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电子讲义)06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6,文件大小:3.37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六章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本章讨论的问题 1什么是反馈?什么是直流反馈和交流反馈?什么是正反馈和负反馈?为什么要引入反 馈?2如何判断电路中有无引入反馈?引入的是直流反馈还是交流反馈?是正反馈还 是负反馈?3交流负反馈有哪四种组态?如何判断?4交流负反馈放大电路的一般表达式 是什么?5放大电路中引入不同组态的负反馈后,将对性能分别产生什么样的影响?6什 么是深度负反馈?在深度负反馈下,如何估算反馈系数和放大倍数?7为什么放大电路以 三级为最常见? 8负反馈愈深愈好吗?什么是自激振荡?什么样的负反馈容易产生自激振荡?如何消除 自激振荡? 6.1反馈的基本概念及判断方法 6.1.1反馈的基本概念 在放大电路中,信号的传输是从输入端到输出端,这个方向称为正向传输。反馈就是将 输出信号取出一部分或全部送回到放大电路的输入回路,与原输入信号相加或相减后再作用 到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反馈信号的传输是反向传输。所以,放大电路无反馈也称开环,放大 电路有反馈也称闭环。反馈的示意图见图 图中X是输入信号,X是反馈信号,X称为净输 入信号。所以有 放大电路→x 一正向传输 X=X-X 反馈网络 6.1.2反馈的判断 、有无反馈的判断 负反馈,加入反馈后,净输入信号料<,输出幅度下降。 正反馈,加入反馈后,净输入信号闻,输出幅度增加 二、反馈极性的判断 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判断法之一:瞬时极性法 在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假设一个输入信号的电压极性,可用“+”、“-”或“ “↓”表示。按信号传输方向依次判断相关点的瞬时极性,直至判断出反馈信号的瞬时电压 极性。如果反馈信号的瞬时极性使净输入减小,则为负反馈:反之为正反馈。 直流反馈与交流反馈的判断

本章讨论的问题: 1.什么是反馈?什么是直流反馈和交流反馈?什么是正 反馈和负反馈?为什么要引入反 馈?2.如何判断电路中有无引入反馈?引入的是直流反馈还 是交流反馈?是正反馈还 是负反馈?3.交流负反馈有哪四种组态?如何判断?4.交流负反馈放大电路的一般表达式 是什么?5.放大电路中引入不同组态的负反馈后,将对性能分别 产生什么样的影响?6.什 么是深度负反馈?在深度负反馈下,如何估算反馈 系数和放大倍数?7.为什么放大电路以 三级为最常见? 8.负反馈愈深愈好吗?什么是自激振荡?什么样的负 反馈容易产生自激振荡?如何消除 自激振荡? 6.1 反馈的基本概念及判断方法 6.1.1 反馈的基本概念 在放大电路中,信号的传输是从输入端到输出端,这个方向称为正向传输。反馈就是将 输出信号取出一部分或全部送回到放大电路的输入回路,与原输入信号相加或相减后再作用 到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反馈信号的传输是反向传输。所以,放大电路无反馈也称开环,放大 电路有反馈也称闭环。反馈的示意图见图。 图中 Xi  是输入信号, Xf  是反馈信号, Xi   称为净输 入信号。所以有 Xi Xi Xf  =  −   6.1.2 反馈的判断 一、有无反馈的判断 负反馈,加入反馈后,净输入信号 Xi   Xi  ,输出幅度增加。 二、反馈极性的判断 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判断法之一:瞬时极性法 在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假设一个输入信号的电压极性,可用“+”、“-”或“↑”、 “↓”表示。按信号传输方向依次判断相关点的瞬时极性,直至判断出反馈信号的瞬时电压 极性。如果反馈信号的瞬时极性使净输入减小,则为负反馈;反之为正反馈。 三、直流反馈与交流反馈的判断 反馈概念方框图

反馈信号只有交流成分时为交流反馈,反馈信号只有直流成分时为直流反馈,既有交 流成分又有直流成分时为交直流反馈。 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判断法之二: 正反馈可使输出幅度増加,负反馈则使输岀幅度减小。在明确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后 正反馈和负反馈可用下列规则来判断:反馈信号和输入信号加于输入回路一点时,瞬时极性 相同的为正反馈,瞬时极性相反的是负反馈:反馈信号和输入信号加于输入回路两点时,瞬 时极性相同的为负反馈,瞬时极性相反的是正反馈。对三极管来说这两点是基极和发射极, 对运算放大器来说是同相输入端和反相输入端。 (动画9-1)(动画92) 6.2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四种基本组态 6.2.1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要点 一、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 电压反馈,反馈信号的大小与输出电压成比例的反馈称为电压反馈 电流反馈,反馈信号的大小与输出申流成比例的反馈称为申流反馈。 电压反馈与电流反馈的判断 将输出电压‘短路’,若反馈回来的反馈信号为零,则为电压反馈:若反馈信号仍然存 在,则为电流反馈。 二、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 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加在放大电路输入回路的同一个电极,则为并联反馈,此时反馈信 号与输入信号是电流相加减的关系:反之,加在放大电路输入回路的两个电极,则为串联反 馈,此时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是电压相加减的关系。 对于三极管来说,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同时加在输入三极管的基极或发射极,则为并联 反馈:一个加在基极,另一个加在发射极则为串联反馈。 对于运算放大器来说,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同时加在同相输入端或反相输入端,则为并 联反馈:一个加在同相输入端,另一个加在反相输入端则为串联反馈。 例题1:试判断图所示电路的反馈组态 解:根据瞬时极性法,见图中的红色“+”、“-”号,可知经电阻R1加在基极B1上的是直 流并联负反馈。因反馈信号与输岀电流成比例,故为电流反馈。结论是直流电流并联负反馈。 经R1加在E上的是交流负反馈。反馈信号和输入信号加在三极管两个输入电极,故为 串联反馈。结论:交流电压串联负反馈

反馈信号只有交流成分时为交流反馈,反馈信号只有直流成分时为直流反馈,既有交 流成分又有直流成分时为交直流反馈。 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判断法之二: 正反馈可使输出幅度增加,负反馈则使输出幅度减小。在明确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后, 正反馈和负反馈可用下列规则来判断:反馈信号和输入信号加于输入回路一点时,瞬时极性 相同的为正反馈,瞬时极性相反的是负反馈;反馈信号和输入信号加于输入回路两点时,瞬 时极性相同的为负反馈,瞬时极性相反的是正反馈。对三极管来说这两点是基极和发射极, 对运算放大器来说是同相输入端和反相输入端。 (动画 9-1)(动画 9-2) 6.2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四种基本组态 6.2.1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要点 一、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 电压反馈,反馈信号的大小与输出电压成比例的反馈称为电压反馈; 电流反馈,反馈信号的大小与输出电流成比例的反馈称为电流反馈。 电压反馈与电流反馈的判断: 将输出电压‘短路’,若反馈回来的反馈信号为零,则为电压反馈;若反馈信号仍然存 在,则为电流反馈。 二、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 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加在放大电路输入回路的同一个电极,则为并联反馈,此时反馈信 号与输入信号是电流相加减的关系;反之,加在放大电路输入回路的两个电极,则为串联反 馈,此时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是电压相加减的关系。 对于三极管来说,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同时加在输入三极管的基极或发射极,则为并联 反馈;一个加在基极,另一个加在发射极则为串联反馈。 对于运算放大器来说,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同时加在同相输入端或反相输入端,则为并 联反馈;一个加在同相输入端,另一个加在反相输入端则为串联反馈。 例题 1:试判断图所示电路的反馈组态。 解: 根据瞬时极性法,见图中的红色“+”、“-” 号,可知经电阻 R1 加在基极 B1 上的是直 流并联负反馈。因反馈信号与输出电流成比例,故为电流反馈。结论是直流电流并联负反馈。 经Rf 加在E1上的是交流负反馈。反馈信号和输入信号加在三极管两个输入电极,故为 串联反馈。结论:交流电压串联负反馈

Rc? 例题09.1图 例题09.2试判断图0903所示电路的反馈组态。 解:根据瞬时极性法,见图中的红色“+” 号,可知是负反馈。因反馈信号和 输入信号加在运放两个输入端,故为串联反馈。因反馈信号与输出电压成比例,故为电压反 结论:交、直流串联电压负反馈 6.2.2四种负反馈组态 负反馈的类型有四种,即电压串联负反馈、电压并联负反馈、电流串联负反馈和电流并联负 反馈。在此要分析反馈的属性、求放大倍数等动态参数 电压串联负反馈 Re C T2 Roal IRL R1 ① (a)分立元件放大电路 (b)集成运放放大电路 图09.05电压串联负反馈 (1)判断方法 对图09.05(a)所示电路,根据瞬时极性法判断,经R加在发射极E1上的反馈电压为+, 与输入电压极性相同,且加在输入回路的两点,故为串联负反馈。反馈信号与输出电压成比 例,是电压反馈。后级对前级的这一反馈是交流反馈,同时R1上还有第一级本身的负反馈 这将在下面分析 对图(b),因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加在运放的两个输入端,故为串联反馈,根据瞬时极 性判断是负反馈,且为电压负反馈。结论是交直流串联电压负反馈

例题 09.1 图 例题 09.2:试判断图 09.03 所示电路的反馈组态。 解: 根据瞬时极性法,见图中的红色“+”、“-” 号,可知是负反馈。因反馈信号和 输入信号加在运放两个输入端,故为串联反馈。因反馈信号与输出电压成比例,故为电压反 馈。 结论:交、直流串联电压负反馈 6.2.2 四种负反馈组态 负反馈的类型有四种,即电压串联负反馈、电压并联负反馈、电流串联负反馈和电流并联负 反馈。在此要分析反馈的属性、求放大倍数等动态参数。 一、 电压串联负反馈 (a)分立元件放大电路 (b)集成运放放大电路 图 09.05 电压串联负反馈 (1) 判断方法 对图 09.05(a)所示电路,根据瞬时极性法判断,经 Rf加在发射极 E1 上的反馈电压为‘+’, 与输入电压极性相同,且加在输入回路的两点,故为串联负反馈。反馈信号与输出电压成比 例,是电压反馈。后级对前级的这一反馈是交流反馈,同时 Re1 上还有第一级本身的负反馈, 这将在下面分析。 对图(b),因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加在运放的两个输入端,故为串联反馈,根据瞬时极 性判断是负反馈,且为电压负反馈。结论是交直流串联电压负反馈

(2)闭环放大倍数 对于串联电压负反馈,在输入端是输入电压和反馈电压相减,所以 X X v 1+A F 反馈系数Fn=X=,对于图0905a Re R o R+R 对于图09.05(b) R1 R R+r R1 二、电压并联负反馈 电压并联负反馈的电路如图0906所示。因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在一点相加,为并联反 馈。根据瞬时极性法判断,为负反馈,且为电压负反馈。因为并联反馈,在输入端采用电流 相加减。即。 A 图0906电压并联负反馈 A.=V/具有电阻的量纲 Anr=V。/具有电阻的量纲 Fn=l/V。具有电导的量纲 arif 1+AF Am称为互阻增益,F称为互导反馈系数,AF相乘无量纲 对于深度负反馈,互阻增益为 Avif≈ 1 h==/R F 而电压增益为

(2) 闭环放大倍数 对于串联电压负反馈,在输入端是输入电压和反馈电压相减,所以 = = = i o i o f V V X X Avv      vv vv vv A F A    1+ 反馈系数 F X X V V vv . . . . . = = f o f o ,对于图 09.05(a) 1 f f f e1 e1 . , 1 e vv vv R R A R R R F = + +   , 对于图 09.05(b) 1 f f f 1 1 . , 1 R R A R R R F vv vv = + +   二、电压并联负反馈 电压并联负反馈的电路如图 09.06 所示。因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在一点相加,为并联反 馈。根据瞬时极性法判断,为负反馈,且为电压负反馈。因为并联反馈,在输入端采用电流 相加减。即。 图 09.06 电压并联负反馈 i f i I = I + I    vi o i A = V I    / 具有电阻的量纲 vi o i A V I    / f = 具有电阻的量纲 f o F  iv = I  /V  具有电导的量纲 = = . i . o f . I V Avi . . . 1 vi iv vi A F A + f . Avi 称为互阻增益, Fiv  称为互导反馈系数, AviFiv   相乘无量纲。 对于深度负反馈,互阻增益为 f  . Avi . 1 Fiv o f o / f 1 V R V R Fiv = − − =    而电压增益为

R Vi IR R RFr R 三、电流串联负反馈 电流串联负反馈电路如图09.07所示。图09.07(a)是基本放大电路将Cc去掉而构成, 图0907(b)是由集成运放构成 对图0907(a),反馈电压从Rε上取出,根据瞬时极性和反馈电压接入方式,可判断为 串联负反馈。因输出电压短路,反馈电压仍然存在,故为串联电流负反馈 Rcll Rb v: Rb2l 图0907电流串联负反馈 对图09.07(b)的电路,求其互导增益 A F 。R R F 于是Aw≈/R,这里忽略了R的分流作用。电压增益为 A RL=Af RL 四、电流并联负反馈 电流并联负反馈的电路如图09.08(a)、(b)所示。对于图(a)电路,反馈节点与输入点相同, 所以是电流并联负反馈。对于图(b)电路,也为电流并联负反馈 Rc A+ lo Re

1 f 1 1 f i 1 o i o f 1 R R R R F A I R V V V A iv vi vv = = =  = −        三、 电流串联负反馈 电流串联负反馈电路如图 09.07 所示。图 09.07 (a)是基本放大电路将 Ce去掉而构成, 图 09.07 (b)是由集成运放构成。 对图 09.07 (a),反馈电压从 Re上取出,根据瞬时极性和反馈电压接入方式,可判断为 串联负反馈。因输出电压短路,反馈电压仍然存在,故为串联电流负反馈。 (a) (b) 图 09.07 电流串联负反馈 对图 09.07(b)的电路,求其互导增益 f  . Aiv . 1 Fvi R I I R Fvi = = o o .   于是 A . ivf  1/R ,这里忽略了 Rf的分流作用。电压增益为 R R R A R V I V V A iv vv L L . L f . i . o . i . o f . = = =  四、电流并联负反馈 电流并联负反馈的电路如图 09.08(a)、(b)所示。对于图(a)电路,反馈节点与输入点相同, 所以是电流并联负反馈。对于图(b)电路,也为电流并联负反馈

(a) 图0908并联电流负反馈 电流反馈系数是Fn=I;/。,以图0908(b)为例 ;Rt+(l+l)R2≈0 R+r 电流放大倍数 R AHe R2 显然,电流放大倍数基本上只与外电路的参数有关,与运放内部参数无关。电压放大倍 数为 R RL Am=-(1+ Rr、R R R2 R, 例题09.4:回答下列问题 ①求图0909在静态时运放的共模输入电压 ②若要实现串联电压反馈,R应接向何处? ③要实现串联电压负反馈,运放的输入端极性如何确定? ④求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后的闭环电压放大倍数 IR+cc(+15v) R RI 2okQu A k(+ ,3ko -O-VEE (15V) 图0909例题094图 解:①静态时运放的共模输入电压,即静态时T1和T2的集电极电位 IcI= Ic2= Ic3/2

(a) (b) 图 09.08 并联电流负反馈 电流反馈系数是 f o I /I F  =   ii ,以图 09.08(b)为例 2 f 2 o f o 2 f 2 f f f f o 2 = ( ) 0 R R R I I F I R R R I I R I I R ii + = −  + − = + +          电流放大倍数 (1 ) 1 2 f f R R F A ii ii  = − +   显然,电流放大倍数基本上只与外电路的参数有关,与运放内部参数无关。电压放大倍 数为 1 L 2 f 1 L f i 1 o L i o f = (1 ) R R R R R R A I R I R V V Avv = = ii = − +       例题 09.4:回答下列问题。 ① 求图09.09在静态时运放的共模输入电压; ② 若要实现串联电压反馈, Rf 应接向何处? ③ 要实现串联电压负反馈, 运放的输入端极性如何确定? ④ 求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后的闭环电压放大倍数。 图 09.09 例题 09.4 图 解:① 静态时运放的共模输入电压,即静态时 T1 和 T2 的集电极电位。 IC1 = IC2 = IC3 /2

15+15 6V=6V R1+R2 R2 24+6 B3=Vg2+VE=(6-15)V=-9V Vs3=VB3-BE3=(-9-0.7V=-9.7V 9.7+15 I mA R 5.3 l =0.5mA c2=Vcc-IcIRdI=5V ②可以把差动放大电路看成运放A的输入级。输入信号加在T的基极,要实现串 联反馈,反馈信号必然要加在B2。所以要实现串联电压反馈,R应接向B2。 ③既然是串联反馈,反馈和输入信号接到差放的两个输入端。要实现负反馈,必为 同极性信号。差放输入端的瞬时极性,见图中红色标号。根据串联反馈的要求,可确定B2 的极性,见图中绿色标号,由此可确定运放的输入端极性。 ④求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后的闭环电压增益,可把差放和运放合为一个整体看待 为了保证获得运放绿色标号的极性,B1相当同相输入端,B2相当反向输入端。为此该电路 相当同相输入比例运算电路。所以电压增益为 R 6.2.3反馈组态的判断 6.3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方框图及一般表达式 6.3.1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方框图 6.3.2四种组态电路的方框图 6.3.3负反馈放大电路的一般表达式 放大电路的开环放大倍数 X 反馈网络的反馈系数 放大电路的闭环放大倍数 A X X 以上几个量都采用了复数表示,因为要考虑实际电路的相移。由于

( 9 0.7 )V 9.7 V (6 15) V 9 V 6 V 6 V 24 6 15 15 E3 B3 BE3 B3 R2 EE 2 1 2 CC EE R2 = − = − − = − = + = − = − = + + = + − = V V V V V V R R R V V V 5V 0.5 mA mA 1mA 5.3 9.7 15 C1 C2 CC C1 c1 C1 C2 e3 E3 EE C3 = = − = = = = − + = − = V V V I R I I R V V I ② 可以把差动放大电路看成运放 A 的输入级。输入信号加在 T1 的基极,要实现串 联反馈,反馈信号必然要加在 B2。所以要实现串联电压反馈, Rf应接向 B2。 ③ 既然是串联反馈, 反馈和输入信号接到差放的两个输入端。要实现负反馈,必为 同极性信号。差放输入端的瞬时极性,见图中红色标号。根据串联反馈的要求,可确定 B2 的极性,见图中绿色标号,由此可确定运放的输入端极性。 ④ 求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后的闭环电压增益,可把差放和运放合为一个整体看待。 为了保证获得运放绿色标号的极性,B1 相当同相输入端,B2 相当反向输入端。为此该电路 相当同相输入比例运算电路。所以电压增益为 b2 f f = 1+ R R Avv 6.2.3 反馈组态的判断 6.3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方框图及一般表达式 6.3.1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方框图 6.3.2 四种组态电路的方框图 6.3.3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一般表达式 放大电路的开环放大倍数 i o X X A    = 反馈网络的反馈系数 o f X X F    = 放大电路的闭环放大倍数 i o f X X A    = 以上几个量都采用了复数表示,因为要考虑实际电路的相移。由于

X:=X-X A1=°=AX(X+Xr) 1+AF 式中x=x文 !X: X AF称为环路增益。 、反馈深度 1+AF称为反馈深度 A 1+AF= A 它反映了反馈对放大电路影响的程度。可分为下列三种情况 (1)当|1+AF|>1时,|Ar|A,相当正反馈 (3)当|1+AF=0时,|Ar=∞,相当于输入为零时仍有输出,故称为“自激状态” 二、环路增益|AF 环路增益AF是指放大电路和反馈网络所形成环路的增益, 当AFP>1时称为深度负反馈,与1+AFP>1相当。于是闭环放大倍数 1+AF F 也就是说,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闭环放大倍数近似等于反馈系数的倒数,与有源器件的参 数基本无关。一般反馈网络是无源元件构成的,其稳定性优于有源器件,因此深度负反馈时 的放大倍数比较稳定 在此还要注意的是x1、X和X。可以是电压信号,也可以是电流信号 当它们都是电压信号时,A、A、F无量纲,A和A1是电压放大倍数 2.当它们都是电流信号时,A、A、F无量纲,A和A是电流放大倍数 3.当它们既有电压信号也有电流信号时,A、A1、F有量纲,A和A也有专门 放大倍数称谓

Xi Xi Xf  =  −   A X X A     = = i o f AF A X X X       +   + = 1 /( ) i i f 式中 AF X X X X X X         =  =  o f i o i f , A  F  称为环路增益。 一、反馈深度 . . 1+ AF 称为反馈深度 . . 1+ AF = . f . A A 它反映了反馈对放大电路影响的程度。可分为下列三种情况 (1)当  1+ AF . . >1 时, A . f < A . ,相当负反馈 (2)当  1+ AF . . <1 时, A . f > A . ,相当正反馈 (3)当  1+ AF . . =0 时, A . f = ∞,相当于输入为零时仍有输出,故称为“自激状态” 二、 环路增益 . . AF  环路增益 A F . . 是指放大电路和反馈网络所形成环路的增益, 当 A F . . >>1 时称为深度负反馈,与 1+ AF . . >>1 相当。于是闭环放大倍数 f = . A . . . . 1 1 AF F A  + 也就是说,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闭环放大倍数近似等于反馈系数的倒数,与有源器件的参 数基本无关。一般反馈网络是无源元件构成的,其稳定性优于有源器件,因此深度负反馈时 的放大倍数比较稳定。 在此还要注意的是 Xi  、 X f  和 X o  可以是电压信号,也可以是电流信号。 1.当它们都是电压信号时, A  、 Af  、 F  无量纲, A  和 Af  是电压放大倍数。 2.当它们都是电流信号时, A  、 Af  、 F  无量纲, A  和 Af  是电流放大倍数。 3.当它们既有电压信号也有电流信号时, A  、 Af  、 F  有量纲, A  和 Af  也有专门的 放大倍数称谓

6.5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负反馈是改善放大电路性能的重要技术措施,广泛应用于放大电路和反馈控制系统之 中 6.5.1稳定放大倍数 根据负反馈基本方程,不论何种负反馈,都可使反馈放大倍数下降|1AF倍,只不过不 同的反馈组态AF的量纲不同而已。对电压串联负反馈 X。V。 A F 在负反馈条件下增益的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这里增益应该与反馈组态相对应 dAs(+ AF)dA- AFda dA (1+AF)2 dA A(1+ AF)A 有反馈时,增益的稳定性比无反馈时提高了(1+AF)倍。 6.5.2改变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对输入电阻的影响 负反馈对输入电阻的影响与反馈加入的方式有关,即与串联反馈或并联反馈有关,而与 电压反馈或电流反馈无关。 串联负反馈使输入电阻增加 串联负反馈输入端的电路结构形式如图所示。对电压串联负反馈和电流串联负反馈效果 相同。有反馈时的输入电阻 R==1+r=i+ViAmFn 座 (1+AF)=(1+AF)R 式中R1=Fd 串联负反馈对输入电阻的影响 2、并联负反馈使输入电阻减/小 并联负反馈输入端的电路结构形式如图09.l所示。对电压并联负反馈和电流并联 负反馈效果相同,只要是并联负反馈就可使输入电阻减小。有反馈时的输入电阻 rid

6.5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负反馈是改善放大电路性能的重要技术措施,广泛应用于放大电路和反馈控制系统之 中。 6.5.1 稳定放大倍数 根据负反馈基本方程,不论何种负反馈,都可使反馈放大倍数下降1+AF倍,只不过不 同的反馈组态 AF 的量纲不同而已。对电压串联负反馈, = = = . i . o . i . o f . V V X X Avv . . . 1 vv vv vv A F A + 在负反馈条件下增益的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这里增益应该与反馈组态相对应 A A A AF A AF A AF AF A AF A A d (1 ) d 1 (1 ) d (1 ) (1 ) d d d f f f 2 2  + = + = + +  −  = 有反馈时,增益的稳定性比无反馈时提高了(1+AF)倍。 6.5.2 改变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一、对输入电阻的影响 负反馈对输入电阻的影响与反馈加入的方式有关,即与串联反馈或并联反馈有关,而与 电压反馈或电流反馈无关。 1、 串联负反馈使输入电阻增加 串联负反馈输入端的电路结构形式如图所示。对电压串联负反馈和电流串联负反馈效果 相同。有反馈时的输入电阻 i i i i i i i i f i i if (1 ) (1 A F )R I V A F I V V A F I V V I V R vv vv vv vv vv vv = + = + + = + = = 式中 Ri =rid 。 2、并联负反馈使输入电阻减小 并联负反馈输入端的电路结构形式如图 09.11 所示。对电压并联负反馈和电流并联 负反馈效果相同,只要是并联负反馈就可使输入电阻减小。有反馈时的输入电阻 串联负反馈对输入电阻的影响

Rio V 11;+1 l'+Fr l I' +Fir I: Awi 1+AFir 对输出电阻的影响 1、电压负反馈使输出电阻减小 电压负反馈可以使输出电阻减小,这与电压负反馈可以使输出电压稳定是相一致的。 输出电阻小,带负载能力强,输出电压的降落就小,稳定性就好。图为求输出电阻的等效电 路,将负载电阻开路,在输出端加入一个等效的电压V′,并将输入端接地。于是有 。-AX;V。+A。XrV。+AF" R R R R 式中A1是负载开路时的放大倍数。 ① R 电压负反馈对输出电阻的影响 2、电流负反馈使输岀电阻增加 电流负反馈可以使输出电阻增加,这与电流负反馈可以使输出电流稳定是相一致的。输 出电阻大,负反馈放大电路接近电流源的特性,输出电流的稳定性就好。图09.13为求输出 电阻的等效电路,将负载电阻开路,在输出端加入一个等效的电压V′,并将输入端接地

. o . . i . i . f . i . i . i . i if I F V V I I V I V R + iv  = + = = = iv vi vi iv A F r I F I A V . . 1 id . . i . . i . i + = +  二、对输出电阻的影响 1、电压负反馈使输出电阻减小 电压负反馈可以使输出电阻减小,这与电压负反馈可以使输出电压稳定是相一致的。 输出电阻小,带负载能力强,输出电压的降落就小,稳定性就好。图为求输出电阻的等效电 路,将负载电阻开路,在输出端加入一个等效的电压 Vo   ,并将输入端接地。于是有 o o o o o o o o o o f o o o i o ' - ' ' ' ' ' (1 ) R V A F R V A FV R V A X R V A X I v v v v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F R I V R v     o o o o of 1+ = = 式中 Avo 是负载开路时的放大倍数。 电压负反馈对输出电阻的影响 2、 电流负反馈使输出电阻增加 电流负反馈可以使输出电阻增加,这与电流负反馈可以使输出电流稳定是相一致的。输 出电阻大,负反馈放大电路接近电流源的特性,输出电流的稳定性就好。图 09.13 为求输出 电阻的等效电路,将负载电阻开路,在输出端加入一个等效的电压 Vo   ,并将输入端接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6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