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45)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98.7KB 文档页数:17
第一章 室内污染物控制与通风 第二章 湿空气的性质与处理 第三章 空调负荷计算与送风量 第四章 空气处理设备 第五章 空调的冷热源 第六章 建筑物的空调方式 第七章 空调的风系统 第八章 空调的水系统 第九章 空调系统的消声及建筑的防火防排烟系统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8.43MB 文档页数:163
一、薄壁圆筒初圆整专用工艺及设备: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浆纱、印染设备中,多种 规格的烘筒零件为薄壁辊筒,直径规格为Φ570, Φ800,Φ1200毫米;多采用壁厚≤3毫米的 0Cr19Ni19冷轧不锈钢板卷制焊接而成。因其工 作转速高,随着纺织产品档次及生产效率的提高, 对辊筒径向跳动,直线度,动平衡等方面的误差 限制也越来越严格,为此,需要设计专用设备来 满足薄壁圆筒生产加工中的特殊要求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06.5KB 文档页数:18
六、理论板数的捷算法 七、关于二元连续精馏的其它流程 1.塔顶设有分凝器 2.冷液回流 3.直接蒸汽加热流程 4.多股加料和侧线出料流程 5. 回收塔流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02MB 文档页数:161
1总则 1.0.1本条是钢结构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 1.0.2本条明确指出本规范仅适用于工业与民用房屋和一般构筑物的普通钢结构设计,不包括冷弯薄壁型钢结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14.84KB 文档页数:4
为了提高钢管张力减径过程的轧制质量、降低能耗以及控制终轧温度的准确性,从而为钢管出炉温度提供科学设定依据,通过对传热机理分析,建立了钢管张力减径过程传热模型,给出了除鳞、轧制及空冷阶段钢管边界热流的计算式.基于塑性材料的变分原理,建立了轧制变形区的变形热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变形热对钢管温度分布影响不可忽略;该模型能真实反映钢管在张力减径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可用于钢管再加热和张力减径过程中的参数分析及工艺优化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61.07KB 文档页数:6
通过建立轧制压力模型,对常规铸轧进行了仿真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相符合,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快速铸轧进行了虚拟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增强铸轧辊内、外冷却能力,单纯减薄铸轧板坯厚度即可提高铸轧速度;随着铸轧速度降低与铸轧区增大以及铸轧坯厚度减薄,轧制压力峰值增大;随着铸轧辊径增大,轧制压力提高,因此铸轧机力能设计参数也要相应增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35MB 文档页数:35
第一章装置概况 第一节工艺流程简述 第二节主要设备工艺控制指标 一、闪蒸塔T-101 二、常压塔T-102 三、减压塔 四、常压炉F-101,减压炉F-102,F-103 第三节主要调节器、仪表 第二章装置冷态开工过程 第一节开车准备 第二节冷态开车 第三章装置正常停工过程 第一节降量 第二节降量关侧线阶段 第三节装置打循环及炉子熄火 第四章紧急停车 第五章事故列表 第一节原油中断 第二节供电中断 第三节 循环水中断… 第四节 供汽中断 第五节 净化风中断 第六节 加热炉着火 第七节 常压塔底泵停 第八节 (常顶回流阀)阀卡10% 第九节 (减压塔出料阀)阀卡10% 第十节 闪蒸塔底泵抽空 第十一节减压炉息火 第十二节抽-1故障 第十三节 低压闪电 第十四节高压闪电 第十五节原油含水 第六章评分细则 第一节评分规则 第二节冷态开车质量评分 第七章下位机画面设计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37.14KB 文档页数:4
针对冷连轧机动态变规格特性,提出了以变规格前的带钢张力设定值为控制目标的变规格机架速度控制策略.通过建立张力作用下带钢弹性变形的数学解析模型,推导计算了单步小压下变规格时变规格机架的速度控制规律,并根据流量相等原则对变规格后的冷连轧机前面机架进行速度设定.当变规格前后带钢的几何尺寸或材料特性差异较大时,提出利用楔形段方式完成动态变规格,采用上述张力控制目标策略推导计算了楔形段动态变规格方式每个中间厚度的轧制速度和辊缝设定值控制规律.本策略可将变规格造成的厚度偏差控制在变规格机架之间,同时避免了变规格机架与其他机架轧制因素通过张力的耦合,使轧制过程的动态变规格控制易于实现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61.88KB 文档页数:5
在可重入冷拔无缝钢管生产的计划和调度中,根据四个条件对工件进行组批,通过规则假设把组批后的批钢管看作单个加工工件,建立以最后完工时间、交货期满意度和机器总负荷为目标的多目标组批排序优化模型,设定其约束条件,采用基于Pareto的混合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通过算例证明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00.94KB 文档页数:5
通过建立冷轧带材屈曲失稳后的大位移变形模型,计算出复杂模态的瓢曲浪形生成路径,它包含着实际可能出现的各种附加应力和位移约束条件.实验证明这是可行的板形控制目标理论,解决了高技术轧机的板形设定问题
首页上页89101112131415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45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