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特邀编委委员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彭祖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书记 穆虹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覃日飞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郭永运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伍先华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罗黎明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冯祖华自治区经济委员会主任 陆炳华自治区公安厅厅长 黃方方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 李良业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 蓝天立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厅长 容小宁自治区文化厅厅长 陈秋华自治区审计厅厅长 高枫自治区卫生厅厅长 张明沛自治区农业厅厅长 车芳仁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 刘君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 于开金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局长 陈鸿起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 梁振林自治区监狱管理局局长 张振东自治区招商促进局局长 高荣胜自治区地震局局长 陈荣贵自治区水产畜牧局局长 黄明初自治区档案局局长 肖建刚自治区旅游局局长 梁雨祥自治区粮食局局长 韦艳兰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自治区物价局局长 王柳德自治区国税局局长 吴殿禄自治区地税局局长 王东明自治区劳动教养管理局局长 阳建国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 龙刚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广西监管局局长 申志伟自治区通信管理局局长
《广西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特邀编委委员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彭祖意 自治区党委政法委书记 穆 虹 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覃日飞 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郭永运 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伍先华 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罗黎明 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冯祖华 自治区经济委员会主任 陆炳华 自治区公安厅厅长 黄方方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 李良业 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 蓝天立 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厅长 容小宁 自治区文化厅厅长 陈秋华 自治区审计厅厅长 高 枫 自治区卫生厅厅长 张明沛 自治区农业厅厅长 车芳仁 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 刘 君 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 于开金 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局长 陈鸿起 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 梁振林 自治区监狱管理局局长 张振东 自治区招商促进局局长 高荣胜 自治区地震局局长 陈荣贵 自治区水产畜牧局局长 黄明初 自治区档案局局长 肖建刚 自治区旅游局局长 梁雨祥 自治区粮食局局长 韦艳兰 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自治区物价局局长 王柳德 自治区国税局局长 吴殿禄 自治区地税局局长 王东明 自治区劳动教养管理局局长 阳建国 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 龙刚家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广西监管局局长 申志伟 自治区通信管理局局长
张继安自治区黄金管理局局长 蒋济雄自治区农垦局局长 秦文凯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局长 赖建安自治区武警总队总队长 赵景海自治区公安边防总队总队长 韦宁贤自治区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局长 吴竹林自治区公安厅刑侦总队总队长 银延辉自治区公安厅禁毒总队总队长 刘松林自治区武警水电第一总队总队长 蓝怀昌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覃彦瑞广西科学院院长 李启瑞广西日报社社长 文衍修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台长 白志中中国银行广西区分行行长 陈万铭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区分行行长 黄明汉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家炳广西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陈永南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 黄健民广西沿海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克民南宁市经委主任 颜石廉南宁市公安局局长 蒋勇临桂县县委书记 蒋志农平果县县委书记 江贵成玉林市玉州区区委书记 张永刚麂寨县县委书记 唐咸历德保县县委书记 韦加和合山市市委书记 黄五同百色市右江区区委书记 骆振严贵港市覃塘区区委书记 肖孟贵港市港南区区委书记 蒋延春灵川县县委书记 韦全钦州市钦南区区委书记 焦耀光柳州市柳南区人民政府区长 姚汉龙柳江县人民政府县长 梁日春三江县人民政府县长 罗绍英隆林县人民政府县长
张继安 自治区黄金管理局局长 蒋济雄 自治区农垦局局长 秦文凯 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局长 赖建安 自治区武警总队总队长 赵景海 自治区公安边防总队总队长 韦宁贤 自治区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局长 吴竹林 自治区公安厅刑侦总队总队长 银延辉 自治区公安厅禁毒总队总队长 刘松林 自治区武警水电第一总队总队长 蓝怀昌 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覃彦瑞 广西科学院院长 李启瑞 广西日报社社长 文衍修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台长 白志中 中国银行广西区分行行长 陈万铭 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区分行行长 黄明汉 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家炳 广西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陈永南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 黄健民 广西沿海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克民 南宁市经委主任 颜石廉 南宁市公安局局长 蒋 勇 临桂县县委书记 蒋志农 平果县县委书记 江贵成 玉林市玉州区区委书记 张永刚 鹿寨县县委书记 唐咸历 德保县县委书记 韦加和 合山市市委书记 黄五同 百色市右江区区委书记 骆振严 贵港市覃塘区区委书记 肖 孟 贵港市港南区区委书记 蒋延春 灵川县县委书记 韦 全 钦州市钦南区区委书记 焦耀光 柳州市柳南区人民政府区长 姚汉龙 柳江县人民政府县长 梁日春 三江县人民政府县长 罗绍英 隆林县人民政府县长
《广西统计年鉴一2006》编辑委员会及编辑人员 编辑委员会 名誉主任陆兵 名誉副主任郭声琨 主 任廖新华 副主任邹伟忠黄卫东张澄汉石日灿 员梁杰才唐旭李振杰李勇何桂莲金顺南刘善洁林锋 周光辉莫小峰唐素平 编廖新华 副主编黄卫东张澄汉石日灿梁杰才 编辑工作人员 年鉴资料部分 责任编辑梁杰才杨耀忠 执行编辑李士创冯华春韦学敏沈环宇佘婉丹 编辑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付天德司丽锋史进李剑波何永坚 邱燕杨荣陈竞成居青林家豪 钟业宁钟俊莫敏健黄文钊黄贵忠 黄润明蒋志华董春生磨正中 统计制图冯华春 英文翻译杨耀忠沈环宇佘婉丹 图片资料部分 责任编辑卢金邦卢增勤杨寿欧 编 辑谭慧英韦文春吕俊山黄月珊翟建忠 光盘制作与设计 光盘设计叶礼奇王立群刘金成熊威
《广西统计年鉴—2006》编辑委员会及编辑人员 编辑委员会 名 誉 主 任 陆 兵 名誉副主任 郭声琨 主 任 廖新华 副 主 任 邹伟忠 黄卫东 张澄汉 石日灿 委 员 梁杰才 唐 旭 李振杰 李 勇 何桂莲 金顺南 刘善洁 林 锋 周光辉 莫小峰 唐素平 主 编 廖新华 副 主 编 黄卫东 张澄汉 石日灿 梁杰才 编辑工作人员 年鉴资料部分 责 任 编 辑 梁杰才 杨耀忠 执 行 编 辑 李士创 冯华春 韦学敏 沈环宇 佘婉丹 编 辑 人 员 (以姓氏笔画为序) 付天德 司丽锋 史 进 李剑波 何永坚 邱 燕 杨 荣 陈竞成 居 青 林家豪 钟业宁 钟 俊 莫敏健 黄文钊 黄贵忠 黄润明 蒋志华 董春生 磨正中 统 计 制 图 冯华春 英 文 翻 译 杨耀忠 沈环宇 佘婉丹 图片资料部分 责 任 编 辑 卢金邦 卢增勤 杨寿欧 编 辑 谭慧英 韦文春 吕俊山 黄月珊 翟建忠 光盘制作与设计 光 盘 设 计 叶礼奇 王立群 刘金成 熊 威
编者说明 《广西统计年鉴—2006》是一部全面反映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 大型资料性年刊。本书收录了全自治区2005年和1978年以来重要年份的主要统计数据,各 市县(区)2005年的主要统计数据。 全书内容分为23个篇章,即:1.行政区划和自然资源;2.综合:3.国民经济核算 4.人口;5.从业人员和职工工资;6.固定资产投资;7.能源生产与消费;8.财政、金融和保 险;9.物价;10.人民生活;11.环境保护及城市公用设施;12.城市概况;13.农业;14.工业; 15.建筑业;16.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17.国内贸易;18.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19.教育 科技和文化;20.体育、卫生、社会福利及服务业;21.区域经济;22.各市基本情况:23 县(市、区〕基本情况。为便于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全书内容和正确使用资料,大部分篇章的 前面附有统计图,后面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附录内容有:1.广西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 要数据;2.2005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资料中所使用的度量衡单位均采用国际统一标准计量单位。 、本年鉴部分数据合计数或相对数由于单位取舍不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五、本年鉴对以前发表的统计资料重新进行审核,凡与本年鉴资料有岀入的,均以本年 鉴为准。 六、本年鉴的资料来源:大部分来自统计年报,部分来自抽样调查。 七、本年鉴表中的符号使用说明: “…”表示数据不足本表最小计量单位数 “空格”表示该项统计数据不详或无该项统计数据; “#”表示其中的主要项。 八、鉴于统计制度的改革,对统计年鉴中某些统计指标数据相应作了调整,对这些指标 我们作了脚注,请读者在使用数据时要加以注意。 九、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額部分历史数据已按照第 一次经济普查数据进行调整,对此在各篇中我们也相应做了说明。 十、在本年鉴的编辑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单位和冋志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深表谢意 限于我们的水平,年鉴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编 者 说 明 一、《广西统计年鉴—2006》是一部全面反映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 大型资料性年刊。本书收录了全自治区 2005 年和 1978 年以来重要年份的主要统计数据,各 市县(区)2005 年的主要统计数据。 二、全书内容分为 23 个篇章,即:1.行政区划和自然资源;2.综合;3.国民经济核算; 4.人口;5.从业人员和职工工资;6.固定资产投资;7.能源生产与消费;8.财政、金融和保 险;9.物价;10.人民生活;11.环境保护及城市公用设施;12.城市概况;13.农业;14.工业; 15.建筑业;16.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17.国内贸易;18.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19.教育、 科技和文化;20.体育、卫生、社会福利及服务业;21.区域经济;22. 各市基本情况;23. 县(市、区)基本情况。为便于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全书内容和正确使用资料,大部分篇章的 前面附有统计图,后面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附录内容有:1.广西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 要数据;2.2005 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资料中所使用的度量衡单位均采用国际统一标准计量单位。 四、本年鉴部分数据合计数或相对数由于单位取舍不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五、本年鉴对以前发表的统计资料重新进行审核,凡与本年鉴资料有出入的,均以本年 鉴为准。 六、本年鉴的资料来源:大部分来自统计年报,部分来自抽样调查。 七、本年鉴表中的符号使用说明: “…”表示数据不足本表最小计量单位数; “空格”表示该项统计数据不详或无该项统计数据; “#”表示其中的主要项。 八、鉴于统计制度的改革,对统计年鉴中某些统计指标数据相应作了调整,对这些指标 我们作了脚注,请读者在使用数据时要加以注意。 九、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部分历史数据已按照第 一次经济普查数据进行调整,对此在各篇中我们也相应做了说明。 十、在本年鉴的编辑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单位和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深表谢意。 限于我们的水平,年鉴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PREFACE I Guangxi Statistical Yearbook is an annual statistics publication, which covers very comprehensive data in 2005 and some selected data series in historically important years since 1978 of the whole autonomous region, the main statistical data of city, county (district)in 2005 and therefore, reflects various aspects of Guangxi'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I. This book contains the following twenty-three parts, 1. Divisions of Administrative Areas Natural Resources; 2.General Survey; 3. 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 4. Population, 5. Employment Wages 6.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7. Energy Production Consumption; 8. Finance, Banking Insurance; 9.Price, 10. People's Livelihood; 11.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blic Facilities in Cities; 12. General Survey of Cities 13.Agricultrure; 14. Industry; 15.Construction; 16.Transportation, Postal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 17 Domestic Trade; 18. Foreign Economy, Trade Tourism; 19. Education, Science Culture; 20.Sport, Public Health, Social Welfare Service Industry; 21. Economic Zones; 22. Basic Statistics of Cities; 23. Basic Statistics of Counties( Cities, Districts). In Order to make readers understand the whole content of this book and use the materials correctly, most of the chapters are equipped with statistical charts at the beginning and explanatory notes on main statistical indicators at the end. Moreover, addenda( I. Main Data of Guangxi Ist National E Census II. Statistical Communique on National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of Guangxi in 2005)is attached at the end of the book Ill.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unit of measurement is applied in this book IV Statistical discrepancies in this book due to rounding are not adjusted V In this yearbook, the statistical materials published before have been verified again, and the data that tally th this book should take the data of this book as standard VI. The major data sources of this publication are obtained from annual statistical reports and some from sample surveys. VIL Notations used in this yearbook indicates that the figure is not large enough to be measured with the smallest unit in the table (blank )"indicates that the data are not available “” indicates the major items of the table Vill. Because of innovation in statistical system, some statistical data in this yearbook have been adjusted accordingly, and we have made footnote to these indicators. The users should notice that when using these data IX. The data on gross domestic product, total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and total retail sales of consumer goods have been adjusted by the Guangxi lst National Economic Census, and it is explanted in thechapters X. During the editions of this yearbook, we have won wide support from many departments and comrades, and we deeply thanks for these all. Based on our limited level, perhaps there are some mistakes in the book, we welcome all candid comments and criticism from our readers
PREFACE Ⅰ.Guangxi Statistical Yearbook is an annual statistics publication, which covers very comprehensive data in 2005 and some selected data series in historically important years since 1978 of the whole autonomous region, the main statistical data of city, county(district) in 2005 and therefore, reflects various aspects of Guangxi’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Ⅱ.This book contains the following twenty-three parts, 1.Divisions of Administrative Areas & Natural Resources; 2.General Survey; 3.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 4.Population; 5.Employment & Wages; 6.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7.Energy Production & Consumption; 8.Finance, Banking & Insurance; 9.Price; 10.People’s Livelihood; 11.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Public Facilities in Cities; 12.General Survey of Cities; 13.Agricultrure; 14.Industry; 15.Construction; 16.Transportation, Postal &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 17.Domestic Trade; 18.Foreign Economy, Trade & Tourism; 19.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20.Sport, Public Health, Social Welfare & Service Industry ; 21.Economic Zones; 22.Basic Statistics of Cities; 23.Basic Statistics of Counties(Cities, Districts). In Order to make readers understand the whole content of this book and use the materials correctly, most of the chapters are equipped with statistical charts at the beginning and explanatory notes on main statistical indicators at the end. Moreover, addenda(Ⅰ. Main Data of Guangxi 1st National Economic Census; Ⅱ. Statistical Communique on National Economic & Social Development of Guangxi in 2005) is attached at the end of the book. Ⅲ.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unit of measurement is applied in this book. Ⅳ.Statistical discrepancies in this book due to rounding are not adjusted. Ⅴ.In this yearbook, the statistical materials published before have been verified again, and the data that tally with this book should take the data of this book as standard. Ⅵ.The major data sources of this publication are obtained from annual statistical reports and some from sample surveys. Ⅶ.Notations used in this yearbook: “…” indicates that the figure is not large enough to be measured with the smallest unit in the table; “(blank)” indicates that the data are not available; “#” indicates the major items of the table. Ⅷ. Because of innovation in statistical system, some statistical data in this yearbook have been adjusted accordingly, and we have made footnote to these indicators. The users should notice that when using these data. Ⅸ. The data on gross domestic product,total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and total retail sales of consumer goods have been adjusted by the Guangxi 1st National Economic Census, and it is explanted in thechapters. Ⅹ.During the editions of this yearbook, we have won wide support from many departments and comrades, and we deeply thanks for these all. Based on our limited level, perhaps there are some mistakes in the book, we welcome all candid comments and criticism from our readers
2005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 2006年3月8日 2005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一年来,全区各 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 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千方百 计保持近年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快,全 区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双过千”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综合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领域建设进一步加 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城乡居民生活 水平进一步提高。 、综合 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元。初步核算,广西生产总值在2004年突 破3000亿元基础上,再上新台阶,突破4000亿元,达到4063.30亿 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增幅创1995年以来最高水 平。2002年以来,我区生产总值增长已连续四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分别为10.5%、10.2%、11.8%和12.7%,近两年保持在11%以上,经济 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02.56 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1505.04亿元,增长18.5%;第三
1 2005 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 计 公 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 2006 年 3 月 8 日 2005 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一年来,全区各 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 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千方百 计保持近年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快,全 区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双过千”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综合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领域建设进一步加 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城乡居民生活 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 合 经济总量突破 4000 亿元。初步核算,广西生产总值在 2004 年突 破 3000 亿元基础上,再上新台阶,突破 4000 亿元,达到 4063.30 亿 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2.7%,增幅创 1995 年以来最高水 平。2002 年以来,我区生产总值增长已连续四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分别为 10.5%、10.2%、11.8%和 12.7%,近两年保持在 11%以上,经济 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902.56 亿元,增长 6.9%;第二产业增加值 1505.04 亿元,增长 18.5%;第三
产业增加值1655.70亿元,增长10.2%。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 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2.2%、37.0%和40.8%,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比 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提高0.6和0.8个 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8%、56.2% 和32.0%。 人均生产总值越过1000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 值达到8762元,增长11.8%,增幅创1995年以来最高水平。按现行 汇率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在2004年越过 800美元基础上,又越过1000美元,达到1080美元(按原汇率1美 元兑8.28元人民币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58美元),标志着我区 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市场物价全面回落。初步统计,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 上涨2.4%,同比回落2.0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上涨3.0%;农村 上涨1.6%。从商品大类看,食品类上涨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 务类上涨6.6%;居住类上涨4.0%;交通和通讯类上涨1.1%;医疗保 健及个人用品上涨0.2%;烟酒及用品类下降0.1%;衣着类下降2.9%;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9%,回落4.8 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2%,回落8.1个百分点;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0.1%,回落18.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 上涨1.4%,回落3.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1%,回落2.8 个百分点(见附表1)。 城镇新增就业超过预期目标。初步统计,年末全区就业人员2703
2 产业增加值 1655.70 亿元,增长 10.2%。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 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22.2%、37.0%和 40.8%,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比 上年下降 1.4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提高 0.6 和 0.8 个 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11.8%、56.2% 和 32.0%。 人均生产总值越过 1000 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 值达到 8762 元,增长 11.8%,增幅创 1995 年以来最高水平。按现行 汇率 1 美元兑 8.11 元人民币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在 2004 年越过 800 美元基础上,又越过 1000 美元,达到 1080 美元(按原汇率 1 美 元兑 8.28 元人民币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1058 美元),标志着我区 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市场物价全面回落。初步统计,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 上涨 2.4%,同比回落 2.0 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上涨 3.0%;农村 上涨 1.6%。从商品大类看,食品类上涨 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 务类上涨 6.6%;居住类上涨 4.0%;交通和通讯类上涨 1.1%;医疗保 健及个人用品上涨 0.2%;烟酒及用品类下降 0.1%;衣着类下降 2.9%;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下降 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 4.9%,回落 4.8 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 8.2%,回落 8.1 个百分点;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 0.1%,回落 18.8 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 上涨 1.4%,回落 3.2 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 1.1%,回落 2.8 个百分点(见附表 1)。 城镇新增就业超过预期目标。初步统计,年末全区就业人员 2703
万人,增长2.0%。城镇新增就业23.51万人,增长4.4%,城镇新增就 业人数超过20万人的预期目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5%。城镇单 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461元,比上年增加1882元,增长13.9%。 人均财政收入越过1000元人民币。初步统计,全年财政收入达到 475.37亿元,增长17.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83.03亿元,增长19.0% 般预算支出609.75亿元,增长20.2%。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 财政收入越过1000元人民币,达到1025元,标志着我区财政实力进 步增强。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生产方面,主要表现在 农产品生产价格大幅下降,部分地区遭受灾情;工业生产方面,主要 表现在煤电油运供求矛盾仍然紧张,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农业 农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42.1亿元,增长 7.3%。其中农业产值709.6亿元,增长5.6%;林业产值61.4亿元, 增长6.5%;牧业产值508.1亿元,增长10.8%;渔业产值143.4亿元, 增长4.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9.6亿元,增长1.1%。 粮食喜获丰收。粮食种植面积3350.9千公顷,增长1.1%;粮食产 量1516.3万吨,增长2.9%,是2000年以来首次实现恢复性增长,其 中稻谷产量1188.1万吨,增长1.8%;玉米产量207.3万吨,增长7.3%。 油料产量63.2万吨,增长8.3%。甘蔗种植面积747.6千公顷,增长 3.3%;甘蔗总产量5154.7万吨,增长3.0%。蔬菜种植面积1094.4千
3 万人,增长 2.0%。城镇新增就业 23.51 万人,增长 4.4%,城镇新增就 业人数超过 20 万人的预期目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 4.15%。城镇单 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 15461 元,比上年增加 1882 元,增长 13.9%。 人均财政收入越过 1000 元人民币。初步统计,全年财政收入达到 475.37 亿元,增长 17.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283.03 亿元,增长 19.0%。 一般预算支出 609.75 亿元,增长 20.2%。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 财政收入越过 1000 元人民币,达到 1025 元,标志着我区财政实力进 一步增强。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生产方面,主要表现在 农产品生产价格大幅下降,部分地区遭受灾情;工业生产方面,主要 表现在煤电油运供求矛盾仍然紧张,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二、农 业 农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442.1 亿元,增长 7.3%。其中农业产值 709.6 亿元,增长 5.6%;林业产值 61.4 亿元, 增长 6.5%;牧业产值 508.1 亿元,增长 10.8%;渔业产值 143.4 亿元, 增长 4.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 19.6 亿元,增长 1.1%。 粮食喜获丰收。粮食种植面积 3350.9 千公顷,增长 1.1%;粮食产 量 1516.3 万吨,增长 2.9%,是 2000 年以来首次实现恢复性增长,其 中稻谷产量 1188.1 万吨,增长 1.8%;玉米产量 207.3 万吨,增长 7.3%。 油料产量 63.2 万吨,增长 8.3%。甘蔗种植面积 747.6 千公顷,增长 3.3%;甘蔗总产量 5154.7 万吨,增长 3.0%。蔬菜种植面积 1094.4 千
公顷,增长6.7%;蔬菜产量2118.4万吨,增长9.4%。园林水果产量 571.6万吨,增长8.6%,其中荔枝产量33.5万吨,减产8.9%;龙眼 产量38.2万吨,增长8.4%;香蕉产量107.4万吨,增长8.9%。 畜牧业生产快速增长。肉猪出栏3852.8万头,增长7.4%;肉牛出 栏188.5万头,增长11.2%;肉羊出栏254.8万只,增长13.8%;家禽出 栏6.5亿只,增长13.3%。肉类总产量418.6万吨,增长9.3%,其中猪 肉产量300.0万吨,增长7.8%;牛肉产量17.0万吨,增长11.4%;羊 肉产量3.7万吨,增长13.8%;禽肉产量95.1万吨,增长13.6%。牛 奶产量5.4万吨,增长11.1%。蚕茧产量14.8万吨,增长38.2%。 渔业生产平稳发展。水产品产量284.2万吨,增长3.6%,其中海 水产品产量174.0万吨,增长1.6%;淡水产品产量110.2万吨,增长 6.9%。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继续扩大,优质稻 面积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高产高糖优质蔗种植面积继续 扩大,比上年提高14.3个百分点。桑蚕、中药材和烟叶等优质农产品 区域化布局更趋明显。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1909.6万千 瓦,增长5.3%。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5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12.0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263.02亿
4 公顷,增长 6.7%;蔬菜产量 2118.4 万吨,增长 9.4%。园林水果产量 571.6 万吨,增长 8.6%,其中荔枝产量 33.5 万吨,减产 8.9%;龙眼 产量 38.2 万吨,增长 8.4%;香蕉产量 107.4 万吨,增长 8.9%。 畜牧业生产快速增长。肉猪出栏 3852.8 万头,增长 7.4%;肉牛出 栏 188.5 万头,增长 11.2%;肉羊出栏 254.8 万只,增长 13.8%;家禽出 栏 6.5 亿只,增长 13.3%。肉类总产量 418.6 万吨,增长 9.3%,其中猪 肉产量 300.0 万吨,增长 7.8%;牛肉产量 17.0 万吨,增长 11.4%;羊 肉产量 3.7 万吨,增长 13.8%;禽肉产量 95.1 万吨,增长 13.6%。牛 奶产量 5.4 万吨,增长 11.1%。蚕茧产量 14.8 万吨,增长 38.2%。 渔业生产平稳发展。水产品产量 284.2 万吨,增长 3.6%,其中海 水产品产量 174.0 万吨,增长 1.6%;淡水产品产量 110.2 万吨,增长 6.9%。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继续扩大,优质稻 面积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 6 个百分点,高产高糖优质蔗种植面积继续 扩大,比上年提高 14.3 个百分点。桑蚕、中药材和烟叶等优质农产品 区域化布局更趋明显。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 1909.6 万千 瓦,增长 5.3%。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11.5 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12.0 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 1263.02 亿
元,增长18.%,增幅创1995年以来最高水平。全部工业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达到47.6%,创1999年以来最高水平,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 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全部国有工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 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增加值833.12亿元,增长 22.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444.53亿元, 增长14.9%,大中型企业增加值517.18亿元,增长10.7%。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2537.12亿元,增长25.3%;产品销售率97.9%;工业新产 品产值288.02亿元,增长1.1%;工业品出口交货值148.45亿元,增 长28.0%。 轻重工业快速发展。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272.09亿元,增长 19.5%;重工业增加值561.03亿元,增长24.4%。优势产业成为主要 推动力。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89.08亿元, 增长39.0%;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122.53亿元,增长31.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83.54亿元,增长13.5%;有色金属 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64.0亿元,增长15.4%;非金属矿物制 品业完成增加值46.63亿元,增长31.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 业完成增加值56.03亿元,增长22.2%;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增加值 91.9亿元,增长8.7%。以上优势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 到6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5.2个百分点。 各种经济类型企业竞相发展。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218.39亿元, 增长18.1%;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1.50亿元,增长14.3%;股份合作 企业完成增加值8.65亿元,增长9.2%;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390.39
5 元,增长 18.9%,增幅创 1995 年以来最高水平。全部工业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达到 47.6%,创 1999 年以来最高水平,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 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全部国有工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 500 万元以上的 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增加值 833.12 亿元,增长 22.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 444.53 亿元, 增长 14.9%,大中型企业增加值 517.18 亿元,增长 10.7%。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 2537.12 亿元,增长 25.3%;产品销售率 97.9%;工业新产 品产值 288.02 亿元,增长 1.1%;工业品出口交货值 148.45 亿元,增 长 28.0%。 轻重工业快速发展。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 272.09 亿元,增长 19.5%;重工业增加值 561.03 亿元,增长 24.4%。优势产业成为主要 推动力。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 89.08 亿元, 增长 39.0%;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 122.53 亿元,增长 31.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 83.54 亿元,增长 13.5%;有色金属 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 64.0 亿元,增长 15.4%;非金属矿物制 品业完成增加值 46.63 亿元,增长 31.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 业完成增加值 56.03 亿元,增长 22.2%;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增加值 91.9 亿元,增长 8.7%。以上优势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 到 6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 15.2 个百分点。 各种经济类型企业竞相发展。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218.39 亿元, 增长 18.1%;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 21.50 亿元,增长 14.3%;股份合作 企业完成增加值 8.65 亿元,增长 9.2%;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 39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