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7397)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60.01KB 文档页数:2
高粱炭疽病 Sorghum Anthracnose 高粱炭疽病在国内外高粱产区均有发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此病发生有日趋严重 的趋势;据报道严重发生时损失可达30%。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穗,也可侵染茎部和茎基部。苗期染病为害叶片,导致叶枯 造成高粱死苗。叶片和叶鞘受害,初生紫褐色小斑,后扩大为圆形或梭形病斑,长约 1cm,中央深褐色逐渐褪为黄褐色,边缘紫红色,表面密生黑色刺毛状小点,病斑可连成 大片或全叶干枯,叶片提早枯死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97.02KB 文档页数:9
降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在暴雨条件下,更易激发滑坡.随着南帮边坡开采高陡化,滑坡发生频繁.为研究降雨条件下南山矿凹山采场南帮边坡稳定性特征,采用MSR300型雷达对边坡进行了连续4 a的实时稳定性监测,基于采集到的采场降雨数据和边坡滑移数据,分析了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与边坡变形规律,对凹山采场滑坡各阶段进行了划分,建立了凹山采场边坡失稳模型和预警阈值.结果表明:凹山采场变形与降雨量呈正相关,服从幂函数规律;边坡变形速度曲线与降雨强度有良好的一致性,滑坡一般发生在最大降雨强度之后;滑坡阶段主要包括初始变形阶段,稳定变形阶段和加速变形阶段;报警阈值分别为:6 h时序内,位移阈值为20 mm,速度阈值1.5 mm·h-1;12 h时序内,位移阈值为30 mm,速度阈值为2.5 mm·h-1.凹山采场滑坡曲线与岩土体非稳定蠕变曲线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位移曲线出现了\阶跃\现象,速度曲线出现了\尖凸\现象,这种情况易引起滑坡事故,其中在位移曲线的\拐点\处和相应速度曲线的\凸点\处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研究成果为类似矿山边坡稳定性监测和破坏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755.51KB 文档页数:5
小麦全蚀病 Wheat Take-all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1884年英国最早记载,我 国于1931年前后在浙江省发现,以后在部分省区)零星发生。70年代初小麦全蚀病在山东 烟台严重发生,而今已扩展到西北、华北、华东等地,19个省(区)全蚀病是小麦上的毁灭 性病害,引起植株成簇或大片枯死,降低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造成严重的产量损 失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68.51KB 文档页数:5
小麦黑穗(粉)病 Wheat Smuts 小麦黑穗(粉)病包括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和秆黑粉病,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害。 小麦散黑穗病俗称黑疸、灰包、火烟包、乌麦等,是病理学上的一个典型性病害,普 遍发生于各国产麦区。一般发病比较轻,在%5%之间,个别发生较重的地区,如在南亚 和拉丁美州,发病率在10%以上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718.51KB 文档页数:8
小麦条锈病 Wheat Stripe Rust 条锈病是世界范围的小麦病害,在西欧和北美太平洋沿岸麦区广泛发生。在我国是小 麦三种锈病中发生最广、危害最重的病害,主要发生于西北、西南、黄淮海等冬麦区和西 北春麦区,流行年份可造成巨大损失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30.47KB 文档页数:10
浅层黄土滑坡是黄土高原广泛分布和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尽管二维确定性模型已被广泛用于浅层滑坡稳定性预测,但不能充分考虑岩土性质、地层结构、地下水等条件的三维空间变化,这可能与实际的斜坡稳定性不相符.因此,利用能考虑复杂斜坡环境的三维确定性模型评价滑坡稳定性,对获取更真实的评价结果以及指导滑坡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Scoops3D三维确定性模型评价了在浅层黄土滑坡稳定性预测中的适应性和可靠性.首先,模型计算参数敏感性的分析发现黏聚力、滑动视倾角和栅格单元重量对安全系数准确度影响较大,并用于指导获取详细的关键参数.然后,选取不同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利用Scoops3D模型对典型黄土沟壑中的浅层黄土滑坡稳定性进行预测,并通过详细的点状和面状滑坡分布图与预测结果的对比发现,该模型对黄土沟壑区的浅层滑坡稳定性预测准确度较高,且点状滑坡分布图可能更适合模型适应性的检验.最后,混淆矩阵法和成功率曲线法对不同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预测结果可靠性的检验显示,该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黄土浅层滑坡的稳定性,且在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下可以获得可靠的预测精度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5MB 文档页数:16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镁碳质耐火材料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尤其对镁碳砖防氧化剂和镁碳砖低碳化等方面的研究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汇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镁碳砖未来的研究方向,即通过成分优化和结构设计,提升和发挥传统材料的性能;研究开发高性能防氧化剂;镁碳砖低碳化方法的改进及性能评估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56MB 文档页数:9
废阴极炭块是铝电解槽大修时产生的一种危险固体废弃物,对其进行安全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是深度分离其中的有价组分炭和氟化盐.采用火法工艺对废阴极炭块进行处理,明确了氟化盐的挥发温度.基于氟化盐的挥发析出性质,设计了高温热处理电阻炉,并对其传热特性、控温规律以及氟化盐有效挥发区域进行了三维数值解析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45.01KB 文档页数:3
水稻胡麻斑病分布遍及世界各产稻区。我国各稻区发生普遍。一般因缺肥、缺水等原 因,引起水稻生长不良时发病严重。主要引起苗枯、叶片早衰、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和 米质。近年来随着水稻施肥及种植水平的提高,该病危害已逐年减轻,但在贫困山区及施 肥水平较低的地区,发生仍较严重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9MB 文档页数:8
以纯Al粉为主要原料,添加Cu单质粉末以及Al-Mg、Al-Si中间合金粉,利用粉末冶金压制烧结方法制备出相对密度98%以上的Al-Mg-Si-Cu系铝合金.研究表明,烧结致密化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初始阶段(室温~460℃),坯体内首先形成Al-Mg合金液相,液相中的Mg原子分别扩散至Al或Al-Si粉末中,与Al2O3反应并破除氧化膜,形成Al-Mg-O等化合物;同时,Al-Cu发生互扩散,形成Al2Cu等金属间化合物.第二阶段(460~560℃),Al-Cu、Al-Si液相快速填充颗粒缝隙或孔洞,坯体相对密度显著提高;此阶段的致密化机制主要是毛细管力引起的颗粒重排,以及溶解析出导致的晶界平直化.第三阶段(560~600℃),随温度的升高,液相润湿性提高,晶粒快速长大,使得大尺寸孔洞填充,烧结体基本实现全致密,此阶段的致密化主要由填隙机制控制.在铝合金晶界处发现了MgAl2O4和MgAlCuO氧化物的存在,推测Al粉表面氧化膜的破除机制与合金成分有关.由于Al-Cu液相在Al表面的润湿速率远高于AlN的生长速率,因为在本体系中未发现AlN的存在
首页上页157158159160161162163164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7397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