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2019届高三期末考试仿真卷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河南焦作高中2019届高三上期中考试)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 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功利主义是针对中国现代化的问题,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潮的双 重影响而产生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审美功利主义一方面主张审美、艺术独立, 方面又把审美与道德内在联系在一起,主张凸显审美和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纯洁 情感、养育道德、提升境界等功能。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混乱,人心涣散,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纷纷寻求救国之道 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选择了可称之为“无用之学”的美学。他们对美学的 热衷,倒并不完全是单纯地喜欢美的创造和欣赏,而是另有原委,那就是拯救人 心。王国维一方面主张艺术独立,强调美“不关于吾人之利害”,另一方面又提 出了审美的“无用之用”说,认为这个“无用之用”胜过“有用之用”,正是这 种“无用之用”“使人达于无欲之境界”。朱光潜也重视美和艺术对于人心的养 育价值,提倡“人生的艺术化”。从属于现代美学的审美功利主义当然也是如此。 由于以养育人心为目标,审美功利主义思想具有突出的矛盾结构:无用-有用, 无为-有为,出世-入世,审美-功利。现代美学家在中国儒家文化的传统框架里 把这些矛盾的方面融合在一起。与康德、席勒、叔本华等人的美学相比,明显更 具现实性。但是,与中国古代美学相比,思辨性、系统性却大大增强。因此,审 美功利主义美学是一种兼具超越性和现实性的美学,这里的“超越性”是指审美 是人达到道德境界的中介;而“现实性”是目的,那就是新型国民,具体说就是 情感纯洁、道德高尚的国民。当然,这种美学不同于“文以载道”式的文艺功能 论,所谓审美功利主义也是就其强调审美内在育人功能而言的。 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现实关切的美学思想,中国现代的审美功利主义的一个现实落 脚点就是美育。美育问题本来就关涉美与善的内在关联,而实际上中国现代美学 家们都有美育和德育相互交融的意向。朱光潜对美育的德育功能持充分肯定态 度。他认为,德育须从美育做起,所以美育是德育不可缺少的基础 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思想中的美育德育融合论是我们当今建构中国本土美学 和美育理论的一个宝贵资源。但是,其限于个体修身养性的人格养成指向还有待 拓展。如何培养国民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担当,如何提升国民的社会参与能力和人 际沟通能力,这些都是德育和美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而这些,在传统的修身 养性理论中还不可能给出答案。另外,与德育相融合的美育,如何与其提升创造 力的任务相互协调,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摘编自杜卫东《中国现代美学中的美育德育融合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潮影响,产生了审美功 利主义 B.王国维等人选择美学,有喜欢美的创造和欣赏的因素,更是想以此来寻求救 国之道。 C.审美功利主义与其他美学不同,强调解决人们在生活中的矛盾,使人达到道 德境界
陕西省宝鸡 2019 届高三期末考试仿真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河南焦作高中 2019 届高三上期中考试)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 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审美功利主义是针对中国现代化的问题,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潮的双 重影响而产生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审美功利主义一方面主张审美、艺术独立, 一方面又把审美与道德内在联系在一起,主张凸显审美和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纯洁 情感、养育道德、提升境界等功能。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混乱,人心涣散,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纷纷寻求救国之道。 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选择了可称之为“无用之学”的美学。他们对美学的 热衷,倒并不完全是单纯地喜欢美的创造和欣赏,而是另有原委,那就是拯救人 心。王国维一方面主张艺术独立,强调美“不关于吾人之利害”,另一方面又提 出了审美的“无用之用”说,认为这个“无用之用”胜过“有用之用”,正是这 种“无用之用”“使人达于无欲之境界”。朱光潜也重视美和艺术对于人心的养 育价值,提倡“人生的艺术化”。从属于现代美学的审美功利主义当然也是如此。 由于以养育人心为目标,审美功利主义思想具有突出的矛盾结构:无用-有用, 无为-有为,出世-入世,审美-功利。现代美学家在中国儒家文化的传统框架里, 把这些矛盾的方面融合在一起。与康德、席勒、叔本华等人的美学相比,明显更 具现实性。但是,与中国古代美学相比,思辨性、系统性却大大增强。因此,审 美功利主义美学是一种兼具超越性和现实性的美学,这里的“超越性”是指审美 是人达到道德境界的中介;而“现实性”是目的,那就是新型国民,具体说就是 情感纯洁、道德高尚的国民。当然,这种美学不同于“文以载道”式的文艺功能 论,所谓审美功利主义也是就其强调审美内在育人功能而言的。 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现实关切的美学思想,中国现代的审美功利主义的一个现实落 脚点就是美育。美育问题本来就关涉美与善的内在关联,而实际上中国现代美学 家们都有美育和德育相互交融的意向。朱光潜对美育的德育功能持充分肯定态 度。他认为,德育须从美育做起,所以美育是德育不可缺少的基础。 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思想中的美育德育融合论是我们当今建构中国本土美学 和美育理论的一个宝贵资源。但是,其限于个体修身养性的人格养成指向还有待 拓展。如何培养国民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担当,如何提升国民的社会参与能力和人 际沟通能力,这些都是德育和美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而这些,在传统的修身 养性理论中还不可能给出答案。另外,与德育相融合的美育,如何与其提升创造 力的任务相互协调,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摘编自杜卫东《中国现代美学中的美育德育融合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潮影响,产生了审美功 利主义。 B. 王国维等人选择美学,有喜欢美的创造和欣赏的因素,更是想以此来寻求救 国之道。 C. 审美功利主义与其他美学不同,强调解决人们在生活中的矛盾,使人达到道 德境界
D.审美功利主义美学强烈关切现实,可通过美育来落实,事关美与善内在关系 的处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 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 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最后进行辨析。C项,“强调解决人们在生活中的矛盾,使人达到道德境界”错 误,从文章第二段来看,审美功利主义强调审美内在的育人功能,即通过审美培 养情感纯洁、道德高尚的国民。故选C项 2.下列对原文论证和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证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是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作为论证的背景 B.文章通过简述美学在中国的产生过程,论证了审美功利主义的作用和学术地 位 C.文章对中西美学、中国古代与现代美学进行比较、论证了审美功利主义的特 D.文章从开始的分析概念到最后谈审美功利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论证不断深 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 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 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 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简述美学 在中国的产生过程”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主要谈了现代美学在中国的产生缘 由,而非“产生过程”。故选B项。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审美功利主义认为,虽然审美和艺术相背离,但都具有纯洁情感、养育道德 等功能。 B.和西方美学相比,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是具有现实性的美学,有利于培养务实 的精神 C.就美育和德育的关系看,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更强调德育,因为它以养育人心 为目标 D.关于审美功利主义美学的建设还不完善,要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还有很多 工作要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文章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岀“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 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 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 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査该解 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审美和艺术相背离”错误,选项曲解原文,原 文说审美功利主义主张审美、艺术独立,并不是指审美和艺术相背离。B项,审 美功利主义美学相较于西方美学,应是更具现实性。“有利于培养务实的精神
D. 审美功利主义美学强烈关切现实,可通过美育来落实,事关美与善内在关系 的处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 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 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最后进行辨析。C 项,“强调解决人们在生活中的矛盾,使人达到道德境界”错 误,从文章第二段来看,审美功利主义强调审美内在的育人功能,即通过审美培 养情感纯洁、道德高尚的国民。故选 C 项。 2.下列对原文论证和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章论证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是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作为论证的背景 的。 B. 文章通过简述美学在中国的产生过程,论证了审美功利主义的作用和学术地 位。 C. 文章对中西美学、中国古代与现代美学进行比较、论证了审美功利主义的特 征。 D. 文章从开始的分析概念到最后谈审美功利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论证不断深 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 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 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 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 项,“简述美学 在中国的产生过程”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主要谈了现代美学在中国的产生缘 由,而非“产生过程”。故选 B 项。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审美功利主义认为,虽然审美和艺术相背离,但都具有纯洁情感、养育道德 等功能。 B. 和西方美学相比,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是具有现实性的美学,有利于培养务实 的精神。 C. 就美育和德育的关系看,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更强调德育,因为它以养育人心 为目标。 D. 关于审美功利主义美学的建设还不完善,要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还有很多 工作要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文章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 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 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 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 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 项,“审美和艺术相背离”错误,选项曲解原文,原 文说审美功利主义主张审美、艺术独立,并不是指审美和艺术相背离。B 项,审 美功利主义美学相较于西方美学,应是更具现实性。“有利于培养务实的精神
错误,选项对“现实性”的理解错误,原文第三段有“而‘现实性’是目的,那 就是新型国民,具体说就是情感纯洁、道德高尚的国民”。C项,“审美功利主 义美学更强调德育”错误,原文有“中国现代的审美功利主义的一个现实落脚点 就是美育”。另外,“因为它以养育人心为目标”也不当,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 故选D项 (二)(牡丹江一中2019届高三上期中考试)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 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 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 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昐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 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 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 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 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 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一可洛阳 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 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 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 拜和贍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 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 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裏,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 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愣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一一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 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 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 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 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错误,选项对“现实性”的理解错误,原文第三段有“而‘现实性’是目的,那 就是新型国民,具体说就是情感纯洁、道德高尚的国民”。C 项,“审美功利主 义美学更强调德育”错误,原文有“中国现代的审美功利主义的一个现实落脚点 就是美育”。另外,“因为它以养育人心为目标”也不当,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 故选 D 项。 (二)(牡丹江一中 2019 届高三上期中考试)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 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 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 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昐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 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 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 ——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 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 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 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 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 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 拜和贍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 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 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裏,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 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愣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 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 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 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 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 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一一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 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 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 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象中创造姚 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崔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象花开 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象 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象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 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 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一一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 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 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 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 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昑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 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 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餽的体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 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甘愿自己冷落自己。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 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 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 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 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真看过牡丹,理由是洛阳牡丹不仅奇美, 而且有传奇的身世,只有在洛阳人们才能尽情欣赏到牡丹的绝世姿容。 B.作者认为看花者没有欣赏到牡丹花开的辉煌灿烂也没有任何遗憾,因为恰恰 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看花者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C.文题为“牡丹的拒绝”,其“拒绝”的表层原因为习性一一遵循花期和自然 规律;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个性一一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甘愿自己冷 落自己。 D.文章取材于真实的经历,却又冲破“写真”的疆域,说传闻、引佳句、驰骋 想象,“实”与“虚”水乳交融。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 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 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 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结合文本内容“惊愣伴随着失望和疑虑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 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 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 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 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象中创造姚 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崔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象花开 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象 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象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 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 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 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 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 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 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 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 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 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 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甘愿自己冷落自己。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 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 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 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 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作者认为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真看过牡丹,理由是洛阳牡丹不仅奇美, 而且有传奇的身世,只有在洛阳人们才能尽情欣赏到牡丹的绝世姿容。 B.作者认为看花者没有欣赏到牡丹花开的辉煌灿烂也没有任何遗憾,因为恰恰 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看花者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C.文题为“牡丹的拒绝”,其“拒绝”的表层原因为习性——遵循花期和自然 规律;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个性——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甘愿自己冷 落自己。 D. 文章取材于真实的经历,却又冲破“写真”的疆域,说传闻、引佳句、驰骋 想象,“实”与“虚”水乳交融。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 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 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 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 项,结合文本内容“惊愣伴随着失望和疑虑
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分析可知, “也没有任何遗憾”错,文本无据。故选B。 5.文章全篇未写牡丹的盛开,却铺写了牡丹的一次坠落场景,请分析这个场景 描写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1)交代了作者喜欢牡丹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欣赏与赞 美之情。(2)渲染悲壮唯美的气氛,凸显牡丹花落时的惊心动魄的美一一高贵 之美、个性之美、品位之美。(3)与上文想象中的牡丹盛开的场景相呼应,写 出牡丹或盛开、或坠落,生命都极其壮丽而热烈的风姿。(4)为下文作者对牡 丹生命品格的感悟和议论做铺垫。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 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铺写了牡丹的一次坠落场景的作用,结合文 本内容分析。结合“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 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 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分析可知,交代了作者喜欢牡丹的原 因。结合“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 闭,皓齿轻咬,薄溥的花瓣层层相裏,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 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分析可知,渲染悲壮唯 美的气氛。结合“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 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一一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分析可知,与上文想象中 的牡丹盛开的场景相呼应,为下文作者对牡丹生命品格的感悟和议论做铺垫。 6.此文的视角和人称有些特别:全篇无“我”,处处是“你”。这样的视角和 人称的选择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1)全篇化“我”为“你”,“你”成为观察与描写、议论的视 角和主体,作者既可以观赏牡丹,又可以自我审视。(2)全篇处处有“你” “你”中有“我”,蕴含着作者观赏牡丹的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感悟。(3)作为 第二人称,“你”可以将读者带入文本情景,与作者一同观赏、感悟牡丹之美, 产生共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 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全篇无“我”,处处是“你”,第二人称 可以增加亲切感,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对话、抒情,便于感情交流, 有呼告效果,增加感染力。若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全篇处处为“你”,作者 既可以观赏牡丹,又可以自我审视。结合文本内容“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 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 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分析可知,蕴含着 作者观赏牡丹的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感悟。“你”可以将读者带入文本情景,产生 共鸣。 (三)(宁德部分一级达标中学2019届上期中联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 下简称“传承学校”)。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 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
——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分析可知, “也没有任何遗憾”错,文本无据。故选 B。 5.文章全篇未写牡丹的盛开,却铺写了牡丹的一次坠落场景,请分析这个场景 描写的作用。(6 分) 【参考答案】(1)交代了作者喜欢牡丹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欣赏与赞 美之情。(2)渲染悲壮唯美的气氛,凸显牡丹花落时的惊心动魄的美——高贵 之美、个性之美、品位之美。(3)与上文想象中的牡丹盛开的场景相呼应,写 出牡丹或盛开、或坠落,生命都极其壮丽而热烈的风姿。(4)为下文作者对牡 丹生命品格的感悟和议论做铺垫。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 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铺写了牡丹的一次坠落场景的作用,结合文 本内容分析。结合“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 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 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分析可知,交代了作者喜欢牡丹的原 因。结合“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 闭,皓齿轻咬,薄溥的花瓣层层相裏,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 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分析可知,渲染悲壮唯 美的气氛。结合“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 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分析可知,与上文想象中 的牡丹盛开的场景相呼应,为下文作者对牡丹生命品格的感悟和议论做铺垫。 6.此文的视角和人称有些特别:全篇无“我”,处处是“你”。这样的视角和 人称的选择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参考答案】(1)全篇化“我”为“你”,“你”成为观察与描写、议论的视 角和主体,作者既可以观赏牡丹,又可以自我审视。(2)全篇处处有“你”, “你”中有“我”,蕴含着作者观赏牡丹的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感悟。(3)作为 第二人称,“你”可以将读者带入文本情景,与作者一同观赏、感悟牡丹之美, 产生共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 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全篇无“我”,处处是“你”,第二人称 可以增加亲切感,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对话、抒情,便于感情交流, 有呼告效果,增加感染力。若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全篇处处为“你”,作者 既可以观赏牡丹,又可以自我审视。结合文本内容“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 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 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分析可知,蕴含着 作者观赏牡丹的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感悟。“你”可以将读者带入文本情景,产生 共鸣。 (三)(宁德部分一级达标中学 2019 届上期中联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 1035 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 下简称“传承学校”)。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 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
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 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 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掘 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三是凸显 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 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 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 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32% 「口有比较多的了解 有一定的了解 62% 口了解一点点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A课程设置B:活动资金C专职师资D其他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 材料三: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轰 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 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 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 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 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 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
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 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 31 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 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掘 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 55%。三是凸显 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 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 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 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 2018 年 2 月 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 材料三: 2014 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轰 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 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 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 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 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 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
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 过程 (摘自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 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 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 本质;“术”是形式、方法。“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文化将 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 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 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 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 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互 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 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31个省(区、市),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 B.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教师本身的素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 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 C.在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这一问题的认识上,被调查教师与 袁济喜教授的看法截然不同,被调査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是主要因素 动主要体现为“术”,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则主要体现为“道”。这 D.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在活动层面开展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 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 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C,“被调 查教师与袁济喜教授的看法截然不同”理解有误。在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 困难的因素这一问题的认识上,被调查教师与袁济喜教授的看法并非截然不同, 如都有提到师资问题。故选C。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戏曲、书法、传统手工技艺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现有课程体系中 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 B.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比较了解传 统文化的教师不足40%,这有可能成为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素。 C.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 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 D.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开展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 动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答案】C
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 过程。 (摘自 2016 年 12 月 17 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 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 “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 本质;“术”是形式、方法。“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文化将 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 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 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 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 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互 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 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 2017 年 12 月 6 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 31 个省(区、市),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 55%。 B.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教师本身的素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 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 C.在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这一问题的认识上,被调查教师与 袁济喜教授的看法截然不同,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是主要因素。 D.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 动主要体现为“术”,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则主要体现为“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 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 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C,“被调 查教师与袁济喜教授的看法截然不同”理解有误。在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 困难的因素这一问题的认识上,被调查教师与袁济喜教授的看法并非截然不同, 如都有提到师资问题。故选 C。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戏曲、书法、传统手工技艺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现有课程体系中 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 B.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比较了解传 统文化的教师不足 40%,这有可能成为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素。 C.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 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 D.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开展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 动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 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査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 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选项C,“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说法错 误。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 是“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故选C 9.第三、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四则材料谈谈你认为有效 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 【参考答案】(1)材料三侧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之间的差距,强调要从师资 和课程的角度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材料四侧重基层落实,主要论述如何开展好传 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2)课程方面:整合现有教材,开发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展师生参与度 高且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 师资方面: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办法,聘请专人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 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解析】本题考査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理解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归纳内容 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 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第三、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四则材料谈谈你认为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考生 首先要注意到材料三和材料四中去概括两则材料侧重点的不同。接着要注意结合 题干概括分析“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措施”,根据对材料四的把握,可以从原 文中筛选,“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 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 人”“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 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根据以上原文内容进行整合和概括即可 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吉林长春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模拟)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方岳贡,字四长,谷城人。天启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进郎中。历典仓库,督 永平粮储,并以廉谨闻。崇祯元年,出为松江知府。海滨多盜,捕得辄杖杀之。 郡东南临大海,飓潮冲击,时为民患,筑石堤二十里许,遂为永利。郡漕京师数 十万石,而诸仓乃相距五里,为筑城垣护之,名曰“仓城”。他如救荒助役、修 学课,咸有成绩,举卓异者数矣。薛国观败,其私人上海王陛彦下吏,素有隙, 因言岳贡尝馈国观三千金,遂被逮。士民诣阙讼冤,巡抚黄希亦白其诬,下法司 谳奏。一日,帝晏见辅臣,问:“有一知府积俸十余年,屡举卓异者谁也?”蒋 德璟以岳贡对。帝曰:“今安在?”德璟复以陛彦株连对,帝领之。法司谳上 言行贿无实迹,宜复官。帝奖其清执,报可。无何,给事中方士亮荐岳贡及苏州 知府陈洪谧,乃擢山东副使兼右参议,总理江南粮储。所督漕艘,如期抵通州 帝大喜。吏部尚书郑三俊举天下廉能监司五人,岳贡与焉。帝趣使入对,见于平 台,问为政何先,对曰:“欲天下治平,在择守令;察守令贤否,在监司:察监 司贤否,在巡方;察巡方贤否,在总宪。总宪得人,御史安敢以身试法。”帝善 之,赐食,日晡乃出。越六日,即超擢左副都御史。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 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 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选项 C,“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说法错 误。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 是“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故选 C。 9.第三、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四则材料谈谈你认为有效 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6 分) 【参考答案】(1)材料三侧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之间的差距,强调要从师资 和课程的角度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材料四侧重基层落实,主要论述如何开展好传 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2)课程方面:整合现有教材,开发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展师生参与度 高且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 师资方面: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办法,聘请专人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 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理解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归纳内容 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 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第三、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四则材料谈谈你认为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考生 首先要注意到材料三和材料四中去概括两则材料侧重点的不同。接着要注意结合 题干概括分析“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措施”,根据对材料四的把握,可以从原 文中筛选,“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 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 人”“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 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根据以上原文内容进行整合和概括即可 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吉林长春实验中学 2019 届高三上学期模拟)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方岳贡,字四长,谷城人。天启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进郎中。历典仓库,督 永平粮储,并以廉谨闻。崇祯元年,出为松江知府。海滨多盗,捕得辄杖杀之。 郡东南临大海,飓潮冲击,时为民患,筑石堤二十里许,遂为永利。郡漕京师数 十万石,而诸仓乃相距五里,为筑城垣护之,名曰“仓城”。他如救荒助役、修 学课士,咸有成绩,举卓异者数矣。薛国观败,其私人上海王陛彦下吏,素有隙, 因言岳贡尝馈国观三千金,遂被逮。士民诣阙讼冤,巡抚黄希亦白其诬,下法司 谳奏。一日,帝晏见辅臣,问:“有一知府积俸十余年,屡举卓异者谁也?”蒋 德璟以岳贡对。帝曰:“今安在?”德璟复以陛彦株连对,帝领之。法司谳上, 言行贿无实迹,宜复官。帝奖其清执,报可。无何,给事中方士亮荐岳贡及苏州 知府陈洪谧,乃擢山东副使兼右参议,总理江南粮储。所督漕艘,如期抵通州。 帝大喜。吏部尚书郑三俊举天下廉能监司五人,岳贡与焉。帝趣使入对,见于平 台,问为政何先,对曰:“欲天下治平,在择守令;察守令贤否,在监司;察监 司贤否,在巡方;察巡方贤否,在总宪。总宪得人,御史安敢以身试法。”帝善 之,赐食,日晡乃出。越六日,即超擢左副都御史。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
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翌日,命以本官兼东阁大学 士,时十六年十一月也。故事,阁臣无带都御史衔者,自岳贡始。李自成陷京师, 岳贡及邱瑜被执,幽刘宗敏所。贼索银,岳贡素廉,贫无以应,拷掠备至。搜其 邸,无所有,松江贾人为代输千金。四月朔日与瑜并释。 选自《明史》卷二百五十一,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 深合帝意 B.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 深合帝意 C.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何不即题参/ 深合帝意 D.尝召对帝适以事/请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 深合帝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 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帝”作为后面句子主语,结合“被召”分析,应该断开,排除B项、D项。第 二个“曰”的主语应该是“方岳贡”,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故选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中,官名,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 顾问及差遣。宋代以后,也称医生为郎中 B.擢,提拔官职,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如本文中的“举” 就是提拔或者授予官职的意思。 C.日晡,即晡时,古人将一天划分为“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十二个时 辰,晡时对应干支中的申时,即下午三点至五点。 D.朔日,中国农历将每月的第一天称为“朔”,即初一。将农历每月的十五称 “望”,十六称“既望”,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査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 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提拔或者授予官职的意思”错误。“举”在本文中是“推举”“举荐” 的意思,并不是“提拔”或“授予官职”。故选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岳贡廉洁谨慎。在负责掌管仓库、管理永平粮仓时就因廉洁谨慎而闻名于 世,在被贼军抓获时,又因无钱进献备受拷打。 B.方岳贡政绩卓异。将数十万石粮食漕运到京城并建立“仓城”,连皇帝也知 道有一位担任知府十几年屡有卓异政绩的官员。 C.方岳贡勤政为民。担任松江知府时,飓风大浪带来灾难,为使人民免受祸患, 他修筑石堤二十多里,使之成为松江人民永久的福利 D.方岳贡善于应对。被召应对,恰逢皇帝诘问吏部尚书李遇知,方岳贡的回答 深合皇帝心意,被赏赐食物,到了晡时才出宫 【答案】D
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翌日,命以本官兼东阁大学 士,时十六年十一月也。故事,阁臣无带都御史衔者,自岳贡始。李自成陷京师, 岳贡及邱瑜被执,幽刘宗敏所。贼索银,岳贡素廉,贫无以应,拷掠备至。搜其 邸,无所有,松江贾人为代输千金。四月朔日与瑜并释。 (选自《明史》卷二百五十一,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 深合帝意 B.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 深合帝意 C.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 深合帝意 D.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 深合帝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 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帝”作为后面句子主语,结合“被召”分析,应该断开,排除 B 项、D 项。第 二个“曰”的主语应该是“方岳贡”,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 C 项。故选 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郎中,官名,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 顾问及差遣。宋代以后,也称医生为郎中。 B. 擢,提拔官职,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如本文中的“举”, 就是提拔或者授予官职的意思。 C. 日晡,即晡时,古人将一天划分为“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十二个时 辰,晡时对应干支中的申时,即下午三点至五点。 D. 朔日,中国农历将每月的第一天称为“朔”,即初一。将农历每月的十五称 “望”,十六称“既望”,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 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 项,“提拔或者授予官职的意思”错误。“举”在本文中是“推举”“举荐” 的意思,并不是“提拔”或“授予官职”。故选 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方岳贡廉洁谨慎。在负责掌管仓库、管理永平粮仓时就因廉洁谨慎而闻名于 世,在被贼军抓获时,又因无钱进献备受拷打。 B. 方岳贡政绩卓异。将数十万石粮食漕运到京城并建立“仓城”,连皇帝也知 道有一位担任知府十几年屡有卓异政绩的官员。 C.方岳贡勤政为民。担任松江知府时,飓风大浪带来灾难,为使人民免受祸患, 他修筑石堤二十多里,使之成为松江人民永久的福利。 D. 方岳贡善于应对。被召应对,恰逢皇帝诘问吏部尚书李遇知,方岳贡的回答 深合皇帝心意,被赏赐食物,到了晡时才出宫。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査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 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 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结合文 本内容“帝善之,赐食,日晡乃出”“翌日,命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时十六年 十一月也”分析可知,“被赏赐食物”是第一次应对皇帝时的赏赐。故选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他如救荒助役、修学课士,咸有成绩,举卓异者数矣 (2)法司谳上,言行贿无实迹,宜复官。帝奖其清执,报可。 【参考答案】(1)其他如救济灾民辅助工役、修治学堂考核士子,都有成绩, 多次以特别卓越奇异被举荐。 (2)司法官将审判的结果上报,称行贿之事没有确凿的证据,应恢复方岳贡官 职。皇帝褒奖他判罚公正,批复同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 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 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 “救”,救济;“助”,辅助;“课”,考核;“咸”,都;“举”,被举荐: “数”,多次。(2)“谳”,审判定罪;“上”,上报(名词活用为动词) “实迹”,真确的事实,确凿的证据;“宜”,应该;“其”,代词,他;“清 执”,判罚公正;“报”,批复 (二)(广东揭阳、金中2019届高三上期中联考)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 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宋]姜夔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②笼纱:即纱笼,指灯笼。③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笼纱未出马先嘶”一句从侧面着笔,描述了临安元宵节前士庶纵情游赏花 灯的盛况。 B.“白头”二句,笔势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词人晚年贫寒落魄生 活的写照。 C.“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此即“巷陌风光 的具体化 D.结句与起句形成对比、反衬: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何 其冷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 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词的创作 背景,逐句翻译,接着把握词的意象,分析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 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 得出答案。C项,错在“景色凄凉”。花灯满街满市,月光映照衣裘,景色宜人, 此处以乐景衬哀情。故选C项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 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 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 项,结合文 本内容“帝善之,赐食,日晡乃出”“翌日,命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时十六年 十一月也”分析可知,“被赏赐食物”是第一次应对皇帝时的赏赐。故选 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他如救荒助役、修学课士,咸有成绩,举卓异者数矣。 (2)法司谳上,言行贿无实迹,宜复官。帝奖其清执,报可。 【参考答案】(1)其他如救济灾民辅助工役、修治学堂考核士子,都有成绩, 多次以特别卓越奇异被举荐。 (2)司法官将审判的结果上报,称行贿之事没有确凿的证据,应恢复方岳贡官 职。皇帝褒奖他判罚公正,批复同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 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 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 “救”,救济;“助”,辅助;“课”,考核;“咸”,都;“举”,被举荐; “数”,多次。(2)“谳”,审判定罪;“上”,上报(名词活用为动词); “实迹”,真确的事实,确凿的证据;“宜”,应该;“其”,代词,他;“清 执”,判罚公正;“报”,批复。 (二)(广东揭阳、金中 2019 届高三上期中联考)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 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 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宋]姜夔①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②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③,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②笼纱:即纱笼,指灯笼。③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笼纱未出马先嘶”一句从侧面着笔,描述了临安元宵节前士庶纵情游赏花 灯的盛况。 B. “白头”二句,笔势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词人晚年贫寒落魄生 活的写照。 C. “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此即“巷陌风光” 的具体化。 D. 结句与起句形成对比、反衬: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何 其冷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 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词的创作 背景,逐句翻译,接着把握词的意象,分析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 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 得出答案。C 项,错在“景色凄凉”。花灯满街满市,月光映照衣裘,景色宜人, 此处以乐景衬哀情。故选 C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