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 201l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 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 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 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淸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 题号涂黑。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 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 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 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 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壬》 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
陕西省宝鸡市 2011 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 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 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 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 题号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 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 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 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 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壬》 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
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 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 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 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 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 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 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表达了返 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 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 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岀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 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 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 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 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岀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土人所追求的-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 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 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 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摘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1.下列对陶渊明“人生两大支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 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 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 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 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 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 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 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 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 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 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 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 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 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 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 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 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摘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1.下列对陶渊明“人生两大支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 节操。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 操 B.“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 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 刻的哲学思考 C.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做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 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 结论 D.在“人生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 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了魏晋风流的 杰出代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决心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对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 之士特别推崇。因此,即使贫穷到挨饿的地步,他也能用“道”来求得平衡,不丧 失其为人的准则。 B.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表明他天性如此,受 不了绳墨束缚。因此,他不肯与官场同流合污,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 性受到扭曲 C.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下了《形 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 它们的苦恼。 D.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而且找不到正确之路去改变它,因此, 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对他个人而言,这样做便能够部 分地达到目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 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涵义是一 致的。 B.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 的境界。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 艺术的 C.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 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 是有益的 D.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己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 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 积极的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A.“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 节操。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 操。 B.“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 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 刻的哲学思考。 C.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做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 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 结论。 D.在“人生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 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了魏晋风流的 杰出代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陶渊明决心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对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 之士特别推崇。因此,即使贫穷到挨饿的地步,他也能用“道”来求得平衡,不丧 失其为人的准则。 B.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表明他天性如此,受 不了绳墨束缚。因此,他不肯与官场同流合污,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 性受到扭曲。 C.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下了《形 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 它们的苦恼。 D.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而且找不到正确之路去改变它,因此, 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对他个人而言,这样做便能够部 分地达到目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 ) A.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 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涵义是一 致的。 B.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 的境界。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 艺术的。 C.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 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 是有益的。 D.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 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 积极的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平当字子思,祖父以訾百万,自下邑徙平陵。当少为大行治礼丞,功次补大鸿胪文学, 察廉为顺阳长、栒邑令,以明经为博士,公卿荐当论议通明,给事中。每有灾异,当辄傅经 术,言得失。文雅虽不能及萧望之、匡衡,然指意略同。自元帝时,韦玄成为丞相,奏罢太 上皇寝庙园,当上书言:“《孝经》日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高皇帝圣德受命,有天下,尊太上皇,后嗣所宜尊奉以 广盛德,孝之至也。《书》云:正稽古建功立事,可以永年,传于亡穷。”上纳其言,下诏 复太上皇寝庙园。顷之,使行流民幽州。举奏刺史二干石劳徕有意者,言勃海盐池可且勿禁 以救民急,所过见称,奉使者十一人,为最,迁丞相司直。坐法,左迁逆方刺史,复征入为 太中大夫给事中,累迁长信少府、大鸿胪、光禄勋。先是,太后姊子卫尉淳于长白言昌陵不 可成,下有司议。当以为作治连年,可遂就。上既罢昌陵,以长首建忠策,复下公卿议封长。 当又以为长虽有善言,不应封爵之科。坐前议不正,左迁钜鹿太守。后上遂封长。.哀帝即 位,征当为光禄大夫、诸吏、散骑,复为光禄勋、御史大夫,至丞相。以冬月,赐爵关内侯。 明年春,上使使者召,欲封当,当病笃,不应召。室家或谓当:“不可强起受侯印为子孙耶 当曰:“吾居大位,已负素餐之责矣,起受侯印,还卧而死,死有余罪。今不起者,所以为 子孙也。”遂上书乞骸骨。上报曰:“朕选于众,以君为相,视事日寡,辅政未久,阴阳不调 冬无大雪,旱气为灾,朕之不德,何必君罪?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归关内侯爵邑?使尚书令 谭赐君养牛一,上尊酒十石。君其勉致医药以自持。”后月余,卒。 (节选自《汉书·卷七十一》) 4.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稽古建功立事,可以永年 稽:计较 B.顷之,使行流民幽州 行:视察 C.上既罢昌陵,以长首建忠策 建:提出 D.遂上书乞骸骨。上报日 报:答复 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平当深受皇上重用的一组是(3分) ①后嗣所宜尊奉以广盛德 ②上纳其言,下诏复太上皇寝庙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平当字子思,祖父以訾百万,自下邑徙平陵。当少为大行治礼丞,功次补大鸿胪文学, 察廉为顺阳长、栒邑令,以明经为博士,公卿荐当论议通明,给事中。每有灾异,当辄傅经 术,言得失。文雅虽不能及萧望之、匡衡,然指意略同。自元帝时,韦玄成为丞相,奏罢太 上皇寝庙园,当上书言:“《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高皇帝圣德受命,有天下,尊太上皇,后嗣所宜尊奉以 广盛德,孝之至也。《书》云:‘正稽.古建功立事,可以永年,传于亡穷。”’上纳其言,下诏 复太上皇寝庙园。顷之,使行.流民幽州。举奏刺史二千石劳徕有意者,言勃海盐池可且勿禁, 以救民急,所过见称,奉使者十一人,为最,迁丞相司直。坐法,左迁逆方刺史,复征入为 太中大夫给事中,累迁长信少府、大鸿胪、光禄勋。先是,太后姊子卫尉淳于长白言昌陵不 可成,下有司议。当以为作治连年,可遂就。上既罢昌陵,以长首建.忠策,复下公卿议封长。 当又以为长虽有善言,不应封爵之科。坐前议不正,左迁钜鹿太守。后上遂封长。.哀帝即 位,征当为光禄大夫、诸吏、散骑,复为光禄勋、御史大夫,至丞相。以冬月,赐爵关内侯。 明年春,上使使者召,欲封当,当病笃,不应召。室家或谓当:“不可强起受侯印为子孙耶?” 当曰:“吾居大位,已负素餐之责矣,起受侯印,还卧而死,死有余罪。今不起者,所以为 子孙也。”遂上书乞骸骨。上报.曰:“朕选于众,以君为相,视事日寡,辅政未久,阴阳不调, 冬无大雪,旱气为灾,朕之不德,何必君罪?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归关内侯爵邑?使尚书令 谭赐君养牛一,上尊酒十石。君其勉致医药以自持。”后月余,卒。 (节选自《汉书·卷七十一》) 4.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正稽.古建功立事,可以永年 稽:计较 B.顷之,使行.流民幽州 行:视察 C.上既罢昌陵,以长首建.忠策 建:提出 D.遂上书乞骸骨。上报.日 报:答复 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平当深受皇上重用的一组是(3 分) ( ) ①后嗣所宜尊奉以广盛德 ②上纳其言,下诏复太上皇寝庙园
③以冬月,赐爵关内侯 ④复下公卿议封长 ⑤还卧而死,死有余罪 ⑥君其勉致医药以自持 B.①②④ C.④⑤⑥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当年轻时就开始做官并经常得到提拔,因通晓经书而被任命为博士,他论议事务 通透英明,每当发生灾情异象,总是引经据典并分析得失 B.丞相韦玄成上奏朝庭停止修建太上皇寝庙园,平当上书反对,并引经据典阐述理由, 皇上最终听取了他的奏议,下诏继续修建太上皇寝庙园 C.太后的姐姐的儿子卫尉淳于长说昌陵不可建成,皇上就下诏官员奏议,平当虽然赞 同淳于长的观点,但反对策封淳于长.因此被贬官。 D.平当家中有人主张平当应该接受侯印传给子孙后代,平当向家人说明拒绝受封的理 由并上书辞官,皇上安慰他并赐给牛和美酒,要他好好养病。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言勃海盐池可且勿禁,以救民急,所过见称。 (2)明年春,上使使者召,欲封当,当病笃,不应召。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莎衣 【宋】杨朴②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③菡萏:荷花 ④饶,任凭。紫绶金章,紫色绶带,黄金印章,指高级官员的服饰 8.“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分)
③以冬月,赐爵关内侯 ④复下公卿议封长 ⑤还卧而死,死有余罪 ⑥君其勉致医药以自持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④⑤⑥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平当年轻时就开始做官并经常得到提拔,因通晓经书而被任命为博士,他论议事务 通透英明,每当发生灾情异象,总是引经据典并分析得失。 B.丞相韦玄成上奏朝庭停止修建太上皇寝庙园,平当上书反对,并引经据典阐述理由, 皇上最终听取了他的奏议,下诏继续修建太上皇寝庙园。 C.太后的姐姐的儿子卫尉淳于长说昌陵不可建成,皇上就下诏官员奏议,平当虽然赞 同淳于长的观点,但反对策封淳于长.因此被贬官。 D.平当家中有人主张平当应该接受侯印传给子孙后代,平当向家人说明拒绝受封的理 由并上书辞官,皇上安慰他并赐给牛和美酒,要他好好养病。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言勃海盐池可且勿禁,以救民急,所过见称。 (2)明年春,上使使者召,欲封当,当病笃,不应召。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莎衣① 【宋】杨朴②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③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④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③菡萏:荷花。 ④饶,任凭。紫绶金章,紫色绶带,黄金印章,指高级官员的服饰。 8.“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 分)
9.这首诗的尾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共6分) ,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2)其西南诸峰, 琅琊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3)几处早莺争暖树,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接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 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定风珠 魏继新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豸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 水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 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镇位于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 的。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孑覆 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惟一不通公 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 小镇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步行
9.这首诗的尾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共 6 分) (1) ,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2)其西南诸峰, 。 ,琅琊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3)几处早莺争暖树, 。乱花渐欲迷人眼,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接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 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 定风珠 魏继新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豸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 水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 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镇位于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 的。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 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惟一不通公 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 小镇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步行
几十里山路,到城去卖。却也不知何故,他的猪肉极好卖。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 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于是,便沽些酒,买些油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 当然,担子里便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夫总是把它们用信包包了,作上记号 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 缘极好,镇上人把自己喂的猪,也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孑倒过得十分滋润。 屠夫有一杀猪用的案桌,矮脚宽身,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开裂了,且血痕累累,年复 年,连木质也看不出了,屠夫对它,却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一日,镇上来了 老客,此人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 据云,此人乃名中医,回祖籍省亲的,偶尔也给镇上人看病。不知何故,却对屠夫的杀猪感 了兴趣,一连数日,流连不去。屠夫为赶生活,杀猪时间是极早的,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 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老者便来了,目不转睛地看。屠夫是个直人,见状,便 嘿嘿地笑了,说:让老人家见笑了,我手艺不精呢。 老者微微一笑,说:你手艺倒是极好,人也不错,不过,我不是看你杀猪的。 屠夫大奇:那你看什么呢? 老者说:我是看你案桌呢。 屠夫不解。老者问可否转让,愿出钱购买。屠夫说: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去吧。 老者便说∶那我代病家谢你了。不过,我将赔钱给你置买一新案桌。我隔七日后来取,这七 日,你仍在此桌上杀猪吧。 七日后,老者至,见屠夫亦置新案桌,并言: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并置这 新案桌送与你吧。老者大惊,急问旧案。屠夫日:我已劈矣。且见一巨大蜈蚣,伏于案内 老者遂长叹一声,仰天日:民风淳朴如此,我何言? 于是,老者告知屠夫,此蜈蚣伏案内,已愈数十年,且日日以猪血为食,到今日,已愈
几十里山路,到城去卖。却也不知何故,他的猪肉极好卖。他从不要高价,也不_扣斤两, 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于是,便沽些酒,买些油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 当然,担子里便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夫总是把它们用信包包了,作上记号。 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 缘极好,镇上人把自己喂的猪,也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子倒过得十分滋润。 屠夫有一杀猪用的案桌,矮脚宽身,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开裂了,且血痕累累,年复 一年,连木质也看不出了,屠夫对它,却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一日,镇上来了一 老客,此人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 据云,此人乃名中医,回祖籍省亲的,偶尔也给镇上人看病。不知何故,却对屠夫的杀猪感 了兴趣,一连数日,流连不去。屠夫为赶生活,杀猪时间是极早的,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 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老者便来了,目不转睛地看。屠夫是个直人,见状,便 嘿嘿地笑了,说:让老人家见笑了,我手艺不精呢。 老者微微一笑,说:你手艺倒是极好,人也不错,不过,我不是看你杀猪的。 屠夫大奇:那你看什么呢? 老者说:我是看你案桌呢。 屠夫不解。老者问可否转让,愿出钱购买。屠夫说: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去吧。 老者便说:那我代病家谢你了。不过,我将赔钱给你置买一新案桌。我隔七日后来取,这七 日,你仍在此桌上杀猪吧。 七日后,老者至,见屠夫亦置新案桌,并言: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并置这 新案桌送与你吧。老者大惊,急问旧案。屠夫日:我已劈矣。且见一巨大蜈蚣,伏于案内。 老者遂长叹一声,仰天日:民风淳朴如此,我何言?! 于是,老者告知屠夫,此蜈蚣伏案内,已愈数十年,且日日以猪血为食,到今日,已愈
百年,取岀剖开,腹内有一珠,名曰定风珠,可治百种之疾。我存有私心,怕说岀来被你敲 竹杠,故此未言明,谁知竟毁于一旦矣我要这新案桌,又有何用呢?以我这等褊狭之心,如 何治世救人,真让人汗颜,老夫碌碌生,看来仍是心不达,艺不精矣! 言罢,大笑而归。 倒是屠夫,常听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贵,竞被丢了。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日:该 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 屠夫依然每日杀猪卖肉,乐此不疲。倒是老者,闻听此言后,仰天叹日:求不可求之求, 吾何止心不达,艺不精,而是枉读药理诗书,不如一屠夫矣! 遂摘牌罢医,不再悬壶矣。 (选自《四川文学》1992年第4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镇屠夫每日里杀一头肥猪到城去卖,因为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 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这充分表现了城里人对小镇人人品的信任 B.老者看屠夫杀猪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 这两句景物描写极富特色,既渲染了悲凉气氛,又暗示宝珠被毁的悲惨结局 C.老者将给屠夫置买一新案桌,隔七日后来取杀猪旧案,且要求屠夫这七日“仍 在此桌上杀猪”,这主要是怕屠夫看岀破绽,取走定风珠,足见其老谋深算 D.小镇屠夫也是小说的主人公,受小镇淳朴民风的熏染,他为人实诚热情,谦逊 爽直,古道热肠,淡薄名利,是小镇人物的优秀代表。 E.这篇小说语言古雅,状景描物,言简意赅,富有地域文化特色;注重虚实结合 即在民间传说、掌故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新的阐释和含义,结尾令人回味 (2)小说第一段所写“小镇”有什么特点?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3)小说中的“老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百年,取出剖开,腹内有一珠,名曰定风珠,可治百种之疾。我存有私心,怕说出来被你敲 竹杠,故此未言明,谁知竟毁于一旦矣!我要这新案桌,又有何用呢?以我这等褊狭之心,如 何治世救人,真让人汗颜,老夫碌碌一生,看来仍是心不达,艺不精矣! 言罢,大笑而归。 倒是屠夫,常听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贵,竞被丢了。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日:该 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 屠夫依然每日杀猪卖肉,乐此不疲。倒是老者,闻听此言后,仰天叹日:求不可求之求, 吾何止心不达,艺不精,而是枉读药理诗书,不如一屠夫矣! 遂摘牌罢医,不再悬壶矣。 (选自《四川文学》1992 年第 4 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小镇屠夫每日里杀一头肥猪到城去卖,因为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 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这充分表现了城里人对小镇人人品的信任。 B.老者看屠夫杀猪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 这两句景物描写极富特色,既渲染了悲凉气氛,又暗示宝珠被毁的悲惨结局。 C.老者将给屠夫置买一新案桌,隔七日后来取杀猪旧案,且要求屠夫这七日“仍 在此桌上杀猪”,这主要是怕屠夫看出破绽,取走定风珠,足见其老谋深算。 D.小镇屠夫也是小说的主人公,受小镇淳朴民风的熏染,他为人实诚热情,谦逊 爽直,古道热肠,淡薄名利,是小镇人物的优秀代表。 E.这篇小说语言古雅,状景描物,言简意赅,富有地域文化特色;注重虚实结合, 即在民间传说、掌故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新的阐释和含义,结尾令人回味。 (2)小说第一段所写“小镇”有什么特点?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6 分) (3)小说中的“老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4)这篇小说以“定风珠”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费孝通晚年,在“行行重行行”的忙碌生活中陆续写了不少怀念师友亲朋的文章,清晰 地表达了对当年洋溢着的“兢兢业业的学风”的神往,对“当时那种使人神往的气氛”的怀 恋。这些文章,各有动人之处,但有一个鲜明而共同的主题—做人。通过写作这些文章, 费孝通也看到了自己和前辈的差距,似也觉察到两代人之间的差距。不仅有“为学精神″方 面的差距,恐怕也有做人方面的差距。在费孝通忆师念友的文章和谈话中,听话听音,我们 可以听出他对当年与良师益友的交往所怀有的温情眷恋也可以听出他对当今学风与世风的 失望和对未来时事的隐忧。 在怀念费达生和郑辟疆的篇章里,费孝通说:“我一想到他们,心中总有一种自疚之情。 我们应当一代比一代强,而事实似乎正是相反。想要在当前的知识分子中找到一个像上一代 的郑先生这样的人,有那样忧国忧民,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不求人知的精神的人,我举目 四顾,觉得不那么容易 1988年5月3日,费孝通参加“巳故燕京、西南联大社会学教授学术成就研讨会”,谈 到“扬开道先生是一个想用社会学的知识去改变当时农村贫穷落后的人,这是他的抱负” 谈到吴文藻、潘光旦、杨开道经常想的是“怎么把中国搞好,人民怎么富起来”时,费孝通 说:“我要问一下,我们今天这里有多少学社会学的人还有我们前辈老师的抱负?” 在赞赏潘光旦“平易中出硕果”的韧性时,费孝通举出他为翻译《人类的由来》-书花 费10年心血的例子,同时发问说:'现在还有多少学者能为一项学术工作坚持不大10年
(4)这篇小说以“定风珠”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 费孝通晚年,在“行行重行行”的忙碌生活中陆续写了不少怀念师友亲朋的文章,清晰 地表达了对当年洋溢着的“兢兢业业的学风”的神往,对“当时那种使人神往的气氛”的怀 恋。这些文章,各有动人之处,但有一个鲜明而共同的主题——做人。通过写作这些文章, 费孝通也看到了自己和前辈的差距,似也觉察到两代人之间的差距。不仅有“为学精神”方 面的差距,恐怕也有做人方面的差距。在费孝通忆师念友的文章和谈话中,听话听音,我们 可以听出他对当年与良师益友的交往所怀有的温情眷恋,也可以听出他对当今学风与世风的 失望和对未来时事的隐忧。 在怀念费达生和郑辟疆的篇章里,费孝通说:“我一想到他们,心中总有一种自疚之情。 我们应当一代比一代强,而事实似乎正是相反。想要在当前的知识分子中找到一个像上一代 的郑先生这样的人,有那样忧国忧民,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不求人知的精神的人,我举目 四顾,觉得不那么容易。” 1988 年 5 月 3 日,费孝通参加“已故燕京、西南联大社会学教授学术成就研讨会”,谈 到“扬开道先生是一个想用社会学的知识去改变当时农村贫穷落后的人,这是他的抱负”, 谈到吴文藻、潘光旦、杨开道经常想的是“怎么把中国搞好,人民怎么富起来”时,费孝通 说:“我要问一下,我们今天这里有多少学社会学的人还有我们前辈老师的抱负?” 在赞赏潘光旦“平易中出硕果”的韧性时,费孝通举出他为翻译《人类的由来》一书花 费 10 年心血的例子,同时发问说:‘!现在还有多少学者能为一项学术工作坚持不懈达 10 年
之久的呢?”在表示对梁漱溟治学、为人之道的爱慕心情时,费孝通说:“环顾当今之世,在 知识分子中能有几个不惟上、惟书、惟经、惟典?为此舞文弄笔的人也不少,却常常不敢寻 根问底,不敢无拘无束地敞开思想,进行独立思考。” 民盟中央名誉主席楚图南1994年逝世后,费孝通在追思会上说:“我的上一辈人,很多 知识分子身上,都有那么一股劲,不去想个人荣辱和得失,脚踏实地,用自己的专长为社会 做事情,始终都是一个样子。现在,这股劲不大看得到了。 1995年9月29日,费孝通访问南京师范大学。和该校师生座谈时,他从教育的目的谈 到了做人的问题,说:“教育是干什么的我们民盟讨论过多次。大家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 是提高人民的素质。可是,素质又是什么呢不能空讲,要有具体内容,我说主要就是懂得 做人的道理。所以,教育上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讲做人的道理和规则。现在似乎不大讲这 个了,怎么做人不讲了,光教你怎样做—个工程师,怎样操作电脑,怎样考高分。教育变成 了一个狭隘的东西了。比起来,我们上一代人倒清楚一点,抗战时期,都懂得爱国,不能当 汉奸.要当个正派人。这是做人的根本。没有了根本,怎么去做人做事情呢? 1999年6月10日,费孝通参加“纪念曾昭抡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会上即席 发言说:曾先生是我的前辈。一代人要真的理解上一代人不容易。我想过,我的上一代人 代风骚”背后最根本的是什么想来想去,我找到一个字,“志”。“志”在上一代人心里很清 楚,一是爱国,二是学术。志在为国家搞科学,可以为发展一个学科拼命,一生不变。这是 他们灵魂的着落。曾昭抡搞化学,汤佩松搞生物学,都是这样。没有这样的人,一个学科出 不来的。现在的人,好像没有这个“志”了。应该让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有过曾昭 抡这么一种人。看来将来还需要这种人回来。没有这种人,文化就没有基础了 在费孝通的这类文字和谈话中,频频出现“上一代人"、“前辈老师”和“当前”、“现在” 的对比。将心比心,不难从这样的对比中体察到费孝通“环顾当今之世”、“举目四顾”之后
之久的呢?”在表示对梁漱溟治学、为人之道的爱慕心情时,费孝通说:“环顾当今之世,在 知识分子中能有几个不惟上、惟书、惟经、惟典?为此舞文弄笔的人也不少,却常常不敢寻 根问底,不敢无拘无束地敞开思想,进行独立思考。” 民盟中央名誉主席楚图南 1994 年逝世后,费孝通在追思会上说:“我的上一辈人,很多 知识分子身上,都有那么一股劲,不去想个人荣辱和得失,脚踏实地,用自己的专长为社会 做事情,始终都是一个样子。现在,这股劲不大看得到了。” 1995 年 9 月 29 日,费孝通访问南京师范大学。和该校师生座谈时,他从教育的目的谈 到了做人的问题,说:“教育是干什么的?我们民盟讨论过多次。大家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 是提高人民的素质。可是,素质又是什么呢?不能空讲,要有具体内容,我说主要就是懂得 做人的道理。所以,教育上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讲做人的道理和规则。现在似乎不大讲这 个了,怎么做人不讲了,光教你怎样做一个工程师,怎样操作电脑,怎样考高分。教育变成 了一个狭隘的东西了。比起来,我们上一代人倒清楚一点,抗战时期,都懂得爱国,不能当 汉奸.要当个正派人。这是做人的根本。没有了根本,怎么去做人做事情呢?” 1999 年 6 月 10 日,费孝通参加“纪念曾昭抡同志诞辰 100 周年座谈会”,在会上即席 发言说:曾先生是我的前辈。一代人要真的理解上一代人不容易。我想过,我的上一代人“一 代风骚”背后最根本的是什么?想来想去,我找到一个字,“志”。“志”在上一代人心里很清 楚,一是爱国,二是学术。志在为国家搞科学,可以为发展一个学科拼命,一生不变。这是 他们灵魂的着落。曾昭抡搞化学,汤佩松搞生物学,都是这样。没有这样的人,一个学科出 不来的。现在的人,好像没有这个“志”了。应该让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有过曾昭 抡这么一种人。看来将来还需要这种人回来。没有这种人,文化就没有基础了。 在费孝通的这类文字和谈话中,频频出现“上一代人”、“前辈老师”和“当前”、“现在” 的对比。将心比心,不难从这样的对比中体察到费孝通“环顾当今之世”、“举目四顾”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