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 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普通植物病理学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课程代码 020261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开课学期 第5学期 总学时 80 讲课 56 实验(实 24 学分 5 习) 预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研究引起病害的环境和生物因素的科学,即研究这些因素的致病机制,致病 因素与植物的相互关系,以及病害的流行规律和防治的科学。这门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 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它的任务是通过课堂讲授、实习实验、田间调查、辅导答疑等综 合教学方式使学生全面掌握普通植物病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植物病 理学的专业课以及今后从事植物保护工作打好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 2、掌握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病害流行学的基本知识、病害的预测预报、 以及病原物的致病性、寄主的抗病性和植物病害诊断、防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掌握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植物病毒、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性状、分类和主 要类群。 4、掌握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及诊断程序。 5、了解植物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四、课程学时分配的建议 教学时数 课程内容 讲课 习题课 实验课 小计 第一章绪论 4 2 6 第二章植物病原真菌 14 12 26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 物 4 2 1 第四章 植物病毒 8 2 10 第五章 植物病原线虫及 5 2 7 其它病原物 第六章 非侵染性病害 第七章侵染过程 2 2 4 第八章 侵染循环 2 2 (续表 第九章 植物病原物的 寄生性和致病性 4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 普通植物病理学 英文名称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课程代码 020261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开课学期 第5学期 总 学 时 80 讲课 56 实验(实 习) 24 学分 5 预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研究引起病害的环境和生物因素的科学,即研究这些因素的致病机制,致病 因素与植物的相互关系,以及病害的流行规律和防治的科学。这门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 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它的任务是通过课堂讲授、实习实验、田间调查、辅导答疑等综 合教学方式使学生全面掌握普通植物病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植物病 理学的专业课以及今后从事植物保护工作打好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 2、掌握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病害流行学的基本知识、病害的预测预报、 以及病原物的致病性、寄主的抗病性和植物病害诊断、防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掌握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植物病毒、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性状、分类和主 要类群。 4、掌握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及诊断程序。 5、了解植物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四、课程学时分配的建议 教学时数 课程内容 讲 课 习题课 实验课 小 计 第一章 绪论 4 2 6 第二章 植物病原真菌 14 12 26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 物 4 2 7 第四章 植物病毒 8 2 10 第五章 植物病原线虫及 其它病原物 5 2 7 第六章 非侵染性病害 2 2 第七章 侵染过程 2 2 4 第八章 侵染循环 2 2 (续表) 第九章 植物病原物的 寄生性和致病性 4 4
第十章 植物的抗病性 4 4 第十一章植物病害的 2 2 流行与预测 第十二章植物病害的 诊断和防治 U 2 > 总 计 56 24 80 五、课程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本章通过对普通植物病理学做全面概况的介绍,使学生对普通植物病理学的的发展历史、研究内 容等有一初步的了解。 本章重点:重点掌握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病害的症状:了解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侵染过程 和侵染循环;植物的抗病性;植物病理学简史。 本章难点:重点掌握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病害的症状。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授使学生掌握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常用普通植物病理学的 术语:初步掌握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结合本章的内容,使学生明确学 习普通植物病理学的目的、意义,了解植物病理学简史。 本章思考题 1、试述植物病害的三角关系(病原物、寄主、环境)、四角关系(人、病原物、寄主、环境 条件),为何强调人在病害流行中的作用? 2、简述植物病害的病状、病征的定义及类型。 3、掌握本章的名词概念。 第二章植物病原真菌 本章阐述了真菌的一般形态、Ainsworth的分类系统及与传统分类系统的区别、主要属病原的形 态特点等:介绍具有代表性病原菌的形态特点、生活史、侵染循环和防治要点,使学生对真菌的形 态特点、分类系统、分类依据和分类方法有较系统的了解。 本章重点:真菌的一般性状和分类;鞭毛菌亚门真菌形态与种类;接合菌亚门真菌形态与种 类子囊菌亚门真菌形态与种类:担子菌亚门真菌的形态与种类;半知菌亚门真菌形态与种类。 本章难点:真菌各亚门形态与种类。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授使学生掌握真菌的一般形态、Ainsworth的分类系统及与传统分类系统 的区别、主要属病原的形态特点等:通过重点介绍具有代表性病原菌的形态特点、生活史、侵染循 环和防治要点,并结合实验观察,使学生对真菌的形态特点、分类系统、分类依据和分类方法有较 系统的了解,为今后在生产中研究和鉴定植物病原真菌、识别真菌病害奠定基础。 本章节思考题 第一节思考题 1、什么是真菌? 2、真菌的营养体的主要类型、结构及功能。 3、真菌无性繁殖、有性生殖的主要方式或过程,以及所产生的常见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的 类型;简述植物病原真菌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在植物病害发生中的作用
第十章 植物的抗病性 4 4 第十一章 植物病害的 流行与预测 2 2 第十二章 植物病害的 诊断和防治 5 2 7 总 计 56 24 80 五、课程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通过对普通植物病理学做全面概况的介绍,使学生对普通植物病理学的的发展历史、研究内 容等有一初步的了解。 本章重点:重点掌握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病害的症状;了解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侵染过程 和侵染循环;植物的抗病性;植物病理学简史。 本章难点:重点掌握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病害的症状。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授使学生掌握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常用普通植物病理学的 术语;初步掌握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结合本章的内容,使学生明确学 习普通植物病理学的目的、意义,了解植物病理学简史。 本章思考题 1、试述植物病害的三角关系(病原物、寄主、环境)、四角关系(人、病原物、寄主、环境 条件),为何强调人在病害流行中的作用? 2、简述植物病害的病状、病征的定义及类型。 3、掌握本章的名词概念。 第二章 植物病原真菌 本章阐述了真菌的一般形态、Ainsworth的分类系统及与传统分类系统的区别、主要属病原的形 态特点等;介绍具有代表性病原菌的形态特点、生活史、侵染循环和防治要点,使学生对真菌的形 态特点、分类系统、分类依据和分类方法有较系统的了解。 本章重点:真菌的一般性状和分类;鞭毛菌亚门真菌形态与种类; 接合菌亚门真 菌形态与种 类 子囊菌亚门真菌形态与种类;担子菌亚门真菌的形态与种类;半知菌亚门真菌形态与种类。 本章难点:真菌各亚门形态与种类。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授使学生掌握真菌的一般形态、Ainsworth的分类系统及与传统分类系统 的区别、主要属病原的形态特点等;通过重点介绍具有代表性病原菌的形态特点、生活史、侵染循 环和防治要点,并结合实验观察,使学生对真菌的形态特点、分类系统、分类依据和分类方法有较 系统的了解,为今后在生产中研究和鉴定植物病原真菌、识别真菌病害奠定基础。 本章节思考题 第一节 思考题 1、什么是真菌? 2、真菌的营养体的主要类型、结构及功能。 3、真菌无性繁殖、有性生殖的主要方式或过程,以及所产生的常见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的 类型;简述植物病原真菌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在植物病害发生中的作用
4、什么是准性生殖?准性生殖的过程及其在病菌变异中的意义。 5、真菌生活史的含义及生活史类型。植物病原真菌无性繁殖阶段的特点及其与植物病害蔓 延的关系。 6、在传统的"三纲一类"分类基础上,Ainsworth分类系统在高级分类单元上做了哪些调整? 第二节思考题 1、各类群鞭毛菌的营养体,无性繁殖与有性生殖有哪些共性及差异? 2、卵菌与其它鞭毛菌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3、简述鞭毛菌亚门及代表目的主要形态特征与习性。 4、试述鞭毛菌亚门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的形态特征。 5、简述本节各重要代表菌的生活史及其为害寄主植物的特点。 6、怎样从鞭毛菌亚门的特征看真菌的进化趋势? 第三节思考题(略) 第四节思考题 1、子囊菌的一般形态与特征。 2、子囊菌典型的有性生殖的过程及其特点。 3、子囊果的类型,形态与结构。 4、核菌、腔菌的子囊果中心体类型及研究子囊果发育类型的意义。 5、子囊菌亚门所属各纲的主要特征及分类依据。 6、子囊菌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目的特征及重要代表属的发育循环。 7、子囊菌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的形态特征。 第五节思考题 1、担子菌的一般形态与特征。 2、担子菌所属各纲的主要特征及分类依据。 3、锈菌和黑粉菌的主要特征及重要代表属的发育循环。 4、锈菌与黑粉菌引起的病害有哪些主要特点?与它们的生物学性状有哪些联系? 5、转主寄生的锈菌、系统侵染与局部侵染的黑粉菌为害寄主植物有何特点,在其所致病害的 控制上可采取哪些相应的措施? 6、担子菌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的形态特征。 第六节思考题 1、半知菌的含义、半知菌事实上包含了哪些类型的真菌。 2、半知菌的分类单元在性质上与其它真菌有什么不同:半知菌分类与命名出现交叉的原因。 3、半知菌分生孢子个体发育类型及其在半知菌分类中的意义。 4、在传统的半知菌分类体系基础上,Ainsworth(1973)分类系统在半知菌分类方面有哪些变 化。 5、半知菌亚门所属各纲及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目的形态特征及分类依据。 6、半知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在侵染循环上有哪些主要的共同特点。 7、半知菌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的形态特征
4、什么是准性生殖?准性生殖的过程及其在病菌变异中的意义。 5、真菌生活史的含义及生活史类型。植物病原真菌无性繁殖阶段的特点及其与植物病害蔓 延的关系。 6、在传统的"三纲一类"分类基础上,Ainsworth分类系统在高级分类单元上做了哪些调整? 第二节 思考题 1、各类群鞭毛菌的营养体,无性繁殖与有性生殖有哪些共性及差异? 2、卵菌与其它鞭毛菌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3、简述鞭毛菌亚门及代表目的主要形态特征与习性。 4、试述鞭毛菌亚门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的形态特征。 5、简述本节各重要代表菌的生活史及其为害寄主植物的特点。 6、怎样从鞭毛菌亚门的特征看真菌的进化趋势? 第三节 思考题(略) 第四节 思考题 1、子囊菌的一般形态与特征。 2、子囊菌典型的有性生殖的过程及其特点。 3、子囊果的类型,形态与结构。 4、核菌、腔菌的子囊果中心体类型及研究子囊果发育类型的意义。 5、子囊菌亚门所属各纲的主要特征及分类依据。 6、子囊菌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目的特征及重要代表属的发育循环。 7、子囊菌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的形态特征。 第五节 思考题 1、担子菌的一般形态与特征。 2、担子菌所属各纲的主要特征及分类依据。 3、锈菌和黑粉菌的主要特征及重要代表属的发育循环。 4、锈菌与黑粉菌引起的病害有哪些主要特点?与它们的生物学性状有哪些联系? 5、转主寄生的锈菌、系统侵染与局部侵染的黑粉菌为害寄主植物有何特点,在其所致病害的 控制上可采取哪些相应的措施? 6、担子菌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的形态特征。 第六节 思考题 1、半知菌的含义、半知菌事实上包含了哪些类型的真菌。 2、半知菌的分类单元在性质上与其它真菌有什么不同;半知菌分类与命名出现交叉的原因。 3、半知菌分生孢子个体发育类型及其在半知菌分类中的意义。 4、在传统的半知菌分类体系基础上,Ainsworth(1973)分类系统在半知菌分类方面有哪些变 化。 5、半知菌亚门所属各纲及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目的形态特征及分类依据。 6、半知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在侵染循环上有哪些主要的共同特点。 7、半知菌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的形态特征
第三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本章介绍了原核生物的一般概念;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侵染与传播: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 群;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 本章重点:掌握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遗传、变异、分类,并有重点的阐述植物病 害的主要代表属、种的性状以及原核生物侵染传播方式和诊断方法等, 本章难点:植物病害的主要代表属、种的性状以及原核生物侵染传播方式和诊断方法 教学要求: 本章通过介绍使学生对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性状和植物的主要病原种及代表病害有较全 面的认识,为今后在生产中识别、诊断细菌病害奠定基础。 本章节思考题 第三章思考题 1、何谓原核生物、它与真核生物有何区别? 2、何谓革兰氏染色,它在细菌的分类和鉴定中有何作用? 3、细菌分类在1980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因何在? 4、试比较病原细菌和病原真菌在侵染、传播方面的特点。 第四章植物病毒 本章主要讲述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组分;植物病毒的复制和增殖;植物病毒的传播和移动: 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植物病毒的鉴定重要的植物病毒属及典型种。 本章重点:掌握病毒的传播、分类、鉴定和重要的植物病毒属及典型种的性状等,掌握植物病 毒的形态、结构、组分和增殖。 本章难点: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组分;植物病毒的复制和增殖。 教学要求:本章通过介绍使学生对植物病毒的性状有较全面的了解:为学生今后在生产中识 别、诊断、鉴定病毒病奠定基础。 本章节思考题 1、植物病毒有哪些组分组成?简述病毒基因组核酸表达的一般策略。 2、以烟草花叶病毒为例,说明病毒基因组结构与生物学功能的关系。 3、以正单链RNA病毒为例,简述植物病毒增殖的过程。 4、植物病毒有哪些传播方式?在介体传播中,病毒与介体有何依赖关系? 5、植物病毒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其属种命名方法与其它病原物有何不同? 6、实验室鉴定植物病毒依据哪些原理和方法? 7、类病毒与病毒有哪些异同? 第五章植物病原线虫及其它病原物 本章介绍了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和结构:植物病原线虫的生活史和生态;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性 和致病性;植物病原线虫的主要类型植物病原原生动物;了解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种类。 本章重点:掌握线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寄生性与致病性以及重要的植物病原线虫属和代表 种的形态、侵染循环、防治要点。 本章难点: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和结构。 教学要求:通过对病原线虫的形态和结构、生活史和生态: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等 的书法家习。使学生对病原线虫有所了解,以便今后在生产中能初步的识别寄生性线虫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本章介绍了原核生物的一般概念;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侵染与传播;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 群;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 本章重点:掌握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遗传、变异、分类,并有重点的阐述植物病 害的主要代表属、种的性状以及原核生物侵染传播方式和诊断方法等, 本章难点: 植物病害的主要代表属、种的性状以及原核生物侵染传播方式和诊断方法 教学要求: 本章通过介绍使学生对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性状和植物的主要病原种及代表病害有较全 面的认识,为今后在生产中识别、诊断细菌病害奠定基础。 本章节思考题 第三章 思考题 1、何谓原核生物、它与真核生物有何区别? 2、何谓革兰氏染色,它在细菌的分类和鉴定中有何作用? 3、细菌分类在1980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因何在? 4、试比较病原细菌和病原真菌在侵染、传播方面的特点。 第四章 植物病毒 本章主要讲述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组分;植物病毒的复制和增殖;植物病毒的传播和移动; 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植物病毒的鉴定重要的植物病毒属及典型种。 本章重点:掌握病毒的传播、分类、鉴定和重要的植物病毒属及典型种的性状等,掌握植物病 毒的形态、结构、组分和增殖。 本章难点: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组分;植物病毒的复制和增殖。 教学要求:本章通过介绍使学生对植物病毒的性状有较全面的了解;为学生今后在生产中识 别、诊断、鉴定病毒病奠定基础。 本章节思考题 1、植物病毒有哪些组分组成?简述病毒基因组核酸表达的一般策略。 2、以烟草花叶病毒为例,说明病毒基因组结构与生物学功能的关系。 3、以正单链RNA病毒为例,简述植物病毒增殖的过程。 4、植物病毒有哪些传播方式?在介体传播中,病毒与介体有何依赖关系? 5、植物病毒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其属种命名方法与其它病原物有何不同? 6、实验室鉴定植物病毒依据哪些原理和方法? 7、类病毒与病毒有哪些异同? 第五章 植物病原线虫及其它病原物 本章介绍了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和结构;植物病原线虫的生活史和生态;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性 和致病性;植物病原线虫的主要类型植物病原原生动物;了解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种类。 本章重点:掌握线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寄生性与致病性以及重要的植物病原线虫属和代表 种的形态、侵染循环、防治要点。 本章难点: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和结构。 教学要求:通过对病原线虫的形态和结构、生活史和生态;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等 的书法家习。使学生对病原线虫有所了解,以便今后在生产中能初步的识别寄生性线虫
本章节思考题 1、简述植物寄生线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2、简述植物寄生线虫的个体发育过程及生态环境。 3、试述线虫对植物的致病机制及症状表现。 4、试述小麦粒线虫、甘薯茎线虫、水稻干尖线虫、大豆胞襄线虫、南方根结线虫的生活史、 侵染来源及防治要点。 5、大豆胞囊线虫和南方根结线虫有何异同。 6、剑线虫、长针线虫和毛刺线虫在分类、生活习性、寄生方式及对植物的为害与上述小麦粒 线虫等几种线虫有何不同? 7、为什么把线虫列为植物病原物,谈一下线虫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及损失。 8、试述线虫消化系统的构造,区分垫刃型和滑刃型食道。 9、简述雌、雄线虫的生殖系统的构造。 第六章非侵染性病害 本章介绍了引起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因素有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本章重点: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和诊断程序。 本章难点: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差别。 教学要求:本章通过介绍使学生在生产中能初步地分析诊断非侵染性病害,以便提出有效的防 治方法。 本章节思考题 1、植物非侵染性病害有哪些不同类型的病因? 2、如何诊断不同类型的非传染性病害? 3、温度过高或过低,植物容易发生什么病害? 4、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或剧烈变化,植物容易发生什么病害? 第七章侵染过程 本章介绍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使学生对病原物的侵入、潜育、发病的过程及其相应的环境因素。 本章重点:掌握病原物的侵染过程的概念,侵入、潜育、发病的等过程及其相应的环境影响: 本章难点:侵染过程的概念。 教学要求:本章通过介绍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使学生对病原物的侵入、潜育、发病的过程及其 相应的环境因素有较全面的了解,为学生今后在生产中分析病害的侵染因素,奠定理论基础。 本章节思考题 本章节思考题 1、解释下列名词和术语: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局部侵染和系 统侵染。 2、在接触期病原物有哪些活动、环境条件对病原物的活动有何影响? 3、简述病原物从寄主植物中获得营养物质的二种方式及致病特点。 4、在潜育期病原物有何活动、环境因素对其有何影响?
本章节思考题 1、简述植物寄生线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2、简述植物寄生线虫的个体发育过程及生态环境。 3、试述线虫对植物的致病机制及症状表现。 4、试述小麦粒线虫、甘薯茎线虫、水稻干尖线虫、大豆胞襄线虫、南方根结线虫的生活史、 侵染来源及防治要点。 5、大豆胞囊线虫和南方根结线虫有何异同。 6、剑线虫、长针线虫和毛剌线虫在分类、生活习性、寄生方式及对植物的为害与上述小麦粒 线虫等几种线虫有何不同? 7、为什么把线虫列为植物病原物,谈一下线虫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及损失。 8、试述线虫消化系统的构造,区分垫刃型和滑刃型食道。 9、简述雌、雄线虫的生殖系统的构造。 第六章非侵染性病害 本章介绍了引起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因素有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本章重点: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和诊断程序。 本章难点: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差别。 教学要求:本章通过介绍使学生在生产中能初步地分析诊断非侵染性病害,以便提出有效的防 治方法。 本章节思考题 1、植物非侵染性病害有哪些不同类型的病因? 2、如何诊断不同类型的非传染性病害? 3、温度过高或过低,植物容易发生什么病害? 4、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或剧烈变化,植物容易发生什么病害? 第七章 侵染过程 本章介绍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使学生对病原物的侵入、潜育、发病的过程及其相应的环境因素。 本章重点:掌握病原物的侵染过程的概念,侵入、潜育、发病的等过程及其相应的环境影响; 本章难点:侵染过程的概念。 教学要求:本章通过介绍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使学生对病原物的侵入、潜育、发病的过程及其 相应的环境因素有较全面的了解,为学生今后在生产中分析病害的侵染因素,奠定理论基础。 本章节思考题 本章节思考题 1、解释下列名词和术语: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局部侵染和系 统侵染。 2、在接触期病原物有哪些活动、环境条件对病原物的活动有何影响? 3、简述病原物从寄主植物中获得营养物质的二种方式及致病特点。 4、在潜育期病原物有何活动、环境因素对其有何影响?
5、病原物侵入寄主有哪些途径,其侵入方式及真菌直接从寄主表皮侵入的机制。 第八章侵染循环 本章介绍了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侵染循环和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的越冬越 夏,病原物的主要越冬和越夏场所,田间病株等:病原物的传播。 本章重点:掌握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本章难点:侵染循环的概念。 教学要求:本章通过介绍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使学生对其循环中的主要环节有所了解,为进 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本章节思考题 1、试述侵染循环的主要环节。 2、简述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场所以及传播途径。 第九章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本章介绍了共生、共栖和寄主的的概念;共生现象、共栖关系及寄主关系的定义:植物病原物 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死体寄生物和活体寄生物,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本章重点:掌握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病原菌所产生的酶、毒素及生长调节物质 对植物的致病作用。 本章难点: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教学要求:本章通过重点介绍植物病原菌所产生的酶、毒素及生长调节物质对植物的致病作 用,使学生对病原菌的主要致病手段有所了解,为采取相应地防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本章节思考题 1、为什么说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是其最基本的两个属性? 2、为什么寄生性弱的病原物致病性可能较强,而寄生性强的病原物致病性也可能较弱? 3、试举例说明活体寄生与死体寄生的病原物有哪些不同的致病特点? 4、为什么说病原物产生的植物细胞壁降解酶是重要的的致病因素? 5、区分寄主选择性毒素与非寄主选择性毒素有何意义? 6、举例说明病原物各种致病因素的协调作用。 第十章植物的抗病性 本章介绍了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植物受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包括植物呼吸作用、光合 作用及核酸和蛋白质、水分生理、酚类物质和相关酶的变化。物理的被动抗病性因素,化学的被动 抗病性因素,植物的分泌物与植物抗病性的关系,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病原物诱发产生的侵填 体、木质化、木栓化等与抗病性的关系。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避病和耐 病机制。植物的诱发抗病性及机制。 本章重点:掌握植物的各种抗病性质与机制。 本章难点:植物的抗病性质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机制。 教学要求:本章结合具体实例,着重介绍植物的各种抗病机制,使学生掌握抗病性的内在规 律,为在实际中有目的地诱发、培育和利用植物的抗病性防治病害奠定基础
5、病原物侵入寄主有哪些途径,其侵入方式及真菌直接从寄主表皮侵入的机制。 第八章 侵染循环 本章介绍了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侵染循环和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的越冬越 夏,病原物的主要越冬和越夏场所,田间病株等;病原物的传播。 本章重点:掌握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本章难点:侵染循环的概念。 教学要求:本章通过介绍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使学生对其循环中的主要环节有所了解,为进 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本章节思考题 1、试述侵染循环的主要环节。 2、简述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场所以及传播途径。 第九章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本章介绍了共生、共栖和寄主的的概念;共生现象、共栖关系及寄主关系的定义; 植物病原物 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死体寄生物和活体寄生物,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本章重点:掌握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病原菌所产生的酶、毒素及生长调节物质 对植物的致病作用。 本章难点: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教学要求:本章通过重点介绍植物病原菌所产生的酶、毒素及生长调节物质对植物的致病作 用,使学生对病原菌的主要致病手段有所了解,为采取相应地防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本章节思考题 1、为什么说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是其最基本的两个属性? 2、为什么寄生性弱的病原物致病性可能较强,而寄生性强的病原物致病性也可能较弱? 3、试举例说明活体寄生与死体寄生的病原物有哪些不同的致病特点? 4、为什么说病原物产生的植物细胞壁降解酶是重要的的致病因素? 5、区分寄主选择性毒素与非寄主选择性毒素有何意义? 6、举例说明病原物各种致病因素的协调作用。 第十章 植物的抗病性 本章介绍了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植物受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包括植物呼吸作用、光合 作用及核酸和蛋白质、水分生理、酚类物质和相关酶的变化。物理的被动抗病性因素,化学的被动 抗病性因素,植物的分泌物与植物抗病性的关系,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病原物诱发产生的侵填 体、木质化、木栓化等与抗病性的关系。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避病和耐 病机制。植物的诱发抗病性及机制。 本章重点:掌握植物的各种抗病性质与机制。 本章难点:植物的抗病性质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机制。 教学要求:本章结合具体实例,着重介绍植物的各种抗病机制,使学生掌握抗病性的内在规 律,为在实际中有目的地诱发、培育和利用植物的抗病性防治病害奠定基础
本章节思考题 1、植物抗病性有不同的分类办法,你认为哪种办法最能反映抗病性的本质? 2、举例说明植物被病原物侵染后所发生的主要生理变化。 3、试比较植物被动抗病性因素与主动抗病性因素的异同。 4、为什么说植物保卫素是重要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5、试说明诱发抗病性的特点和可能的机制。 第十一章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本章介绍了植物病害的流行,植物病害的计量,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计算及严重度的分级。植 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病害的流行的空间动态 (各种病害的传播特点、距离及田间格局)。病害流行因素;植物病害的预测,预测的种类。预测 依据。预测方法。 本章重点:掌握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计算方法及严重度的分级方法。 本章难点:病情指数的计算方法及严重度的分级方法。 教学要求:本章重点介绍植物病害流行学和预测预报的基础知识,为今后学习植物病害流行 学,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奠定基础。 本章节思考题 1试举例比较多循环病害和单循环病害的流行学特点。 2举例说明植物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有哪些类型? 3简述植物病害预测依据和预测的类型。 4什么是传病中心?传病中心在病害流行中有哪些作用? 5试举出流行因素变动导致病害大流行的实例。 第十二章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本章介绍了植物病害的诊断,诊断的意义。诊断的程序。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一种新病 害的诊断和病原生物的鉴定。植物病害的诊断要点。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植物病害的防治 原理,植物病害防治及综合治理的定义。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植物抗病品种的利用:植物抗病性 鉴定。抗病品种的选育。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的机制。生物防治措施以及应 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 本章重点:掌握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的原理及诊断的程序。 本章难点:植物病害的诊断要点。真菌、细菌等病原引起病害的诊断要点。 教学要求:本章通过重点介绍植物病害的诊断及综合防治措施,使学生对植物病害的防治原 理、防治方法等有较全面的认识,为在生产中有效的防治病害奠定基础。 本章节思考题 1、简述综合治理的概念,试以稻瘟病或小麦白粉病为例,制定病害综合防治的方案。 2、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诊断病害?
本章节思考题 1、植物抗病性有不同的分类办法,你认为哪种办法最能反映抗病性的本质? 2、举例说明植物被病原物侵染后所发生的主要生理变化。 3、试比较植物被动抗病性因素与主动抗病性因素的异同。 4、为什么说植物保卫素是重要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5、试说明诱发抗病性的特点和可能的机制。 第十一章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本章介绍了植物病害的流行,植物病害的计量, 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计算及严重度的分级。植 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病害的流行的空间动态 (各种病害的传播特点、距离及田间格局)。病害流行因素; 植物病害的预测,预测的种类。预测 依据。预测方法。 本章重点:掌握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计算方法及严重度的分级方法。 本章难点:病情指数的计算方法及严重度的分级方法。 教学要求:本章重点介绍植物病害流行学和预测预报的基础知识,为今后学习植物病害流行 学,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奠定基础。 本章节思考题 1试举例比较多循环病害和单循环病害的流行学特点。 2举例说明植物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有哪些类型? 3简述植物病害预测依据和预测的类型。 4什么是传病中心?传病中心在病害流行中有哪些作用? 5试举出流行因素变动导致病害大流行的实例。 第十二章 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本章介绍了植物病害的诊断,诊断的意义。诊断的程序。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一种新病 害的诊断和病原生物的鉴定。植物病害的诊断要点。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植物病害的防治 原理,植物病害防治及综合治理的定义。 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植物抗病品种的利用;植物抗病性 鉴定。抗病品种的选育。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的机制。生物防治措施以及应 用。 物理防治; 化学防治。 本章重点:掌握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的原理及诊断的程序。 本章难点:植物病害的诊断要点。真菌、细菌等病原引起病害的诊断要点。 教学要求:本章通过重点介绍植物病害的诊断及综合防治措施,使学生对植物病害的防治原 理、防治方法等有较全面的认识,为在生产中有效的防治病害奠定基础。 本章节思考题 1、简述综合治理的概念,试以稻瘟病或小麦白粉病为例,制定病害综合防治的方案。 2、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诊断病害?
3、简述植物检疫的重要性和基本任务。 4、如何利用抗病品种来防治植物病害? 5、分别举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实例,并说明其可能的 防病机制。 6、当前在农作物抗病品种选育和使用方面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应采取哪些改进措施? 7、试述拮抗生物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8、调查当地主要作物病害化学防治现状,提出改进化学防治的建议。 9、如何合理使用杀菌剂? 六、大纲说明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即有很深的理论知识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 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结合标本、挂图、多媒体等教具边讲边 教,学生对着标本等边看边学,有助于理解和记忆。为了加强学生记忆和理解课程内容,在课余时 间开放实验室,并在课程进行的不同阶段采用幻灯、录像资料及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导。教学分为三 大环节:课堂讲授、实验课和教学实习。三个环节所占学时分别为56学时、24学时和三周。另外还 开设了植病研究法课程作为植物病理学研究技术掌握和提高的配套课程。 为了巩固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依据各章的重点布置思考习题,让学生在实验室结合标本的观 察和辨认,达到认识和熟悉各病原的特点及所致病害的症状。 七、课程考核要求 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期末和实验考核三个环节。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阶段性小测验 (以口试为主)成绩,期末考试为笔试,实验考核包括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 课程综合成绩评定的原则是:平时考核成绩占1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实验 成绩占20%。 八、课程采用的教材 许志刚主编,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九、主要教学参考书及材料 1、许志刚主编,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张中义等植物病原真菌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3、余永年、宋大康等译(Alexopoulos,C.J.和Mins,C.W.原著),真菌学概论,农业出版社,1981 4、Agrios,G.N.(陈永萱等译),植物病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5、任欣正等,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和鉴定,农业出版社1994 6、毕志树、李进,1965,植物线虫学,农业出版社
3、简述植物检疫的重要性和基本任务。 4、如何利用抗病品种来防治植物病害? 5、分别举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实例,并说明其可能的 防病机制。 6、当前在农作物抗病品种选育和使用方面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应采取哪些改进措施? 7、试述拮抗生物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8、调查当地主要作物病害化学防治现状,提出改进化学防治的建议。 9、如何合理使用杀菌剂? 六、大纲说明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即有很深的理论知识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 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结合标本、挂图、多媒体等教具边讲边 教,学生对着标本等边看边学,有助于理解和记忆。为了加强学生记忆和理解课程内容,在课余时 间开放实验室,并在课程进行的不同阶段采用幻灯、录像资料及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导。教学分为三 大环节:课堂讲授、实验课和教学实习。三个环节所占学时分别为56学时、24学时和三周。另外还 开设了植病研究法课程作为植物病理学研究技术掌握和提高的配套课程。 为了巩固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依据各章的重点布置思考习题,让学生在实验室结合标本的观 察和辨认,达到认识和熟悉各病原的特点及所致病害的症状。 七、课程考核要求 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期末和实验考核三个环节。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阶段性小测验 (以口试为主)成绩,期末考试为笔试,实验考核包括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 课程综合成绩评定的原则是:平时考核成绩占1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实验 成绩占20%。 八、课程采用的教材 许志刚主编, 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九、主要教学参考书及材料 1、许志刚主编, 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2、张中义等 植物病原真菌学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3、余永年、宋大康等译(Alexopoulos , C. J.和Mins,C.W.原著),真菌学概论,农业出版社,1981 4、Agrios,G.N.(陈永萱等译),植物病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5、任欣正等,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和鉴定,农业出版社 1994 6、毕志树、李进,1965,植物线虫学,农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