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85)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67.79KB 文档页数:8
用动电位扫描法研究了环境因素对NHB1、NHB3,316L和304四种不锈钢点蚀电位的影响。环境因素的变化范围为温度0°—90℃,PH2—12,NaCl1—5%。实验结果指出,在所研究的条件范围内,Eb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是,低于某一温度(可称之为Eb转折温度)时,随着温度上升,Eb迅速降低,而高于该温度时,随着温度上升,Eb缓慢降低。这一现象可用Cl-、O2和H2O,在纯化膜表面上的竞争吸附来解释。随着溶液中NaCl浓度加大,Eb总的规律是下降的。在中性和酸性范围内,随PH值加大,Eb是上升的。NHB1和NHB3在低温下不出现点蚀;NHB1和316L在PH12时也不出现点蚀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42.99KB 文档页数:8
深锥浓密机内底部料浆的屈服应力过高容易导致压耙,为此通过对不同絮凝沉降条件下获得的浓缩超细尾砂料浆的屈服应力进行原位测量,并通过对絮凝前后料浆总有机碳的测试来分析超细尾砂颗粒表面的絮凝剂吸附量,进而分析了絮凝沉降对浓缩超细尾砂料浆屈服应力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絮凝沉降对浓缩超细尾砂料浆的屈服应力有显著影响,pH和絮凝剂单耗通过影响尾砂颗粒表面的絮凝剂吸附量进而影响浓缩超细尾砂料浆的屈服应力,屈服应力随着pH和絮凝剂单耗的增大均不断增大。综合考虑尾砂料浆的絮凝沉降效果和所得浓缩超细尾砂料浆的屈服应力,最佳絮凝条件是pH值为11和絮凝剂单耗为15 g·t?1,在此最优条件下料浆固液界面的初始沉降速率为0.4565 mm·s?1,沉降后上清液浊度为143 NTU,底部沉积尾砂料浆的固相质量分数为51.56%、屈服应力为243.18 Pa。初步建立了适用于超细人造尾砂的基于絮凝剂吸附量的屈服应力模型,屈服应力随尾砂颗粒表面单位面积的絮凝剂吸附量的增大而增大,为实际生产中控制全尾砂絮凝沉降参数提供参考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994KB 文档页数:179
第一法测磷法(仲裁法) 本法用于测定细菌荚膜多糖在色谱柱中的分配系数(KD)和多糖在规定 KD 值 以前的回收率。 试剂 (1)流动相取氯化钠 11.7g、叠氮钠 0.1g,加水使溶解成 1000ml,混匀, 用 O.1mol/L 氢氧化钠溶液调节 pH 至 7.O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25MB 文档页数:75
第一部分 常规实验 实验一 食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实验二 食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实验三 总灰分的测定 实验四 钙的测定 实验五 钙的测定 实验六 铁的测定 实验七 铁的测定 实验八 总酸度的测定 实验九 有效酸度—pH 值的测定 实验十 挥发酸的测定 实验十一 脂肪的测定 实验十二 脂肪的测定 实验十三 还原糖的测定 实验十四 总糖的测定 实验十五 蛋白质的测定 实验十六 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实验十七 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实验十八 维生素 C 含量的测定 实验十九 氯化钠测定 实验二十 氯化钠测定 实验二十一 番茄酱中番茄红素的测定 实验二十二 碘含量测定 实验二十三 硒的测定 实验二十四 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测定 实验二十五 亚硝酸盐的测定 实验二十六 多酚类物质总量测定 实验二十七 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第二部分 综合实验 实验一 果蔬中单糖的组成及含量的测定 实验二 果蔬中有机酸的组成及含量的测定 实验三 果蔬中脂肪酸的种类与含量的测定 附录 1 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附录 2 常用洗涤液的配制 附录 3 常用指示剂的配制与变色范围 附录 4 常用酸、碱的浓度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3MB 文档页数:9
针对印度尼西亚某低品位锰矿,提出盐酸法富集与酸介质高值再生的工艺。借助X射线衍射分析,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等表征方法进行工艺矿物学分析。结果表明:该锰矿矿物组成简单,主要由方解石、软锰矿和少量菱锰矿、褐铁矿、高岭石等组成。筛析结果显示该锰矿粒度越小,锰含量相对越高。粗碎后以2 mm筛孔的筛子过筛可得到锰质量分数为33.32%的锰中矿。锰中矿盐酸直接浸出的最佳条件为:浸出pH 3.0、浸出时间1.5 h、搅拌转速200 r·min?1、液固比4∶1 mL·g?1,此条件下产出的锰精矿品位为54.50%,钙质量分数为0.57%。常温下盐酸再生可产出二水硫酸钙晶须,其长径比可达50以上。再生盐酸返回浸出锰中矿,产出的锰精矿品位为52.16%,钙质量分数为1.39%,验证了该工艺流程的可行性。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结果显示产出的锰精矿主要组成成分为软锰矿,杂质为少量褐铁矿、高岭石等。酸介质循环时杂质将逐渐积累,当镁离子质量浓度积累到96.74 g·L?1时,采用水解沉淀法进行除杂
首页上页1213141516171819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85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