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环境有害因素致突变作用 第一节基本概念和类型 、基本概念 生物的个体和各代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我们通常称之为变异( variation )。基于染色体和基因的变异才能够遗传,而遗传变异称为突变( mutation)。 突变的发生及其过程就是致突变作用( mutagenesis)。突变可分为自发突变 ( natural或 sporadic mutation)和诱发突变( induced mutation)。各物种的自 发突变频率较低,而诱发突变比较常见,诱发突变指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环 境因素引起的突变。至今,已发现相当数量的外源化学物能损伤遗传物质,从而 诱发突变,这些物质称为致突变物或诱变剂( mutagen),也称为遗传毒物 (genotoxic agent 二、突变的类型 按作用后果或遗传物质损伤的性质等可将诱发突变分类。一般根据遗传物质 的损伤能否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分为染色体畸变( chromosome aberration)和 基因突变( gene mutation)两类:染色体损伤大于或等于0.2微米时,可在光学 显微镜下观察到,称为染色体畸变;若小于这一下限,不能在镜下直接观察到, 要依靠对其后代的生理、生化、结构等表型变化判断突变的发生,称为基因突变 ( gene mutation),亦称点突变( point mutation)。 (一)基因突变 分子水平遗传物质的改变,包括碱基置换( base substitution)、移码突变 ( frame- shift mutations)和大段损伤 1、碱基置换 碱基置换是首先在DNA复制时由于互补链的相应配位点配上一个错误的碱 基,而这一错误的碱基在下一次DNA复制时发生错误配对( mispairing),错误的 碱基对置换了原来的碱基对,亦即产生最终的碱基对置换(base-pair substitution)或称碱基置换。它包括转换和颠换两种情况:原来的嘌呤被另 嘌呤置换或原来的嘧啶被另一嘧啶置换,我们称之为转换( transition);若原 来的嘌呤被嘧啶置换或原来的嘧啶被嘌呤置换,我们则称之为颠换 ( transversion)。无论是转换还是颠换都只涉及一对碱基,其结果可造成一个 三联体密码子的改变,可能出现同义密码、错义密码和终止密码。由于错义密码 所编码的氨基酸不同,表达的蛋白质可能发生改变;如果错义密码为终止密码, 可使所编码的蛋白质的肽链缩短
第六章 环境有害因素致突变作用 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类型 一、基本概念 生物的个体和各代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我们通常称之为变异(variation )。基于染色体和基因的变异才能够遗传,而遗传变异称为突变(mutation)。 突变的发生及其过程就是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突变可分为自发突变 (natural 或 sporadic mutation)和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各物种的自 发突变频率较低, 而诱发突变比较常见, 诱发突变指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环 境因素引起的突变。至今, 已发现相当数量的外源化学物能损伤遗传物质,从而 诱发突变,这些物质称为致突变物或诱变剂(mutagen),也称为遗传毒物 (genotoxic agent)。 二、突变的类型 按作用后果或遗传物质损伤的性质等可将诱发突变分类。一般根据遗传物质 的损伤能否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分为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和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两类:染色体损伤大于或等于 0.2 微米时,可在光学 显微镜下观察到,称为染色体畸变;若小于这一下限,不能在镜下直接观察到, 要依靠对其后代的生理、生化、结构等表型变化判断突变的发生,称为基因突变 (gene mutation),亦称点突变(point mutation)。 (一)基因突变 分子水平遗传物质的改变,包括碱基置换(base substitution)、移码突变 (frame-shift mutations)和大段损伤。 1、碱基置换 碱基置换是首先在 DNA 复制时由于互补链的相应配位点配上一个错误的碱 基,而这一错误的碱基在下一次 DNA 复制时发生错误配对(mispairing),错误的 碱基对置换了原来的碱基对,亦即产生最终的碱基对置换(base-pair substitution)或称碱基置换。它包括转换和颠换两种情况:原来的嘌呤被另一 嘌呤置换或原来的嘧啶被另一嘧啶置换,我们称之为转换(transition);若原 来的嘌呤被嘧啶置换或原来的嘧啶被嘌呤置换,我们则称之为颠换 (transversion)。无论是转换还是颠换都只涉及一对碱基,其结果可造成一个 三联体密码子的改变, 可能出现同义密码、错义密码和终止密码。由于错义密码 所编码的氨基酸不同,表达的蛋白质可能发生改变;如果错义密码为终止密码, 可使所编码的蛋白质的肽链缩短
2、移码突变 移码突变是DNA中增加或减少不为3的倍数的碱基对所造成的突变。碱基序 列三联体密码子相互间并无标点符号。移码突变能使密码子的框架改变,从原始 损伤的密码子开始一直到信息末端的核酸序列完全改变,也可能使读码框架改变 其中某一点形成无义密码,于是产生一个无功能的肽链片段。如果增加或减少的 碱基对为3的倍数,则使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肽链增加或减少一些氨基酸。由于移 码可以产生无功能肽链,故其易成为致死性突变。 大段损伤 大片段损伤是指DNA链大段缺失或插入。这种损伤有时可跨越两个或数个基 因,但所缺失的片段仍远小于光镜下所能观察到的染色体变化,故又可称为小缺 失 (二)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的畸变包括染色体的结构异常和数目改变。其在丝裂期的中期才能观 察到,对于精子细胞的某种特定畸变则须在减数分裂期的中期Ⅰ期进行观察 1、染色体结构异常 染色体结构异常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受损而发生断裂,且断段不发生重接或 虽重接却不在原处;这种作用的发生及其过程称为断裂作用( clastogenesis) 使其断裂的物质称为断裂剂( clastogen);可分为两种,大多数如紫外线,只 能诱发DNA单链断裂,故称为拟紫外线断裂剂,这种断裂必须经过S期的复制 才能在中期相细胞出现染色单体型畸变,故又称为S期依赖断裂剂(S- dependent clastogen):少数像电离辐射一样,可诱发DNA双链断裂,我们称之为拟放射性 断裂。其可在G期和G期作用,经S期复制,在中期呈现染色体型畸变,故我 们称之为S期不依赖断裂剂(S- independent clastogen)。但是,任何情况下的 染色单体型畸变都会在下一次细胞分裂时转变为染色体型畸变。 染色体型畸变( chromatid- type aberration)是染色体中两条染色单体同 位点受损后所产生的结构异常,有多种类型: (1)裂隙和断裂( gap and brake):都是指染色体上狭窄的非染色带,其 所分割的两个节段保持线状连接为裂隙,否则为断裂。 (2)无着丝粒断片和缺失( acentric fragment and deletion):一个染色体 发生一次或多次断裂而不重接,且这些断裂的节段远远分开会出现一个或多个无 着丝粒断片和一个缺失了部分染色质并带有丝粒的异常染色体。细胞再次分裂时 会形成微核或微小体。 3)环状染色体( ring chromosome):染色体两臂各发生一次断裂,其带 有着丝粒的节段的两断端连接成一个环,称之为环状染色体
2、移码突变 移码突变是 DNA 中增加或减少不为 3 的倍数的碱基对所造成的突变。碱基序 列三联体密码子相互间并无标点符号。移码突变能使密码子的框架改变,从原始 损伤的密码子开始一直到信息末端的核酸序列完全改变,也可能使读码框架改变 其中某一点形成无义密码,于是产生一个无功能的肽链片段。如果增加或减少的 碱基对为 3 的倍数,则使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肽链增加或减少一些氨基酸。由于移 码可以产生无功能肽链,故其易成为致死性突变。 3、大段损伤 大片段损伤是指 DNA 链大段缺失或插入。这种损伤有时可跨越两个或数个基 因,但所缺失的片段仍远小于光镜下所能观察到的染色体变化,故又可称为小缺 失。 (二)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的畸变包括染色体的结构异常和数目改变。其在丝裂期的中期才能观 察到,对于精子细胞的某种特定畸变则须在减数分裂期的中期Ⅰ期进行观察。 1、染色体结构异常 染色体结构异常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受损而发生断裂,且断段不发生重接或 虽重接却不在原处;这种作用的发生及其过程称为断裂作用(clastogenesis)。 使其断裂的物质称为断裂剂(clastogen);可分为两种,大多数如紫外线,只 能诱发 DNA 单链断裂,故称为拟紫外线断裂剂,这种断裂必须经过 S 期的复制, 才能在中期相细胞出现染色单体型畸变,故又称为 S 期依赖断裂剂(S-dependent slastogen);少数像电离辐射一样,可诱发 DNA 双链断裂,我们称之为拟放射性 断裂。其可在 G0期和 G1期作用,经 S 期复制,在中期呈现染色体型畸变,故我 们称之为 S 期不依赖断裂剂(S-independent clastogen)。但是,任何情况下的 染色单体型畸变都会在下一次细胞分裂时转变为染色体型畸变。 染色体型畸变(chromatid-type aberration)是染色体中两条染色单体同 一位点受损后所产生的结构异常,有多种类型: (1)裂隙和断裂(gap and brake):都是指染色体上狭窄的非染色带,其 所分割的两个节段保持线状连接为裂隙,否则为断裂。 (2)无着丝粒断片和缺失(acentric fragment and deletion):一个染色体 发生一次或多次断裂而不重接,且这些断裂的节段远远分开会出现一个或多个无 着丝粒断片和一个缺失了部分染色质并带有丝粒的异常染色体。细胞再次分裂时 会形成微核或微小体。 (3)环状染色体(ring chromosome):染色体两臂各发生一次断裂,其带 有着丝粒的节段的两断端连接成一个环,称之为环状染色体
(4)倒位( Inversion):当染色体发生两次不同部位断裂时,中间节段倒转 180°再重接,为倒位。 (5)插入和重复( insertion and duplication):当一个染色体发生三处断 裂,带有两断段的断片插入到另一臂的断裂处或另一染色体的断裂处重接称为插 入,若缺失的染色体和插入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且各有一处断裂发生于同 位点,则出现两段相同节段,称为重复。 (6)易位( translocation):从某个染色体断下的节段连接到另一个染色体 上称为易位。两染色体各发生一次断裂,只一个节段连到另一染色体上为单方易 位,相互重接为相互易位,若发生3处以上的断裂,其交换重接称为复杂易位 染色单体型畸变( chromosome- type aberration)指某一位点的损伤只涉及 姐妹染色单体中的一条,它也有裂隙、断裂和缺失;此外,还有染色单体的交换 ( chromatid exchange),是两条或多条染色单体断裂后变位重接的结果,分为内 换和互换。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CE)则是指某 染色体在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同源节段的互换,两条姐妹染色单体都会出现深 浅相同的染色(而正常的则是一深一浅),但同源节段仍是 浅,这种现象 就是SCE。 2、染色体数目异常 以动物正常细胞染色体数目2n为标准,染色体数目异常可能表现为整倍性 畸变( euploidy aberration)和非整倍性畸变( aeup loidy aberration)。前者即 出现单倍体或多倍体;而后者指比二倍体多或少一条或多条染色体,例如,缺体 ( nullisomy)是指缺少一对同源染色体,而单体或三体则是某一对同源染色体相 应地少或多一个。 染色体数目异常是由于染色体行态异常或复制异常,其原因有四方面:(1) 不分离: ( nondis junction)指在细胞分裂的中期和后期,某一对同源 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同时进入一个子细胞核为不分离;(2)染色体遗失 ( chromosome loss):在细胞分裂的中后期,如果一个染色体未能进入下一个子 细胞核,使子细胞缺少一个染色体;(3)染色体桥( chromosome bridge)的影响: 染色体畸变中出现的双着丝粒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如不能被拉断,就会在两核 之间形成染色体桥,它使细胞不能分裂,出现四倍体。(4)核内再复制 ( endoreduplication):四倍体的细胞核进入下一个分裂周期,恢复正常复制与分 离,出现四条染色单体排列的现象,称为核内再复制 表6-1染色体 畸变描述方式 描述方式 丢失一个1号染色体 获得额外的一个7号染色体
(4)倒位(inversion):当染色体发生两次不同部位断裂时,中间节段倒转 1800再重接,为倒位。 (5)插入和重复(insertion and duplication):当一个染色体发生三处断 裂,带有两断段的断片插入到另一臂的断裂处或另一染色体的断裂处重接称为插 入,若缺失的染色体和插入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且各有一处断裂发生于同一 位点,则出现两段相同节段,称为重复。 (6)易位(translocation):从某个染色体断下的节段连接到另一个染色体 上称为易位。两染色体各发生一次断裂,只一个节段连到另一染色体上为单方易 位,相互重接为相互易位,若发生 3 处以上的断裂,其交换重接称为复杂易位。 染色单体型畸变(chromosome-type aberration)指某一位点的损伤只涉及 姐妹染色单体中的一条,它也有裂隙、断裂和缺失;此外,还有染色单体的交换 (chromatid exchange),是两条或多条染色单体断裂后变位重接的结果,分为内 换和互换。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CE)则是指某一 染色体在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同源节段的互换,两条姐妹染色单体都会出现深 浅相同的染色(而正常的则是一深一浅),但同源节段仍是一深一浅,这种现象 就是 SCE。 2、染色体数目异常 以动物正常细胞染色体数目 2n 为标准,染色体数目异常可能表现为整倍性 畸变(euploidy aberration)和非整倍性畸变(aeuploidy aberration)。前者即 出现单倍体或多倍体;而后者指比二倍体多或少一条或多条染色体,例如,缺体 (nullisome)是指缺少一对同源染色体,而单体或三体则是某一对同源染色体相 应地少或多一个。 染色体数目异常是由于染色体行态异常或复制异常,其原因有四方面:(1) 不分离: (nondisjunction)指在细胞分裂的中期和后期,某一对同源 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同时进入一个子细胞核为不分离; (2)染色体遗失 (chromosome loss): 在细胞分裂的中后期,如果一个染色体未能进入下一个子 细胞核,使子细胞缺少一个染色体;(3)染色体桥(chromosome bridge)的影响: 染色体畸变中出现的双着丝粒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如不能被拉断,就会在两核 之间形成染色体桥,它使细胞不能分裂,出现四倍体。(4)核内再复制 (endoreduplication):四倍体的细胞核进入下一个分裂周期,恢复正常复制与分 离,出现四条染色单体排列的现象,称为核内再复制。 表 6-1 染色体 畸变描述方式 描述方式 含 义 -1 丢失一个 1 号染色体 +7 获得额外的一个 7 号染色体
或de/2q 2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 4号染色体短臂增加遗传物质 t(9;22)(q34:q11) 9号和22号染色体相互易位,断裂 点在9号染色体长臂第3区第4带 和11号染色体长臂第1区第1带 iso(6p) 等臂染色体,其两臂来源为6号 染色体的短臂 inv(16)(pl3q22) 16号染色体长臂第1区第3带至 第2区第2带间倒位 第二节致突变的分子机制 无论化学或物理、生物因素都有致突变作用,我们以化学因素为例进行阐述 、DN的损伤 目前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的分子机理有两种:一是以DNA为靶,直接诱变 另一则是不以DNA为靶的间接诱变 1、直接以DNA为靶的诱变 (1)碱基类似物的( base analogue)取代有些化学物的结构与碱基非 常相似,它能在S期与天然碱基竞争并取代其位置。取代后的碱基类似物出现异 构互变( tau tomerism),发生错误配对而造成碱基置换 (2)烷化剂( alkylating agent)的影响烷化剂是对DNA和蛋白质都具有强烈 烷化作用的物质,除连接戊糖的氮原子外,其对于多核苷酸链全部氧和氮原子 都能在中性环境中产生烷化作用。目前认为,最常发生烷化作用的是鸟嘌呤的 N-7位,其次是0-6位。而腺嘌呤的N-1、N-3和N-7也易烷化。在烷化作用时, 烷化基团甚至整个烷化剂分子可与碱基发生共价结合,形成加合物。鸟嘌呤发生 烷化后可从DNA上脱落,出现空缺,导致移码突变;亦可随机在互补位置上配任 碱基,使碱基置换。有的烷化剂可同时提供两个或三个烷基,称为双功能或多 功能烷化剂。这些多功能的烷化剂常使DNA链内、链间或DNA与蛋白质之间发生 交联( cross linkage)也常发生染色体或染色单体断裂,并易发生致死性突变
2q-或 de/2q 2 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 4p 4 号染色体短臂增加遗传物质 t(9;22) (q34;q11) 9 号和 22 号染色体相互易位,断裂 点在 9 号染色体长臂第 3 区第 4 带 和 11 号染色体长臂第 1 区第 1 带 iso(6p) 等臂染色体,其两臂来源为 6 号 染色体的短臂 inv(16) (p13q22) 16 号染色体长臂第 1 区第 3 带至 第 2 区第 2 带间倒位 第二节 致突变的分子机制 无论化学或物理、生物因素都有致突变作用,我们以化学因素为例进行阐述 。 一、DNA 的损伤 目前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的分子机理有两种:一是以 DNA 为靶,直接诱变 ,另一则是不以 DNA 为靶的间接诱变。 1、直接以 DNA 为靶的诱变 (1) 碱基类似物的(base analogue)取代 有些化学物的结构与碱基非 常相似,它能在 S 期与天然碱基竞争并取代其位置。取代后的碱基类似物出现异 构互变(tautomerism),发生错误配对而造成碱基置换。 (2)烷化剂(alkylating agent)的影响 烷化剂是对 DNA 和蛋白质都具有强烈 烷化作用的物质,除连接戊糖的氮原子外,其对于多核苷酸链全部氧和氮原子, 都能在中性环境中产生烷化作用。目前认为,最常发生烷化作用的是鸟嘌呤的 N-7 位,其次是 O-6 位。而腺嘌呤的 N-1、N-3 和 N-7 也易烷化。在烷化作用时, 烷化基团甚至整个烷化剂分子可与碱基发生共价结合,形成加合物。鸟嘌呤发生 烷化后可从 DNA 上脱落,出现空缺,导致移码突变;亦可随机在互补位置上配任 一碱基,使碱基置换。有的烷化剂可同时提供两个或三个烷基,称为双功能或多 功能烷化剂。这些多功能的烷化剂常使 DNA 链内、链间或 DNA 与蛋白质之间发生 交联(cross linkage)也常发生染色体或染色单体断裂,并易发生致死性突变
(3)致突变改变或破坏碱基的化学结构有些化学物可对碱基产生氧化作用 从而破坏碱基的结构,有时还可引起链断裂。还有些物质可在体内形成有机氧化 物或自由基,可间接使嘌呤的化学结构破坏,容易出现DNA链断裂。 (4)平面大分子嵌入DNA链有些大分子能以静电吸附形式嵌入DNA单链的 碱基之间或DNA双螺旋结构的相邻多核苷酸链之间,称为嵌入剂( intercalating agent)。它们多数是多环的平面结构,恰好是DNA单链相邻碱基距离的两倍。如 果嵌入到新合成的互补链上。就会缺失一个碱基;如果嵌入到两模板链的碱基之 间,就会使互补链插入一个碱基,造成移码突变。 2、不以DNA为靶的间接诱变 化学物的间接诱变作用可能是通过对纺锤体作用或干扰与DNA合成和修复 有关酶系统造成的。 表6-2 直接以DNA为靶的各种致突变物及其诱发的损伤和突变类型 致突变物种类 DNA损伤类型 降低碱基结合力破坏碱基碱基错配交联嵌入 烷化剂 多功能 错配剂 Brdu 亚硝酸根 羟胺 有机过氧化物和自由基形成 甲醛 乌拉坦 乙氧咖啡
(3)致突变改变或破坏碱基的化学结构 有些化学物可对碱基产生氧化作用, 从而破坏碱基的结构,有时还可引起链断裂。还有些物质可在体内形成有机氧化 物或自由基,可间接使嘌呤的化学结构破坏,容易出现 DNA 链断裂。 (4)平面大分子嵌入 DNA 链 有些大分子能以静电吸附形式嵌入 DNA 单链的 碱基之间或 DNA 双螺旋结构的相邻多核苷酸链之间,称为嵌入剂(intercalating agent)。它们多数是多环的平面结构,恰好是 DNA 单链相邻碱基距离的两倍。如 果嵌入到新合成的互补链上。就会缺失一个碱基;如果嵌入到两模板链的碱基之 间,就会使互补链插入一个碱基,造成移码突变。 2、不以 DNA 为靶的间接诱变 化学物的间接诱变作用可能是通过对纺锤体作用或干扰与 DNA 合成和修复 有关酶系统造成的。 表 6-2 直接以 DNA 为靶的各种致突变物及其诱发的损伤和突变类型 致突变物种类 DNA 损伤类型 降低碱基结合力 破坏碱基 碱基错配 交联 嵌入 烷化剂 单功能 + + + 双功能 + + + 多功能 + + 错配剂 Brdu + + 2-AP + 亚硝酸根 + + 羟胺 + 有机过氧化物和自由基形成 甲醛 + 乌拉坦 + 乙氧咖啡 +
啶 菲啶 多环烃类 鸟嘌呤裂隙 链断裂 突变类型 单链式双链断 裂点突变染色体畸变移码 染色体畸变 (1)纺锤体抑制一些化学物作用于纺锤体、中心粒或其它核内细胞器,从 而干扰有丝分裂过程。对纺锤体作用的分子机理大致分为如下几点:Ⅰ与微管蛋 白二聚体结合,防 碍微管的正确组装,引起细胞分裂完全抑制。Ⅱ与微管上的巯基结合,这种结合 有明显的化学结构特异性,可引起多种后果,但常不至使细胞分裂完全抑制。Ⅲ 破坏已组装完成的微管,不同的物质对微管的作用方式不同,秋水仙碱直接使之 解体,而灰黄霉素破坏其聚-解动态平衡,有些物质则通过蛋白质变性作用破坏 微管,但其结果都是使对于组装微管极为重要的β微管蛋白与其它组装成分之 间的关键反应受到影响。此外,氨基甲酸酯类使微管失去定向能力,其机制尚不 清楚。Ⅳ防碍中心粒移动,秋水仙碱能防碍分裂早期两队中心粒的分离和移向 两极。Ⅴ其它作用,N20亦可产生与秋水仙碱同样的后果,但其机制尚不清楚。 (2)对酶促过程的作用对DNA合成和复制有关的酶系统作用也可间接影响 遗传物质。例如,一些氨基酸类似物可使与DNA合成有关的酶系统遭受破坏而诱 发突变;铍和锰除可直接作用于DNA外,还可与酶促防错修复系统相作用而诱发 突变。 二、DNA损伤的修复 遗传信息之所以能长期保持高度保真( fidelity)即重现精度,是由于细胞能 够①通过对DNA损伤的修复以保护亲代DNA链,使之避免由于外来因素的作用而 发生改变;②执行髙度保真的复制,即对复制中发生的错误及时修复以达到高度
嵌入剂 吖啶 + 菲啶 + 多环烃类 + 无鸟嘌呤裂隙 链断裂 突变类型 单链式双链断 裂 点突变 染色体畸变 移码 染色体畸变 (1)纺锤体抑制 一些化学物作用于纺锤体、中心粒或其它核内细胞器,从 而干扰有丝分裂过程。对纺锤体作用的分子机理大致分为如下几点:Ⅰ与微管蛋 白二聚体结合,防 碍微管的正确组装,引起细胞分裂完全抑制。Ⅱ与微管上的巯基结合,这种结合 有明显的化学结构特异性,可引起多种后果,但常不至使细胞分裂完全抑制。Ⅲ 破坏已组装完成的微管,不同的物质对微管的作用方式不同,秋水仙碱直接使之 解体,而灰黄霉素破坏其聚-解动态平衡,有些物质则通过蛋白质变性作用破坏 微管,但其结果都是使对于组装微管极为重要的 β 微管蛋白与其它组装成分之 间的关键反应受到影响。此外,氨基甲酸酯类使微管失去定向能力,其机制尚不 清楚。Ⅳ 防碍中心粒移动,秋水仙碱能防碍分裂早期两队中心粒的分离和移向 两极。Ⅴ 其它作用,N2O 亦可产生与秋水仙碱同样的后果,但其机制尚不清楚。 (2)对酶促过程的作用 对 DNA 合成和复制有关的酶系统作用也可间接影响 遗传物质。例如,一些氨基酸类似物可使与 DNA 合成有关的酶系统遭受破坏而诱 发突变;铍和锰除可直接作用于 DNA 外,还可与酶促防错修复系统相作用而诱发 突变。 二、DNA 损伤的修复 遗传信息之所以能长期保持高度保真(fidelity)即重现精度,是由于细胞能 够①通过对 DNA 损伤的修复以保护亲代 DNA 链,使之避免由于外来因素的作用而 发生改变;②执行高度保真的复制,即对复制中发生的错误及时修复以达到高度
保真性。现已证明突变频率与各种酶性DNA修复和防错系统的效率呈负性相关。 但也有一些是易错( error-prone)修复系统 1、复制前的修复 (1)光复活( photoreactivation)这是一种修复紫外线损伤所产生的胸腺嘧 啶二聚体的功能。波长200-300nm的短波紫外线,特别是260nm,能使DNA的碱 基形成二聚体,嘧啶对紫外线的损伤要比嘌呤易感10倍,最常见的紫外线对DNA 损伤是相邻两个嘧啶形成的二聚体。在大肠杆菌中,光复活是通过phr基因所编 码的光裂合酶( photolyase)利用长波紫外线或短波可见光线的能量对嘧啶二聚 体进行单体化,从而达到修复作用。光复活是一步完成的,光裂合酶从原核生物 到真核生物广泛存在,但光裂合酶并非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细胞中,生物进化程 度越高,这种修复能力似乎越弱。 (2)“适应性”反应这是另一种一步完成的修复系统。研究发现,对DNA 的烷化作用可以诱导一种具有专一作用的蛋白质的合成。这种蛋白质称为烷基转 移酶或烷基受体蛋白质。该蛋白能将0°-烷基鸟嘌呤的烷基转移至酶本身半胱氨 酸上的巯基,从而恢复鸟嘌呤的本来结构。最新硏究认为有可能存在对不同位置 烷化作用有专一性的转移酶或受体。在多种细胞中,包括哺乳动物细胞,都发现 适应性”的反应活性 (3)切除修复( excision repair)切除修复是一个多步骤修复过程。70年代 末,有人将其分为碱基切除修复和核苷酸切除修复,认为两者涉及的酶系统有差 异,目前看区别不明显。 第一步参与修复的酶是转葡萄糖基酶或称为№-糖基化酶。该酶能识别异常 碱基,并使异常嘌呤的N和异常嘧啶的N与脱氧核糖之间的键发生水解,于是, DNA链上形成无嘌呤或无嘧啶位点;二者可统称为无嘌呤嘧啶位点,在大肠杆菌 中发现最少有7种转葡萄糖基酶,每一种都能特异地识别一种或少数几种异常碱 基 切除一个异常碱基后,可能有两种方法完成修复。一种是由插入酶 ( insertase)将正确的碱基插入AP位点,另一种办法是由AP核酸内切酶 ( Endonuclease)在AP位点或其旁边的5′端将DNA切开一个缺口,使一端成 为5′-磷酸基,另一端成为3′-O基,随之核酸外切酶( exonuclease)切除一些 碱基,再由多聚酶( polymerase)重新合成正确的碱基,最后由连接酶( ligase) 将其连接。 除A内切核酸酶外,还发现对某些DNA损伤有着特异性的核酸内切酶。其 中比较特殊的是核酸内切酶切除紫外线产生的嘧啶二聚体的情况。该酶可作 出两个切口,一个在二聚体5侧的第8个磷酸二酯键,一个在二聚体3侧的第 4或第5个磷酸二酯键。表明该酶不仅能内切,还能外切。UV核酸内切酶不仅能 作用于嘧啶二聚体,还能作用于许多较大的螺旋扭曲变形损伤。由于该酶还有外 切作用,有时称之为“切除核酸酶”( excinuclease)。 2、与复制有关的修复
保真性。现已证明突变频率与各种酶性 DNA 修复和防错系统的效率呈负性相关。 但也有一些是易错(error-prone)修复系统。 1、复制前的修复 (1)光复活(photoreactivation)这是一种修复紫外线损伤所产生的胸腺嘧 啶二聚体的功能。波长 200-300nm 的短波紫外线,特别是 260nm,能使 DNA 的碱 基形成二聚体,嘧啶对紫外线的损伤要比嘌呤易感 10 倍,最常见的紫外线对 DNA 损伤是相邻两个嘧啶形成的二聚体。在大肠杆菌中,光复活是通过 phr 基因所编 码的光裂合酶(photolyase)利用长波紫外线或短波可见光线的能量对嘧啶二聚 体进行单体化,从而达到修复作用。光复活是一步完成的,光裂合酶从原核生物 到真核生物广泛存在,但光裂合酶并非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细胞中,生物进化程 度越高,这种修复能力似乎越弱。 (2)“适应性”反应 这是另一种一步完成的修复系统。研究发现,对 DNA 的烷化作用可以诱导一种具有专一作用的蛋白质的合成。这种蛋白质称为烷基转 移酶或烷基受体蛋白质。该蛋白能将 O 6 -烷基鸟嘌呤的烷基转移至酶本身半胱氨 酸上的巯基,从而恢复鸟嘌呤的本来结构。最新研究认为有可能存在对不同位置 烷化作用有专一性的转移酶或受体。在多种细胞中,包括哺乳动物细胞,都发现 “适应性”的反应活性。 (3)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 切除修复是一个多步骤修复过程。70 年代 末,有人将其分为碱基切除修复和核苷酸切除修复,认为两者涉及的酶系统有差 异,目前看区别不明显。 第一步参与修复的酶是转葡萄糖基酶或称为 N-糖基化酶。该酶能识别异常 碱基,并使异常嘌呤的 N 9和异常嘧啶的 N 3与脱氧核糖之间的键发生水解,于是, DNA 链上形成无嘌呤或无嘧啶位点;二者可统称为无嘌呤嘧啶位点,在大肠杆菌 中发现最少有 7 种转葡萄糖基酶,每一种都能特异地识别一种或少数几种异常碱 基。 切除一个异常碱基后,可能有两种方法完成修复。一种是由插入酶 (insertase)将正确的碱基插入 AP 位点,另一种办法是由 AP 核酸内切酶 (Apendonuclease) 在 AP 位点或其旁边的 5´端将 DNA 切开一个缺口,使一端成 为 5´-磷酸基,另一端成为 3´-OH 基,随之核酸外切酶(exonuclease)切除一些 碱基,再由多聚酶(polymerase)重新合成正确的碱基,最后由连接酶(ligase) 将其连接。 除 AP 内切核酸酶外,还发现对某些 DNA 损伤有着特异性的核酸内切酶。其 中比较特殊的是 UV 核酸内切酶切除紫外线产生的嘧啶二聚体的情况。该酶可作 出两个切口,一个在二聚体 5´侧的第 8 个磷酸二酯键,一个在二聚体 3´侧的第 4 或第 5 个磷酸二酯键。表明该酶不仅能内切,还能外切。UV 核酸内切酶不仅能 作用于嘧啶二聚体,还能作用于许多较大的螺旋扭曲变形损伤。由于该酶还有外 切作用,有时称之为“切除核酸酶”(excinuclease)。 2、与复制有关的修复
复制前的修复绝大多数准确无误,故有人称为复制前错误改正。如果损伤保 留至复制时才修复,则可能有多种方式发生错误,因而产生突变。产生错误的方 式与损伤的特点有关。例如甲基化的碱基能诱发在其对面插入错误的碱基,从而 导致碱基置换。一般认为在切除修复中这种烷基化的碱基很易修复,即使不是完 全无误修复,其发生错误的机会也较保留至复制时才修复大为减少。 有些物质,特别是诱发移码的物质ICRI91和单功能烷化剂甲基-N-硝基 N-亚硝基胍(MNG)对大肠杆菌在对数生长期中的作用主要是在复制叉附近引起 的损伤。这种损伤可长期保留至复制时才可被修复,从而发生错误。 在大肠杆菌中有一个错配修复系统能在复制时改正错误。该系统有一种由 dam基因编码的酶使GATC序列的腺嘌呤6位甲基化。在该酶完成甲基化之前, DNA处于低甲基化状态。此时有几个mut基因编码的错配修复系统能从新合成的 DNA链上切除错配的碱基,并以正确配对的碱基替代之。dam基因的突变体缺乏 6-嘌呤甲基化酶,比野生型产生更多的错误,认为是由于不能有效地识别新链和 旧链而无法排除错配。 在复制过程中多聚酶起重要作用。其中PolI的三种活性,特别是矫正读码 功能的3′→5′核酸外切酶的的活性,对确保无误修复非常重要。他能识别刚 刚错配的碱基,在多聚酶向前移动和核酸链继续延长之前,立即将之切除,以确 保新的正确插入。多聚酶属于含Zn2酶类,而且需要有Mg2存在,才能顺利完成 其催化任务,因此当Zn2或Mg2被Be2、Mn2、Co2等二价金属置换上时,复制的 正确性就会降低,这一点很可能金属在体内诱变的机理。 3、S0S修复 在修复前有几种修复系统能正确排除损伤予以修复。如果损伤保留至复制 时,仍有一些与复制有关的系统可将一部分损伤消除。此外,60年代末期有人 提出还有一套复制后修复的系统。这是指模板链上的非编码损伤导致DNA互补链 向前延长受阻时,在排除这种损伤时,可通过两条子链间的重组性交换来填补所 留下的空隙。对大肠杆菌的研究表明这种修复系统尚未査清,仅假设为一种延迟 的“旁路”修复。 70年代中期提出一个完全不同的假说。其根据是大肠杆菌如经轻度紫外线 照射,并将照射的λ噬菌体传染( transfection)λ菌,则λ噬菌体存活率大为提 髙。如大肠杆菌未经照射,就没有这种效果。认为对大肠杆菌的轻度照射使整个 细胞处于一种危害状态,诱发了一系列的修复活动,故按当时国际通用的呼救密 码S0S,称为S0S修复系统。这一修复系统必须在损伤因素的诱导下才能发 生,而且修复虽可使生物体从致死效应中解除,却容易出错。所以是一种易错修 复( error- prone repair),该系统能在复制前的切除修复中起作用,但主要是在 复制时起作用。该系统是由recA和lexA两个基因调节控制,整个S0S修复过程 可分为4个阶段。 (1)诱导前期细胞在DNA受损前lexA基因处于较高活动水平,其基因产物 1exA蛋白质是对lexA基因座本身、recA基因座、 umuDC操纵子,以及包括uvrA
复制前的修复绝大多数准确无误,故有人称为复制前错误改正。如果损伤保 留至复制时才修复,则可能有多种方式发生错误,因而产生突变。产生错误的方 式与损伤的特点有关。例如甲基化的碱基能诱发在其对面插入错误的碱基,从而 导致碱基置换。一般认为在切除修复中这种烷基化的碱基很易修复,即使不是完 全无误修复,其发生错误的机会也较保留至复制时才修复大为减少。 有些物质,特别是诱发移码的物质 ICR191 和单功能烷化剂甲基 -N ′ -硝基 -N-亚硝基胍(MNNG)对大肠杆菌在对数生长期中的作用主要是在复制叉附近引起 的损伤。这种损伤可长期保留至复制时才可被修复,从而发生错误。 在大肠杆菌中有一个错配修复系统能在复制时改正错误。该系统有一种由 dam 基因编码的酶使 GATC 序列的腺嘌呤 6 位甲基化。在该酶完成甲基化之前, DNA 处于低甲基化状态。此时有几个 mut 基因编码的错配修复系统能从新合成的 DNA 链上切除错配的碱基,并以正确配对的碱基替代之。dam 基因的突变体缺乏 6-嘌呤甲基化酶,比野生型产生更多的错误,认为是由于不能有效地识别新链和 旧链而无法排除错配。 在复制过程中多聚酶起重要作用。其中 Pol I 的三种活性,特别是矫正读码 功能的 3′→5′核酸外切酶的的活性,对确保无误修复非常重要。他能识别刚 刚错配的碱基,在多聚酶向前移动和核酸链继续延长之前,立即将之切除,以确 保新的正确插入。多聚酶属于含 Zn2+酶类,而且需要有 Mg2+存在,才能顺利完成 其催化任务,因此当 Zn2+或 Mg2+被 Be2+、Mn2+、Co2+等二价金属置换上时,复制的 正确性就会降低,这一点很可能金属在体内诱变的机理。 3、SOS 修复 在修复前有几种修复系统能正确排除损伤予以修复。如果损伤保留至复制 时,仍有一些与复制有关的系统可将一部分损伤消除。此外,60 年代末期有人 提出还有一套复制后修复的系统。这是指模板链上的非编码损伤导致 DNA 互补链 向前延长受阻时,在排除这种损伤时,可通过两条子链间的重组性交换来填补所 留下的空隙。对大肠杆菌的研究表明这种修复系统尚未查清,仅假设为一种延迟 的“旁路”修复。 70 年代中期提出一个完全不同的假说。其根据是大肠杆菌如经轻度紫外线 照射,并将照射的λ噬菌体传染(transfection)λ菌,则λ噬菌体存活率大为提 高。如大肠杆菌未经照射,就没有这种效果。认为对大肠杆菌的轻度照射使整个 细胞处于一种危害状态,诱发了一系列的修复活动,故按当时国际通用的呼救密 码 SOS,称为 SOS 修复系统。这一修复系统必须在损伤因素的诱导下才能发 生,而且修复虽可使生物体从致死效应中解除,却容易出错。所以是一种易错修 复(error-prone repair),该系统能在复制前的切除修复中起作用,但主要是在 复制时起作用。该系统是由 recA 和 lexA 两个基因调节控制,整个 SOS 修复过程 可分为 4 个阶段。 (1)诱导前期 细胞在 DNA 受损前 lexA 基因处于较高活动水平,其基因产物 lexA 蛋白质是对 lexA 基因座本身、recA 基因座、umuDC 操纵子,以及包括 uvrA
uvrB和uvrC在内的其他8个基因座的抑制物( repressor)。因此这些基因的产 物通常都处于低水平 (2)致突变因素作用期致突变因素作用于DNA所产生的某些损伤可作为致 突变因素的第二信使,诱导SOS修复系统的反应。能够作为第二信使的损伤有 N-3-烷化腺嘌呤,寡核苷酸,裂隙DNA,单链DNA片段以及可能尚未阐明的损伤。 (3)诱导过程在第二信使和和ATP同时存在下,RecA蛋白质可被活化为蛋 白酶,具有裂解LexA蛋白质的能力。一旦LexA蛋白质被裂解,所有参与S0S 反应的基因都将充分表达。可以想象recA、uvrA、uvrB和uvrC基因充分表达对 S0S修复中可能需要的重组、切除修复等作用都将更为有效。其中recA的表达 将产生更多的RecA蛋白质,只要第二信使依然存在,RecA蛋白质作为蛋白酶的 作用就会持续下去,直至修复完成。 (4)S0S终止随着第二信使被排除,RecA蛋白质的诱导信号亦同时解除 LexA蛋白质水平又再度上升,并作为阻抑物与操纵基因结合,关闭操纵子,终 止S0S过程。 总之,任何DNA损伤,只要修复无误,突变就不会发生;如果修复错误或未 经修复,损伤就得以固定( fixed)下来,于是发生突变。因此诱发突变是一个受控 制的过程,失控才真正发生突变。一般来说从DNA损伤到损伤固定需要几次细胞 分裂周期才能形成。 第三节突变的后果 致突变物对机体的作用是通过靶细胞实现的。当靶细胞是体细胞而不是生殖 细胞时,其影响仅能在直接接触该物质的亲代身上表现出来,而不可能遗传到子 代:只有靶细胞为生殖细胞时,其影响才有可能遗传到子代(图6-1)。 体细胞突变的后果 体细胞突变的后果中最受注意的是致癌问题,将在下一节叙述。其次,胚胎 体细胞突变可能导致畸胎,当然,畸胎的发生还与亲代的生殖细胞突变有关。据 报道人类妊娠最初3个月流产中有60%有染色体畸变,在一定程度上这是致突变 物透过胎盘作用于胚胎体细胞所致,而不完全是亲代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 体细胞突变也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症有关。因为对于正常动脉壁细胞中的葡 糖-6-磷酸脱氢酶有两种变异体,而从动脉粥样硬化症同一斑块取下的细胞在电 泳中只表现为同一种变异体,故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单克隆来源。 体外培养的人类非恶性转化细胞,其寿命都有限。这些细胞在传代过程中, 细胞遗传学异常率逐渐增高,而有丝分裂逐渐下降,因此可以推测,体细胞突变 是衰老的起因,最低限度在体外如此。另外,DNA修复能力缺陷与成熟的早衰老 综合征也有一定关系
uvrB 和 uvrC 在内的其他 8 个基因座的抑制物(repressor)。因此这些基因的产 物通常都处于低水平。 (2)致突变因素作用期 致突变因素作用于 DNA 所产生的某些损伤可作为致 突变因素的第二信使,诱导 SOS 修复系统的反应。能够作为第二信使的损伤有 N-3-烷化腺嘌呤,寡核苷酸,裂隙 DNA,单链 DNA 片段以及可能尚未阐明的损伤。 (3)诱导过程 在第二信使和和 ATP 同时存在下,RecA 蛋白质可被活化为蛋 白酶,具有裂解 LexA 蛋白质的能力。一旦 LexA 蛋白质被裂解,所有参与 SOS 反应的基因都将充分表达。可以想象 recA、uvrA、uvrB 和 uvrC 基因充分表达对 SOS 修复中可能需要的重组、切除修复等作用都将更为有效。其中 recA 的表达 将产生更多的 RecA 蛋白质,只要第二信使依然存在,RecA 蛋白质作为蛋白酶的 作用就会持续下去,直至修复完成。 (4)SOS 终止 随着第二信使被排除,RecA 蛋白质的诱导信号亦同时解除, LexA 蛋白质水平又再度上升,并作为阻抑物与操纵基因结合,关闭操纵子,终 止 SOS 过程。 总之,任何 DNA 损伤,只要修复无误,突变就不会发生;如果修复错误或未 经修复,损伤就得以固定(fixed)下来,于是发生突变。因此诱发突变是一个受控 制的过程,失控才真正发生突变。一般来说从 DNA 损伤到损伤固定需要几次细胞 分裂周期才能形成。 第三节 突变的后果 致突变物对机体的作用是通过靶细胞实现的。当靶细胞是体细胞而不是生殖 细胞时,其影响仅能在直接接触该物质的亲代身上表现出来,而不可能遗传到子 代;只有靶细胞为生殖细胞时,其影响才有可能遗传到子代(图 6-1)。 一、体细胞突变的后果 体细胞突变的后果中最受注意的是致癌问题,将在下一节叙述。其次,胚胎 体细胞突变可能导致畸胎,当然,畸胎的发生还与亲代的生殖细胞突变有关。据 报道人类妊娠最初 3 个月流产中有 60%有染色体畸变,在一定程度上这是致突变 物透过胎盘作用于胚胎体细胞所致,而不完全是亲代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 体细胞突变也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症有关。因为对于正常动脉壁细胞中的葡 糖-6-磷酸脱氢酶有两种变异体,而从动脉粥样硬化症同一斑块取下的细胞在电 泳中只表现为同一种变异体,故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单克隆来源。 体外培养的人类非恶性转化细胞,其寿命都有限。这些细胞在传代过程中, 细胞遗传学异常率逐渐增高,而有丝分裂逐渐下降,因此可以推测,体细胞突变 是衰老的起因,最低限度在体外如此。另外,DNA 修复能力缺陷与成熟的早衰老 综合征也有一定关系
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 如果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无论其发生在任何阶段,都存在对后代影响的可 能性,其影响后果可分为致死性和非致死性两种。致死性影响可能是显性致死和 隐性致死。显性致死即突变配子与正常配子结合后,在着床前或着床后的早期胚 胎死亡。隐性致死要纯合子或半合子才能出现死亡效应 如果生殖细胞突变为非致死性,则可能出现显性或隐性遗传病,包括先天性 畸形。在遗传性疾病频率与种类增多时,突变基因及染色体损伤,将使基因库负 荷增加。基因库( gene pool)是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生殖细胞内具有的、并能传 给后代的基因总和。遗传负荷( genetic load)系一种物种群体中每一个体携带 的可遗传给后代的有害基因的水平 第四节致突变性评价方法 检测外来化学物的致突变性一般通过致突变实验来进行。其目的主要有两点 :①检测外源化学物的致突变性,预测其对哺乳动物和人的致癌性;②检测外源 化学物对哺乳动物生殖细胞的遗传毒性,预测其对人体的遗传危害性。实验方法 的研究很快,原有方法日益完善,新方法也不断建立,对每个实验所反映的事件 的认识不断深化。目前,已有致突变实验两百余种,但常用的较重要的仅十余种 、遗传学终点和实验配套 有许多致突变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并不能反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而 仅仅能反映诱发突变过程中的其它现象。因而,我们常将观察到的现象所反映的 事件,称为遗传学终点( genetic end point)。1979年,国际环境致突变物致 癌物防护委员会( I CPEMC)将遗传学终点分为四类:①基因突变,②染色体畸变, ③不分离,④原发性DNA损伤;1983年又把遗传学终点分为①DNA完整性的改变 ,②DNA重排或交换,③DNA碱基序列改变,④染色体完整性改变,⑤染色体分 离改变。对于一种化学物是否具有致突变作用,仅用一种试验方法得到的结果是 不能肯定的,因此,对于化学物的致突变试验要用多种实验配套。目前,人们对 配套试验有多种认识,如有人提出包括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 ,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等。按照 ICPEMC的观点就是配套应当包括反映5种 遗传学终点(图6-2)。为此,选择4种试验即可满足要求;如Ames试验、微 核试验、枯草杄菌DNA修复试验和SCE试验。而生殖细胞致突变在遗传危害评价 时,才会考虑。此外,为了将试验结果外推于人,我们还应尽可能选用真核细胞 作体内试验。 正常DNA 细胞屏障
二、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 如果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无论其发生在任何阶段,都存在对后代影响的可 能性,其影响后果可分为致死性和非致死性两种。致死性影响可能是显性致死和 隐性致死。显性致死即突变配子与正常配子结合后,在着床前或着床后的早期胚 胎死亡。隐性致死要纯合子或半合子才能出现死亡效应。 如果生殖细胞突变为非致死性,则可能出现显性或隐性遗传病,包括先天性 畸形。在遗传性疾病频率与种类增多时,突变基因及染色体损伤,将使基因库负 荷增加。 基因库(gene pool)是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生殖细胞内具有的、并能传 给后代的基因总和。 遗传负荷(genetic load)系一种物种群体中每一个体携带 的可遗传给后代的有害基因的水平。 第四节 致突变性评价方法 检测外来化学物的致突变性一般通过致突变实验来进行。其目的主要有两点 :①检测外源化学物的致突变性,预测其对哺乳动物和人的致癌性;②检测外源 化学物对哺乳动物生殖细胞的遗传毒性,预测其对人体的遗传危害性。实验方法 的研究很快,原有方法日益完善,新方法也不断建立,对每个实验所反映的事件 的认识不断深化。目前,已有致突变实验两百余种,但常用的较重要的仅十余种 。 一、遗传学终点和实验配套 有许多致突变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并不能反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而 仅仅能反映诱发突变过程中的其它现象。因而,我们常将观察到的现象所反映的 事件,称为遗传学终点(genetic end point)。1979 年,国际环境致突变物致 癌物防护委员会(ICPEMC)将遗传学终点分为四类:①基因突变,②染色体畸变, ③不分离,④原发性 DNA 损伤;1983 年又把遗传学终点分为①DNA 完整性的改变 ,②DNA 重排或交换,③DNA 碱基序列改变,④染色体完整性改变,⑤染色体分 离改变。对于一种化学物是否具有致突变作用,仅用一种试验方法得到的结果是 不能肯定的,因此,对于化学物的致突变试验要用多种实验配套。目前,人们对 配套试验有多种认识,如有人提出包括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 ,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等。按照 ICPEMC 的观点就是配套应当包括反映 5 种 遗传学终点(图 6-2)。为此,选择 4 种试验即可满足要求;如 Ames 试验、微 核试验、枯草杆菌 DNA 修复试验和 SCE 试验。而生殖细胞致突变在遗传危害评价 时,才会考虑。此外,为了将试验结果外推于人,我们还应尽可能选用真核细胞 作体内试验。 正常 DNA 细胞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