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812)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84MB 文档页数:6
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及热重分析仪研究了添加钾盐催化剂的脱灰生物质焦的物理结构、化学成分及其与CO2的气化反应,并分别采用均相模型和收缩未反应核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动力学参数.研究发现钾盐对脱灰生物质焦-CO2气化反应有明显催化作用,可提高整体反应速率,并减少反应时间.随着钾盐的增加(质量分数在0%~4%的范围内),附着在生物质焦表面的富钾催化点增多,催化作用逐渐增大,反应的活化能逐渐降低.由于(脱灰)生物质焦的灰分含量很低,与未反应核模型相比,均相模型更适合于描述生物质焦-CO2的气化反应过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5MB 文档页数:8
采用表面分析技术、失重法及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Q235钢在青霉菌(Penicillium)作用下的腐蚀行为和电化学特性.青霉菌在Q235钢表面形成致密的生物膜和腐蚀产物沉积膜层.青霉菌促进Q235钢的腐蚀,腐蚀类型为点蚀坑.青霉菌体系中试样表面膜经历由游离态变为固着态,由单层逐渐变为多层的过程;生物膜作用与细菌活性有关,当活性降低时微生物腐蚀促进作用也大幅降低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28KB 文档页数:18
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本科的专业课程之一。 内容涉及临床细菌学、临床病毒学,临床真菌学及其他微生物检验、临床感染症 病原体的检验,抗微生物药物和敏感性试验、医院感染的实验诊断、微生物检验 的质量控制。本大纲适用于张卓然主编《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教材。 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在各种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检岀方法,鉴定依据。对临 床意义和致病机理也应涉及。学习本课程应安排在学完生物化学、兔疫学、药理 学及病理学之后进行。教师在上课的实践中应强调“三基”,采用启发式教学, 开拓学生思路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25KB 文档页数:54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诊断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 第三节 植物检疫 第四节 农业防治 第五节 植物抗病品种的利用 第六节 生物防治 第七节 物理防治 第八节 化学防治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98.5KB 文档页数:30
生物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与环境保护微生物的应用:微生物接种剂、微生物农药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79.76KB 文档页数:5
采用生物活性玻璃(BG)、磷酸三钙(TCP)、羟基磷灰石(HA)等生物活性陶瓷与3-羟基丁酸酯-3-羟基戊酸酯的共聚物(PHBV)复合,制备了性能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分析了PHBV/BG,PHBV/TCP,PHBV/HA三种复合多孔支架在模拟生理溶液中的一系列化学反应,以及多孔材料在模拟生理溶液中浸泡后的成分、结构和微观形貌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复合支架材料在模拟生理溶液中发生了降解反应而失重;PHBV/BG和PHBV/TCP在模拟生理溶液中还发生了生物矿化反应,在表面形成矿化沉积层,为具有骨生物活性的结晶态类骨碳酸羟基磷灰石;而PHBV/HA在模拟生理溶液中没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反应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24KB 文档页数:15
一、基本概念 生物的个体和各代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我们通常称之为变异(variation )。基于染色体和基因的变异才能够遗传,而遗传变异称为突变(mutation) 突变的发生及其过程就是致突变作用( mutagenesis)突变可分为自发突变 (natural或 sporadic mutation)和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各物种的自 发突变频率较低,而诱发突变比较常见,诱发突变指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环 境因素引起的突变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64.5KB 文档页数:30
实验一 杀虫剂触杀毒力测定(点滴法) 实验二 杀虫剂胃毒毒力测定 实验三 乳油的配制及质量检验 实验四 杀虫剂熏蒸作用测定 实验五 杀虫剂内吸作用测定 实验六 有机磷杀虫剂对昆虫乙酰胆碱酯酶抑制作用测定 实验七 波尔多液的配制及质量检验 实验八 石硫合剂的配制及质量检验 实验九 杀菌剂的生物测定——孢子萌发法 实验十 杀菌剂生物测定——生长速率法 实验十一 2 ,4-D 丁酯对黄瓜种苗的活性测定 实验十二 用薄层层析法测定蔬菜中乐果的残留量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8.73MB 文档页数:122
一、微生物生长概述 二、以数量变化对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测定 三、以生物量为指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 第二节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一、生长曲线 二、同步培养(synchronous culture) 三、连续培养 第三节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环境对生长的影响) 一、控制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二、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11KB 文档页数:8
由于接触途径不同,机体对 毒物的吸收速度、吸收量和代谢 过程亦不相同,故对毒性有较大 影响。实验动物接触外源化学物 的途径不同,化学物吸收入血液 的速度和吸收的量或生物利用率 不同。这与机体的血液循环有关
首页上页174175176177178179180181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812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