颇尚严峻,人多怨叹 ③知古可以鉴今 ④而如今“德政不举,威刑不肃” ⑤有人劝他学习汉高祖约法三章,“缓刑弛禁以慰其望” ⑥所以,应当“威之以法,限之以爵” A.②⑤①④⑥③B.②①⑤③⑥④ C.③②⑤①④⑥D.③②①⑤⑥④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病毒一开始只是在局部范围内暴发,构不成全球威胁。当①,人们才开始投入 人力和物力,展开研究。美国将感染的医生接回国内,等于②。之所以敢这么 做,是因为人类已经掌握了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控制方法。目前在制备疫苗 中可能会出现了一些困难,但③,我们大可不必担心 17.下面是“服装品牌状况示意图”,完成相关内容。(6分) 从“流行效力”看,精品品牌是一条①(不超过8个字),始终保持在同一高 度,流行效力持久;仿冒品牌效力直线②(不超过15个字》;流行品牌是圆 滑的弧线,③(不超过25个字)。 流行效力仿冒品牌 精品品牌 流行品牌 流行时间 服装品牌状况示意图
确实是让人神往的,文人向往的是三国时代,民众喜欢的是三国故事。易中天对 三国故事了如指掌,讲得 ,对三国的研究非常深入,对一些学术问题 。 A.夸夸其谈 侃侃而谈 头头是道 B.侃侃而谈 头头是道 夸夸其谈 C.夸夸其谈 头头是道 侃侃而谈 D.侃侃而谈 夸夸其谈 头头是道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 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B.心理健康思想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的《内经》一书中,就有心情因 素在人体疾病的发生、诊断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C.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紧紧围绕刺激经济发展为中心,并将重 点放在产品结构调整和民生工程上,使中国经济逐步复苏。 D.南极科学考察意义重大,是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中方愿意继续同澳方及国 际社会一道,更好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当下,有人觉得反腐太严,感叹“官不聊生”。有这些想法的人的出发点是错误 的。 。 。 。 , 。 。这个典故包含着深刻的兴衰治乱之理。 ①他却认为,秦以无道,政苛民怨,高祖因之,可以弘济 ②诸葛亮治蜀时,颇尚严峻,人多怨叹 ③知古可以鉴今 ④而如今“德政不举,威刑不肃” ⑤有人劝他学习汉高祖约法三章,“缓刑弛禁以慰其望” ⑥所以,应当“威之以法,限之以爵” A.②⑤①④⑥③ B.②①⑤③⑥④ C.③②⑤①④⑥ D.③②①⑤⑥④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5 分) 病毒一开始只是在局部范围内暴发,构不成全球威胁。当 ① ,人们才开始投入 人力和物力,展开研究。美国将感染的医生接回国内,等于 ② 。之所以敢这么 做,是因为人类已经掌握了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控制方法。目前在制备疫苗 中可能会出现了一些困难,但 ③ ,我们大可不必担心 。 17. 下面是“服装品牌状况示意图”,完成相关内容。(6 分) 从“流行效力”看,精品品牌是一条 ① (不超过 8 个字),始终保持在同一高 度,流行效力持久;仿冒品牌效力直线 ② (不超过 15 个字》;流行品牌是圆 滑的弧线, ③ (不超过 25 个字)
答:① ② ③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伊万四世是俄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暴君之一,他曾斥巨资制作了一顶世上最漂亮、 最昂贵的皇冠,总共用去了3斤黄金、100颗钻石、136颗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 绿宝石。据说,当时30匹战马才能换得这顶皇冠上的一颗绿宝石。 一次,一位来自英国的外交官访问俄罗斯,伊万四世就戴着那顶沉甸甸的皇冠向 他炫耀。外交官问道:“皇冠戴在头上,陛下能看得见它的漂亮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 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5年1月邯郸市高三质检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1.B.解析:文中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 么它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导致城市文化发生这一变化的 核心要素,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大众文化崛起促使城市文化改变与扩张,但 乡村文化的衰落的原因在于“城市化的进程 2.D.解析:原文是“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融入”不是“趋同” 偷换概念。 3.B.解析:文中只提到“这种文化的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但 全文并未提到城乡文化是否走向“一体化”的问题 4.A.无望:没有怨恨。 6.B.解析:“谏阻皇帝到东郊出游,同时也对乔应甲、崔呈秀提出指责”是“后 谏 7.(1)魏忠贤急于攻击东林党人,他的党羽认为高弘图曾经与赵南星有矛盾,就 召高弘图出来担任原职。(关键词“亟”、“党”、“以”、“隙”、“故官 各1分。) (2)高弘图对此感到羞辱,不和他一起坐,后来七次上书请求解任。皇帝发怒 于是就削除官籍,让他回家,从此他在家住了十年没得到起用。(关键词“耻” “与(之)”、“乞”、“遂”、“起”各1分。) 参考译文: 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官中书舍人,提升为御史。以 才华自持,不依附别人。 天启初年,高弘图上书陈述当时政治的八项弊端,请求任用邹元标、赵南星。他 外出巡察陕西时,提名推荐手下的官吏,赵南星检举他的过失,高弘图心中不能 无怨恨,被人接任返朝后,他称病回乡去了。魏忠贤急于攻击东林党人,他的党 羽认为高弘图曾经与赵南星有矛盾,就召高弘图出来担任原职。高弘图进京以后, 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已经关进了关押钦犯的监狱,罗织罪名十分严酷。高 弘图果然上书弹劾赵南星,但是奏疏中也讲“国事是非现已明了,打击不应太 多 钦犯监狱中的几个大臣,对他们的生杀应该由法律部门来决定”,有多 指魏忠贤过分的意思。奏疏中又援引了汉元帝乘船游玩的事,当时魏忠贤正引导 熹宗出游,所以魏忠贤不髙兴了,假托皇帝的诏书严厉批评了他。后来,高弘图 又谏阻皇帝到东郊出游,极力讲原陕西巡抚乔应甲的罪行,还曾用言语指责崔呈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伊万四世是俄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暴君之一,他曾斥巨资制作了一顶世上最漂亮、 最昂贵的皇冠,总共用去了 3 斤黄金、100 颗钻石、136 颗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 绿宝石。据说,当时 30 匹战马才能换得这顶皇冠上的一颗绿宝石。 一次,一位来自英国的外交官访问俄罗斯,伊万四世就戴着那顶沉甸甸的皇冠向 他炫耀。外交官问道:“皇冠戴在头上,陛下能看得见它的漂亮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 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5 年 1 月邯郸市高三质检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1.B.解析:文中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 么它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导致城市文化发生这一变化的 核心要素,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大众文化崛起促使城市文化改变与扩张,但 乡村文化的衰落的原因在于“城市化的进程”。 2.D.解析:原文是“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融入”不是“趋同”, 偷换概念。 3.B.解析:文中只提到“这种文化的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但 全文并未提到城乡文化是否走向“一体化”的问题。 4.A.无望:没有怨恨。 5.B。 6.B.解析:“谏阻皇帝到东郊出游,同时也对乔应甲、崔呈秀提出指责”是“后 谏”。 7.(1)魏忠贤急于攻击东林党人,他的党羽认为高弘图曾经与赵南星有矛盾,就 召高弘图出来担任原职。(关键词“亟”、“党”、“以”、“隙”、“故官” 各 1 分。) (2) 高弘图对此感到羞辱,不和他一起坐,后来七次上书请求解任。皇帝发怒, 于是就削除官籍,让他回家,从此他在家住了十年没得到起用。(关键词“耻”、 “ 与(之)”、“乞”、“遂”、“起”各 1 分。) 参考译文: 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官中书舍人,提升为御史。以 才华自持,不依附别人。 天启初年,高弘图上书陈述当时政治的八项弊端,请求任用邹元标、赵南星。他 外出巡察陕西时,提名推荐手下的官吏,赵南星检举他的过失,高弘图心中不能 无怨恨,被人接任返朝后,他称病回乡去了。魏忠贤急于攻击东林党人,他的党 羽认为高弘图曾经与赵南星有矛盾,就召高弘图出来担任原职。高弘图进京以后, 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已经关进了关押钦犯的监狱,罗织罪名十分严酷。高 弘图果然上书弹劾赵南星,但是奏疏中也讲“国事是非现已明了,打击不应太 多”,“钦犯监狱中的几个大臣,对他们的生杀应该由法律部门来决定”,有多 指魏忠贤过分的意思。奏疏中又援引了汉元帝乘船游玩的事,当时魏忠贤正引导 熹宗出游,所以魏忠贤不高兴了,假托皇帝的诏书严厉批评了他。后来,高弘图 又谏阻皇帝到东郊出游,极力讲原陕西巡抚乔应甲的罪行,还曾用言语指责崔呈
秀。呈秀、应甲都是魏忠贤的同伙,因此,魏忠贤很恼火,朝廷拟让髙弘图出任 顺天巡按,魏忠贤不用他。髙弘图请求弃官回乡,魏忠贤就命令他回家闲住 庄烈帝即位后,髙弘图被起用,恢复原职。他上书弹劾田诏、刘志选、梁梦环, 这三个人都被问了罪。朝廷提拔他为太仆少卿,他又称病离职。崇祯三年春天, 朝廷召他入朝担任左佥都御史,又升为左副都御史。五年,升为工部右侍郎。他 刚刚上任,总管户、工二部的宦官张彝宪来见他,高弘图对此感到羞辱,不和他 起坐,后来七次上书请求解任。皇帝发怒,于是就削除官籍,让他回家,从此 他在家住了十年没得到起用。 崇祯十六年,朝廷召他出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到任后升迁为户部尚书。第二年三 月,京师失守,福王即位后,让高弘图改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高弘图上书 就新政讲了八件事,福王都赞赏采纳了 在这个时候,朝廷的重要决定大多由高弘图来拟定。宫中传出福王的手札说要任 用户部侍郎张有誉担任尚书,高弘图缄封退还,写奏本极力谏阻,最后还是以朝 臣推举的方式选用。宦官们讨论开设东厂,高弘图力争未能成功,于是就请求退 休,朝廷不同意,加封太子少师,改任户部尚书。不久因为太后来到,进升为太 子太保。 这年十月,高弘图四次上书请求退休,福王于是答应了他。高弘图辞官退休后, 无家可归,流落到会稽居住。国家破亡以后,他逃进一所荒凉的寺庙中,绝食而 死 依丽:依附 柢棱:棱角。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干和锋芒 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捕犯人的监狱 切责:严厉责备 跸: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总理:全面管理 流寓:流落他乡居住 8.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 无情的清明雨。(1分)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2分)写出了词 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感伤之情。(2分) 9.①感叹青春将逝之情(或: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写惜春 伤春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缕”写出主人 公的孤独寂寞;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 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 (每点2分,共6分。) 10.(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每句1分,共6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1.(1)B、C 解析:B2分,C3分,A1分,D、E不得分。A项,二人的爱情过失有偶然性,但 更是城乡不同文化碰撞的必然。D项,细腻的心理描写这一表述是无中生有。E 项,“诗化的语言”表述不准确,作者的语言家常而平淡
秀。呈秀、应甲都是魏忠贤的同伙,因此,魏忠贤很恼火,朝廷拟让高弘图出任 顺天巡按,魏忠贤不用他。高弘图请求弃官回乡,魏忠贤就命令他回家闲住。 庄烈帝即位后,高弘图被起用,恢复原职。他上书弹劾田诏、刘志选、梁梦环, 这三个人都被问了罪。朝廷提拔他为太仆少卿,他又称病离职。崇祯三年春天, 朝廷召他入朝担任左佥都御史,又升为左副都御史。五年,升为工部右侍郎。他 刚刚上任,总管户、工二部的宦官张彝宪来见他,高弘图对此感到羞辱,不和他 一起坐,后来七次上书请求解任。皇帝发怒,于是就削除官籍,让他回家,从此 他在家住了十年没得到起用。 崇祯十六年,朝廷召他出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到任后升迁为户部尚书。第二年三 月,京师失守,福王即位后,让高弘图改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高弘图上书 就新政讲了八件事,福王都赞赏采纳了。 在这个时候,朝廷的重要决定大多由高弘图来拟定。宫中传出福王的手札说要任 用户部侍郎张有誉担任尚书,高弘图缄封退还,写奏本极力谏阻,最后还是以朝 臣推举的方式选用。宦官们讨论开设东厂,高弘图力争未能成功,于是就请求退 休,朝廷不同意,加封太子少师,改任户部尚书。不久因为太后来到,进升为太 子太保。 这年十月,高弘图四次上书请求退休,福王于是答应了他。高弘图辞官退休后, 无家可归,流落到会稽居住。国家破亡以后,他逃进一所荒凉的寺庙中,绝食而 死。 依丽:依附 柧棱:棱角。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干和锋芒 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捕犯人的监狱 切责:严厉责备 跸: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总理:全面管理 流寓:流落他乡居住 8.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 无情的清明雨。(1 分)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2 分)写出了词 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感伤之情。(2 分) 9.①感叹青春将逝之情(或: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写惜春 伤春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缕”写出主人 公的孤独寂寞;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 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 (每点 2 分,共 6 分。) 10.(1)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2)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3)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每句 1 分,共 6 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1.(1)B、C。 解析:B2 分,C3 分,A1 分,D、E 不得分。A 项,二人的爱情过失有偶然性,但 更是城乡不同文化碰撞的必然。D 项,细腻的心理描写这一表述是无中生有。E 项,“诗化的语言”表述不准确,作者的语言家常而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