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望江县2014-2015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拭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 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卷)上做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66分) (9分)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1-3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 慕朵生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 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 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 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 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 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 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 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 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 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 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 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 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 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 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 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 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 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自有弘扬和光大的 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 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 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 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安徽省望江县 2014—2015 学年度高 一 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 一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拭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 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卷)上做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 1-3 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 慕朵生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 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 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 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 至今已有 600 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 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 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 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 100 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 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 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 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 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 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 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 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 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 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 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自有弘扬和光大的 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 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 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 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 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 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一一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 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成国学的优 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 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 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 “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 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 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选自2014年4月1日《学习 时报》,有删改) 1.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 国家的学者。 B.汉学已有600多年历史,要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 “中国学”等几大阶段。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 至改写了世界文明进程。 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 界文化中的方位和价值 2.关于“汉学与国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 对象 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 系统。 C.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 验中华文化 D.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应当负有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 责任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动和思想的活跃, 迫使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 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 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希望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 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大踏步地复兴。 二、(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 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 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 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成国学的优 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 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 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 “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 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 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选自 2014 年 4 月 1 日《学习 时报》,有删改) 1.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 国家的学者。 B.汉学已有 600 多年历史,要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 “中国学” 等几大阶段。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 至改写了世界文明进程。 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 界文化中的方位和价值。 2.关于“汉学与国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 对象。 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 100 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 系统。 C.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 验中华文化。 D.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应当负有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 责任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动和思想的活跃, 迫使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 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 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希望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 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大踏步地复兴。 二、(3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任光禄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①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 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 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 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 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 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 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 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 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 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 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 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 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 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 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 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 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 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注】①绝徼(jido):极远的边地。徼,边界 (选自《四部丛刊》 本《荆川先生文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芟而去焉 芟:锄除 B.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 或:或许 C.然穷其所生之地 穷:探求 D.尤挺挺不妄与人交 妄:随意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京城人乃宝吾之所薪 B.甥其为我记之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因自谓竹溪主人 遍植以竹,不植他 木 因击沛公于坐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6.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任光禄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①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 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 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 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 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 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 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 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 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 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 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 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 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 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 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 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 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 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注】①绝徼(jiào):极远的边地。徼,边界。 (选自《四部丛刊》 本《荆川先生文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或芟而去焉 芟:锄除 B.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 或:或许 C.然穷其所生之地 穷:探求 D.尤挺挺不妄与人交 妄:随意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 京城人乃宝吾之所薪 B. 甥其为我记之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 因自谓竹溪主人 D. 遍植以竹,不植他 木 因击沛公于坐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6.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起笔写京师人与南人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一贵一贱,形成鲜明的对照 进而推理叙写“绝徼海外人”可能有的态度,从而发出“世之好丑,亦何常之 有”的慨叹。 B.光禄任君虽身处江南,却不以世俗贱竹而贱之,反而在园中“遍植以竹” 并自号曰“竹溪主人”。虽寥寥几笔,却刻画了一个不苟合流俗、志趣高雅的人 物形象 C.本文题为“记”,所记的中心事件是舅父任君治园植竹一事,但作者并没有 在“记”上大做文章,而是借题发挥,通过对比、衬托,自然托出文章的主旨。 D.本文既写人又写竹,两相取巧。其竹巧怪不如石,妖艳绰约不如花,绝无声 色臭味可好;其人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借人物形象凸显了竹之品质,是本文的 艺术特色。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3分) (2)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4分) (3)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分) 8、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①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前者运用了 后者运用了 (4分) ②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截然不同,前者表现了 的态度,后者表现了 态度。(4分) 9、名言名篇填空。(每空1分,共7分) 1)但我不能放歌,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 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 (2)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诗经·氓》)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 操《短歌行》) (4)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 序》) (5)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 田居》) (6)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 之 (苏轼《赤壁赋》)
A.文章起笔写京师人与南人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一贵一贱,形成鲜明的对照; 进而推理叙写“绝徼海外人”可能有的态度,从而发出“世之好丑,亦何常之 有”的慨叹。 B.光禄任君虽身处江南,却不以世俗贱竹而贱之,反而在园中“遍植以竹”, 并自号曰“竹溪主人”。虽寥寥几笔,却刻画了一个不苟合流俗、志趣高雅的人 物形象。 C.本文题为“记”,所记的中心事件是舅父任君治园植竹一事,但作者并没有 在“记”上大做文章,而是借题发挥,通过对比、衬托,自然托出文章的主旨。 D.本文既写人又写竹,两相取巧。其竹巧怪不如石,妖艳绰约不如花,绝无声 色臭味可好;其人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借人物形象凸显了竹之品质,是本文的 艺术特色。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3 分) (2)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4 分) (3)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 分) 8、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①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前者运用了 ________,后者运用了_______。 (4 分) ②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截然不同,前者表现了_______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 __________态度。(4 分) 9、名言名篇填空。(每空 1 分,共 7 分) (1)但我不能放歌,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 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 (2)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_____________。(《诗经·氓》) (3)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 操《短歌行》) (4)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 序》) (5)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 田居》) (6)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 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拾叶者言 李国文 (1)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冷的北方,就比较罕见了 (2)这种树,又名公孙树,那意思是说它的生长期很慢,也很长,通常是爷爷种下 的树,要到孙子那一辈,才能结果。结的果子,叫做白果,因其外壳薄白而名, 果肉色绿而糯,微苦,颇有不同一般的滋味。旧时,在上海,冬天,夜晚,常可 听到有小贩叫卖“糖炒热白果”者,于小可盈握的炭炉上,炒一捧白果,热烘烘 的剥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 (3)不过,长到这把年纪,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银杏树,但树上挂着果实的,至 今,却尚无眼福一睹,实在是很遗憾的。所以,便把对于树的兴趣,关注到银杏 树叶了。拾这种树的叶子,同人家集邮,集火花,集钱币一样,也是一件乐在其 中的事情。在所有的树木中,独有银杏树叶算是独树一帜的,状似扇,形似贝, 薄似纸,轻似羽,轻盈飘逸,洁净雅致,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格。 (4)在北京的香山脚下,就在双清别墅附近,有那么几株古老银杏,近些年来,又 在空旷地上,栽种了一些,都还十分孱弱,尚不成林。不过,一到秋天,当满山 黄栌红了起来的时候,这些银杏树,也飒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用另一种鲜艳,点 缀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色彩总是搭配起来,要好看些。站在山下,放 眼看去,红中有黄,黄中有绿,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 (5)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 在书里,作书签用。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 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6)这片银杏叶,从此在书中的某一页与某篇相伴,也多了一丝斯文 (7)有时候,翻开书,未读文章,先读叶片,因为很容易就翻到夹着叶片的那一页, 它马上就突然出来。于是使你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某地逗留的情景。 (8)在大自然中,它算得上最微末的事物了,所以,它从来也不会扮演重要角色的。 它在你的书页中,那种不想让你注意,也不想让你不注意的自然而然的样子,其 实,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 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得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 (9)叶是一回事,但无数的叶构成的树,则是另一回事。 0我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中间只 隔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数高约几十米,数径也得两三人合抱, 确是一副非凡模样。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树,同行 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 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的了。 α〕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 优雅可人。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伟岸者有其 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 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 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
三、(2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拾叶者言 李国文 ⑴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冷的北方,就比较罕见了。 ⑵这种树,又名公孙树,那意思是说它的生长期很慢,也很长,通常是爷爷种下 的树,要到孙子那一辈,才能结果。结的果子,叫做白果,因其外壳薄白而名, 果肉色绿而糯,微苦,颇有不同一般的滋味。旧时,在上海,冬天,夜晚,常可 听到有小贩叫卖“糖炒热白果”者,于小可盈握的炭炉上,炒一捧白果,热烘烘 的剥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 ⑶不过,长到这把年纪,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银杏树,但树上挂着果实的,至 今,却尚无眼福一睹,实在是很遗憾的。所以,便把对于树的兴趣,关注到银杏 树叶了。拾这种树的叶子,同人家集邮,集火花,集钱币一样,也是一件乐在其 中的事情。在所有的树木中,独有银杏树叶算是独树一帜的,状似扇,形似贝, 薄似纸,轻似羽,轻盈飘逸,洁净雅致,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格。 ⑷在北京的香山脚下,就在双清别墅附近,有那么几株古老银杏,近些年来,又 在空旷地上,栽种了一些,都还十分孱弱,尚不成林。不过,一到秋天,当满山 黄栌红了起来的时候,这些银杏树,也飒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用另一种鲜艳,点 缀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色彩总是搭配起来,要好看些。站在山下,放 眼看去,红中有黄,黄中有绿,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 ⑸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 在书里,作书签用。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 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⑹这片银杏叶,从此在书中的某一页与某篇相伴,也多了一丝斯文。 ⑺有时候,翻开书,未读文章,先读叶片,因为很容易就翻到夹着叶片的那一页, 它马上就突然出来。于是使你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某地逗留的情景。 ⑻在大自然中,它算得上最微末的事物了,所以,它从来也不会扮演重要角色的。 它在你的书页中,那种不想让你注意,也不想让你不注意的自然而然的样子,其 实,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 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得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 ⑼叶是一回事,但无数的叶构成的树,则是另一回事。 ⑽我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中间只 隔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数高约几十米,数径也得两三人合抱, 确是一副非凡模样。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树,同行 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 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的了。 ⑾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 优雅可人。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伟岸者有其 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 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 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
①2前不久,到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时值初冬,南方的季节要晚些,但那银杏树叶, 也到枯黄坠落的日子。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来,又随风 而去,看着看着,也仿佛悟到了一点禅意。 3这世界,这人类,也不就这样一季一季地生生不息吗?这无限之中,具体到每 个人,又是极有限的。因此,叶片不大,却总是应该记下它的一段时光。人也 样,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蓝碧蓝的天空。去了,也就由 它去了,但你留下了它呢,也就留住了。知识见闻的积累也好,生活中辛酸和悦 的感受也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好,都是应该珍惜,应该谨记的。 040这样,你拾起一片一片叶子的同时,也就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 了 10.文章第3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5分) 答 11.请分别说说第9段中两个“一回事”的含义。(4分) 答 12.文章写了泰安岱庙的银杏,又写了韶关南华寺的银杏,这样写是否重复?请 说明理由。(6分) 答 13.作者从“拾叶”中产生了哪些人生感悟?请简要回答。(8分) 第Ⅱ卷表达题(84分) 四、(24分) 1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混沌(hun) 拮据(j) 渐染(jian) 夙兴(xing) 夜寐 B.猗郁(yi) 荫庇(yin) 微创( chuang)放浪形骸(hai 放浪C.给与(gei) 着衣(zhuo) 隽永(jn) 骋( cheng)怀 D.潜伏(qian)船舷(xian)愀然(qio) 图穷匕(bi)见 1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佳宾 纹身 鞭辟入理 涸辙之鲋 B.弥望 脉膊 绿草如茵 原形必露 C.嬉游 桀骜 虚与委蛇 不假思索 D.杂揉 落寞 计日程功 得垄望蜀 1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 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B.“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 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⑿前不久,到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时值初冬,南方的季节要晚些,但那银杏树叶, 也到枯黄坠落的日子。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来,又随风 而去,看着看着,也仿佛悟到了一点禅意。 ⒀这世界,这人类,也不就这样一季一季地生生不息吗?这无限之中,具体到每 一个人,又是极有限的。因此,叶片不大,却总是应该记下它的一段时光。人也 一样,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蓝碧蓝的天空。去了,也就由 它去了,但你留下了它呢,也就留住了。知识见闻的积累也好,生活中辛酸和悦 的感受也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好,都是应该珍惜,应该谨记的。 ⒁这样,你拾起一片一片叶子的同时,也就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 了。 10.文章第 3 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分别说说第 9 段中两个“一回事”的含义。(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写了泰安岱庙的银杏,又写了韶关南华寺的银杏,这样写是否重复?请 说明理由。(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从“拾叶”中产生了哪些人生感悟?请简要回答。(8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84 分) 四、(24 分) 1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混沌(hùn) 拮据(jū) 渐染(jiān) 夙兴(xīng) 夜寐 B.猗郁(yī) 荫庇(yīn) 微创(chuàng) 放浪形骸(hái) 放浪 C.给与(gěi) 着衣(zhuó) 隽永(jùn) 游目 骋(chěng)怀 D.潜伏(qiǎn) 船舷(xiān) 愀然(qiǎo) 图穷匕(bì)见 1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 分 ). A.佳宾 纹身 鞭辟入理 涸辙之鲋 B.弥望 脉膊 绿草如茵 原形必露 C.嬉游 桀骜 虚与委蛇 不假思索 D.杂揉 落寞 计日程功 得垄望蜀 1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 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B.“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 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C.曾几何时,为了这个值得庆祝的纪念,多少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浴血奋战 曾几何时,为了这个值得纪念的庆祝,多少志士仁人奔走呼号,殚精竭虑。 D.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水 落石出之虑,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 17.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云南普洱地震发生后,国家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有关部门要全力 以赴抢救受伤群众,要求驻地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有关方面妥善做好群众避险和 安置。 B.近30年来,验证突破性科学由于所需时间越来越长,科学家往往要在提出理 论数十年后才获诺贝尔奖认可,部分人甚至“等不及”,在获奖前就去世了 C.临近岁末,各种商品的打折促销也渐渐“白热化”了。行走在商场,减价的 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非常诱人。 D.航天科学家曾希望这种撞击会激起六英里高的月球尘埃和碎片云,通过对它 们扫描可以找到水冰的证据,但令大家失望的是,两次撞击后,没有发现任何云 状物。 18.根据以下新闻内容,概括香港“占中”闹剧的危害,每点不超过10个字。 (6分) 【中新社雅加达10月18日电】印尼《国际日报》18日发表署名评论文章称, 香港“占中”闹剧持续之久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容忍度,它的恶劣影响将需很长 时间来弥补。 “占中”发起人、主力和幕后操盘手的主要“武器”就是争取更大范围的民主, 可事实上这样一个扰乱社会的活动本身就是对民主的伤害。事实证明,“占中” 闹剧持续以来,大量香港市民的基本权利被无形中剥夺,这包括正常营业、道路 使用、公共场所自由游览、公共交通使用、正常工作、言论自由等公民权利,公 民权利公然被践踏是香港社会几十年来甚少发生的事情。 文章还指出 国两制”中提出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央政府给香港 特别行政区的承诺,可是一小撮险恶用心者将政治黑手伸向香港,目的是搞乱中 国。这显然不利于整个香港的长远发展 香港是世界主要金融中心之一,国际社会形象向来是上佳的。如今的“占中”闹 剧严重影响了香港的旅游业、金融业、运输业、零售业以及其它服务业,“占 中”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动荡,使得投资者顾虑香港的投资环境,将在不短的 时间内挫伤香港的发展潜力。 “占中”闹剧已让全港人民愤怒,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它的恶劣影响。真 正的民主顾及大部分人正常而幸福的生活,“占中”闹剧己经变得越来越自私、 无理而引人厌恶了,希望香港早日走出这一泥潭。 ①“占中”闹剧 ②“占中”闹剧 ③“占中”闹剧 19.下面是《囚绿记》中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把这些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 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序号)(6分) ①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C.曾几何时,为了这个值得庆祝的纪念,多少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浴血奋战。 曾几何时,为了这个值得纪念的庆祝,多少志士仁人奔走呼号,殚精竭虑。 D.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水 落石出之虑,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 17.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云南普洱地震发生后,国家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有关部门要全力 以赴抢救受伤群众,要求驻地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有关方面妥善做好群众避险和 安置。 B.近 30 年来,验证突破性科学由于所需时间越来越长,科学家往往要在提出理 论数十年后才获诺贝尔奖认可,部分人甚至“等不及”,在获奖前就去世了。 C.临近岁末,各种商品的打折促销也渐渐“白热化”了。行走在商场,减价的 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非常诱人。 D.航天科学家曾希望这种撞击会激起六英里高的月球尘埃和碎片云,通过对它 们扫描可以找到水冰的证据,但令大家失望的是,两次撞击后,没有发现任何云 状物。 18.根据以下新闻内容,概括香港“占中”闹剧的危害,每点不超过 10 个字。 (6 分) 【中新社雅加达 10 月 18 日电】印尼《国际日报》18 日发表署名评论文章称, 香港“占中”闹剧持续之久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容忍度,它的恶劣影响将需很长 时间来弥补。 “占中”发起人、主力和幕后操盘手的主要“武器”就是争取更大范围的民主, 可事实上这样一个扰乱社会的活动本身就是对民主的伤害。事实证明,“占中” 闹剧持续以来,大量香港市民的基本权利被无形中剥夺,这包括正常营业、道路 使用、公共场所自由游览、公共交通使用、正常工作、言论自由等公民权利,公 民权利公然被践踏是香港社会几十年来甚少发生的事情。 文章还指出,“一国两制”中提出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央政府给香港 特别行政区的承诺,可是一小撮险恶用心者将政治黑手伸向香港,目的是搞乱中 国。这显然不利于整个香港的长远发展。 香港是世界主要金融中心之一,国际社会形象向来是上佳的。如今的“占中”闹 剧严重影响了香港的旅游业、金融业、运输业、零售业以及其它服务业, “占 中”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动荡,使得投资者顾虑香港的投资环境,将在不短的 时间内挫伤香港的发展潜力。 “占中”闹剧已让全港人民愤怒,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它的恶劣影响。真 正的民主顾及大部分人正常而幸福的生活,“占中”闹剧已经变得越来越自私、 无理而引人厌恶了,希望香港早日走出这一泥潭。 ①“占中”闹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占中”闹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占中”闹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面是《囚绿记》中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把这些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 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序号)(6 分) ①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②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 ③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④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 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 ⑤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 五、(60分) 20.“断舍离”是《咬文嚼字》评出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断”就是不买 不收取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舍弃对自己没用的东西。人通过“断”和 “舍”达到“离”的状态,即脱离不需要和没用的物品的包围,让自己处于宽敞 舒适的空间。 很多人有收纳一些自己不需要的物品的习惯,即使用不上的物品也要买来存放 着,以备不时之需;收拾自己的物品时,自己不需要的或早已不用的物品也不会 轻易舍弃,因为它们还有用,扔掉太可惜。于是,各种物品占据了大量空间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1.A“中外学者”理解不正确,应为“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 2.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原文无此信息;“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 历史”,应为“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 3.DA.“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不正确,应为“国人迫 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 国学是 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脉”不正确,应为“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 C.“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不 正确,原文是说“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 4、B有人 5、B介词,替。A却/才;B介词,用(把)/介词,因为。C连词,因此/ 介词,趁着 6、D表现手法、主题是借竹的品质凸显人物形象、品德 7、(1)正因为它的难以寻觅(罗致)而且又多枯死,人们因此就更加珍爱它 (2)如此说来,世上的美丑好恶,又有什么不变的标准呢! (3)有人就着自己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②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 ③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④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 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 ⑤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 五、(60 分) 20.“断舍离”是《咬文嚼字》评出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断”就是不买、 不收取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舍弃对自己没用的东西。人通过“断”和 “舍”达到“离”的状态,即脱离不需要和没用的物品的包围,让自己处于宽敞 舒适的空间。 很多人有收纳一些自己不需要的物品的习惯,即使用不上的物品也要买来存放 着,以备不时之需;收拾自己的物品时,自己不需要的或早已不用的物品也不会 轻易舍弃,因为它们还有用,扔掉太可惜。于是,各种物品占据了大量空间。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 800 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1.A “中外学者”理解不正确,应为“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 2.B “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原文无此信息;“国学研究仅有 100 多年的 历史”,应为“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 100 多年的历史”。 3.D A.“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不正确,应为“国人迫 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B.“国学是 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脉”不正确,应为“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 C.“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不 正确,原文是说“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 4、B 有人 5、B 介词,替。 A 却/才; B 介词,用(把)/ 介词,因为。C 连词,因此/ 介词,趁着 6、D 表现手法、主题是借竹的品质凸显人物形象、品德 7、(1)正因为它的难以寻觅(罗致)而且又多枯死,人们因此就更加珍爱它。 (2)如此说来,世上的美丑好恶,又有什么不变的标准呢! (3)有人就着自己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8、①比喻拟人②喜悦、赞赏 贬斥、嘲讽 9、(1)悄悄是别离的笙箫(2)载笑载言(3)青青子衿(4)俯察品 类之盛(5)羁鸟恋旧林(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7)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0、(1)由写银杏树及果实过渡到写拾银杏叶(2分):(2)总体描写银杏叶 的特征,并表达拾叶的乐趣(3分) 11.“一回事”指银杏叶平凡普通又自然而然的特点;“另一回事”指银杏树疏 朗端庄、高标挺拔的令人敬仰的伟岸气质。(每点2分) 12.不重复。两处描写的侧重点和用意都不相同:泰安岱庙的银杏重在写树,突 出其古朴高标;韶关南华寺的银杏,重在写叶,意在表现其平凡。(“侧重点” 和“用意”两方面每答一点并说明清楚不同之处,得3分) 13.(1)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就会省得许多烦恼,也就有了尊严;(2) 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3)人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 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蓝碧蓝的天空。(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 给分) 14、A(B荫yin创 chuan C给j隽 juan D潜qidn匕bi) 15、C(A佳一嘉理一里B膊一搏必一毕D揉一糅垄一陇) 16、B入木三分: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墨汁透人 木板有三分深(见于唐张怀瓘《书断》)。后用来形容书法有力,也用来比喻议论 见解深刻。此处修饰“院士的一番话”正确。(指日可待:指日,可以指出日期, 为期不远:待,期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含有褒义,不能用在表示灾 难很快来临 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多久 水落石出,比喻事情 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看似正确,但习惯上“水落石出”从积极的角度比喻真相 终于大白,不表示消极的担忧 17、解析】A“做好群众避险和安置”缺少宾语,应在“安置”后加上“工作 B偷换主语,应将“由于”放至“验证突破性”前面;C“三折、四折甚至五折 不合逻辑,应改为“五折、四折甚至三折” 18、①“占中”闹剧践踏了民主和人权 ②“占中”闹剧破坏了“一国两制”。 ③“占中”闹剧有损香港国际形象。 19、②④⑤①③ 20、立意参考:(注意“无用”“不需要”两个关键词) 从材料的表层立意: (1)拒绝、舍弃不需要、无用的物品。 ①不买不需要的东西,处理掉没用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宽敞、清爽,也会由 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焕然一新 ②通过实践断舍离,人们将清空环境,清空杂念,享受自由舒适的生活。 ③要敢于舍弃不需要、无用的物品。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东西是我们不需要的,甚 至是垃圾和废物,但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去处理它们,而是习惯了,麻痹了, 环境变得拥挤,生活变得乏味。所以要敢于舍弃无用的物品。 ④舍弃不需要、无用的物品,是浪费的表现,缺少生活的忧患意识等。 (2)脱离无用的物品的包围。 ①放弃无用的物质,以真正的需求为中心,而不是成为物质的奴隶 ②不要过度迷恋或依赖物质,对物质的需求不可泛滥,要适可而止
8、①比喻拟人②喜悦、赞赏 贬斥、嘲讽 9、(1)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2)载笑载言 (3)青青子衿 (4)俯察品 类之盛(5)羁鸟恋旧林(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7)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0、(1)由写银杏树及果实过渡到写拾银杏叶(2 分);(2)总体描写银杏叶 的特征,并表达拾叶的乐趣(3 分)。 11.“一回事”指银杏叶平凡普通又自然而然的特点;“另一回事”指银杏树疏 朗端庄、高标挺拔的令人敬仰的伟岸气质。(每点 2 分) 12.不重复。两处描写的侧重点和用意都不相同:泰安岱庙的银杏重在写树,突 出其古朴高标;韶关南华寺的银杏,重在写叶,意在表现其平凡。(“侧重点” 和“用意”两方面每答一点并说明清楚不同之处,得 3 分) 13.(1)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就会省得许多烦恼,也就有了尊严;(2) 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3)人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 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蓝碧蓝的天空。(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 给分) 14、A(B 荫 yìn 创 chuān C 给 jǐ 隽 juàn D 潜 qián 匕 bǐ) 15、C(A 佳—嘉 理—里 B 膊—搏 必—毕 D 揉—糅 垄—陇) 16、B 入木三分: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墨汁透人 木板有三分深(见于唐张怀瓘《书断》)。后用来形容书法有力,也用来比喻议论、 见解深刻。此处修饰“院士的一番话”正确。(指日可待:指日,可以指出日期, 为期不远;待,期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含有褒义,不能用在表示灾 难很快来临。 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多久。 水落石出,比喻事情 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看似正确,但习惯上“水落石出”从积极的角度比喻真相 终于大白,不表示消极的担忧。) 17、D【解析】A“做好群众避险和安置”缺少宾语,应在“安置”后加上“工作”; B 偷换主语,应将“由于”放至“验证突破性”前面;C“三折、四折甚至五折” 不合逻辑,应改为“五折、四折甚至三折”。 18、①“占中”闹剧践踏了民主和人权。 ②“占中”闹剧破坏了“一国两制”。 ③“占中”闹剧有损香港国际形象。 19、②④⑤①③ 20、立意参考:(注意“无用”“不需要”两个关键词) 从材料的表层立意: (1)拒绝、舍弃不需要、无用的物品。 ①不买不需要的东西,处理掉没用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宽敞、清爽,也会由 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焕然一新。 ②通过实践断舍离,人们将清空环境,清空杂念,享受自由舒适的生活。 ③要敢于舍弃不需要、无用的物品。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东西是我们不需要的,甚 至是垃圾和废物,但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去处理它们,而是习惯了,麻痹了, 环境变得拥挤,生活变得乏味。所以要敢于舍弃无用的物品。 ④舍弃不需要、无用的物品,是浪费的表现,缺少生活的忧患意识等。 (2)脱离无用的物品的包围。 ①放弃无用的物质,以真正的需求为中心,而不是成为物质的奴隶。 ②不要过度迷恋或依赖物质,对物质的需求不可泛滥,要适可而止
(3)收纳自己不需要、不用的物品 ①是对物品的价值的珍惜。 ②现在不需要的物品,不等于将来不需要,收纳它们,以备不时之需 ③收纳自己不用的物品,环境变得拥挤,影响生活品质 (4)辩证的角度: ①舍弃无用的东西,保留“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 ②对无用的物品的态度,关键在人,是由人自己的价值观决定的。 ③尊重个人对无用的物品的态度和方式。 从含义的角度立意: (1)舍弃无用的物品,是释放精神负担。 ①扔掉看得见的东西,还要扔掉看不见的东西。从物品的断舍离上升到对耿耿于 怀的过去、那些令你心酸的回忆、纠结不已的伤感等负面记忆的断舍离,解放心 灵,找回生活的活力。 ②不考虑多余的事,思路就变得清晰,思想就会轻松 ③断舍离能放下那些不需要背负着的思想包袱,让生活轻松愉悦。 (2)收纳、储存无用的东西,是背负思想包袱。 ①储存无用的东西以备将来之需,是旧习惯、旧观念在作怪。 ②心中装着太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或精神负担,就无法轻装上阵,影响自己的心 情 (3)辩证的角度:随时清理心中的负面内容,保留积极的内容。 附文言文译文 我曾经游观过京城世宦富贵人家的亭园,见那里收藏的东西,从极远的边地到海 外,奇异的花卉石子没有不能罗致的,所不能罗致的只有竹子。我们江南人砍伐 竹子当柴烧,筑园构亭也必定购买寻求海外的奇花异石,有的用千钱买一石,有 的用百钱买一花,并不吝惜。然而如有竹子占据在当中,有时就将它砍去,说: “不要让它占了我种花置石的地方”。但京城人如果能觅到一竿竹子,常常不惜 花费数千钱来购买;然而一遇到下霜降雪,便又都干枯而死。正因为它的难以寻 觅而且又多枯死,人们因此就更加珍爱它。而江南人中有人讥笑他们说:“京城 人竟把我们当柴烧的东西视为珍宝 哎!奇花异石诚然为京城与江南人所珍爱。然而追溯它们的产地,则边地和海外 人看待它们,我想也与竹子在江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边地海外,或许是从不 出产竹子的地方,假如让那里的人一旦看到竹子,我想他们必定比京城人更加珍 爱和看重它。这种情况恐怕是笑不完的了。俗语说:“人离乡则愈贱,物离乡则 愈贵。”如此说来,世上的美丑好恶,又有什么不变的标准呢! 我的舅舅任光禄君在荆溪的边上构筑了一个亭园,到处种竹,不种其它的花木 竹林间造了一座小楼,有空就与客人在那里吟诗啸歌。他偶然对我说:“我不能 与有势力的人比池亭花石的胜况,单独在这里取山地本来所有的东西,可以不化 费劳力而使满园苍翠葱茏,也足以自适。因此自称是竹溪主人。请外甥为我记述 下吧。” 我认为任君哪里是真的不能与有势力者攀比,而随意取其当地所有;恐怕还是对 竹独有特殊的爱好,而不愿意把它告诉别人吧?过去有人谈论竹子,以为它决没
(3)收纳自己不需要、不用的物品。 ①是对物品的价值的珍惜。 ②现在不需要的物品,不等于将来不需要,收纳它们,以备不时之需。 ③收纳自己不用的物品,环境变得拥挤,影响生活品质。 (4)辩证的角度: ①舍弃无用的东西,保留“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 ②对无用的物品的态度,关键在人,是由人自己的价值观决定的。 ③尊重个人对无用的物品的态度和方式。 从含义的角度立意: (1)舍弃无用的物品,是释放精神负担。 ①扔掉看得见的东西,还要扔掉看不见的东西。从物品的断舍离上升到对耿耿于 怀的过去、那些令你心酸的回忆、纠结不已的伤感等负面记忆的断舍离,解放心 灵,找回生活的活力。 ②不考虑多余的事,思路就变得清晰,思想就会轻松。 ③断舍离能放下那些不需要背负着的思想包袱,让生活轻松愉悦。 (2)收纳、储存无用的东西,是背负思想包袱。 ①储存无用的东西以备将来之需,是旧习惯、旧观念在作怪。 ②心中装着太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或精神负担,就无法轻装上阵,影响自己的心 情。 (3)辩证的角度:随时清理心中的负面内容,保留积极的内容。 附文言文译文: 我曾经游观过京城世宦富贵人家的亭园,见那里收藏的东西,从极远的边地到海 外,奇异的花卉石子没有不能罗致的,所不能罗致的只有竹子。我们江南人砍伐 竹子当柴烧,筑园构亭也必定购买寻求海外的奇花异石,有的用千钱买一石,有 的用百钱买一花,并不吝惜。然而如有竹子占据在当中,有时就将它砍去,说: “不要让它占了我种花置石的地方”。但京城人如果能觅到一竿竹子,常常不惜 花费数千钱来购买;然而一遇到下霜降雪,便又都干枯而死。正因为它的难以寻 觅而且又多枯死,人们因此就更加珍爱它。而江南人中有人讥笑他们说:“京城 人竟把我们当柴烧的东西视为珍宝。” 哎!奇花异石诚然为京城与江南人所珍爱。然而追溯它们的产地,则边地和海外 人看待它们,我想也与竹子在江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边地海外,或许是从不 出产竹子的地方,假如让那里的人一旦看到竹子,我想他们必定比京城人更加珍 爱和看重它。这种情况恐怕是笑不完的了。俗语说:“人离乡则愈贱,物离乡则 愈贵。”如此说来,世上的美丑好恶,又有什么不变的标准呢! 我的舅舅任光禄君在荆溪的边上构筑了一个亭园,到处种竹,不种其它的花木。 竹林间造了一座小楼,有空就与客人在那里吟诗啸歌。他偶然对我说:“我不能 与有势力的人比池亭花石的胜况,单独在这里取山地本来所有的东西,可以不化 费劳力而使满园苍翠葱茏,也足以自适。因此自称是竹溪主人。请外甥为我记述 一下吧。” 我认为任君哪里是真的不能与有势力者攀比,而随意取其当地所有;恐怕还是对 竹独有特殊的爱好,而不愿意把它告诉别人吧?过去有人谈论竹子,以为它决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