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90)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21.48KB 文档页数:6
结合GH4169在不同温度、应变速率下的真应力-应变曲线,应用Msc.Superform有限元软件对GH4169合金管材正挤压进行了数值模拟,系统分析讨论不同挤压参数对挤压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GH4169合金管材可以通过热正挤压成形,当挤压速度为100 mm·s-1和300 mm·s-1,模角为20~30°,坯料预热温度为1040~1 050℃时,以及在良好的润滑条件下可以获得优化可控的挤压工艺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95.66KB 文档页数:6
通过在轻气炮上作强动载实验获得的应力时间历程曲线,利用改进的拉格朗日分析方法(曲面拟合法)研究了水泥石的动态力学性能,并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即应力应变滞回特性、应变率效应及波形弥散特征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36.42KB 文档页数:5
为了研究铸钢冷却壁的高温工作性能,通过热态实验测试了铸钢冷却壁温度场分布,并首次在铸钢冷却壁上安装了应变片,对其冷面的应变分布进行了研究.在炉温1100℃无渣皮条件下,铸钢冷却壁热面最高温度在600℃左右,低于铸钢相变温度;冷面中心线部位应变在-5×10-4左右,四周平均应变在-3×10-4左右.对冷却水管进行了热阻分析,证实了冷却水管与基体之间融合充分,不存在气隙.验证了铸钢特殊的屈服现象,其在热冲击后应变分布得到明显改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53MB 文档页数:6
提出了一种利用激光多普勒测量磁致伸缩系数的方法,理论分析了激光多普勒测量磁致伸缩系数的工作原理,设计了铁镓合金棒材的测试系统.对铁镓合金棒(Galfenol)的准静态磁致伸缩系数进行测量.结果显示,该方法所获得应变与出厂数据符合较好,在10 Hz驱动电流下获得铁镓合金棒的动态变化曲线.该测量方法具有以下优势:(1)能够实现非接触测量;(2)可以测量铁镓合金棒端面任意点的应变情况;(3)测量结果准确度较高;(4)测量操作简单
文档格式:PPS 文档大小:154KB 文档页数:18
8.1重点与难点 8.1.1纯扭构件 (1)试验究分析 无筋矩形截面在纯扭矩作用下,无筋矩形截面混凝土构件开裂前具有与均质弹性材料类似的性质,截面长边中点剪应力最大,在截面四角点处剪应力为零。当截面长边中点附近最大主拉应变达到混凝土的极限拉应变时,构件就会开裂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4MB 文档页数:5
在金属成型领域,一种较新的特殊非协调大变形有限元法,即增强假设应变有限元法(简称EASM)已被研究用于进行数值模拟.为使该方法可适用于分析压缩大变形问题,对原由Simo提出的EASM列式进行了修正并编制了用于数值模拟变形过程的增强假设应变有限元程序EAS.FOR,通过2个标准算例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65MB 文档页数:8
采用真空感应熔炼法制备了医用Ti-50. 7%Ni合金(原子数分数), 测试了铸态合金的成分、相变点、微观组织和硬度, 并采用Gleeble-3800热模拟实验机在变形温度750~950℃、应变速率0. 001~1 s-1, 应变量为0. 5的条件下对Ni-Ti合金进行高温压缩变形, 分析其流动应力变化规律, 建立了高温塑性变形本构关系和热加工图.结果表明: 当变形温度减小或应变速率增大时, Ni-Ti合金的流动应力会随之增大.应变速率为1 s-1时, 合金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呈现出锯齿状特征.根据热加工图, 获得了Ni-Ti合金的加工安全区和流变失稳区, 进而确定其合理的热变形温度范围为820~880℃, 真应变速率低于0. 1 s-1.从而为制定镍钛合金的锻造工艺参数提供理论和数据基础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853.5KB 文档页数:40
§7-3 空间应力状态的概念 §7-4 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 §7-5 空间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75KB 文档页数:10
所谓的多元方差分析,就是说存在着不止一个应变量,而是两个以上的应 变量共同反映了自变量的影响程度。比如要研究某些因素对儿童生长的影响程 度,则身高、体重等都可以作为生长程度的测量因子,即都应作为应变量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5MB 文档页数:12
针对亚微米尺度晶体元器件在加工和服役中出现的反常力学行为和动态变形等问题,基于离散位错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单晶铜塑性变形过程的二维离散位错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考虑外加载荷、位错间相互力和自由表面镜像力对位错的作用机制,引入了截断位错速度准则。与微压缩实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并且能够描述力加载描述的位错雪崩现象。应用该模型分析了不同加载方式和应变率下位错演化及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当外部约束为力加载和位移加载时,应力应变曲线分别呈现出台阶状的应变突增和锯齿状的应力陡降,位错雪崩效应的内在机制则分别归结为位错速度的随机性和位错源开动的间歇性;应变率在102~4×104 s?1范围内,单晶铜屈服应力的应变率敏感性发生改变,位错演化特征由单滑移转变为多滑移面激活的均匀变形,位错增殖逐渐代替位错源激活作为流动应力的主导机制
首页上页910111213141516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90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