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规划与海绵城市 随着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中国的各个地区也迅速的城镇化以配合地方的经济 发展以及为人民提高生活质量及品质。自1978年至2017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9% 提高至58.5%,城镇常住人口增长了6.4亿人,而城市的数量也由仅仅的193座城 市发展至657座城市。然而伴随着迅速的城市化是同样迅速的环境破坏以及污染 中国的经济初期由工业起步,使中国成为闻名世界的制造大国,然而迅速的工 业化以及早期管理的缺乏导致大量的污染物被胡乱的排泄,污染了大片的土地以及 水域。而因工业化排放的气体,中国多个城市长期以空气污染闻名世界,而雨水也 因为受到此污染而成为对人体以及自然界有害的酸雨。在建造这些城市以及工业基 地的同时,大量的绿地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以及水泥路。人民的居住环 境因为城市化而逐渐硬化,高楼大厦导致热岛效应,水泥路缺乏了渗水性影响了地 下水流以及周遭的河流体系,同时导致地表径流的增加使人民遭遇更频发的涝水情 形。环境丧失了自我调理的能力,无法通过绿植散热、净化空气以及代谢正确的水 汽循环,使城市的暖化问题、空气污染问题和水系问题越发的严重。 海绵城市的概念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被提到,2013 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时被习近平总书记提及,而后被重点在多个城市推行。 住建部建设司原副司长章林伟认为:“海绵效应不是我们建设出来的,是自然固有 的,失效是因为我们人为的建设过程当中的干扰。我们需要的是自然的状态,是修 复和保护。”因此海绵城市的根本概念其实依照自然环境的体系,让城市尽可能的 回归自然,通过绿地规划尽可能重新引进绿植到现有的城市体系融为一体,保护现 有的绿地,使硬化的城市重新软化,拾回海绵效应使城市变得有弹性。 海绵效应是指下垫面犹如海绵一般,对于降雨有弹性化的吞吐,雨季的时侯, 土地将雨水吸纳、入渗、滞蓄,通过层层的净化最终将净化的水存储于地下水层。 在旱季来临时,发挥排放蓄水达到缓释的作用。而海绵城市使用相同的原理,采用 了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改造以及构建城市。而国务院也指出海绵城市在 建设的同时需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从多方面的配合去完成一个一体化的系统。这其中包括对 城市硬件要求的变化、物联网的建设及管理以及其城市对绿地的重新规划。城市的 硬件如水泥路尽可能的要换成渗透性强的铺装,使路上不再出现积水的状况,让水 能够渗透至地下得到运用。而管网需要建设起来连接各个积水处以及蓄水池,在水 泥地里使会可以流通。而为了可以监督雨水、水量及环境的变化,其城市需构建及 完善一个物联系统进行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本论文将着重于绿地规划在海绵城市 中所扮演的角色。 城市的硬化主要原由是因为过度地使用了水泥地,除了通过硬件改变去使用渗 透性强的铺装,更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增加绿植。通过绿地规划将城市内可利用的 面积规划为可改造的绿地空间,积少成多,将绿地重新引入城内,利用绿地规划 使用自然科学设计和管理将城市及自然结合,重新塑造符合其城市需求的海绵效益。 在高楼大厦之间往往有许多空地跟走道是可以被利用的,将这些小面积的空地改造 去耕种绿植,在其地下建设木屑混合土层。在增加绿地的同时,雨水在多个小面积 的绿地上得到净化,木屑混合土层达到海绵的作用可将这些净化过的水积滞与此, 在干旱时反渗至水面灌溉绿植。有效的管网可将这些净化过的水引致蓄水池。高楼 大厦在城市里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地,造成了热岛效应以及地表径流的增加。因此在 海绵城市的绿地规划中将妥善利用空中的空地,在建筑物内、屋顶以及建筑的四周 去种植绿植。使绿地面积通过小型的雨水花园、室内花园、空中花园以及垂直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