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性状连锁遗传的表现 第节,连锁遗传的解释和验证 °第三节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第四节交换值及其测定 第五节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第六节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第四章 连锁遗传规律 • 第一节 性状连锁遗传的表现 • 第二节 连锁遗传的解释和验证 • 第三节 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 第四节 交换值及其测定 • 第五节 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 第六节 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性状连锁遗传现象的发现 实验 P←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 PPLL ppl1 F 紫花、长花粉粒 PpLI 紫、长紫、圆红、长红、圆总数 ppL PpI 实际个体数483139039313386952 按9:3:3:1推 算的理论数391051303.51303.5434.56952
一 性状连锁遗传现象的发现 实验一 P 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 PPLL ↓ ppll F1 紫花、长花粉粒 PpLl ↓ F2 紫、长 紫、圆 红、长 红、圆 总数 P_L_ P_ll ppL_ ppll 实际个体数 4831 390 393 1338 6952 按9:3:3:1推 算的理论数3910.5 1303.5 1303.5 434.5 6952 第一节 性状连锁遗传的表现
实验二 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 PPll pp OLL 紫花、长花粉粒 PpLl ↓∞ F2紫、长紫,圆。红、长红、圆总数 P PpL- ppl 实际个体数226959 419 按93:31推算 的理论数2587857853249
实验二 P 紫花、圆花粉粒× 红花、长花粉粒 PPll ↓ ppLL F1 紫花、长花粉粒 PpLl ↓ F2 紫、长 紫、圆 红、长 红、圆 总数 P_L_ P_ll ppL_ ppll 实际个体数 226 95 97 1 419 按9:3:3:1推算 的理论数 235.8 78.5 78.5 26.2 419
二连锁遗传的定义 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中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 倾向,称为连锁遗传。 相引相和相斥相 O相引相:甲乙二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甲乙两个隐性性 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相引相。 O相斥相:甲显性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乙显和甲隐连 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
二 连锁遗传的定义 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F2中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 倾向,称为连锁遗传。 相引相和相斥相 ○相引相:甲乙二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甲乙两个隐性性 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相引相。 ○相斥相:甲显性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乙显和甲隐连 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
描述 亲本花色」花粉粒形状 两个显性性状连在一起遗传 P1紫花显)长花粉粒(显) 相引相 两个隐性性状连在一起遗传 P2红花(隐圆花粉粒(隐) 个显性性状与另一个隐性性状一P紫花(显圆花粉粒隐 相斥相 个隐性状与另一个显性性状P花隐怅花粉粒(副
描述 亲本 花色 花粉粒形状 两个显性性状连在一起遗传 P1 紫花(显)长花粉粒(显) 两个隐性性状连在一起遗传 P2 红花(隐)圆花粉粒(隐) 一个显性性状与另一个隐性性状 P1 紫花(显) 圆花粉粒(隐) 一个隐性性状与另一个显性性状 P2 红花(隐) 长花粉粒(显) 相引相 相斥相 描述 亲本 花色 花粉粒形状 两个显性性状连在一起遗传 P1 紫花(显)长花粉粒(显) 两个隐性性状连在一起遗传 P2 红花(隐)圆花粉粒(隐) 一个显性性状与另一个隐性性状 P1 紫花(显) 圆花粉粒(隐) 一个隐性性状与另一个显性性状 P2 红花(隐) 长花粉粒(显) 相引相 相斥相
第二节连锁遗传的解释和验证
第二节 连锁遗传的解释和验证 一、性状分解单独分析 二、测交计算配子的百分数 三、 连锁遗传现象的解释
每对相对性状是香符合分离规律 性状。2表现型。F2个体数12分离比例 花色 紫花显)4831+390=522 3:1 红花(隐 1338+393=1731 相引相 花粉粒长花粉粒(显)4831+393=524 形状圆花粉拉(隐)A1393909728 3:1 紫花(显 226+95=321 花色 3:1 红花(隐) 97+1=98 相斥相 花粉粒上长花粉粒(】269733 形状圆花粉粒(隐)95+196 3
每对相对性状是否符合分离规律? 性状 F2表现型 F2个体数 F2分离比例 紫花(显) 4831+390=5221 红花(隐) 1338+393=1731 长花粉粒(显) 4831+393=5224 圆花粉粒(隐) 1338+390=1728 紫花(显) 226+95=321 红花(隐) 97+1=98 长花粉粒(显) 226+97=323 圆花粉粒(隐) 95+1=96 3:1 3:1 3:1 3:1 花色 花粉粒 形状 相引相 相斥相 花色 花粉粒 形状
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 测交法:测定杂种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赫钦森(C. B. Hutchinson, 1922)玉米测交试验 籽粒颜色: 有色(C)、无色(c) 籽粒饱满程度:饱满(Sh)、凹陷(sh) 试验结果分析: F1产生的四种类型配子比例不等于1:1:1:1; 亲本型配子比例高于50%,重组型配子比例低于50%; 亲本型配子数基本相等,重组型配子数也基本相等
第一个试验 紫花红花=(2697(7+1)=321:98 长花粉圆花粉=226+97(95+1)32396≈3 说明两个单位性状的综合分离不符合独立分配规律,但 海个单位性状而言,仍是受分离规律支配
一、性状分解单独分析 第一个试验: 紫花:红花=(4831+390):(1338+393)=5221:17313:1 长花粉:圆=(4831+393):(1338+390)=5224:17283:1 第二个试验: 紫花:红花=(226+97):(97+1)=321:983:1 长花粉:圆花粉=(226+97):(95+1)=323:963:1 说明两个单位性状的综合分离不符合独立分配规律,但 每个单位性状而言,仍是受分离规律支配
独立分配遗传的前提 独立分配遗传的前提是F个体形成的不同配子比例相同 对于对性状而言,F产生四种配子,比例为1:11
二 测交计算配子的百分数 独立分配遗传的前提 独立分配遗传的前提是F1个体形成的不同配子比例相同。 对于2对性状而言,F1产生四种配子,比例为1:1:1:1。 如果不是这样,F2就不可能获得原来的理论比例。由此可 以推论,在连锁遗传中,F1形成多种的配子不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