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768)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33.17KB 文档页数:5
设计了一种六杆柔顺机构,建立了该机构的伪刚体模型,伪刚体模型显示该机构由两个柔顺滑块机构串联而成.根据伪刚体模型对该六杆柔顺机构进行了变形分析,推导出六杆柔顺机构伪刚体模型的力-位移关系的一般理论计算公式,进而得到该机构实例的分析结果.用ANSYS软件对该设计实例进行了力-位移关系的有限元仿真分析,同时加工制造出该设计实例的实物模型并进行了实验测量.对理论计算结果、仿真分析结果和实际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三种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了理论公式的推导与分析是正确的,仿真建模分析也是正确的,并且该实例的设计是可行的,达到了设计目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55.07KB 文档页数:7
在回顾组织学习能力及其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394家中国企业为问卷调查对象,对组织学习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学习能力对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产生显著的直接正面影响作用,并且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产生间接正面影响作用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4.5KB 文档页数:4
第一节电磁波传播的基本概念 电磁波及其参数,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大气折射。 第二节大气层对电磁波传播的概念 大气的机构及性质,对流层的影响及改正,电离层的影响及改正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7.52KB 文档页数:3
14.1苷氨酸结合1个质子则成为苷氨酸正离子,这种正离子的酸性远较苷氨酸两性离子及 乙酸为强。为什么?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45.35KB 文档页数:5
运用光弹调制器和锁向放大器作为主要的光电子仪器,搭建磁光克尔效应实验系统,将平行和垂直磁场应用于纵向磁光克尔(Kerr)效应,用来分析薄膜正交方向磁矩随磁场翻转的情况.应用此方法,研究了在不同衬底上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的Co(2.7nm)/Cu(2nm)/Co(2.7nm)三层膜的磁性及磁矩翻转,探索其耦合机理.衬底与间隔层Cu层表面结构的差异,诱导了底层Co与表面层Co结构的差异,导致底层和表面层Co膜的矫顽力不同,从而实现了两铁磁层的磁矩翻转不一致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38.56KB 文档页数:6
提出同时利用聚苯胺的导电性、化学与电化学稳定性对金属进行防腐保护的设想。探索用电化学方法在不锈钢阳极上,从酸性苯胺溶液中合成致密的导电聚苯胺膜的条件。通过极化曲线测量得知,在3%NaCl和0.5mol/1H2SO4溶液中其腐蚀电位均为正值(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比不锈钢基体正移了约(0.2~0.7)V,腐蚀电流比304不锈钢或一般碳钢约小3个数量级。当电位达到0.65V(在3%NaCl溶液中)或0.9V在0.5mol/1H2SO4中),聚苯胺膜会因过氧化而溶解脱落。在1mol/1HCl溶液中,聚苯胺膜不能改善样品的耐腐蚀性能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27.53KB 文档页数:7
介绍了1种近似计算氧化物禁带宽度的方法,并对高温超导铜氧化物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铜氧化物超导体的禁宽度Eg值大多集中在8.50~8.80eV之间。在同一体系的超导氧化物中,Cu-O层结构的变化,产生的结果是TC随Eg的增加而减小,而在YBa2Cu3Oy中氧含量的变化导致TC随Eg的增加而增加。超导体中正常态的Eg值与超导电性可能存在着相关关系。氧化物中平均电离能是决定其能隙Eg值的主要因素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30.5KB 文档页数:131
17.1注册商标补正概述 17.2注册不当商标的撤销 17.3注册商标的争议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33MB 文档页数:8
分析了三相-单相矩阵变换器(3-1MC)输入侧低次谐波的产生原因,推导了功率补偿拓扑结构下的输出侧与补偿侧调制函数约束关系式.研究输入电压不平衡下,含电容补偿单元的3-1MC单网侧电流反馈控制策略无法对输入两相旋转坐标轴(dq轴)下的直轴与交轴电流分量实现无静差控制,提出了在功率补偿下对输入三相电流作正序、负序dq轴分解,分别独立对输入双dq轴下正序、负序电流作解耦内环,输出侧与补偿侧电压加权合成为外环的双闭环控制.实验与仿真结果均表明该策略不仅使3-1MC具有功率补偿功能,而且有效抑制了电压不平衡引起的输入电流与输出电压所含低次谐波,提高了3-1MC在单相用电场合的实用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36MB 文档页数:20
本文论证了Stelco第6号和第7号焦炉燃烧室物理模型是能够定性地决定火焰的位置及高度的,模型表明燃烧室中控制燃烧的流动条件受到空气流动状态的强烈影响,尤其是和连接蓄热室和空气喷口的倾斜上升道有关。在6号焦炉燃烧室中空气流量分二部分供入,此时煤气流被从下空气喷口出流的倾斜空气射流吸至燃烧室的一侧,在7号炉燃烧室中,所有空气是从一个庭部喷口进入燃烧室的,由于倾斜空气流引起燃烧室中再循环气流,它控制着化学当量混合火焰的高度,同样可以看到,从煤气喷口底部通过一个小圆孔进入的煤气实际上是一个限制射流;它造成在喷口中的再循环促进了煤气高温裂解的可能性。应用模型来决定\火焰\的高度及位置,和从正在加热的燃烧室拍摄的照片大致相符,但正如所预期的那样,实际火焰约比根据模型化学当量混合浓度预测的火焰要高1.35至1.5倍,通过模型预测的火焰高度和测得的焦碳VTD结果相符较好,尤其对6号焦炉是如此。还应用模型研究了6号和7号焦炉燃烧室改变操作后的效果,其中包括在6号焦炉中采用改变气流的装置如转向砖,煤气喷口延伸管以及空气喷口角部盖板以及减少7号燃烧室的过剩O2等,模型试验表明只有采用延伸管能有效地使火焰在6号焦炉燃烧室下半部分布更均匀,而对7号炉来说采用5%过剩O2将获得同样的效果。模型试验的潜力和局限性需要继续研究,因为它们为燃烧室设计操作和燃烧以及它对VTD的影建立了重要的联系,可以认为这不仅是对上述个别燃烧室设计及操作条件的叙述,它还将对燃烧室系统的工作提供一般性的见解
首页上页13113213313413513613713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768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