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流动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 p2=P1+Pg(=1-2) 或 p=po pgh 注意:1、应用条件:静止的连通着的同一种连续的流体 2、压强的表示方法:绝压一大气压=表压表压常由压强表来测量 大气压一绝压=真空度真空度常由真空表来测量。 3、压强单位的换算 atm=760mmHg=10.33mH2O=101.33kPa=1.033kgf/cm2=1.033at 4、应用:水平管路上两点间压强差与U型管压差计读数R的关系 P1-P2 Dgr 处于同一水平面的液体,维持等压面的条件必须时静止、连续和同一种液体。 定态流动系统的连续性方程式——物料衡算式 p4≠常数,w,=l1A11=l2A2P2= up=常数 p4=常数,V,=l1A1=l242 A=常数 p4=常数,圆形管中流动a4/l2=A2/4=d2ldi 、定态流动的柏努利方程式——能量衡算式 P Ikg流体:gz1+ +e=g2+++h J/kgl 讨论点:1、流体的流动满足连续性假设 2、理想流体,无外功输入时,机械能守恒式: gz1++“=gz2+2 3、可压缩流体,当△p/p1<20%,仍可用上式,且p=pm。 4、注意运用柏努利方程式解题时的一般步骤,截面与基准面选取的原则。 5、流体密度p的计算: 理想气体p=PMRT混合气体Pn=1xn+P2x2+…+pnxm 混合液体 …+m 上式中:x体积分率; -质量分率 6、gz,u212,p/p三项表示流体本身具有的能量,即位能、动能和静压能。∑h为流经 系统的能量损失。W为流体在两截面间所获得的有效功,是决定流体输送设备重要参数 输送设备有效功率N=Ws,轴功率N=N/n(W) 7、IN流体H=△+++H ml(压头)
1 流体流动–––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一、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 ( ) 2 1 1 2 p = p + g z − z 或 p = p0 + gh 注意:1、应用条件:静止的连通着的同一种连续的流体。 2、压强的表示方法:绝压—大气压=表压 表压常由压强表来测量; 大气压—绝压=真空度 真空度常由真空表来测量。 3、压强单位的换算: 1atm=760mmHg=10.33mH2O=101.33kPa=1.033kgf/cm2=1.033at 4、应用:水平管路上两点间压强差与 U 型管压差计读数 R 的关系: p1 − p2 = ( A − )gR 处于同一水平面的液体,维持等压面的条件必须时静止、连续和同一种液体。 二、定态流动系统的连续性方程式––––物料衡算式 A 常数, ws = u1A11 = u2 A2 2 == uA =常数 A =常数, Vs = u1A1 = u2A2 == uA=常数2 1 2 1 2 2 1 2 , u / u A / A d / d A =常数 圆形管中流动 = = 三、定态流动的柏努利方程式––––能量衡算式 1kg 流体: hf P u We gZ P u gZ + + + = + + + 2 2 2 2 2 1 1 1 [J/kg] 讨论点:1、流体的流动满足连续性假设。 2、理想流体,无外功输入时,机械能守恒式: 3、可压缩流体,当Δp/p1<20%,仍可用上式,且ρ=ρm。 4、注意运用柏努利方程式解题时的一般步骤,截面与基准面选取的原则。 5、流体密度ρ的计算: 理想气体ρ=PM/RT 混合气体 m v v n vn = x + x ++ x 1 1 2 2 混合液体 n w wn m w m x x x = + ++ 2 1 1 2 上式中: vi x ––––体积分率; wi x ––––质量分率。 6、gz,u 2 /2,p/ρ三项表示流体本身具有的能量,即位能、动能和静压能。∑hf为流经 系统的能量损失。We 为流体在两截面间所获得的有效功,是决定流体输送设备重要参数。 输送设备有效功率 Ne=We·ωs,轴功率 N=Ne/η(W) 7、1N 流体 e H f g u g p H Z + + = + 2 2 [m] (压头) 2 2 2 2 2 2 2 1 1 1 P u gZ P u gZ + + = + +
lm3流体 Wep= pgh+ Ap+ △u2P+ph 而Npr=ph 四、柏努利式中的∑h 流动类型 1、雷诺准数Re及流型Re=dup/μ=duv,μ为动力粘度,单位为[PaS];v=u/p 为运动粘度,单位[m2 层流:Re≤2000,湍流:Re≥4000:2000<Re<4000为不稳定过渡区。 2、牛顿粘性定律τ=μ(dudy) 气体的粘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液体的粘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3、流型的比较:①质点的运动方式 ②速度分布,层流:抛物线型,平均速度为最大速度的05倍 湍流:碰撞和混和使速度平均化 ③阻力,层流:粘度内摩擦力, 湍流:粘度内摩擦力+湍流切应力 流体在管内流动时的阻力损失 =h+h [J/kgl 1、直管阻力损失hb= 范宁公式(层流、湍流均适用) 层流:=∫(R)即元= 饣或h,=32mh y哈根一泊稷叶公式。 湍流区(非阻力平方区):=f(R,5):高度湍流区(阻力平方区):A=f(5), 具体的定性关系参见摩擦因数图,并定量分析h与u之间的关系 4×流通截面积 推广到非圆型管d=dl=4r 润湿周边长 注:不能用d来计算截面积、流速等物理量 2、局部阻力损失hf①阻力系数法,hr=5 5e=1.05。=0.5 ②当量长度法,h=!u2 注意:截面取管出口内外侧,对动能项及出口阻力损失项的计算有所不同 当管径不变时,Σhf=( 流体在变径管中作稳定流动,在管径缩小的地方其静压能减小。流体在等径管中作稳 定流动流体由于流动而有摩擦阻力损失,流体的流速沿管长不变。流体流动时的摩擦阻力 损失hr所损失的是机械能中的静压能项。完全湍流(阻力平方区)时,粗糙管的摩擦系数 数值只取决于相对粗糙度。 水由敞口恒液位的高位槽通过一管道流向压力恒定的反应器,当管道上的阀门开度减 小时,水流量将减小,摩擦系数増大,管道总阻力不变。 五、管路计算
2 1m3 流体 e hf pa p f hf u W gh p + = = + + 而 2 2 , 四、柏努利式中的∑hf I. 流动类型: 1、雷诺准数 Re 及流型 Re=duρ/μ=du/ν,μ为动力粘度,单位为[Pa·S];ν=μ/ρ 为运动粘度,单位[m2 /s]。 层流:Re≤2000,湍流:Re≥4000;2000<Re<4000 为不稳定过渡区。 2、牛顿粘性定律 τ=μ(du/dy) 气体的粘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液体的粘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3、流型的比较:①质点的运动方式; ②速度分布,层流:抛物线型,平均速度为最大速度的 0.5 倍; 湍流:碰撞和混和使速度平均化。 ③阻力,层流:粘度内摩擦力, 湍流:粘度内摩擦力+湍流切应力。 II. 流体在管内流动时的阻力损失 ' hf = hf + hf [J/kg] 1、直管阻力损失 hf f f u p d l h = = 2 2 范宁公式(层流、湍流均适用). 层流: 2 64 32 ( ) d lu h R f R f e e = 即 = 或 = 哈根—泊稷叶公式。 湍流区(非阻力平方区): ( , ) d f Re = ;高度湍流区(阻力平方区): ( ) d f = , 具体的定性关系参见摩擦因数图,并定量分析 hf与 u 之间的关系。 推广到非圆型管 润湿周边长 流通截面积 = = = 4 e 4 H d d r 注:不能用 de来计算截面积、流速等物理量。 2、局部阻力损失 hf ` ①阻力系数法, 1.0 0.5 2 2 ' f = e = c = u h ②当量长度法, 2 2 ' u d l h e f = 注意:截面取管出口内外侧,对动能项及出口阻力损失项的计算有所不同。 当管径不变时, 2 ) ( ) ( 2 u d l l hf e + + = 流体在变径管中作稳定流动,在管径缩小的地方其静压能减小。流体在等径管中作稳 定流动流体由于流动而有摩擦阻力损失,流体的流速沿管长不变。流体流动时的摩擦阻力 损失 hf 所损失的是机械能中的静压能项。完全湍流(阻力平方区)时,粗糙管的摩擦系数 数值只取决于相对粗糙度。 水由敞口恒液位的高位槽通过一管道流向压力恒定的反应器,当管道上的阀门开度减 小时,水流量将减小,摩擦系数增大,管道总阻力不变。 五、管路计算
并联管路:1、V=V1+V2+V3 2、二h,=∑ =∑ 各支路阻力损失相等 联管路的特点是:(1)并联管段的压强降相等;(2)主管流量等于并联的各管段 流量之和:(3)并联各管段中管子长、直径小的管段通过的流量小 Il.分支管路:1、I=V+V+V2 2、分支点处至各支管终了时的总机械能和能量损失之和相等 六、柏式在流量测量中的运用 1、毕托管用来测量管道中流体的点速度 2、孔板流量让为定截面变压差流量计,用来测量管道中流体的流量。随着R增大其孔 流系数Co先减小,后保持为定值。 3、转子流量计为定压差变截面流量让。注意:转子流量计的校正 测流体流量时,随流量増加孔板流量计两侧压差值将増加,若改用转子流量计,随流 量增加转子两侧压差值将不变
3 I. 并联管路:1、V =V1 +V2 +V3 2、 hf = hf 1 = hf 2 = hf 3 各支路阻力损失相等。 即并联管路的特点是:(1)并联管段的压强降相等;(2)主管流量等于并联的各管段 流量之和;(3)并联各管段中管子长、直径小的管段通过的流量小。 II.分支管路:1、V =V1 +V2 +V3 2、分支点处至各支管终了时的总机械能和能量损失之和相等。 六、柏式在流量测量中的运用 1、毕托管用来测量管道中流体的点速度。 2、孔板流量计为定截面变压差流量计,用来测量管道中流体的流量。随着 Re增大其孔 流系数 C0 先减小,后保持为定值。 3、转子流量计为定压差变截面流量计。注意:转子流量计的校正。 测流体流量时,随流量增加孔板流量计两侧压差值将增加,若改用转子流量计,随流 量增加转子两侧压差值将不变
高心泵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工作原理 「基本部件:叶轮(6-12片后弯叶片):暴壳(蜗壳)(集液和能量转换装置):轴封装置 料函、机械端面密封)。 原理:借助高速旋转的叶轮不断吸入、排出液体 注意:离心泵无自吸能力,因此在启动前必须先灌泵,且吸入管路必须有底阀,否则 将发生“气缠”现象 某离心泵运行一年后如发现有气缚现象,则应检查进口管路是否有泄漏现象。 、性能参数及特性曲线 1、压头H,又称扬程H=AZ++H 2、有效功率N=WO,=HgQp轴功率N=p (kw) 27 102 3、离心泵的特性曲线通常包括H-Q,N-Q,n-Q曲线,这些曲线表示在一定转速 下输送某种特定的液体时泵的性能。由N-Q线上可看出:Q=0时,N=Nmn,所以启 动泵和停泵都应关闭泵的出口阀 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实验,泵启动后出水管不出水,而泵进口处真空表指示真空度很 高,可能出现的故障原因是吸入管路堵塞。 若被输送的流体粘度增高,则离心泵的压头淢小,流量小,效率减小,轴功率增大。 三、离心泵的工作点 1、泵在管路中的工作点为离心泵特性曲线(H-Q)与管路特性曲线(H-Q。)的 交点。管路特性曲线为:H=K+BQ 2、工作点的调节:既可改变H-ρ来实现,又可通过改变H-Q来实现。具体措施 有改变阀门的开度,改变泵的转速,叶轮的直径及泵的串、并联操作。 离心泵的流量调节阀安装在离心泵的出口管路上,开大该阀门后,真空表读数增大 压力表读数减小,泵的扬程将减小,轴功率将增大 两台同样的离心泵并联压头不变而流量加倍,串联则流量不变压头加倍。 四、离心泵的安装高度Hg 为避免气蚀现象的发生,离心泵的安装高度≤Bg,注意气蚀现象产生的原因 1. Hg=H H为操作条件下的允许吸上真空度,m g Ho-1为吸入管路的压头损失,me Hg=Pa- Pz-Ah-H Mh允许气蚀余量,m P液面上方压强,Pa P操作温度下的液体饱和蒸汽压,Pa 离心泵的安装高度超过允许安装高度时会发生气蚀现象
4 离心泵–––––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一、工作原理 基本部件:叶轮(6~12 片后弯叶片);泵壳(蜗壳)(集液和能量转换装置);轴封装置 (填料函、机械端面密封)。 原理:借助高速旋转的叶轮不断吸入、排出液体。 注意:离心泵无自吸能力,因此在启动前必须先灌泵,且吸入管路必须有底阀,否则 将发生“气缚”现象。 某离心泵运行一年后如发现有气缚现象,则应检查进口管路是否有泄漏现象。 二、性能参数及特性曲线 1、压头 H,又称扬程 H f g p H Z + = + 2、有效功率 ( ) 102 k w HQ Ne We s HgQ N = = 轴功率 = 3、离心泵的特性曲线通常包括 H − Q, N − Q, − Q 曲线,这些曲线表示在一定转速 下输送某种特定的液体时泵的性能。由 N − Q 线上可看出: Q = 0 时, N = Nmin ,所以启 动泵和停泵都应关闭泵的出口阀。 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实验,泵启动后出水管不出水,而泵进口处真空表指示真空度很 高,可能出现的故障原因是吸入管路堵塞。 若被输送的流体粘度增高,则离心泵的压头减小,流量减小,效率减小,轴功率增大。 三、离心泵的工作点 1、泵在管路中的工作点为离心泵特性曲线( H − Q )与管路特性曲线( He − Qe )的 交点。管路特性曲线为: 2 He = K + BQe 。 2、工作点的调节:既可改变 H − Q 来实现,又可通过改变 He − Qe 来实现。具体措施 有改变阀门的开度,改变泵的转速,叶轮的直径及泵的串、并联操作。 离心泵的流量调节阀安装在离心泵的出口管路上,开大该阀门后,真空表读数增大, 压力表读数减小,泵的扬程将减小,轴功率将增大。 两台同样的离心泵并联压头不变而流量加倍,串联则流量不变压头加倍。 四、离心泵的安装高度 Hg 为避免气蚀现象的发生,离心泵的安装高度≤ Hg ,注意气蚀现象产生的原因。 1. 0 1 2 ' 1 2 = s − −H f − g u Hg H ' H s 为操作条件下的允许吸上真空度,m H f 0−1 为吸入管路的压头损失,m。 2. − − 0−1 − = f a v h H g p p Hg h 允许气蚀余量,m a p 液面上方压强,Pa; v p 操作温度下的液体饱和蒸汽压,Pa。 离心泵的安装高度超过允许安装高度时会发生气蚀现象
传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传热是由于温度差引起的能量转移,又称热传递。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凡是有温 度差存在时,就必然发生热从高温处传递到低温处 根据传热机理的不同,热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热传导(导热)、热对流(对流)和热 辐射。热传导是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仅借分子、原子和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 的热运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热对流是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所引起的热传递过程 包括由流体中各处的温度不同引起的自然对流和由外力所致的质点的强制运动引起的强 制对流),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发生的对流和热传导联合作用的传热过程称为对流传热(给 热):热辐射是因热的原因而产生的电磁波在空间的传递。任何物体只要在绝对零度以上 都能发射辐射能,只是在高温时,热辐射才能成为主要的传热方式。传热可依靠其中的一 种方式或几种方式同时进行。 传热速率Q是指单位时间通过传热面的热量(W);热通量q是指每单位面积的传热速 率(W/m2) 、热传导 1.导热基本方程—傅立叶定律 dQ =-Ads -导热系数,表征物质导热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之一,单位为W/(m℃) 纯金属的导热系数一般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气体的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式中负号表示热流方向总是和温度剃度的方向相反 平壁的稳定热传导 单层平壁 Q=31-t2_Ar 多层(n层)平壁: 公式表明导热速率与导热推动力(温度差)成正比,与导热热阻(R)成反比 由多层等厚平壁构成的导热壁面中所用材料的导热系数愈大,则该壁面的热阻愈小, 其两侧的温差愈小,但导热速率相同 2.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 单层圆筒壁: 或O: 2ml(1-l2) b R In 当S2S1>2时,用对数平均值,即:
5 传 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传热是由于温度差引起的能量转移,又称热传递。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凡是有温 度差存在时,就必然发生热从高温处传递到低温处。 根据传热机理的不同,热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热传导(导热)、热对流(对流)和热 辐射。热传导是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仅借分子、原子和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 的热运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热对流是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所引起的热传递过程 (包括由流体中各处的温度不同引起的自然对流和由外力所致的质点的强制运动引起的强 制对流),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发生的对流和热传导联合作用的传热过程称为对流传热(给 热);热辐射是因热的原因而产生的电磁波在空间的传递。任何物体只要在绝对零度以上, 都能发射辐射能,只是在高温时,热辐射才能成为主要的传热方式。传热可依靠其中的一 种方式或几种方式同时进行。 传热速率 Q 是指单位时间通过传热面的热量(W);热通量 q 是指每单位面积的传热速 率(W/m2)。 一、热传导 1.导热基本方程––––傅立叶定律 n t dQ dS = − λ––––导热系数,表征物质导热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之一,单位为 W/(m·℃)。 纯金属的导热系数一般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气体的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式中负号表示热流方向总是和温度剃度的方向相反。 2.平壁的稳定热传导 单层平壁: R t S b t t Q = − = 1 2 多层(n 层)平壁: = = + = − = n i n i i i n R t S b t t Q 1 1 1 1 公式表明导热速率与导热推动力(温度差)成正比,与导热热阻(R)成反比。 由多层等厚平壁构成的导热壁面中所用材料的导热系数愈大,则该壁面的热阻愈小, 其两侧的温差愈小,但导热速率相同。 2.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 单层圆筒壁: R t S b t t Q m = − = 1 2 或 1 2 1 2 ln 2 ( ) r r l t t Q − = 当 S2/S12 时,用对数平均值,即:
S2-S1 当S2/S1≤2时,用算术平均值,即: Sm=(SI+S2)/2 多层(n层)圆筒壁 2ml(1-tn+) 一包有石棉泥保温层的蒸汽管道,当石棉泥受潮后,其保温效果应降低,主要原因是 因水的导热系数大于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受潮后,使保温层材料导热系数増大,保温效 果降低 在包有两层相同厚度保温材料的圆形管道上,应该将导热系数小的材料包在内层,其 原因是为了减少热损失,降低壁面温度 二、对流传热 1.对流传热基本方程——生顿冷却定律 O=aSAt a——对流传热系数,单位为:W/(m2℃,在换热器中与传热面积和温度差相对应。 2.与对流传热有关的无因次数群(或准数) 表1准数的符号和意义 准数名称 符号 意 义 努塞尔特准数= al 含有特定的传热膜系数a,表示对流传热的强度 雷诺准数 Lu p Re= 反映流体的流动状态 普兰特准数 P=C∥ 反映流体物性对传热的影晌 A 格拉斯霍夫准数 8 4t Lp 反映因密度差而引起自然对流状态 Gr=
6 1 2 2 1 ln S S S S Sm − = 当 S2/S12 时,用算术平均值,即: Sm=(S1+S2)/2 多层(n 层)圆筒壁: = − + = n i i mi i n S b t t Q 1 1 1 或 + − + = i i i n r r l t t Q 1 1 1 ln 1 2 ( ) 一包有石棉泥保温层的蒸汽管道,当石棉泥受潮后,其保温效果应降低,主要原因是 因水的导热系数大于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受潮后,使保温层材料导热系数增大,保温效 果降低。 在包有两层相同厚度保温材料的圆形管道上,应该将导热系数小的材料包在内层,其 原因是为了减少热损失,降低壁面温度。 二、对流传热 1.对流传热基本方程––––牛顿冷却定律 Q =St α––––对流传热系数,单位为:W/(m2·℃),在换热器中与传热面积和温度差相对应。 2.与对流传热有关的无因次数群(或准数) 表 1 准数的符号和意义 准数名称 符 号 意 义 努塞尔特准数 αL Nu= λ 含有特定的传热膜系数α,表示对流传热的强度 雷诺准数 Luρ Re= μ 反映流体的流动状态 普兰特准数 Cpμ Pr= λ 反映流体物性对传热的影响 格拉斯霍夫准数 βg Δt L3ρ 2 Gr= μ 反映因密度差而引起自然对流状态
3.流体在圆形直管中作强制湍流流动时的传热膜系数 对气体或低粘度的液体 Nu=0.023ReO.8Prn a=0.023 Cp u 流体被加热时,n=04;液体被冷却时,n=0.3。 定型几何尺寸为管子内径d。 定性温度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算术平均值。 应用范围为Re>10000,P=0.7~160,(W>60。 对流过程是流体和壁面之间的传热过程,定性温度是指确定准数中各物性参数的温度。 沸腾传热可分为三个区域,它们是自然对流区、泡状沸腾区和膜状沸腾区,生产中的 沸腾传热过程应维持在泡壮沸腾区操作 无相变的对流传热过程中,热阻主要集中在传热边界层或滞流层内,减少热阻的最有 效的措施是提高流体湍动程度 引起自然对流传热的原因是系统内部的温度差,使各部分流体密度不同而引起上升、 下降的流动。 用无因次准数方程形式表示下列各种传热情况下诸有关参数的关系 (1)无相变对流传热NuF=f(Re,Pr,Gr) (2)自然对流传热NFf(Gr,Pr) (3)强制对流传热NFf(Re,Pr) 在两流体的间壁换热过程中,计算式Q=KSΔt,式中Δt表示为两流体温度差的平均值 S表示为泛指传热面,与K相对应 在两流体的间壁换热过程中,计算式Q=aS△t,式中△tt+m或Tm-T:S表示为一 侧的传热壁面。 滴状冷凝的膜系数大于膜状冷凝膜系数。 水在管内作湍流流动时,若使流速提高至原来的2倍,则其对流传热系数约为原来的 208倍。若管径改为原来的1/2而流量相同,则其对流传热系数约为原来的408×202倍。(设 条件改变后,仍在湍流范围) 间壁两侧流体的热交换 间壁两侧流体热交换的传热速率方程式 Q=KS△tm 式中K为总传热系数,单位为:W/(m2:℃);Δtm为两流体的平均温度差,对两流体 作并流或逆流时的换热器而言, M1-M2 当△tn/△t2<2时,Δtm可取算术平均值,即:△tm=(△t1+△t2)/2
7 3.流体在圆形直管中作强制湍流流动时的传热膜系数 对气体或低粘度的液体 Nu=0.023Re0.8Prn 或 λ Luρ Cpμ α=0.023 ( ) 0.8 ( ) n L μ λ 流体被加热时,n=0.4;液体被冷却时,n=0.3。 定型几何尺寸为管子内径 di。 定性温度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算术平均值。 应用范围为 Re10000,Pr=0.7~160,(l/d)60。 对流过程是流体和壁面之间的传热过程,定性温度是指确定准数中各物性参数的温度。 沸腾传热可分为三个区域,它们是自然对流区、泡状沸腾区和膜状沸腾区,生产中的 沸腾传热过程应维持在泡壮沸腾区操作。 无相变的对流传热过程中,热阻主要集中在传热边界层或滞流层内,减少热阻的最有 效的措施是提高流体湍动程度。 引起自然对流传热的原因是系统内部的温度差,使各部分流体密度不同而引起上升、 下降的流动。 用无因次准数方程形式表示下列各种传热情况下诸有关参数的关系: (1) 无相变对流传热 Nu=f(Re,Pr,Gr) (2) 自然对流传热 Nu=f(Gr,Pr) (3) 强制对流传热 Nu=f(Re,Pr) 在两流体的间壁换热过程中,计算式 Q=KSΔt,式中Δt 表示为两流体温度差的平均值; S 表示为泛指传热面,与 K 相对应。 在两流体的间壁换热过程中,计算式 Q=SΔt,式中Δt=tw-tm 或 Tm-Tw;S 表示为一 侧的传热壁面。 滴状冷凝的膜系数大于膜状冷凝膜系数。 水在管内作湍流流动时,若使流速提高至原来的 2 倍,则其对流传热系数约为原来的 2 0.8 倍。若管径改为原来的 1/2 而流量相同,则其对流传热系数约为原来的 4 0.8×2 0.2 倍。(设 条件改变后,仍在湍流范围) 三、间壁两侧流体的热交换 间壁两侧流体热交换的传热速率方程式 Q=KSΔtm 式中 K 为总传热系数,单位为:W/(m2·℃);Δtm 为两流体的平均温度差,对两流体 作并流或逆流时的换热器而言, ln( / ) 1 2 1 2 t t t t tm − = 当Δt1/Δt2< 2 时,Δtm可取算术平均值,即:Δtm=(Δt1+Δt2)/2
基于管外表面积S0的总传热系数K。 1_1 bs +R-0+ K +r ss aS 四、换热器 间壁式换热器有夹套式、蛇管式、套管式、列管式、板式、螺旋板式、板翅式等。提 高间壁式换热器传热系数的主要途径是提髙流体流速、増强人工扰动:防止结垢,及时清 除污垢。消除列管换热器温差应力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在壳体上加膨胀节,采用浮头式 结构或釆用U型管式结枹。翅片式换热器安装翅片的目的是増加传热面积;増强流体的湍 动程度以提高α。为提高冷凝器的冷凝效果,操作时要及时排除不凝气和冷凝水 间壁换热器箮壁温度t接近α大的一侧的流体温度;总传热系数K的数值接近热阻大 的一侧的α值。如在传热实验中用饱和水蒸气加热空气,总传热系数接近于空气侧的对流 传热膜系数,而壁温接近于水蒸气侧的温度。 对于间壁换热器mCp(T1-T2)=m2Cp2(t1-b)=KSΔtm等式成立的条件是稳定传热、无热 损失、无相变化。 列管换热器,在壳程设置折流挡板的目的是增大壳程流体的湍动程度,强化对流传热, 提高α值,支撑管子。 在确定列管换热器冷热流体的流径时,一般来说,蒸汽走管外:易结垢的流体走管内 高压流体走管内:有腐蚀性的流体走管内:粘度大或流量小的流体走管外
8 基于管外表面积 So 的总传热系数 Ko i i o i o i w m o o o o S S S S R S bS R K = + + + + 1 1 四、换热器 间壁式换热器有夹套式、蛇管式、套管式、列管式、板式、螺旋板式、板翅式等。提 高间壁式换热器传热系数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流体流速、增强人工扰动;防止结垢,及时清 除污垢。消除列管换热器温差应力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在壳体上加膨胀节,采用浮头式 结构或采用 U 型管式结构。翅片式换热器安装翅片的目的是增加传热面积;增强流体的湍 动程度以提高α。为提高冷凝器的冷凝效果,操作时要及时排除不凝气和冷凝水。 间壁换热器管壁温度 tw 接近α大的一侧的流体温度;总传热系数 K 的数值接近热阻大 的一侧的α值。如在传热实验中用饱和水蒸气加热空气,总传热系数接近于空气侧的对流 传热膜系数,而壁温接近于水蒸气侧的温度。 对于间壁换热器 m1Cp1(T1-T2)=m2Cp2(t1-t2)=KSΔtm 等式成立的条件是稳定传热、无热 损失、无相变化。 列管换热器,在壳程设置折流挡板的目的是增大壳程流体的湍动程度,强化对流传热, 提高α值,支撑管子。 在确定列管换热器冷热流体的流径时,一般来说,蒸汽走管外;易结垢的流体走管内; 高压流体走管内;有腐蚀性的流体走管内;粘度大或流量小的流体走管外
蒸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利用各组分挥发度不同将液体混合物部分汽化而使混合物得到分离的单元操作称为蒸 馏。这种分离操作是通过液相和气相之间的质量传递过程来实现的 对于均相物系,必须造成一个两相物系才能将均相混合物分离。蒸馏操作采用改变状 态参数的办法(如加热和冷却)使混合物系内部产生出第二个物相(气相):吸收操作中则 采用从外界引入另一相物质(吸收剂)的办法形成两相系统 、两组分溶液的气液平衡 1.拉乌尔定律 理想溶液的气液平衡关系遵循拉乌尔定律: PA-PA XA PB-PB XB- 1-XA) 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pA=PyA而 则两组分理想物系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XA=(P-pB°)/(pA°-pB0) 泡点方程 yA=pAXP露点方程 对于任一理想溶液,利用一定温度下纯组分饱和蒸汽压数据可求得平衡的气液相组成; 反之,已知一相组成,可求得与之平衡的另一相组成和温度(试差法) 用相对挥发度表示气液平衡关系 溶液中各组分的挥发度可用它在蒸汽中的分压和与之平衡的液相中的摩尔分率来表 示,即vA=pA/xAwB=p/xB 溶液中易挥发组分的挥发度对难挥发组分的挥发度之比为相对挥发度。其表达式有: a=vA/vB=(pa/xA)/(pB/xB)=yAXB/yBXA 对于理想溶液 气液平衡方程:y=ax/1+(a-1)x A值的大小可用来判断蒸馏分离的难易程度。a愈大,挥发度差异愈大,分离愈易 a=1时不能用普通精馏方法分离 3.气液平衡相图 (1)温度一组成(t-xy)图 该图由饱和蒸汽线(露点线)、饱和液体线(泡点线)组成,饱和液体线以下区域为液 相区,饱和蒸汽线上方区域为过热蒸汽区,两曲线之间区域为气液共存区 气液两相呈平衡状态时,气液两相温度相同,但气相组成大于液相组成;若气液两相 组成相同,则气相露点温度大于液相泡点温度。 (2)xy图 xy图表示液相组成x与之平衡的气相组成y之间的关系曲线图,平衡线位于对角线的 平衡线偏离对角线愈远,表示该溶液愈易分离。总压对平衡曲线影响不大 、精馏原理 精馏过程是利用多次部分汽化和多次部分冷凝的原理进行的,精馏操作的依据是混合 物中各组分挥发度的差异,实现精馏操作的必要条件包括塔顶液相回流和塔底产牛上升蒸 汽。精馏塔中各级易挥发组分浓度由上夲下逐级降低;精馏塔的塔顶温度总是低于塔底温
9 蒸 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利用各组分挥发度不同将液体混合物部分汽化而使混合物得到分离的单元操作称为蒸 馏。这种分离操作是通过液相和气相之间的质量传递过程来实现的。 对于均相物系,必须造成一个两相物系才能将均相混合物分离。蒸馏操作采用改变状 态参数的办法(如加热和冷却)使混合物系内部产生出第二个物相(气相);吸收操作中则 采用从外界引入另一相物质(吸收剂)的办法形成两相系统。 一、两组分溶液的气液平衡 1. 拉乌尔定律 理想溶液的气液平衡关系遵循拉乌尔定律: pA=pA 0xA pB=pB 0xB=pB 0(1—xA) 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pA=PyA 而 P=pA+pB 则两组分理想物系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xA=(P—pB 0)/(pA 0—pB 0)———泡点方程 yA=pA 0xA/P———露点方程 对于任一理想溶液,利用一定温度下纯组分饱和蒸汽压数据可求得平衡的气液相组成; 反之,已知一相组成,可求得与之平衡的另一相组成和温度(试差法)。 2. 用相对挥发度表示气液平衡关系 溶液中各组分的挥发度 v 可用它在蒸汽中的分压和与之平衡的液相中的摩尔分率来表 示,即 vA=pA/xA vB=pB/xB 溶液中易挥发组分的挥发度对难挥发组分的挥发度之比为相对挥发度。其表达式有: α=vA/vB=(pA/xA)/(pB/xB)=yAxB/yBxA 对于理想溶液: α=pA 0 /pB 0 气液平衡方程:y=αx/[1+(α—1)x] Α值的大小可用来判断蒸馏分离的难易程度。α愈大,挥发度差异愈大,分离愈易; α=1 时不能用普通精馏方法分离。 3. 气液平衡相图 (1)温度—组成(t-x-y)图 该图由饱和蒸汽线(露点线)、饱和液体线(泡点线)组成,饱和液体线以下区域为液 相区,饱和蒸汽线上方区域为过热蒸汽区,两曲线之间区域为气液共存区。 气液两相呈平衡状态时,气液两相温度相同,但气相组成大于液相组成;若气液两相 组成相同,则气相露点温度大于液相泡点温度。 (2)x-y 图 x-y 图表示液相组成 x 与之平衡的气相组成 y 之间的关系曲线图,平衡线位于对角线的 上方。平衡线偏离对角线愈远,表示该溶液愈易分离。总压对平衡曲线影响不大。 二、精馏原理 精馏过程是利用多次部分汽化和多次部分冷凝的原理进行的,精馏操作的依据是混合 物中各组分挥发度的差异,实现精馏操作的必要条件包括塔顶液相回流和塔底产生上升蒸 汽。精馏塔中各级易挥发组分浓度由上至下逐级降低;精馏塔的塔顶温度总是低于塔底温
度,原因之一是:塔顶易挥发组分浓度高于塔底,相应沸点较低;原因之二是:存在压隆 使塔底压力髙于塔顶,塔底沸点较高 当塔板中离开的气相与液相之间达到相平衡时,该塔板称为理论板 精馏过程中,再沸器的作用是提供一定量的上升蒸汽流,冷凝器的作用是提供塔顶液 相产品及保证由适宜的液相回流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 全塔物料衡算 总物料衡算:F=D+W 易挥发组分:FxH=DxD+Wxw 塔顶易挥发组分回收率:ηD=(DxD/FxF)ⅹ100% 塔底难挥发组分回收率:7w=W(1-xw)/F(1-xF)]x100% 2.精馏段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 总物料衡算:V=L+D 易挥发组分:Wya+1=Lxn+DXD 操作线方程:yn+1=(LV)xn+(D/V)xD=[R(R+1)]xn+[/(R+1)]xD 其中:R=LD回流比 上式表示在一定操作条件下,精馏段内自任意第n层板下降的液相组成ⅹn与其相邻的下 二层板(第nt1层板)上升蒸汽相组成V之间的关系。在ⅹ-y坐标上为直线,斜率为 R/R+1,截距为xD/R+1。 3.提馏段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 总物料衡算:L=V+W 易挥发组分:Lxm=Vym++Wxw 操作线方程:ym+=(L/)xm-(WV)xw 上式表示在一定操作条件下,提馏段内自任意第m层板下降的液相组成ⅹ与其相邻的 1层板)上升蒸汽相组成ⅵ`之间的关系。L除与L有关外,还受进料量 和进料热状况的影响。 四、进料热状况参数 实际操作中,加入精馏塔的原料液可能有五种热状况:(1)温度低于泡点的冷液体:(2) 泡点下的饱和液体;(3)温度介于泡点和露点的气液混合物;(4)露点下的饱和蒸汽:(5) 温度高于露点的过热蒸汽。 1-I将km进料变为饱和蒸汽所需的热量 Ⅰ1-1原料液的千摩尔汽化潜热 不同进料热状况下的q值 进料热状况 冷液体 饱和液体「气液混合物饱和蒸汽过热蒸汽 对于饱和液体、气液混合物和饱和蒸汽进料而言,q值等于进料中的液相分率 L=L+qF 9-D)E q线方程(进料方程)为:y=[q/(q-1)]x-x/(q-1) 上式表示两操作线交点的轨迹方程
10 度,原因之一是:塔顶易挥发组分浓度高于塔底,相应沸点较低;原因之二是:存在压降 使塔底压力高于塔顶,塔底沸点较高。 当塔板中离开的气相与液相之间达到相平衡时,该塔板称为理论板。 精馏过程中,再沸器的作用是提供一定量的上升蒸汽流,冷凝器的作用是提供塔顶液 相产品及保证由适宜的液相回流。 三、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 1.全塔物料衡算 总物料衡算: F=D+W 易挥发组分: FxF=DxD+WxW 塔顶易挥发组分回收率: ηD=(DxD/FxF)x100% 塔底难挥发组分回收率: ηW=[W(1-xW)/F(1-xF)]x100% 2.精馏段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 总物料衡算: V=L+D 易挥发组分: Vyn+1=Lxn+DxD 操作线方程: yn+1=(L/V)xn+(D/V)xD=[R/(R+1)]xn+[1/(R+1)]xD 其中:R=L/D——回流比 上式表示在一定操作条件下,精馏段内自任意第 n 层板下降的液相组成 xn 与其相邻的下 一层板(第 n+1 层板)上升蒸汽相组成 yn+1 之间的关系。在 x—y 坐标上为直线,斜率为 R/R+1,截距为 xD/R+1。 3.提馏段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 总物料衡算: L`=V`+W 易挥发组分: L`xm` =V`ym+1`+WxW 操作线方程: ym+1`=(L`/V`)xm`—(W/V`)xW 上式表示在一定操作条件下,提馏段内自任意第 m 层板下降的液相组成 xm`与其相邻的 下一层板(第 m+1 层板)上升蒸汽相组成 ym+1`之间的关系。L`除与 L 有关外,还受进料量 和进料热状况的影响。 四、进料热状况参数 实际操作中,加入精馏塔的原料液可能有五种热状况:(1)温度低于泡点的冷液体;(2) 泡点下的饱和液体;(3)温度介于泡点和露点的气液混合物;(4)露点下的饱和蒸汽;(5) 温度高于露点的过热蒸汽。 原料液的千摩尔汽化潜热 将 kmol进料变为饱和蒸汽所需的热量 I I I I q V L V F 1 − − = 不同进料热状况下的 q 值 进料热状况 冷液体 饱和液体 气液混合物 饱和蒸汽 过热蒸汽 q 值 >1 1 0~1 0 <0 对于饱和液体、气液混合物和饱和蒸汽进料而言,q 值等于进料中的液相分率。 L`=L+qF V=V`—(q—1)F q 线方程(进料方程)为: y=[q/(q—1)]x—xF/(q—1) 上式表示两操作线交点的轨迹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