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温带
北温带 纬度位置:北纬 66 度 34 分到北纬 23 度 26 分,即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包括亚洲、欧 洲、北美洲的大部。这里四季变化明显,人口众多,终年受极地气团影响,虽然冬季表层水温 较低,但盐度小,含氧量多,水团垂直交换强,水中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很多,故使大量 以浮游生物为饵料的鱼类得到繁殖、生长,成为世界重要渔场的分布区域。本带鱼类的种数远 比北极带丰富,主要有太平洋鳕鱼、鲱鱼、大马哈鱼等,它在世界渔业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哺乳动物中,在太平洋部分有海狗、海驴、海獭、日本鲸和海豚;在大西洋水域有比斯开鲸、 白海海豚、海豹等。北温带会越来越小!因为温室效应使温带变大寒带也变大! 北温带
北湿带的牡丹
北温带的牡丹
晨昏线 整线,由昼半球现 辰昏线具有以下特征: )线上所有地方问时看到日出,作线上所有地方同时看到日落, 烟点,②》低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军是6点,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等线地方时都处 仪2公太用直点所在给带度的装方时为正车设点。丝线价芳一条经发的流方时为行
晨昏线 即晨昏圈。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是地球的大圆圈。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 组成,将地球表面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两个相等的半球,并各自成一半圆。顺着地球自转方向 由夜半球更替到昼半球的半圆线是晨线,由昼半球更替到夜半球的半圆线是昏线。春秋二分, 它同一根经线相重合,全球昼夜等长;冬夏二至,它同经线交角最大,全球昼夜长短差值最 大。晨昏线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永远是垂直的。 晨昏线具有以下特征: (1)晨线上所有地方同时看到日出,昏线上所有地方同时看到日落。 (2)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都是 6 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都是 18 点。 (3)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 12 点,该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的地方时为午 夜 12 点。 晨昏线
昼夜交替 板含 朵夜的太阳高度 的长短化
昼夜交替 概念 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地球上黑夜和白天周期交替的现象就是昼夜交替。地球上之所 以有昼夜现象,是因为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刻地球表面有一半被照 亮了,属于昼半球,出现的是白昼现象;还有一半没有被照亮,属于夜半球,出现的是黑 夜现象。如果地球不运动,那么地球上是白昼的地区永远是白昼,是黑夜的地区将永远是 黑夜,将没有昼夜交替现象。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就出现了现在白天和黑夜周期交替 的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又称为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夹角。任意一个时刻的昼夜状 态都可以用太阳高度角来表示。昼半球上的各个地区,太阳位于地平线以上,所以太阳高 度都是大于0°的,而且时间上越接近当地地方时 12 点,太阳高度越大;空间上,越接近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太阳高度越大。在晨昏线上的各个地区,太阳正好位于地平线 上,太阳高度是 0°。在夜半球上的地区,太阳位于地平线以下,太阳高度都小于 0°。 昼夜的长短变化 每年春秋分时,晨昏线和经线重合,过南北极点。这样,晨昏线就把地球表面除极点 外的所有纬线平分为相等的两部分,这就意味着全球昼夜平分,白天的长度等于夜晚的长 度,都是 12 小时
香秋分改长 复至日共夜长知 料近的极意大
春秋分昼夜长短 春分到夏至之间,晨昏线和经线相交,除赤道外,每条纬线上昼弧和夜弧的长度不 等。北半球的地区在这个世间段内昼长夜短,而且越向北白昼越长,北极附近出现了极昼 现象。这段时间内南半球的地区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短,南极附近是极夜现象。而且 越接近夏至,北半球各地的白天越长,北极附近的极昼范围越大。南半球白昼越短,南极 附近的极夜范围越大。 夏至日昼夜长短 夏至到秋分之间,晨昏线和经线相交,除赤道外,每条纬线上昼弧和夜弧的长度不 等。此时,同一时间同一纬线的昼夜长短状况及变化趋势和春分到夏至相同。只不过越接 近秋分,北半球各地的白天越短,北极附近的极昼范围越小。南半球白昼越长,南极附近 的极夜范围越小。 秋分到冬至间,晨昏线和经线相交,除赤道外,每条纬线上昼弧和夜弧的长度不等。 北半球的地区在这个时间段内昼短夜长,而且越向北白昼越短,北极附近出现了极夜现 象。而这段时间内南半球的地区昼长夜短,越向南白昼越长,南极附近是极昼现象。而且 越接近冬至,北半球各地的白天越短,北极附近的极夜范围越大。南半球白昼越长,南极 附近的极昼范围越大
冬有到分(秋分到间)间夜长切 附近的极昼范困越小
冬至到春分(或秋分到冬至间)间昼夜长短 冬至到第二年春分之间,晨昏线和经线相交,除赤道外,每条纬线上昼弧和夜弧的长 度不等。此时,同一时间同一纬线的昼夜长短状况及变化趋势和秋分到冬至相同。只不过 越接近春分,北半球各地的白天越长,北极附近的极夜范围越小。南半球白昼越短,南极 附近的极昼范围越小
地球公转 电球的赤道平而:个数的夹名平西以所道而 之子 出现极现:南 在南北板圈
地球公转 地球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不停地自西向东运动,称为地球的公转运动。公转周期为 365 日 6 小时 9 分 10 秒,也就是一年。公转的线速度平均为 30 千米/秒,平均角速度为每天向东 推进 59′。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即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成 66°34′的夹角,地 轴倾斜方向几乎保持不变,即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环绕太阳不停地运行叫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它是近似圆的椭 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两个焦点之一。每年 1 月初,地球距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做近日 点;7 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地球的赤道平面,叫做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叫黄道面。地球一边自转.一边公 转。公转轨道与赤道面之间存在着一个 23.5°的夹角,叫黄赤交角。地轴同黄道平面斜交的 角度为 90°-23.5°=66.5°。因此,在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太阳有时直射在北半球,有时 直射在南半球,有时直射在赤道上。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是北纬 23.5°。叫做北回归线;最 南是南纬 23.5°。叫做南回归线。 ①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每年 6 月 22 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纬 23.5°(北回归线)时,是 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9 月 23 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是 北半球的秋分日;此日以后,太阳直射 6 继续向南移动,12 月 22 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纬 23.5°(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向北返回,3 月 21 日前后,太 阳再次直射赤道,即北半球春分日。这样,地球以一年为周期绕太阳运转,太阳直射点相应的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在南北回归线 上,太阳每年直射一次;在南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带,终年不会得到太阳直射。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也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以及地轴的 倾斜方向不变,除赤道昼夜长短不变外,各地昼夜的长短都在不断地变化着。春、秋分时,因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春分到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 球则昼短夜长,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从秋分到春分,现象恰与前者相反。 ③四季的变化:由于地球公转,引起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进而引起一年四季的变 化。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 秋两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地球不断公转,四季周而复始交替变化。 ④五带的划分:人们根据地球各地接受太阳照射的状况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将地表各地划 分为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南北回归线间,太阳直射,得 到的热量最多,为热带;在南北极圈以内,阳光斜射厉害,而已有漫长的极夜,得到光热最 少,为寒带;介于热带与寒带之间,太阳斜射,得到热量一般,为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 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南北极圈 既是极昼极夜现象开始出现的起始线,又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 地继公转
地球公转
地球自转 白转速度的变化 时的分 的 地球自转轴对于地球本体的运功 度变 但因地球不是 地球自转触在空间的运动
地球自转 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 为每小时转动 15 度,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 465 米/秒。一般而言,地球的自转是均 匀的。但精密的天文观测表明,地球自转存在着 3 种不同的变化。 自转速度的变化 20 世纪初以后,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发现是,确认地球自转速度是不均匀的。人们已经发 现的地球自转速度有以下 3 种变化:①长期减慢。这种变化使日的长度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长 1~2 毫秒,使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时间,2000 年来累计慢了 2 个多小时。引起地 球自转长期减慢的原因主要是潮汐摩擦。②周期性变化。20 世纪 50 年代从天文测时的分析发 现,地球自转速度有季节性的周期变化,春天变慢,秋天变快,此外还有半年周期的变化。周 年变化的振幅约为 20~25 毫秒,主要是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③不规则变化。地球自转 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其原因尚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地球自转轴对于地球本体的运动 地球自转轴在地球本体上的位置是经常在变动的,这种变动称为地极移动,简称极移。 1765 年 L.欧拉证明,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刚体地球的自转轴将围绕形状轴作自由摆动,周 期为 305 恒星日。1888 年人们才从纬度变化的观测中证实了极移的存在。1891 年美国的 S.C. 张德勒进一步指出,极移包括两种主要周期成分:一种是周期约 14 个月的自由摆动,又称张 德勒摆动;另一种是周期为 12 个月的受迫摆动。 实际观测到的张德勒摆动就是欧拉所预言的自由摆动。但因地球不是一个绝对刚体,所以 张德勒摆动的周期比欧拉所预言的周期约长 40%。张德勒摆动的振幅大约在 0.06″~0.25″ 之间缓慢变化,其周期的变化范围约为 410~440 天。极移的另一种主要成分是周年受迫摆 动,其振幅约为 0.09″,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主要由于大气和两极冰雪的季节性变化所引 起。 将极移中的周期成分除去以后,可以得到长期极移。长期极移的平均速度约为 0.003″/ 年,方向大致在西经 70°左右。 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的运动 地球的极半径约比赤道半径短 1/300,同时地球自转的赤道面、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 面和月球绕地球公转的白道面,这三者并不在一个平面内。由于这些因素,在月球、太阳和行 星的引力作用下,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产生了复杂的运动。这种运动通常称为岁差和章动。岁 差运动表现为地球自转轴围绕黄道轴旋转,在空间描绘出一个圆锥面,绕行一周约需 2.6 万 年。章动是叠加在岁差运动上的许多复杂的周期运动
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