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08)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4.5KB 文档页数:26
一、矩阵:二维数组 二、特殊矩阵:大量重复元素或大量0元素 三、稀疏矩阵:大量0元素 四、压缩存储:重复元素只分配一个存储空间,0元素不分配存储空间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58MB 文档页数:160
1-1轴向拉压的概念及实例 1-2内力、截面法、轴力及轴力图 1-3截面上的应力及强度条件 1-4拉压杆的变形·弹性定律 1-5拉压杆的弹性应变能 1-6拉压超静定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1-7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11.5KB 文档页数:1
《电机学》多媒体课件使用说明 1、 DjxSetup为压缩文件,为RAR压缩格式 2、解压后共有3个文件夹,4个文件,缺一不可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88KB 文档页数:12
一、贮水率和贮水系数 贮水率和贮水系数是含水层中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它们表明含水层中弹性贮存水量 的变化和承压水头(潜水含水层中为潜水水头)相应变化之间的关系 贮水率表示当含水层水头变化一个单位时,从单位体积含水层中,应水体积膨胀(或 压缩)以及介质骨架的压缩(或伸长)而释放(或贮存)的弹性水量,用μ表示,它是描 述地下水三维非稳定流或剖面二维流中的水文地质参数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77.7KB 文档页数:5
通过冷冻-解冻循环方法制备出聚乙烯醇(PVA)水凝胶人工髓核材料,研究了其在生理盐水和Hanks溶液两种模拟体液及去离子水中的压缩蠕变性能并进行了蠕变黏弹性模型分析.PVA水凝胶在不同模拟体液中都表现出良好的黏弹性能,达到蠕变平衡的快慢和应变量大小都与体液中的离子含量有关.等时线法的研究表明,水凝胶的力学行为符合线性黏弹性行为,选取的Kelvin-Voigt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PVA水凝胶蠕变行为.拟合结果表明:体液中的一些盐离子抑制了水凝胶内部小尺寸单元的运动,蠕变平衡时间延长;体液中的Na+盐离子会促进水凝胶内部大尺寸单元的运动,使其快速达到蠕变平衡,满足临床医学使用要求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59.23KB 文档页数:7
本文从金属粉末受力变形的观点,对等截面的等高制品压坯,在压制过程中所受压力与压坯高度的变化关系,即所谓的金属粉末压缩刚度问题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上提出了各种不同形状制品刚度相等的条件,并从试验上加以验证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5.68KB 文档页数:6
采用单轴压缩试验分别对空心玻璃微珠(HGB)和丁腈橡胶粉末(PNBR)填充的聚丙烯(PP)复合材料进行压缩性能和吸能特性研究,通过测定基于摆锤冲击试验的冲击韧性对材料的吸能能力进行验证,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材料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空心玻璃微珠增加聚丙烯的刚度并降低延展性,粉末丁腈橡胶减小聚丙烯的刚度并提高延展性;吸收相同能量时,粉末丁腈橡胶/聚丙烯体系产生的应力响应最小;根据吸能效率,空心玻璃微珠/聚丙烯体系的设计应力应高于粉末丁腈橡胶/聚丙烯体系;理想吸能效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相对平缓的屈服阶段;冲击试验结果证明空心玻璃微珠和粉末丁腈橡胶都能改善聚丙烯的吸能特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38MB 文档页数:7
采用Gleeble3800试验机对三种不同N含量的0Cr16Ni5Mo马氏体不锈钢进行等温热压缩实验.通过对真应变-应力曲线及压缩后变形组织的观察,发现相同热变形条件下,N含量的增加提高了试验钢的流变应力,抑制了再结晶晶粒长大.采用Zener-Hollomon参数,以流变应力方程为基础,构建三种本构模型.通过观察拟合应力值与实验值的离散性,确定双曲正弦模型更适用于本试验钢的本构方程计算,优化此计算模型,获得了三种试验钢的本构方程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3.5KB 文档页数:21
本章主要讲解多媒体计算机的音频处理、视频处理和数据压缩技术等知识,最后讲解多媒体软件。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该 掌握以下内容: ● 了解多媒体计算机中的关键技术 ● 掌握音频、视频处理技术 ● 了解多媒体软件 ● 掌握多媒体的数据压缩技术和标准 6.2 媒体处理技术 6.3 媒体制作软件 6.1 多媒体技术应用概述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96.73KB 文档页数:8
为实现岩石试样蠕变全过程的准确模拟,并从细观角度探究蠕变过程中微裂隙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在二维颗粒流程序(PFC2D)中开发出具有黏弹塑性特征的西原体流变接触本构模型,进一步提出包含两种非定常元件的非定常西原体模型,推导了模型本构关系和蠕变方程.在PFC2D中调用自定义西原体流变模型,通过参数调试,获得与真实试样具有相同强度特性的数值试样.以室内单轴压缩蠕变试验数据为基础,在Matlab中对模型非定常参数进行拟合反演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单轴压缩蠕变试验的模拟,计算过程中分别采用定常和非定常两种模型,并对微裂隙进行监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定常模型仅适用于衰减和稳定蠕变阶段;非定常模型也可用于描述加速蠕变阶段,从而准确模拟蠕变全过程;加速蠕变阶段主要是由微裂隙的加速发展而产生,加速蠕变将导致试样剪切破坏
首页上页1213141516171819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08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