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316)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84MB 文档页数:6
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及热重分析仪研究了添加钾盐催化剂的脱灰生物质焦的物理结构、化学成分及其与CO2的气化反应,并分别采用均相模型和收缩未反应核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动力学参数.研究发现钾盐对脱灰生物质焦-CO2气化反应有明显催化作用,可提高整体反应速率,并减少反应时间.随着钾盐的增加(质量分数在0%~4%的范围内),附着在生物质焦表面的富钾催化点增多,催化作用逐渐增大,反应的活化能逐渐降低.由于(脱灰)生物质焦的灰分含量很低,与未反应核模型相比,均相模型更适合于描述生物质焦-CO2的气化反应过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54.16KB 文档页数:11
教学目的: 1. 了解氧化还原平衡及反应进行的程度;明确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能运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位,并据此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及进行的程度。理解对称电对、对称反应。 2. 理解标准电极电位与条件电极电位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区别,掌握影响条件电位的因素,会计算特定介质中的条件电位。 3. 了解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各种因素。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 4. 掌握氧化还原滴定过程中电极电位和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及计算方法,影响突跃范围的因素,指示剂的选择。 5. 掌握 KMnO4 法、K2Cr2O7法及碘量法的原理、条件、步骤、应用及有关标准溶液的配制,掌握分析结果的计算。 6. 了解氧化还原预处理的重要性及预处理常用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教学重点: 1. 氧化还原平衡体系中有关电对的电极电位的计算, 2. 反应方向及进行程度的判断,平衡常数的计算,滴定过程中电极电位的计算, 3. 指示剂的选择和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条件电极电势概念的理解;非对称型滴定反应的相关计算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66.5KB 文档页数:44
一、 酶——具有催化活性的大分子生物物质,其物质组成是蛋白质。 二、在多数酶促反应的生产过程中,酶以游离状态参与催化反应。——均相的酶促反应,且多数是在液相中进行反应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58MB 文档页数:47
第一节 人体对热湿环境反应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 人体对稳态热环境的反应描述 第三节 人体对动态热环境的反应 第四节 其他热湿环境的物理度量 第五节 热环境与劳动效率 第六节 人体热反应的数学模型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894KB 文档页数:31
5.1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程度 5.1.1 能斯特方程 5.1.2 条件电位 5.1.3 影响条件电位的因素 5.1.4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5.2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 5.2.1 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差异 5.2.2 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自学)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56.46KB 文档页数:4
利用反应动力学和扩散理论,建立钛与碳在金属铝液中反应动力学模型.提出了Ti与C在铝液中的反应机理,即:Ti原子以铝液为传质媒介,向碳颗粒表面扩散,与C逐层反应并生成TiC,TiC颗粒在铝液的对流作用下,不断地向铝液中分散.讨论了铝液的温度、各元素的浓度以及生成TiC的体积分数对其反应速度的影响规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64.55KB 文档页数:4
计算了Mo-Si-B三元系中各化合物不同温度下标准生成自由焓和合成Mo5SiB2(T2相)反应在不同开始温度下的绝热温度及反应产物的熔化比.结果表明:用Mo、Si和B三种元素粉末混合物来原位合成Mo5SiB2在热力学上是完全可行的;合成Mo5SiB2不宜用燃烧合成的自蔓延模式,宜采用燃烧合成的热爆模式(原位反应热压工艺);反应的绝热温度及反应产物的熔化比与开始温度有关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55.55KB 文档页数:38
8.1 卤代烃的分类及命名 8.2 化学性质I --- 亲核取代反应 8.3 化学性质II---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8.4 化学性质III - 消除反应 8.5 化学性质IV -- 与金属反应 8.6 化学性质V -- 还原反应 8.7 总结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42MB 文档页数:22
第九章消除反应(Elimination Reactions) 一.反应的类型 二.反应机理 1.E1机理 2.单分子共轭碱消除(E1CB)机理 3.E2机理 三影响反应机理的因素 1.底物 2.碱 3.离去基团 4.溶剂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39.17KB 文档页数:11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手性源的不对称反应 第三节 手性辅助剂的不对称反应 第四节 手性试剂的不对称反应 第五节 不对称催化反应 第六节 生物不对称催化反应
首页上页1516171819202122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316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