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32)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98.67KB 文档页数:10
针对高强度带钢表面粗糙度的特殊要求和控制难题,采取批量工业生产实验和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高强度带钢表面粗糙度的轧制转印及变化规律,以及轧机工作辊表面粗糙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了高强度带钢表面微观形貌由末机架决定,分别建立了高强度带钢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轧制转印率模型和轧机工作辊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比较了高强度带钢与普通强度带钢的轧制转印行为.研究结果可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预测高强度带钢表面粗糙度,合理安排冷轧轧制顺序和轧制计划,以及预测确定工作辊上下机时间节点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88MB 文档页数:15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轻量化汽车用钢的研发和应用越来越广泛。抗拉强度超过1000 MPa的第二、三代汽车用钢往往是复相组织,通过固溶、析出、变形、细晶强化等各种强化方式,在基体中形成大量缺陷,导致钢材服役过程中对氢更加敏感,容易在很小的氢溶解条件下发生氢脆。Fe?Mn?C系、Fe?Mn?Al?C系等含Mn量高的汽车结构用钢因层错能较高,不仅直接决定了其强韧性机制,还对其服役性能有重要影响。在Fe?Mn?C系TWIP钢的成分基础上,添加少量Al元素,形成Fe?Mn?(Al)?C钢,不仅能降低钢材密度,提高钢材的强韧性,也因Al元素改变了钢材的微观组织构成,一定程度上令氢脆得到缓解。但当Al含量较高时,形成低密度钢,其组织构成更加复杂,析出物更多,导致氢脆敏感性更显著。本文从Fe?Mn?(Al)?C高强韧性钢的组织构成、第二相、晶体缺陷等特征出发,综述了H在Fe?Mn?(Al)?C钢中的渗透、溶解和扩散行为,H与基体组织、析出相、晶格缺陷的交互作用,H在钢中的作用模型、氢脆机制、氢脆评价手段和方法等。并评述了Fe?Mn?(Al)?C高强韧性钢氢脆问题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和最新发展动态,指出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借助氢原子微印技术、三维原子探针等物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是从微观层面揭示高强韧性钢氢脆机制的未来发展方向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2MB 文档页数:7
对自制的一种新型高锰奥氏体耐液锌腐蚀合金在490℃的熔融纯锌液中的腐蚀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探讨了其耐液锌腐蚀机理.结果表明,与316L不锈钢相比,新型高锰奥氏体合金具有更好的耐液锌蚀能力,其腐蚀速率为6.42×10-4g·cm-2·h-1,而316L不锈钢的腐蚀速率为1.54×10-3g·cm-2·h-1.新型高锰奥氏体合金在锌液中的最终腐蚀产物为Γ相+δ相+ζ相,而316L不锈钢的腐蚀产物几乎全是ζ相.新型高锰奥氏体合金的腐蚀产物中δ相固溶了质量分数在8.5%左右的Cr,Cr的存在使得δ相稳定性增加,致密的富含Cr的δ相的存在减缓了铁、锌反应速率,提高了新型高锰奥氏体合金的耐液锌腐蚀能力.因此,以锰代镍来制取低成本的新型高锰奥氏体耐液锌腐蚀合金具有可行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87MB 文档页数:8
螺旋式榨油机在我国得到普遍应用。榨螺轴是关键部件。榨螺磨损失效分析有助于选材及提高榨螺寿命,但还缺乏系统深入研究。本文分析了榨油机中油料在榨膛的运动特征及榨螺的受力情况,认为榨膛可以分为三个区,即“进料区”、“预榨区”及“压榨区”。在压榨区,榨膛压力高而且油料变成高紧实度的“不可压缩体”,因此榨螺受到高应力碾研磨损,而且磨损最严重。对榨螺的宏观形貌的观察可资证明。从压榨区的榨螺上取样进行磨面及磨损表层截面的SEM观察表明;榨螺受到形变磨损、切削磨损、撕裂磨损、疲劳断裂磨损及油液的微区高压冲蚀磨损。切削磨损是造成榨螺失效的主要原因。合金白口铸铁具有整体高硬度及含有大量高硬度碳化物,因此制成榨螺抗磨性比渗碳钢更高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82.61KB 文档页数:4
研究了在低应速率(10-3/m)下锰硫比对低碳钢高温塑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测试温度下锰硫比对钢的高温塑性的影响不同。按其影响规律,可分为4个温度区域即:(1)1350~1400℃,锰硫比越高,塑性越差;(2)1000~1350℃,锰硫比对塑性无影响;(3)800~1000℃,锰硫比越高,塑性越好;(4)600~800℃,锰硫比越高,塑性越差,同时还对锰硫比对高温塑性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3MB 文档页数:8
采用SRV-Ⅳ高精度微动磨损试验机研究核电材料Inconel600合金的高温微动磨损行为和机制.温度升高有利于黏着区的形成,抑制微滑区的产生,促使摩擦系数和磨损量逐渐减小.摩擦氧化主要发生在环状滑动区,中心黏着区相对很少.高温下氧元素分布较室温下的更加聚集.中心黏着区表面氧含量较低,表层大量存在Ni、Cr和Fe的单质.磨痕表面氧化物由NiO、Cr2O3和Fe3O4组成.室温和高温条件下磨痕表面中心黏着区和环状滑动区交界处产生了微裂纹,高温下裂纹萌生在微滑区,与室温下相比,高温下裂纹萌生的数量更少,长度更短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12.12KB 文档页数:4
全氧高炉炼铁——生铁粒化脱碳——电炉炼钢——水平连铸4种技术的组合,形成了一个适用于小型钢铁厂的生产流程。全氧高炉炼铁工艺全面提高了小高炉生产指标并实现了以煤粉为炼铁主要能源。脱碳粒铁——电炉炼钢解决了高炉生铁小型化炼钢的难题。精密水平连铸则简化了轧钢工序并减少钢坯加热煤气消耗。另一方面全氧高炉提供的高质量煤气为建立高效自备电厂创造了条件,这就使小型钢铁联合企业有可能应用这一合理组合达到完善的企业内部能量平衡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36.85KB 文档页数:8
在第二相强化的多元高温合金稳态蠕交速率方程的基础上,考虑了堆垛层错能与反应力蠕变理论,进而提出了一个新的稳态蠕变速率普遍式:$\\mathop {\\rm{\\varepsilon }}\\limits^{\\rm{\\cdot}} {\\rm{s}}={\\rm{A}}''{(rs)^{{\\rm{no}}}}{[\\frac{{\\sigma -{\\sigma _{\\rm{p}}}}}{{{\\rm{E}}({\\rm{T}})}}]^{{\\rm{no}}}}\\exp (-\\frac{{\\rm{Q}}}{{{\\rm{RT}}}})$根据对Ni-Co二元合金,γ'相强化和氧化物弥散强化的镍基高温合金、以及γ'相含量不高不同含Co量的镍基高温合金(Waspaloy)和高γ'相含量的不同含Co量的镍基高温合金(Udimet 700)的蠕变进行验证,说明作者提出的稳态蠕变速率方程是可行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03.6KB 文档页数:6
讨论了实现高炉铜冷却壁冷却系统自保护能力的两个方面:挂渣能力和挂渣环境.在编制通用三维冷却壁传热计算软件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际铜冷却壁进行计算并结合高炉实际操作经验分析得出:铜冷却壁更适合应用在高炉的高热负荷区;铜冷却壁具备很好的挂渣能力,但在高炉生产过程中实现冷却系统的“自保护”能力以达到长寿高效,还必须提供好的挂渣环境.分析了挂渣环境的诸因素,给出了煤气温度变化时炉墙温度场的变化规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5.35KB 文档页数:5
以转炉除尘灰、高炉瓦斯灰和硫酸渣为含铁原料,制成CaO/SiO2值为2.0、C/O摩尔比为1.1~1.2的高碱度内配煤含铁团块,在1330~1380℃下进行自还原,研究这一过程的脱硫和脱磷规律.结果表明:(1)高碱度内配煤含铁团块自还原过程中,通过还原气化脱硫可去除20%~40%的硫,其余的硫绝大部分存在于渣中,并通过渣铁分离被去除,总脱硫率高于97%.(2)过量的CaO可以抑制脉石中的P2O5被碳还原,已被还原的磷一部分被新生态的金属铁吸收,另一部分从团块内部逸出而去除.脉石中未被还原的P2O5最终可通过渣铁分离被去除,总脱磷率达到50%~60%.(3)高碱度内配煤含铁团块高温自还原法可制备出低硫、低磷的\纯净\金属铁粒
首页上页1011121314151617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32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