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食叶害虫 第1节概 ●食叶害虫是针、阔叶树最常见和最重要的 害虫类群之 鳞翅目种类最多 膜翅目(叶蜂、切叶蜂、切叶蚁一后两少) 鞫翅目(叶甲、象甲、金龟子) 直翅目(蝗类、竹节虫) 双翅目(潜叶蝇)
第7章 食叶害虫 第1节 概论 ⚫ 食叶害虫是针、阔叶树最常见和最重要的 害虫类群之一 – 鳞翅目种类最多 – 膜翅目(叶蜂、切叶蜂、切叶蚁—后两类极少) – 鞘翅目(叶甲、象甲、金龟子) – 直翅目(蝗类、竹节虫) – 双翅目(潜叶蝇)
征状和危害 ●食叶害虫危害的征收常较易于发现和识别 如整个叶片被食尽、留下残叶、叶柄或叶脉等,严重 受害时整株光秃; 潜叶种类使被害叶显现各种潜痕、访斑或 些种类卷叶、缀叶或褶叶危害,使树叶形成各种形 式的卷曲或缀合,叶一般不枯黄; 袋蛾、鞘蛾等则终生负载所营造的各种形式的袋 天幕毛虫等则结成大的丝幕更惹人注目; 被害树地面往往满布残叶、虫粪,树间挂有虫茧、 迹等也属常见的现象
征状和危害 ⚫ 食叶害虫危害的征状常较易于发现和识别 – 如整个叶片被食尽、留下残叶、叶柄或叶脉等,严重 受害时整株光秃; – 潜叶种类使被害叶显现各种潜痕、污斑或枯黄, – 一些种类卷叶、缀叶或褶叶危害,使树叶形成各种形 式的卷曲或缀合,叶一般不枯黄; – 袋蛾、鞘蛾等则终生负载所营造的各种形式的袋囊; – 天幕毛虫等则结成大的丝幕更惹人注目; – 被害树地面往往满布残叶、虫粪,树间挂有虫茧、丝 迹等也属常见的现象
●林木所害,与树术种类、树龄、立地 生长状态、受害季节与次数,以及气象 条件、次期害虫及病害侵染等有关。 据研究,一般情况下失叶达30%对树木并不 产生大的不利影响; 但中等程度甚至严重失叶(50%~70%以上 连续2年或多年,径生长将减少70%~100%; 但如某害虫随即消退,在消退后的第二年树 木会恢复到失叶前的水平。 严重失叶(75%以上)连续2年,可能使树 木增加对次期害虫或病害的敏感性,甚至引 起死亡
⚫ 林木所害,与树木种类、树龄、立地、 生长状态、受害季节与次数,以及气象 条件、次期害虫及病害侵染等有关。 – 据研究,一般情况下失叶达30%对树木并不 产生大的不利影响; – 但中等程度甚至严重失叶(50%~70%以上) 连续2年或多年,径生长将减少70%~100%; – 但如某害虫随即消退,在消退后的第二年树 木会恢复到失叶前的水平。 – 严重失叶(75%以上)连续2年,可能使树 木增加对次期害虫或病害的敏感性,甚至引 起死亡
●生长在贪瘠立地的树木,虫害影响更为严重,异常气 象条件如平旱或水涝等,都会增加因失叶带来的不利 影响。 阍叶树由于能较多地供应所积累的养料,或生长第2茬 叶子,其耐害性针叶树襁,因而失叶时间是关键 在展叶的早期及中期受害,要比晚期严重; 同一年份,由于两种害虫在早期和晚期严重地危害, 可能使树木死亡 绿针叶树如云杉属、铁杉在仲夏以前针叶被食光会导 致树木死亡;仲夏以后,因为下一年的叶芽已全部形 成,即使当年针叶被食尽也不会死亡,但如果连续2年 严重受害则难免死亡; ●落叶松等选叶针叶树则有较大的耐害性
⚫ 生长在贫瘠立地的树木,虫害影响更为严重,异常气 象条件如干旱或水涝等,都会增加因失叶带来的不利 影响。 ⚫ 阔叶树由于能较多地供应所积累的养料,或生长第2茬 叶子,其耐害性较针叶树强,因而失叶时间是关键。 – 在展叶的早期及中期受害,要比晚期严重; – 同一年份,由于两种害虫在早期和晚期严重地危害, 可能使树木死亡。 ⚫ 绿针叶树如云杉属、铁杉在仲夏以前针叶被食光会导 致树木死亡;仲夏以后,因为下一年的叶芽已全部形 成,即使当年针叶被食尽也不会死亡,但如果连续2年 严重受害则难免死亡; ⚫ 落叶松等落叶针叶树则有较大的耐害性
初期性害虫与次期性害虫 ●食叶害虫往往危害健康木,树木严重受 害后,由于生理衰退,易引起小蠹、天 牛、树蜂等一些以衰弱木为攻击对象的 钻蛀性害虫及病菌的侵染而导致死亡, 因此食叶害虫常被称作“初期性害虫 ●后一类群则被称为“次期性害虫
初期性害虫与次期性害虫 ⚫ 食叶害虫往往危害健康木,树木严重受 害后,由于生理衰退,易引起小蠹、天 牛、树蜂等一些以衰弱木为攻击对象的 钻蛀性害虫及病菌的侵染而导致死亡, 因此食叶害虫常被称作“初期性害虫”, ⚫ 后一类群则被称为“次期性害虫
食叶害虫发生的阶毁性 ●食叶害虫在两次猖獗之间,经常处于很低的种 群数量水平,在达到猖獗阶段以前,种群出现 几年不明显的增殖,而当猖獗阶段,在1年内 害虫幼虫的种群可能增加5~20倍或更多,这 阶段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延续1~7年,时间的长 短取决于食叶害虫的种类,以及害虫、天敌 寄主和物理环境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当条 件不利于高存活率而致害虫种群水平迅速下降 时,衰退阶段就会到来,通常将上述过程归纳 为4个阶段
食叶害虫发生的阶段性 ⚫ 食叶害虫在两次猖獗之间,经常处于很低的种 群数量水平,在达到猖獗阶段以前,种群出现 几年不明显的增殖,而当猖獗阶段,在1年内 害虫幼虫的种群可能增加5~20倍或更多,这一 阶段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延续1~7年,时间的长 短取决于食叶害虫的种类,以及害虫、天敌、 寄主和物理环境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当条 件不利于高存活率而致害虫种群水平迅速下降 时,衰退阶段就会到来,通常将上述过程归纳 为4个阶段
阶段性 ●初始阶段是害虫种群处于增殖最有利的状态 的初始期。食料充足(质和量),物理环境因 素适宜,天敌跟随现象尚不明显,具备了充分 发挥其增殖潜能的良好基础。但种群仍处于潜 在的增殖初期,林木受害不明显,只有专门的 调查观察才能发现这种迹象 ●增殖阶段是种群达到猖獗数量的前期。继上 述有利的条件,种群数量显著增多,且继续上 升,林木已显现被害征兆(但仍易被忽视)且 有局部严重受害现象,害虫已开始向四周扩散, 受害面积扩大,天敌也相应增多
阶段性 ⚫ 初始阶段 是害虫种群处于增殖最有利的状态 的初始期。食料充足(质和量),物理环境因 素适宜,天敌跟随现象尚不明显,具备了充分 发挥其增殖潜能的良好基础。但种群仍处于潜 在的增殖初期,林木受害不明显,只有专门的 调查观察才能发现这种迹象。 ⚫ 增殖阶段 是种群达到猖獗数量的前期。继上 述有利的条件,种群数量显著增多,且继续上 升,林木已显现被害征兆(但仍易被忽视)且 有局部严重受害现象,害虫已开始向四周扩散, 受害面积扩大,天敌也相应增多
阶段性 ●猖獗阶段可以看成一灾变过程,害虫的增殖 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种群数量达到爆发增长 的程度,迅速扩散蔓延,使林木遭受十分严重 的损害,往往是大面积林地片叶无存、状似被 火焚烧。相继出现的是食料缺乏,幼虫被迫迁 移造成大量死亡;或提前成熟致生殖力大为减 退(雌性比减少、产卵量锐减、后代存活率降 低等);天敌显著增多,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退阶段是上一阶段的必然结果。由于种群 数量得到调整,天敌也随之它迁,或伴随衰退 的害虫种群而数量大减,预示一次大发生过程 的基本结束
阶段性 ⚫ 猖獗阶段 可以看成一灾变过程,害虫的增殖 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种群数量达到爆发增长 的程度,迅速扩散蔓延,使林木遭受十分严重 的损害,往往是大面积林地片叶无存、状似被 火焚烧。相继出现的是食料缺乏,幼虫被迫迁 移造成大量死亡;或提前成熟致生殖力大为减 退(雌性比减少、产卵量锐减、后代存活率降 低等);天敌显著增多,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 衰退阶段 是上一阶段的必然结果。由于种群 数量得到调整,天敌也随之它迁,或伴随衰退 的害虫种群而数量大减,预示一次大发生过程 的基本结束
周期性 上述阶段性发生过程,往往“重复”出现而呈现 定的周期性 这种周期性出现的间隔期及每一“重复”持续的时间,因 虫种及当时的有关环境因素而异,据报道初始阶段往往历 时1年;增殖阶段为1~3年;猖獗阶段1~2年;衰退阶段1~2 年 每一大发生过程,通常1年1代的其持续期约7年;2年1代 的可长达14年;而1年2代则约为3年半。 上述持续的时间并非适用于所有的食叶害虫,且并不是可 以依此推算的通用模式,因为害虫种群数量的增殖和衰退, 往往会随时间的推移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而出现较大的 变化,上述现象的出现,表明是有规律可循的,并可借以 预测其发展趋势的可能性
周期性 ⚫ 上述阶段性发生过程,往往“重复”出现而呈现一 定的周期性。 – 这种周期性出现的间隔期及每一“重复”持续的时间,因 虫种及当时的有关环境因素而异,据报道初始阶段往往历 时1年;增殖阶段为1~3年;猖獗阶段1~2年;衰退阶段1~2 年。 – 每一大发生过程,通常1年1代的其持续期约7年;2年1代 的可长达14年;而1年2代则约为3年半。 – 上述持续的时间并非适用于所有的食叶害虫,且并不是可 以依此推算的通用模式,因为害虫种群数量的增殖和衰退, 往往会随时间的推移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而出现较大的 变化,上述现象的出现,表明是有规律可循的,并可借以 预测其发展趋势的可能性
防治的透宜阶级 ●由于食叶害虫的突发性很强,一旦虫灾已经形 成,再采取应急的防治措施,即使局面得到控 制,往往也会因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及对生 态条件的不良影响,同时已大量伴随增殖或集 聚的天敌被杀死而强烈削弱其调节作用。 因此研究了解害虫种群动态,将害虫种群控制 在初始的低水平阶段(初始阶段、增殖阶) 以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控潜能,使害虫 种群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应遵循的最基 本原则。 ●那种以歼灭大量害虫种群作为解除灾害的所谓 救急措施,不能认为是害虫综合防治的规范性 方法
防治的适宜阶段 ⚫ 由于食叶害虫的突发性很强,一旦虫灾已经形 成,再采取应急的防治措施,即使局面得到控 制,往往也会因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及对生 态条件的不良影响,同时已大量伴随增殖或集 聚的天敌被杀死而强烈削弱其调节作用。 ⚫ 因此研究了解害虫种群动态,将害虫种群控制 在初始的低水平阶段(初始阶段、增殖阶段), 以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控潜能,使害虫 种群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应遵循的最基 本原则。 ⚫ 那种以歼灭大量害虫种群作为解除灾害的所谓 救急措施,不能认为是害虫综合防治的规范性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