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教育厅2016年高三学科调研性测试题(Ⅱ) 语文 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较早提到《论语》的作者的,是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著名经学家兼文献学家刘向:《论语》“皆 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刘向并没有确指记录者是谁,但认定此书是孔子学生当时的听讲笔 记,记下的都是好话。与刘向同时的另一著名经学家匡衡,却以为此书不仅记言,而且记行 不过,匡衡并没有对《论语》的作者提出异议。两汉之际谶书的佚名作者则明确提出子夏是 《论语》结集的为首人物。子夏是孔子晚年的著名门徒,在孔子死时年方二十八岁,在孔子 死后与子游、子张、曾参等,各立门户,互相攻讦。但汉朝以来的学者,多以为他是孔门大 部分经书的传授者。因此,谶书这样说也许不无根据。此说如可信,则结集时间当在孔子死 后,实际上否定了刘向的判断 刘向的儿子刘歆则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故谓之《论语》。”此说有两点新意 是说书中还有孔子回答“时人”的话,二是说书中还有孔子弟子互相议论的记录,这些议论若 不属于“接闻于夫子之语”的范围,在书中便不收录。作为对书的描述,刘歆此说是相当全面 的,尽管他回避了确指哪些门人是论撰者。因此,近百年后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袭用 此说,表明它为人们所接受。但刘歆说法比较含糊,倘引用不小心,便启疑窦。东汉后期赵 岐的《孟子题辞》,就有这纰漏。他说:“七十子之畴,会集夫子所言,以为《论语》。”孔子 的著名弟子,如颜回、子路、宰予等,都比孔子早死,又如冉伯牛、原宪等,或病或隐,怎 能在孔子死后参与《论语》结集呢? 于是,刘歆说的“门人”到底指谁和谁,就必然要提出讨论。与赵岐同时的郑玄,便确指《论 语》的撰集者是仲弓、子游、子夏等。根据呢?也许有,也许没有。因为郑玄的《论语序》 早佚,即使博学的清代考据家,也不知这话出于郑玄何书。 对于郑说当然有怀疑,但已是郑玄去世后六百年的事。现存的首出怀疑论来自柳宗元,他以 为,《论语》不是孔子弟子所记,而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即曾参的弟子子春、子思之徒所作 他的理由极简单,曾参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在孔子弟子中间最年轻,但《论语》却记载了曾 参老死的情形,那时“孔子弟子略无存者矣”;“且是书载弟子必以字,独曾子、有子不然 由是言之,弟子之号之也。后一推论已被清代的刘宝楠驳倒,指出《论语》中孔子弟子称“子” 的,还有三人。然而程颐、朱熹把柳宗元的推测再往前推,断言这部书“成于有子、曾子之 门人,故二子独以子称”。 经学家也好,理学家也好,谁都没有提供《论语》结集时间和作者的确凿证明。既然如此, 《论语》能否成为关于孔子的第一手材料,岂非存在莫大疑问? (摘引自朱维铮《论语结集脞说》,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向是较早涉及《论语》作者研究的人,他肯定《论语》是孔子弟子当时的听讲笔记 记录的都是有价值的话 B.刘歆没有明确指出《论语》的编撰者具体是指孔子的哪些学生,但他对《论语》内容的 描述有一定的新意。 C.郑玄对刘歆回避的问题有自己的理解,他在《论语序》中指出《论语》是由孔子的门人
安徽省教育厅 2016 年高三学科调研性测试题(Ⅱ) 语文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较早提到《论语》的作者的,是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著名经学家兼文献学家刘向:《论语》“皆 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刘向并没有确指记录者是谁,但认定此书是孔子学生当时的听讲笔 记,记下的都是好话。与刘向同时的另一著名经学家匡衡,却以为此书不仅记言,而且记行。 不过,匡衡并没有对《论语》的作者提出异议。两汉之际谶书的佚名作者则明确提出子夏是 《论语》结集的为首人物。子夏是孔子晚年的著名门徒,在孔子死时年方二十八岁,在孔子 死后与子游、子张、曾参等,各立门户,互相攻讦。但汉朝以来的学者,多以为他是孔门大 部分经书的传授者。因此,谶书这样说也许不无根据。此说如可信,则结集时间当在孔子死 后,实际上否定了刘向的判断。 刘向的儿子刘歆则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故谓之《论语》。”此说有两点新意,一 是说书中还有孔子回答“时人”的话,二是说书中还有孔子弟子互相议论的记录,这些议论若 不属于“接闻于夫子之语”的范围,在书中便不收录。作为对书的描述,刘歆此说是相当全面 的,尽管他回避了确指哪些门人是论撰者。因此,近百年后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袭用 此说,表明它为人们所接受。但刘歆说法比较含糊,倘引用不小心,便启疑窦。东汉后期赵 岐的《孟子题辞》,就有这纰漏。他说:“七十子之畴,会集夫子所言,以为《论语》。”孔子 的著名弟子,如颜回、子路、宰予等,都比孔子早死,又如冉伯牛、原宪等,或病或隐,怎 能在孔子死后参与《论语》结集呢? 于是,刘歆说的“门人”到底指谁和谁,就必然要提出讨论。与赵岐同时的郑玄,便确指《论 语》的撰集者是仲弓、子游、子夏等。根据呢?也许有,也许没有。因为郑玄的《论语序》 早佚,即使博学的清代考据家,也不知这话出于郑玄何书。 对于郑说当然有怀疑,但已是郑玄去世后六百年的事。现存的首出怀疑论来自柳宗元,他以 为,《论语》不是孔子弟子所记,而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即曾参的弟子子春、子思之徒所作。 他的理由极简单,曾参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在孔子弟子中间最年轻,但《论语》却记载了曾 参老死的情形,那时“孔子弟子略无存者矣”;“且是书载弟子必以字,独曾子、有子不然。 由是言之,弟子之号之也。”后一推论已被清代的刘宝楠驳倒,指出《论语》中孔子弟子称“子” 的,还有三人。然而程颐、朱熹把柳宗元的推测再往前推,断言这部书“成于有子、曾子之 门人,故二子独以子称”。 经学家也好,理学家也好,谁都没有提供《论语》结集时间和作者的确凿证明。既然如此, 《论语》能否成为关于孔子的第一手材料,岂非存在莫大疑问? (摘引自朱维铮《论语结集脞说》,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向是较早涉及《论语》作者研究的人,他肯定《论语》是孔子弟子当时的听讲笔记, 记录的都是有价值的话。 B.刘歆没有明确指出《论语》的编撰者具体是指孔子的哪些学生,但他对《论语》内容的 描述有一定的新意。 C.郑玄对刘歆回避的问题有自己的理解,他在《论语序》中指出《论语》是由孔子的门人
仲弓、子游、子夏等整理结集的。 D.柳宗元并不认同郑玄的观点,他从两个方面综合分析,认为孔子的再传弟子子春、子思 等人才是《论语》的编撰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汉学者匡衡认为《论语》是记言兼记行的著作,持论和刘向有明显区别,尽管没有对 《论语》的作者提出异议 B.子夏是《论语》编撰结集工作的实际主持人,如果这种说法成立,就会从根本上否定刘 向关于《论语》作者的观点 C.东汉学者赵岐称《论语》的作者为“七十子之畴”,只给出一个相对笼统的范围而没有确 指,这样说很难让人满意。 D.柳宗元的观点得到了程颐、朱熹等人的响应,但刘宝楠引用《论语》原著的内容,直接 驳倒了其中的一条立论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版权”归属的研究者从西汉直到清代不乏其人,这些研究都是在吸收借鉴前人 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B.《论语》“版权”的争讼主要集中于其作者是孔子的弟子还是再传弟子、具体有哪些人 结集于孔子生前还是死后 C.尽管过去的经学家和理学家都对《论语》进行了这样或那样的考证工作,但他们的研究 最终都没有形成明确的结论。 D.学界必须回答《论语》到底由何人整理编撰、具体结集于何时等问题,否则孔子和《论 语》之间的关系会模糊不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王晏,徐州滕人,家世力田。晏少壮勇无赖,尝率群寇行攻劫。梁末,徐方大乱,属邑皆为 他盗所剽,惟晏乡里恃晏获全。后唐同光中,应募隶禁军,累迁奉国小校。 晋开运末,戍陕州。会契丹至汴,遣其将刘愿据陕,恣行暴虐,晏曰:“今契丹南侵,天下 汹汹,英雄豪杰固当乘时自奋。且闻太原刘公威德远被,人心归服,若杀愿送款河东,为天 下唱首,则取富贵如反掌耳。”乃率敢死士数人夜逾城,迟明,斩愿首县府门外。遣其子奉 表晋阳。时汉祖虽建号,威声未振,得晏等来归,甚喜,以晏为绛州防御使,仍领旧职。汉 祖入汴,加同平章事 周祖即位,加兼侍中。广顺元年,刘崇侵晋州,晏闭关不出,设伏城上。并人以为怯,竞攀 堞而登,晏麾伏兵击之,颠死者甚众,遂焚桥遁。八月来朝,周祖以晏家彭城,授武宁军节 度,俾荣其乡里。 初,晏至镇,悉召故时同为盗者遗以金帛,置酒语之曰:“吾乡素多盜我与诸君昔尝为之后 来者固当出诸君之下为我告谕令不复为若不能改吾必尽灭其族”由是境内安静,吏民诣阙举 留 太祖即位,封赵国公。乾德元年,封韩国公,上章请老,拜太子太师致仕。俄归洛阳别墅。 四年冬,卒,年七十七。废朝三日,赠中书令 初,晏为军校,与王兴善。晏既贵,乃薄兴,兴不能平。晏妻病,兴语人曰:“吾能治之。” 晏遽访兴,兴曰:“我非能医,但以公在陕时止一妻,今妓妾甚众,得非待糟糠之薄,致夫 人怏怏成疾耶?若能斥去女侍,夫人之疾可立愈。”晏以为谤己,乃诬以他事,悉案诛其夫 妻 (节选自《宋史王晏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仲弓、子游、子夏等整理结集的。 D.柳宗元并不认同郑玄的观点,他从两个方面综合分析,认为孔子的再传弟子子春、子思 等人才是《论语》的编撰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汉学者匡衡认为《论语》是记言兼记行的著作,持论和刘向有明显区别,尽管没有对 《论语》的作者提出异议。 B.子夏是《论语》编撰结集工作的实际主持人,如果这种说法成立,就会从根本上否定刘 向关于《论语》作者的观点。 C.东汉学者赵岐称《论语》的作者为“七十子之畴”,只给出一个相对笼统的范围而没有确 指,这样说很难让人满意。 D.柳宗元的观点得到了程颐、朱熹等人的响应,但刘宝楠引用《论语》原著的内容,直接 驳倒了其中的一条立论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版权”归属的研究者从西汉直到清代不乏其人,这些研究都是在吸收借鉴前人 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B.《论语》“版权”的争讼主要集中于其作者是孔子的弟子还是再传弟子、具体有哪些人, 结集于孔子生前还是死后。 C.尽管过去的经学家和理学家都对《论语》进行了这样或那样的考证工作,但他们的研究 最终都没有形成明确的结论。 D.学界必须回答《论语》到底由何人整理编撰、具体结集于何时等问题,否则孔子和《论 语》之间的关系会模糊不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王晏,徐州滕人,家世力田。晏少壮勇无赖,尝率群寇行攻劫。梁末,徐方大乱,属邑皆为 他盗所剽,惟晏乡里恃晏获全。后唐同光中,应募隶禁军,累迁奉国小校。 晋开运末,戍陕州。会契丹至汴,遣其将刘愿据陕,恣行暴虐,晏曰:“今契丹南侵,天下 汹汹,英雄豪杰固当乘时自奋。且闻太原刘公威德远被,人心归服,若杀愿送款河东,为天 下唱首,则取富贵如反掌耳。”乃率敢死士数人夜逾城,迟明,斩愿首县府门外。遣其子奉 表晋阳。时汉祖虽建号,威声未振,得晏等来归,甚喜,以晏为绛州防御使,仍领旧职。汉 祖入汴,加同平章事。 周祖即位,加兼侍中。广顺元年,刘崇侵晋州,晏闭关不出,设伏城上。并人以为怯,竞攀 堞而登,晏麾伏兵击之,颠死者甚众,遂焚桥遁。八月来朝,周祖以晏家彭城,授武宁军节 度,俾荣其乡里。 初,晏至镇,悉召故时同为盗者遗以金帛,置酒语之曰:“吾乡素多盗我与诸君昔尝为之后 来者固当出诸君之下为我告谕令不复为若不能改吾必尽灭其族”由是境内安静,吏民诣阙举 留。 太祖即位,封赵国公。乾德元年,封韩国公,上章请老,拜太子太师致仕。俄归洛阳别墅。 四年冬,卒,年七十七。废朝三日,赠中书令。 初,晏为军校,与王兴善。晏既贵,乃薄兴,兴不能平。晏妻病,兴语人曰:“吾能治之。” 晏遽访兴,兴曰:“我非能医,但以公在陕时止一妻,今妓妾甚众,得非待糟糠之薄,致夫 人怏怏成疾耶?若能斥去女侍,夫人之疾可立愈。”晏以为谤己,乃诬以他事,悉案诛其夫 妻。 (节选自《宋史·王晏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吾乡素多盗/我与诸君昔尝为之后来者/固当出诸君之下/为我告谕/令不复为/若不能改/吾 必尽灭其族 B吾乡素多盗我与诸君昔尝为之后来者固当出/诸君之下为我告谕/令不复为/若不能改吾/ 必尽灭其族/ C吾乡素多盗我与诸君昔尝为之/后来者固当出诸君之下/为我告谕/令不复为/若不能改 必尽灭其族/ D吾乡素多盗俄我与诸君昔尝为之后来者/固当出诸君之下/为我告谕/令不复为/若不能改吾/ 必尽灭其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号即建立名号,指自立或受封为侯王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如同光、开运、广顺 B阙是宫门外两边连接宫门的楼台,因为两阙之间有空缺而得名,也可借指朝廷 C致仕意思是交还官职,指辞官退休,古人还用致政、休致等说法称官员辞职归家。 D赠是朝廷的一种封典,指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以示荣耀或朝廷恩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晏年轻时就闻名乡里。他曾经带领民众击退侵扰乡里的强盜,在徐州大乱之际,使乡里 免受劫掠,保障了乡民安全 B.王晏勇敢有胆识。契丹侵占陕州后,他明察形势,率士卒杀死契丹守将,向后汉高祖刘知 远表明归附之心,受到赏识 C.王晏用兵治政有谋略。他埋设伏兵,引诱敌兵攻城,大败刘崇。他镇守乡里,笼络与威慑 并用,成效显著,深受拥戴。 D王晏对朋友薄情寡义。他从前与王兴交好,但显贵之后,就鄙视王兴,招致王兴不满,他 为泄私愤甚至嫁祸陷害他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八月来朝,周祖以晏家彭城,授武宁军节度,俾荣其乡里, (2)晏以为谤己,乃诬以他事,悉案诛其夫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登西楼忆行简? 【唐】白居易 每因楼上西南望,始觉人间道路长 碍日暮山青簇簇,漫天秋水白茫茫 风波不见三年面,书信难传万里肠 早晚东归来下峡,稳乘船舫过瞿塘。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任职,弟弟白行简在梓州(治所在 今四川三台)任职。 8第三联中,“三年”万里”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什么作用?(5分) 9全诗紧扣“望”展开,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说“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劝学》中 两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思考 (2)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写春雨润泽、草色新嫩这一细微变化的名句是 (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魏尚典故,抒发渴盼得到朝廷信任和重用之情的名 句是
A.吾乡素多盗/我与诸君昔尝为之后来者/固当出诸君之下/为我告谕/令不复为/若不能改/吾 必尽灭其族/ B.吾乡素多盗/我与诸君昔尝为之/后来者固当出/诸君之下为我告谕/令不复为/若不能改吾/ 必尽灭其族/ C.吾乡素多盗/我与诸君昔尝为之/后来者固当出诸君之下/为我告谕/令不复为/若不能改/吾 必尽灭其族/ D.吾乡素多盗/我与诸君昔尝为之后来者/固当出诸君之下/为我告谕/令不复为/若不能改吾/ 必尽灭其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建号即建立名号,指自立或受封为侯王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如同光、开运、广顺。 B.阙是宫门外两边连接宫门的楼台,因为两阙之间有空缺而得名,也可借指朝廷。 C.致仕意思是交还官职,指辞官退休,古人还用致政、休致等说法称官员辞职归家。 D.赠是朝廷的一种封典,指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以示荣耀或朝廷恩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晏年轻时就闻名乡里。他曾经带领民众击退侵扰乡里的强盗,在徐州大乱之际,使乡里 免受劫掠,保障了乡民安全。 B.王晏勇敢有胆识。契丹侵占陕州后,他明察形势,率士卒杀死契丹守将,向后汉高祖刘知 远表明归附之心,受到赏识。 C.王晏用兵治政有谋略。他埋设伏兵,引诱敌兵攻城,大败刘崇。他镇守乡里,笼络与威慑 并用,成效显著,深受拥戴。 D.王晏对朋友薄情寡义。他从前与王兴交好,但显贵之后,就鄙视王兴,招致王兴不满,他 为泄私愤甚至嫁祸陷害他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八月来朝,周祖以晏家彭城,授武宁军节度,俾荣其乡里。 (2)晏以为谤己,乃诬以他事,悉案诛其夫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登西楼忆行简? 【唐】白居易 每因楼上西南望,始觉人间道路长。 碍日暮山青簇簇,漫天秋水白茫茫。 风波不见三年面,书信难传万里肠。 早晚东归来下峡,稳乘船舫过瞿塘。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任职,弟弟白行简在梓州(治所在 今四川三台)任职。 8.第三联中,“三年”“万里”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什么作用?(5 分) 9.全诗紧扣“望”展开,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论语》中说“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劝学》中“ , ”两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思考。 (2)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写春雨润泽、草色新嫩这一细微变化的名句是 “ ”。 (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魏尚典故,抒发渴盼得到朝廷信任和重用之情的名 句是“ ,
11-12略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这些追蜂逐蜜的养蜂人从全国各地汇集到这里,安营扎寨在百花丛中 ,编织着春天 的童话,收获着春天的甜蜜 当你拖着早已疲惫不堪的身躯于人生路上、艰难前行时,别忘了给心灵觅一处休憩的 港湾,开一剂温润的药方。 82岁高龄的袁隆平面对辉煌和荣耀没有任何改变,他依然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依 然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 A.风餐露宿跋山涉水风尘仆仆B.风尘仆仆风餐露宿跋山涉水 C.跋山涉水风尘仆仆风餐露宿D.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风尘仆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母婴平安公益基金通过在当地建立妇幼保健站、添置基本医疗设备、培训医护人员、推 广科学生育方法等手段,大大减少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 B.根据河北省相关部门的统计显示,当地原煤散烧和直燃直排对大气污染的影响非常明显 河北生活用散煤排放量占全省燃煤排放总量的五成以上。 C.集团制定了全面的互联战略和全新的产品规划,加强电气化、轻量化和智能化等核心技 术的研发,力争把集团打造成为全球知名的汽车工业巨头 D.未来,以“三个一批”和“三量调整”为特征,以重组和资产注入为措施,以提高资产运行 效率为目的的国企改革将会点燃资本市场的投资热情。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已是傍晚时分,苍茫的暮色,正从天东的大海那边升腾起来。 ①每当江风吹来,秧苗就轻轻摆动着,把一层一层的轻浪,向天边远远地传送开去。 ②现在,沟洫纵横的洲渚上,已经垦出了一片一片的稻田, ③但西方的地平线上,那一轮即将隐没的夕阳,还在散发着明亮而柔和的余晖 ④这时,河汊上、田塍里的水面便荡漾起来,晚霞的倒影被搅乱了,于是又平添了几许变幻, 几许缤纷 ⑤这一带,本是孤立于江心的一个沙洲, ⑥在夕阳的映照下,稻田里的簇簇秧苗,仿佛展开了一片墨绿色的、闪着金光的地毡,显得 那样宁静,那样旷远 A.⑤②①④③⑥B.③⑤②⑥①④C.①④⑤②⑥③D.③⑥①④⑤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然。就认识观点说,艺术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 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是一种劳动生产,所以艺术有“第二自然”之称 ②?这个问题也就是人为什么要劳动生产的问题。答案很简单,劳动生产是为着适应 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并且不断地日益改善和提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 切艺术都要有一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造对象,因此,③ 人的条件包括艺术家的自然 资禀、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物的条件包括社会类型、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社会实况和问 题等 17.下面是传统节日春节的形象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主体部分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
11-12 略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这些追蜂逐蜜的养蜂人从全国各地汇集到这里,安营扎寨在百花丛中, ,编织着春天 的童话,收获着春天的甜蜜。 当你拖着早已疲惫不堪的身躯于人生路上 、艰难前行时,别忘了给心灵觅一处休憩的 港湾,开一剂温润的药方。 82 岁高龄的袁隆平面对辉煌和荣耀没有任何改变,他依然 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依 然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 A.风餐露宿 跋山涉水 风尘仆仆 B.风尘仆仆 风餐露宿 跋山涉水 C.跋山涉水 风尘仆仆 风餐露宿 D.跋山涉水 风餐露宿 风尘仆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母婴平安公益基金通过在当地建立妇幼保健站、添置基本医疗设备、培训医护人员、推 广科学生育方法等手段,大大减少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 B.根据河北省相关部门的统计显示,当地原煤散烧和直燃直排对大气污染的影响非常明显, 河北生活用散煤排放量占全省燃煤排放总量的五成以上。 C.集团制定了全面的互联战略和全新的产品规划,加强电气化、轻量化和智能化等核心技 术的研发,力争把集团打造成为全球知名的汽车工业巨头。 D.未来,以“三个一批”和“三量调整”为特征,以重组和资产注入为措施,以提高资产运行 效率为目的的国企改革将会点燃资本市场的投资热情。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已是傍晚时分,苍茫的暮色,正从天东的大海那边升腾起来。 。 , 。 , 。 。 ①每当江风吹来,秧苗就轻轻摆动着,把一层一层的轻浪,向天边远远地传送开去。 ②现在,沟洫纵横的洲渚上,已经垦出了一片一片的稻田, ③但西方的地平线上,那一轮即将隐没的夕阳,还在散发着明亮而柔和的余晖。 ④这时,河汊上、田塍里的水面便荡漾起来,晚霞的倒影被搅乱了,于是又平添了几许变幻, 几许缤纷 ⑤这一带,本是孤立于江心的一个沙洲, ⑥在夕阳的映照下,稻田里的簇簇秧苗,仿佛展开了一片墨绿色的、闪着金光的地毡,显得 那样宁静,那样旷远。 A.⑤②①④③⑥ B.③⑤②⑥①④ C.①④⑤②⑥③ D.③⑥①④⑤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然。就认识观点说,艺术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 ① ,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是一种劳动生产,所以艺术有“第二自然”之称。 ② ?这个问题也就是人为什么要劳动生产的问题。答案很简单,劳动生产是为着适应 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并且不断地日益改善和提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 切艺术都要有一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造对象,因此,③ 。人的条件包括艺术家的自然 资禀、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物的条件包括社会类型、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社会实况和问 题等。 17.下面是传统节日春节的形象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主体部分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
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6分) 2016年高考(574)安徽省教育厅2016年高三调研性测试(Ⅱ) 六.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华的父亲经常出差,难以过问到小华的学习和生活。每次出差回来,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叮 咛教育小华,甚至在吃饭的时候也不放过。小华苦恼不已,想找人倾诉。 如果小华向你倾诉,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调研性测试题Ⅱ答案及解析 语文 现代文阅读(9分) 1.(3分)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A、B、C、D四项表述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答案应 该是C。文章说“刘歆.…回避了确指哪些门人是论撰者”(第二段),“于是,刘歆说的们门 人’到底指谁和谁,就必然要提出讨论。与赵岐同时的郑玄,便确指…”(第三段),可见 C项的前半句说法是符合原文内容的,但第三段末句有“即使博学的清代考据家,也不知这 话出于郑玄何书”的信息,意思是我们还不能确定郑玄的观点就出自《论语序》,因此C项 的后半句与原文内容并不相符。A项是对原文第一、二句话的概括,没有问题。原文说刘歆 的说法“有两点新意”,但他“回避了确指哪些门人是论撰者”,B项的表述是对的。“对于郑 说当然有怀疑….现存的首出怀疑论来自柳宗元”,说明柳宗元并不认同郑玄的观点,提出 “《论语》不是孔子弟子所记,而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即曾参的弟子子春、子思之徒所作”的看 法,并从两个方面举证分析,所以D项也是正确的。 2.(3分)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文章第一段 说“两汉之际谶书的佚名作者则明确提出子夏是《论语》结集的为首人物…此说如可信 则结集时间当在孔子死后,实际上否定了刘向的判断”。原文说刘向认为《论语》“皆孔子弟 子记诸善言也”,是学生的听讲笔记,不会出现老师死后的内容,这意味着刘向判断《论语》 成书于孔子生前:但谶书作者提出“子夏是《论语》结集的为首人物”,假如这种观点站得住 脚,就会否定刘向关于《论语》成书时间的判断,而刘向的观点涉及《论语》的作者、结集 时间和作品内容等多方面,因此B项说“从根本上否定刘向关于《论语》作者的观点”是错 误的。匡衡讲的是《论语》的内容而没有涉及作者,A项的表述没有问题。原文说“但刘歆 说法比较含糊,倘引用不小心,便启疑窦。东汉后期赵岐的《孟子题辞》,就有这纰漏。他 说:‘七十子之畴,会集夫子所言,以为《论语》。”,刘歆谈到《论语》作者时说法比较含 糊,赵岐对此没有做进一步明确,也只是笼统地表述为ˆ七十子之畴”,自然不能让人满意 所以C项是正确的。由第四段“后一推论已被清代的刘宝楠驳倒,指出《论语》中孔子弟子 称“子的,还有三人。然而程颐、朱熹把柳宗元的推测再往前推,断言这部书成于有子、曾 子之门人,故二子独以子称”等信息不难发现,D项表述也与原文意思相符 3.(3分)
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90 个字。(6 分) 2016 年高考(574)安徽省教育厅 2016 年高三调研性测试(Ⅱ)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小华的父亲经常出差,难以过问到小华的学习和生活。每次出差回来,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叮 咛教育小华,甚至在吃饭的时候也不放过。小华苦恼不已,想找人倾诉。 如果小华向你倾诉,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调研性测试题Ⅱ答案及解析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9 分) 1. (3 分)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 B 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 A、B、C、D 四项表述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答案应 该是 C。文章说“刘歆……回避了确指哪些门人是论撰者”(第二段),“于是,刘歆说的‘门 人’到底指谁和谁,就必然要提出讨论。与赵岐同时的郑玄,便确指……”(第三段),可见 C 项的前半句说法是符合原文内容的,但第三段末句有“即使博学的清代考据家,也不知这 话出于郑玄何书”的信息,意思是我们还不能确定郑玄的观点就出自《论语序》,因此 C 项 的后半句与原文内容并不相符。A 项是对原文第一、二句话的概括,没有问题。原文说刘歆 的说法“有两点新意”,但他“回避了确指哪些门人是论撰者”,B 项的表述是对的。“对于郑 说当然有怀疑……现存的首出怀疑论来自柳宗元”,说明柳宗元并不认同郑玄的观点,提出 “《论语》不是孔子弟子所记,而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即曾参的弟子子春、子思之徒所作”的看 法,并从两个方面举证分析,所以 D 项也是正确的。 2. (3 分)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 B 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 B。文章第一段 说“两汉之际谶书的佚名作者则明确提出子夏是《论语》结集的为首人物……此说如可信, 则结集时间当在孔子死后,实际上否定了刘向的判断”。原文说刘向认为《论语》“皆孔子弟 子记诸善言也”,是学生的听讲笔记,不会出现老师死后的内容,这意味着刘向判断《论语》 成书于孔子生前;但谶书作者提出“子夏是《论语》结集的为首人物”,假如这种观点站得住 脚,就会否定刘向关于《论语》成书时间的判断,而刘向的观点涉及《论语》的作者、结集 时间和作品内容等多方面,因此 B 项说“从根本上否定刘向关于《论语》作者的观点”是错 误的。匡衡讲的是《论语》的内容而没有涉及作者,A 项的表述没有问题。原文说“但刘歆 说法比较含糊,倘引用不小心,便启疑窦。东汉后期赵岐的《孟子题辞》,就有这纰漏。他 说:‘七十子之畴,会集夫子所言,以为《论语》。’”,刘歆谈到《论语》作者时说法比较含 糊,赵岐对此没有做进一步明确,也只是笼统地表述为“七十子之畴”,自然不能让人满意, 所以 C 项是正确的。由第四段“后一推论已被清代的刘宝楠驳倒,指出《论语》中孔子弟子 称‘子’的,还有三人。然而程颐、朱熹把柳宗元的推测再往前推,断言这部书‘成于有子、曾 子之门人,故二子独以子称’”等信息不难发现,D 项表述也与原文意思相符。 3. (3 分)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从原文内容看,古代 学者研究《论语》“版权”归属问题,有的继承前人的观点,有的提出质疑,有的做进一步考 证,等等,情况相对比较复杂,但A项一概而论,因而是不正确的。当然,尽管前人的考 证结果有的经不起推敲,但不能说“他们的研究最终都没有形成明确的结论”,C项的理解和 分析是错误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既然如此,《论语》能否成为关于孔子的第一手材料, 岂非存在莫大疑问?”探讨“《论语》能否成为关于孔子的第一手材料”并非就是质疑“孔子和 《论语》之间的关系”,D项表述扩大了概念的范围,因此是错误选项。综合全文来看,《论 语》“版权”争讼是中心话题,刘向、匡衡、两汉之际谶书的佚名作者、刘歆、班固、赵岐、 郑玄、柳宗元、刘宝楠、程颐、朱熹等人研究的重点有二,即作者(弟子还是再传弟子,整 理编撰的具体人员是谁)和结集时间(孔子生前还是死后)。B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4.(3分)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试题解析】答题关键是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对句子进行 语法分析,还要结合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知识做出判断。“我与诸君”是主语,“为之” 指做强盗这件事,“出诸君之下”是“出于诸君之下”的省略,“令不复为”是“令其不复为盗”的 省略,“若不能改”承上句而来,当然是针对后来者“为盗”这件事说的 5.(3分)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 【试题解析】把“建号”与“改元”混为一谈。“建号”就是建立名号,指自立或受封为侯王。“改 元”是指改变纪年的年号,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6.(3分)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试题解析】“曾经带领民众击退侵扰乡里的强盗”错。原文“尝率群寇行攻劫”是说王晏本人 做过强盗 7.(10分) (1)(5分) 【参考答案】王晏八月前来朝觐,周祖因为他家住彭城,就任命他为武宁军节度,让他显耀 于乡里。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试题解析】整体理解句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重点推敲‘朝ν以”“家¨授ν俾”“荣”等重 要实词、虚词和活用词 (2)(5分) 【参考答案】王晏认为他是毁谤自己,就拿别的事情诬陷他,追究下来(追查这件事),把他 夫妻都斩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试题解析】联系前文拜访的背景来理解句意,译通句子,译准实词“谤”“按”,译出特殊句 式“乃诬以他事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 B。从原文内容看,古代 学者研究《论语》“版权”归属问题,有的继承前人的观点,有的提出质疑,有的做进一步考 证,等等,情况相对比较复杂,但 A 项一概而论,因而是不正确的。当然,尽管前人的考 证结果有的经不起推敲,但不能说“他们的研究最终都没有形成明确的结论”,C 项的理解和 分析是错误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既然如此,《论语》能否成为关于孔子的第一手材料, 岂非存在莫大疑问?”探讨“《论语》能否成为关于孔子的第一手材料”并非就是质疑“孔子和 《论语》之间的关系”,D 项表述扩大了概念的范围,因此是错误选项。综合全文来看,《论 语》“版权”争讼是中心话题,刘向、匡衡、两汉之际谶书的佚名作者、刘歆、班固、赵岐、 郑玄、柳宗元、刘宝楠、程颐、朱熹等人研究的重点有二,即作者(弟子还是再传弟子,整 理编撰的具体人员是谁)和结集时间(孔子生前还是死后)。B 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 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4.(3 分)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试题解析】答题关键是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对句子进行 语法分析,还要结合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知识做出判断。“我与诸君”是主语,“为之” 指做强盗这件事,“出诸君之下”是“出于诸君之下”的省略,“令不复为”是“令其不复为盗”的 省略,“若不能改”承上句而来,当然是针对后来者“为盗”这件事说的。 5.(3 分)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A。 【试题解析】把“建号”与“改元”混为一谈。“建号”就是建立名号,指自立或受封为侯王。“改 元”是指改变纪年的年号,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6.(3 分)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试题解析】“曾经带领民众击退侵扰乡里的强盗”错。原文“尝率群寇行攻劫”是说王晏本人 做过强盗。 7.(10 分) (1)(5 分) 【参考答案】王晏八月前来朝觐,周祖因为他家住彭城,就任命他为武宁军节度,让他显耀 于乡里。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试题解析】整体理解句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重点推敲“朝”“以”“家”“授”“俾”“荣”等重 要实词、虚词和活用词。 (2)(5 分) 【参考答案】王晏认为他是毁谤自己,就拿别的事情诬陷他,追究下来(追查这件事),把他 夫妻都斩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试题解析】联系前文拜访的背景来理解句意,译通句子,译准实词“谤”“按”,译出特殊句 式“乃诬以他事
8.(5分) 【参考答案】“三年”万里”是说兄弟分隔时间久长,空间遥远。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意思 分说,又彼此呼应相互映衬,既交代了登楼远望的原因,也突出了忆念之情的强烈难解,还 寓含宦海浮沉世路艰难的悲凉无奈之情。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试题解析】从题目要求鉴赏的词语入手,明确词语的意思,再把词语放到诗句语境中,分 析它对于整个诗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答题时要联系思想内容对艺术技巧作出具体阐释 9.(6分) 【参考答案】全诗以“望”领起,借“望”抒发了真挚深沉的情感。首联以登楼起兴,点岀远望 事及所望之人,接着总述远望所感,倍觉世路漫长。颔联承“望”展开,写远望所见,山水 重重阻隔。颈联转写远望所思所忆,兄弟分隔,思念情深。尾联写远望所盼,盼望弟弟早日 平安来相会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试题解析】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要全面解读,不要遗漏信息。结合诗题和注释,联 系《琵琶行》一诗,可知诗人当时被贬谪出任江州司马,弟弟白行简在梓州任职,一东一西, 中间隔着凶险的三峡,相聚不易。兄弟长期分隔,诗人登楼遥望,忆念起弟弟,或者是因忆 念弟弟而登楼遥望。首句承题目而来,“楼上”呼应“登西楼”,“西南”点出弟弟所在。接着用 觉”引出“人间道路长”之感。颔联“暮山”秋水”表明是远望所见。颈联“三年”不见”“书信难 传”,表明是对分隔以来的回忆,“风波”¨既指相隔险远,也寓含际遇之叹,这所忆所叹当然 也是由“望”引发。尾联“早晩东归”表明是盼望弟弟来相聚,“稳”字则寄寓着对弟弟东归平安 的祈愿和嘱咐。理解了诗意之后,还要注意分析诗意与“望”的关系,答题时从这一关系的角 度组织表达。 10.(6分) 【参考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 无(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 【试题解析】注意利用题目的提示,比对原文确定要填写的名句。第(1)题可利用给出的 句子,确定所填名句应是谈“学”与“思”的关系的。第(2)题可利用写法(描写)和内容(春 雨、草色)两个角度的提示。第(3)题可利用典故和情感两个角度的提示。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3分)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该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A项。本题给出了三个意义比较接近的成语“风餐露宿、跋山涉水、 风尘仆仆”,这三个成语都有“旅途辛苦”的意思,但又有差别。其中“风餐露宿”偏野外食宿 生活艰辛,“跋山涉水”偏重远行艰辛,“风尘仆仆”偏重在长途奔波劳碌。在上面给出的三 个句子中,第①句说的是养蜂人在野外安营扎寨的生活状况,用“风餐露宿”比较恰当:第② 句说的人生路上历尽辛苦,强调行进的艰难,用“跋山涉水”比较恰当;第③句说的是袁隆平 不耽于取得的辉煌成绩,依然奔波祖国各地调査硏究,侧重忙碌,用“风尘仆仆”比较恰当。 因此,正确的选项是A。做成语辨析题要考虑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易混淆成语的相异点, 是语境表述的倾向性 14.(3分)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该题重点考查考生判断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8.(5 分) 【参考答案】“三年”“万里”是说兄弟分隔时间久长,空间遥远。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意思一一 分说,又彼此呼应相互映衬,既交代了登楼远望的原因,也突出了忆念之情的强烈难解,还 寓含宦海浮沉世路艰难的悲凉无奈之情。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试题解析】从题目要求鉴赏的词语入手,明确词语的意思,再把词语放到诗句语境中,分 析它对于整个诗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答题时要联系思想内容对艺术技巧作出具体阐释。 9.(6 分) 【参考答案】全诗以“望”领起,借“望”抒发了真挚深沉的情感。首联以登楼起兴,点出远望 一事及所望之人,接着总述远望所感,倍觉世路漫长。颔联承“望”展开,写远望所见,山水 重重阻隔。颈联转写远望所思所忆,兄弟分隔,思念情深。尾联写远望所盼,盼望弟弟早日 平安来相会。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试题解析】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要全面解读,不要遗漏信息。结合诗题和注释,联 系《琵琶行》一诗,可知诗人当时被贬谪出任江州司马,弟弟白行简在梓州任职,一东一西, 中间隔着凶险的三峡,相聚不易。兄弟长期分隔,诗人登楼遥望,忆念起弟弟,或者是因忆 念弟弟而登楼遥望。首句承题目而来,“楼上”呼应“登西楼”,“西南”点出弟弟所在。接着用 “觉”引出“人间道路长”之感。颔联“暮山”“秋水”表明是远望所见。颈联“三年”“不见”,“书信难 传”,表明是对分隔以来的回忆,“风波”既指相隔险远,也寓含际遇之叹,这所忆所叹当然 也是由“望”引发。尾联“早晚东归”表明是盼望弟弟来相聚,“稳”字则寄寓着对弟弟东归平安 的祈愿和嘱咐。理解了诗意之后,还要注意分析诗意与“望”的关系,答题时从这一关系的角 度组织表达。 10.(6 分) 【参考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 无 (3)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A。 【试题解析】注意利用题目的提示,比对原文确定要填写的名句。第(1)题可利用给出的 句子,确定所填名句应是谈“学”与“思”的关系的。第(2)题可利用写法(描写)和内容(春 雨、草色)两个角度的提示。第(3)题可利用典故和情感两个角度的提示。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3 分) 【参考答案】 A 【命题立意】 该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 A 项。本题给出了三个意义比较接近的成语“风餐露宿、跋山涉水、 风尘仆仆”,这三个成语都有“旅途辛苦”的意思,但又有差别。其中“风餐露宿”偏野外食宿 生活艰辛, “跋山涉水”偏重远行艰辛,“风尘仆仆”偏重在长途奔波劳碌。在上面给出的三 个句子中,第①句说的是养蜂人在野外安营扎寨的生活状况,用“风餐露宿”比较恰当;第② 句说的人生路上历尽辛苦,强调行进的艰难,用“跋山涉水”比较恰当;第③句说的是袁隆平 不耽于取得的辉煌成绩,依然奔波祖国各地调查研究,侧重忙碌,用“风尘仆仆”比较恰当。 因此,正确的选项是 A 。做成语辨析题要考虑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易混淆成语的相异点, 一是语境表述的倾向性。 14.(3 分) 【参考答案】 C 【命题立意】 该题重点考查考生判断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C项。A项的错误在于动宾搭配不当。问题出在后半句“大大减少 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句子中的“死亡率”不能与“减少”搭配,正确的说法 应是“大大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B项的错误是句式杂糅。“根据河北省相关部门 的统计显示”是由“根据河北省相关部门的统计”和“河北省相关部门的统计显示两个句式杂 糅而成,正确的修改方法是删除“根据”或者“显示”。D项的错误是语序不当,“以“三个一批 和“三量调整’为特征,以重组和资产注入为措施,”这个并列成分排序不合理,应该“目的 在前,“措施”在后,所以该句要调整语序,把“以提高资产运行效率为目的”放到“以‘三个 批’和三量调整为特征”的前面。对病句的辨析,要在语感的基础上,熟练运用压缩主干法 同时灵活运用特征识别法,比如,并列短语出现时,要考虑可能出现并列不当、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等病因。 (3分)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方面衔接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本题正确选项是B项。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分析题面所给各句的语意以及相 互之间的语意关系。文段首句写傍晚时分,东面的天空暮色升腾,句⑥中的“但”承接首句暮 色苍茫,话锋一转,描写西天夕阳散发的余晖,开启下文对夕阳下稻田的描写,因此接首句 最为恰当。接下来介绍“这一带”沙洲的变迁,“现在”与“本”照应,自然⑤②相连。①④⑥描 写稻田,①④是动景,⑥是静景,而④句中“又平添”照应⑥句中的“显得那样宁静,那样旷 远”,可知对稻田的描写顺序是先静景,再动景:④句中“这时”又照应①句中的“江风吹来 当在①之后,所以这三句的合理排序应为⑥①④。整个语段从东面的暮色写起,着重描写西 天夕阳下洲渚上的稻田。叙描对象依次为沙洲、稻田、秧苗和水面。 16.(6分) 【参考答案】示例:①就实践观点说②人对自然为什么要加工改造呢③它要有人的条 件和物的条件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是与文段内容的推导、呼应相联系的。解答本题, 需要注意文段的语意发展推递关系。该文段细分有三个意思,首先是说艺术的对象是自然, 然后交代人从事劳动生产的原因,最后说艺术产生的两个条件。 先看补写句①,①的前面是“就认识观点说,艺术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是一种意 识形态”,该句后面是个分号,表明前后句存在并列关系,可以考虑句式的整齐对应:再根 据①“对自然的加工改造”劳动生产”等信息提示,可以推导出该语句应该是跟“活动行为”有 关的,综合两方面信息,认识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实践,可以补写语句“就实践观点来说”。再 看补写句②,②紧接在第一层次发问,必定与第一层语意关联,但如果只看这一句是无法得 到准确补写句的,而②的后面有“这个问题也就是.”的信息提示,这决定了补写句②与认 识观点无关,而与实践观点有关,所以“人对自然为什么要加工改造呢”这样的补写才是比较 准确的。最后看补写句③,它不但与前面“创造主体和创造对象”照应,也与后面语句“人的 条件”物的条件形成总分关系;后句是分说的内容,③句应该是一个总括句,这样,“它要 有人的条件和物的条件”既呼应前一句,又与后文内容内容相照应,是比较准确的。 该段三个补写句分布在三层意思里面。从表面上来看,给这段文字讨论的文艺话题不一定是 每个同学都熟悉的,但实际上只要综观全文,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和层次,依据上下文 的相关信息提示,准确地进行补写并不困难。唯一的障碍是补写句①,涉及了两个哲学术语 认识与实践 17.(6分) 【参考答案】示例:该标志主体部分是由灯笼、图章和汉字“春”组成。汉字“春”点明春节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 C 项。A 项的错误在于动宾搭配不当。问题出在后半句“大大减少 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句子中的“死亡率”不能与“减少”搭配,正确的说法 应是“大大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B 项的错误是句式杂糅。“根据河北省相关部门 的统计显示”是由“根据河北省相关部门的统计”和“河北省相关部门的统计显示”两个句式杂 糅而成,正确的修改方法是删除“根据”或者“显示”。D 项的错误是语序不当,“以‘三个一批’ 和‘三量调整’为特征,以重组和资产注入为措施,”这个并列成分排序不合理,应该“目的” 在前,“措施”在后,所以该句要调整语序,把“以提高资产运行效率为目的”放到“以‘三个一 批’和‘三量调整’为特征”的前面。对病句的辨析,要在语感的基础上,熟练运用压缩主干法, 同时灵活运用特征识别法,比如,并列短语出现时,要考虑可能出现并列不当、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等病因。 15.(3 分)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方面衔接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试题分析】本题正确选项是 B 项。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分析题面所给各句的语意以及相 互之间的语意关系。文段首句写傍晚时分,东面的天空暮色升腾,句⑥中的“但”承接首句暮 色苍茫,话锋一转,描写西天夕阳散发的余晖,开启下文对夕阳下稻田的描写,因此接首句 最为恰当。接下来介绍“这一带”沙洲的变迁,“现在”与“本”照应,自然⑤②相连。①④⑥描 写稻田,①④是动景,⑥是静景,而④句中“又平添”照应⑥句中的“显得那样宁静,那样旷 远”,可知对稻田的描写顺序是先静景,再动景;④句中“这时”又照应①句中的“江风吹来”, 当在①之后,所以这三句的合理排序应为⑥①④。整个语段从东面的暮色写起,着重描写西 天夕阳下洲渚上的稻田。叙描对象依次为沙洲、稻田、秧苗和水面。 16.(6 分) 【参考答案】示例:①就实践观点说 ②人对自然为什么要加工改造呢 ③它要有人的条 件和物的条件 【命题立意】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是与文段内容的推导、呼应相联系的。解答本题, 需要注意文段的语意发展推递关系。该文段细分有三个意思,首先是说艺术的对象是自然, 然后交代人从事劳动生产的原因,最后说艺术产生的两个条件。 先看补写句①,①的前面是“就认识观点说,艺术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是一种意 识形态”,该句后面是个分号,表明前后句存在并列关系,可以考虑句式的整齐对应;再根 据①“对自然的加工改造”“劳动生产”等信息提示,可以推导出该语句应该是跟“活动行为”有 关的,综合两方面信息,认识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实践,可以补写语句“就实践观点来说”。再 看补写句②,②紧接在第一层次发问,必定与第一层语意关联,但如果只看这一句是无法得 到准确补写句的,而②的后面有“这个问题也就是……”的信息提示,这决定了补写句②与认 识观点无关,而与实践观点有关,所以“人对自然为什么要加工改造呢”这样的补写才是比较 准确的。最后看补写句③,它不但与前面“创造主体和创造对象”照应,也与后面语句“人的 条件”“物的条件”形成总分关系;后句是分说的内容,③句应该是一个总括句,这样,“它要 有人的条件和物的条件”既呼应前一句,又与后文内容内容相照应,是比较准确的。 该段三个补写句分布在三层意思里面。从表面上来看,给这段文字讨论的文艺话题不一定是 每个同学都熟悉的,但实际上只要综观全文,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和层次,依据上下文 的相关信息提示,准确地进行补写并不困难。唯一的障碍是补写句①,涉及了两个哲学术语 ——认识与实践。 17.(6 分) 【参考答案】示例:该标志主体部分是由灯笼、图章和汉字“春”组成。汉字“春”点明春节
蕴含中国墨迹风格韵味的灯笼、图章,象征着舂节是中国传统佳节,寓意吉祥、喜庆,祝愿 新春生活红火美好。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査考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图文转写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简明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简明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题用图文转写的方式来进行考核。答好这样的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读懂所给图形的构 图特点,二是将图形所蕴含信息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第一步是看图。这是一个可大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图,上面部分是主体部分,是一个圆形灯 笼,圆形灯笼里面有一个汉字“春”和一枚图章。下面部分是两行文字。分别是“春节”的汉语 拼音和汉字“春节” 第二步是结合题干用文字简明表达。题干只要求写该标志的主体部分。在写构图要素时,可 简明写出“该标志是由灯笼、图章和汉字“春”组成”;在写该标志寓意时,应注意到灯笼和图 章这两个中国元素所折射的传统文化,而生活中的灯笼都是火红的,再结合汉字“春”,寓意 就不难理解了;在此基础上再简化、明确一下,可以写成由具体到抽象、由局部到整体的文 字表达:“汉字“春”点明春节,蕴含中国墨迹风格韵味的灯笼、图章,象征着春节是中国传 统佳节,寓意吉祥、喜庆,祝愿新春生活红火美好。” 做图文转换题,理解层面与表达层面的东西是有差异的,所以文字叙述中在理解准确的前提 下要避免遗漏信息,还要注意语句表达的准确以及表达的连贯性,如关于寓意的表达,一般 采用分总式,就是先分说各构图要素的寓意,再总说构图的总体寓意 六.写作60分) 18.(60分) 【参考答案】示例(略)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和F级 【试题分析】该题沿袭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的作文命题思路,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题 型,具有在选材上贴近学生生活,在理解上降低难度,在立意上注重多维度等特点。提供材 料是关于家庭教育的,材料的基本信息是“小华对父亲的饭桌教育苦恼不已”。 该材料不足百字,只概括了事情的基本情况,本试题命制要求中特别增加了“如果小华向你 倾诉,你怎么看?请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这句话,增加 了包含着具体问题的任务型指令,其目的在于引导考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理解和判断。像 本题中“你怎么看”这一具体问题、“体现你的态度和看法”这些任务,都是需要考生在作文过 程中予以解答、完成的。这样的作文试题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具体情境,有着真实的写作任 务,更有力地规避套作,也一定程度上解决考场作文“假、大、空”等问题 材料主体内容涉及的范围看似不大,但对这一事件可能产生的影响却有预设:第一,在材料 的表述上,“经常出差”、“利用一切机会”甚至.也不放过”等信息,既证明事出有因,又 唤起考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有助于学生理解。第二,在立意的引导上,材料提供了小华的 反应“苦恼不已”,目的在于使考生对这一事件尽快聚焦,进而产生思考和对话的需求感。 具体到写作,可讨论的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从家长(小华父亲)的角度和从孩子(小华) 的角度。先说第一个角度。父亲教育孩子,天经地义,此事之所以需要讨论,一是小华父亲 “经常出差”,二是教育小华“利用一切机会”,甚至进行“饭桌教育”。赞成的理由可能在:第 父亲工作繁忙,利用有限的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是职责所在,其情可悯:第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育是根据需要,而不是根据时间和场合;第三,父亲利用一切机会 教育孩子正是关爱孩子的表现,爱之深,才叮咛之切。第四,餐桌可以成为教育孩子的平台, 比如让孩子主动吃饭并享受过程,遵守就餐礼仪,学会在餐前餐后布置与收拾餐桌、接待客 人等。反对的理由可能在:第一,父亲经常出差固然是工作性质,但为了孩子的成长,可以 稍微灵活,减少出差的机会,多留点时间陪孩子;第二,教育孩子一定要注意场合,选择合
蕴含中国墨迹风格韵味的灯笼、图章,象征着春节是中国传统佳节,寓意吉祥、喜庆,祝愿 新春生活红火美好。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图文转写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试题分析】简明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简明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题用图文转写的方式来进行考核。答好这样的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读懂所给图形的构 图特点,二是将图形所蕴含信息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第一步是看图。这是一个可大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图,上面部分是主体部分,是一个圆形灯 笼,圆形灯笼里面有一个汉字“春”和一枚图章。下面部分是两行文字。分别是“春节”的汉语 拼音和汉字“春节”。 第二步是结合题干用文字简明表达。题干只要求写该标志的主体部分。在写构图要素时,可 简明写出“该标志是由灯笼、图章和汉字“春”组成”;在写该标志寓意时,应注意到灯笼和图 章这两个中国元素所折射的传统文化,而生活中的灯笼都是火红的,再结合汉字“春”,寓意 就不难理解了;在此基础上再简化、明确一下,可以写成由具体到抽象、由局部到整体的文 字表达:“汉字“春”点明春节,蕴含中国墨迹风格韵味的灯笼、图章,象征着春节是中国传 统佳节,寓意吉祥、喜庆,祝愿新春生活红火美好。” 做图文转换题,理解层面与表达层面的东西是有差异的,所以文字叙述中在理解准确的前提 下要避免遗漏信息,还要注意语句表达的准确以及表达的连贯性,如关于寓意的表达,一般 采用分总式,就是先分说各构图要素的寓意,再总说构图的总体寓意。 六.写作 60 分) 18.(60 分) 【参考答案】示例(略)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和 F 级。 【试题分析】该题沿袭 2015 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的作文命题思路,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题 型,具有在选材上贴近学生生活,在理解上降低难度,在立意上注重多维度等特点。提供材 料是关于家庭教育的,材料的基本信息是“小华对父亲的饭桌教育苦恼不已”。 该材料不足百字,只概括了事情的基本情况,本试题命制要求中特别增加了“如果小华向你 倾诉,你怎么看?请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这句话,增加 了包含着具体问题的任务型指令,其目的在于引导考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理解和判断。像 本题中“你怎么看”这一具体问题、“体现你的态度和看法”这些任务,都是需要考生在作文过 程中予以解答、完成的。这样的作文试题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具体情境,有着真实的写作任 务,更有力地规避套作,也一定程度上解决考场作文“假、大、空”等问题。 材料主体内容涉及的范围看似不大,但对这一事件可能产生的影响却有预设:第一,在材料 的表述上,“经常出差”、“利用一切机会”“甚至……也不放过”等信息,既证明事出有因,又 唤起考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有助于学生理解。第二,在立意的引导上,材料提供了小华的 反应“苦恼不已”,目的在于使考生对这一事件尽快聚焦,进而产生思考和对话的需求感。 具体到写作,可讨论的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从家长(小华父亲)的角度和从孩子(小华) 的角度。先说第一个角度。父亲教育孩子,天经地义,此事之所以需要讨论,一是小华父亲 “经常出差”,二是教育小华“利用一切机会”,甚至进行“饭桌教育”。赞成的理由可能在:第 一,父亲工作繁忙,利用有限的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是职责所在,其情可悯;第二,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育是根据需要,而不是根据时间和场合;第三,父亲利用一切机会 教育孩子正是关爱孩子的表现,爱之深,才叮咛之切。第四,餐桌可以成为教育孩子的平台, 比如让孩子主动吃饭并享受过程,遵守就餐礼仪,学会在餐前餐后布置与收拾餐桌、接待客 人等。反对的理由可能在:第一,父亲经常出差固然是工作性质,但为了孩子的成长,可以 稍微灵活,减少出差的机会,多留点时间陪孩子;第二,教育孩子一定要注意场合,选择合
适的时机,急功近利的教育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大,情绪低落,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第 三,家长要注意言谈的内容,不能一味地说教,更不能一味地指责,而是要多真诚地去了解 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感受,去体会孩子的苦与乐:第四,家长要转变角色,不能总是以“教育 者”自居,而要做一个倾听者,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家长的关心;第五,言传的教育方式固 然重要,但是父母“身教”的教育作用更明显;第六,尊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只有以尊重 孩子为前提的,才能够真正让孩子心服口服地接受 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理解小华的感受,呼吁家长要改变家庭教 育的方式方法,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第二,希望小华端正心态,设身处地,理性看待家长的 教育,多体谅家长的苦衷;第三,加强自律,做一个积极进取、懂事明理、让家长放心的孩 子;第四,孩子可以坦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规劝家长改变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也可以综合双方选择角度,家长和孩子要互相理解,多沟通,营造一种共同努力、温馨协作 的和谐气氛 总之,考生可以选择上述角度的任何一个,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并在立足于 材料的基础上恰当地联系到当代社会生活,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那么,都将能在立意 上达成重要角度乃至核心角度
适的时机,急功近利的教育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大,情绪低落,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第 三,家长要注意言谈的内容,不能一味地说教,更不能一味地指责,而是要多真诚地去了解 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感受,去体会孩子的苦与乐;第四,家长要转变角色,不能总是以“教育 者”自居,而要做一个倾听者,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家长的关心;第五,言传的教育方式固 然重要,但是父母 “身教”的教育作用更明显;第六,尊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只有以尊重 孩子为前提的,才能够真正让孩子心服口服地接受。 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理解小华的感受,呼吁家长要改变家庭教 育的方式方法,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第二,希望小华端正心态,设身处地,理性看待家长的 教育,多体谅家长的苦衷;第三,加强自律,做一个积极进取、懂事明理、让家长放心的孩 子;第四,孩子可以坦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规劝家长改变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也可以综合双方选择角度,家长和孩子要互相理解,多沟通,营造一种共同努力、温馨协作 的和谐气氛。 总之,考生可以选择上述角度的任何一个,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并在立足于 材料的基础上恰当地联系到当代社会生活,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那么,都将能在立意 上达成重要角度乃至核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