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91)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97.5KB 文档页数:15
一、润滑油的合理使用 1、分类 (1)国外 1)按机油的粘度分类:SAE5W、10W、 20W(冬季),20、30、40、50、60(夏 季),并可组成多级机油,如:SAE5W/30, 即这种机油在高温时具有SAE30相同的粘度 值,低温时,它的粘度又不超过冬用机油 SAE5W的粘度值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8MB 文档页数:5
研究了珠钢电炉CSP工艺生产低碳高强度汽车梁用钢板ZJ510L生产工艺、组织演变、强化机理与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力学性能实验研究表明:ZJ510L显微组织随着轧制道次和冷却速度的增加而细化,最终铁素体晶粒尺寸约为5~6μm;析出的第二相粒子主要为Al2O3,MnS和AlN以及大量的碳化物,尺寸大多在20~150nm之间;成品板强度和延伸率较高,并具有良好的成形性能和低温冲击韧性.细晶强化是ZJ510L钢板的主要强化方式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68MB 文档页数:6
利用Gleeble-1500试验机、X射线衍射仪、金相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等手段,研究了卷曲温度对一种超低碳深冲钢显微组织、纳米级析出相和相应冷轧退火板织构的影响,并且获得了最佳的卷曲温度.热轧板中的析出相主要是硫化铜以及硫化铜和硫化锰复合析出物.低温卷曲时,析出相数量少、尺寸较大且分布稀疏.为获得较强的有利织构和良好的冲压性能,实验钢卷取温度应选定在600℃以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8MB 文档页数:6
通过对Mn-Cu-Nb-B系列低碳贝氏体钢的等温转变及连续冷却转变组织的研究,发现该系列微合金钢在500~700℃可发生多种类型中温组织转变.冷却速度和终冷温度对最终组织类型和性能有很大影响,终冷温度控制在630℃,可得到准多边形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和细小M/A组元的混合组织,该类型组织屈服强度可达到600MPa,且具有较好的塑性和低温冲击性能.在了解低碳贝氏体钢组织转变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冷却制度控制中温转变组织类型能优化低碳贝氏体钢的性能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4MB 文档页数:5
为了确定AZ31镁合金轧制工艺参数,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进行热压缩试验以测试其热变形行为,并根据动态材料模型理论得到其热加工图.当变形温度为380~400℃、应变速率为3~12 s-1时,功率耗散效率大于30%,属于动态再结晶峰区;在该区域进行异步轧制变形退火处理后得到平均晶粒直径为2.3μm的细晶组织,抗拉强度为322.7 MPa,延伸率为19.6%.当应变速率大于15 s-1时,属于流变失稳区,250~300℃低温加工时合金的塑性显著降低,350~400℃高温加工时合金出现混晶组织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35.87KB 文档页数:4
用热重/差热(TG/DTA)分析法研究了粒度及升温速度对Sm2Fe17合金热稳定性的影响,结合XRD物相分析结果说明Sm2Fe17合金氧化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用Kinssinger法计算了Sm2Fe17合金被氧化所需的表观活化能并推断了其反应机理.结果表明:Sm2Fe17合金粉的粒度越细,其热稳定性越差;升温速度越快,Sm2Fe17合金的氧化温度增高,放出的热量减小.Kinssinger法计算Sm2Fe17合金在低温氧化时的表观活化能为162kJ·mol-1,在高温氧化时为189.8kJ·mol-1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0KB 文档页数:1
(1)认识黑山嘴断裂构造裂隙水的形成和出露条件。 (2)认识断裂含水系统的基本特征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45.67KB 文档页数:3
研究了Na3AlF6-AlF3-CaF2-LiF-Al2O3熔盐体系的物化性质,包括液相线温度、电导率和密度,并选择该体系中的低分子比电解质在100A垂直排铝式电解槽上进行了电解制铝.结果表明,用TiB2材料做阴极,当所使用的电解质分子数比为1.5~2.0,电解温度为800~930℃时,电流效率达到84.6%~88.3%,每kgAl的直流电耗为11.5~11.83kw·h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98.09KB 文档页数:5
采用低温水热方法,在经预先修饰的基底上制备出取向高度一致的ZnO纳米棒阵列.用SEM和XRD等手段对制备的纳米棒阵列进行了表征.ZnO纳米棒阵列水热生长动力学表明:当生长时间在8h内时,纳米棒的生长速度较快,之后纳米棒的生长近乎停止,棒的长度和直径基本不再改变.在生长速度较快的8h内时,纳米棒的径向生长由两个明显的动力学过程组成,即由生长时间在1.5h内的快速生长步骤和随后的慢速生长步骤组成;纳米棒的长度以约5.5nm·min-1的生长速度增加至2.4μm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91.85KB 文档页数:10
随着中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不断深入,钢铁行业的深度治理迫在眉睫。在对几种传统的多污染物控制技术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基于镁法的多污染物协同去除技术”、“烟气多污染物集并吸附脱除技术”、“多污染物中低温协同催化净化技术”以及“烧结烟气循环技术”四种新型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技术进行了总结,同时阐述了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必要性、难点以及推动超低排放的合理化建议,并对下一步深化钢铁行业超低排放进行展望(源头治理)。有利于推动和促进钢铁行业多工序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治理
首页上页7891011121314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91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