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009)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29MB 文档页数:311
《高等数学 F1》 《高等数学 F2》 《大学物理 E》 《无机化学 1》 《无机化学实验 1》 《现代化学导论》 《无机化学 2》 《无机化学实验 2》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实验》 《有机化学 1》 《有机化学实验 1》 《高分子材料概论》 《物质结构》 《物理化学 A1》 《物理化学实验 1》 《有机化学 2》 《有机化学实验 2》 《物理化学 2》 《物理化学实验 2》 《高分子材料仪器分析》 《高分子化学》 《高分子化学实验》 《高分子物理》 《高分子物理实验》 《化学工程基础及实验》 《高分子材料仪器分析实验》 《专业英语》 《高分子合成工艺学》 《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实验》 《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学》 《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实验 1》 《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实验 2》 《聚合物改性》 《塑料助剂与配方设计技术》 《计算机辅助高分子材料工程》 《化工安全工程管理》 《专业英语与文献检索》 《聚合物合成原理及工艺学》 《纤维材料加工设备》 《高分子流变学》 《纤维材料工艺学》 《专业基础实验》 《专业综合实验》 《高技术纤维》 《纺织工程与纺织品》 《认识实习》 《生产实习》 《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2.44MB 文档页数:385
本书系根据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与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要求而编写的。本书共两篇。第1篇水文学,系统地介绍了河川与径流、水文统计基本原理、河流水情、降水与暴雨强度公式、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的计算等内容。第2篇水文地质学,介绍了地质基本知识、地下水的基本知识、地下水的水质、地下水的渗流运动、不同空隙性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地下水资源勘察与评价等内容。为了便于读者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英语术语,各章结束时附有中英文对照的“本章小结”。本书不仅可作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教材,还可供从事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利工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地质勘察等专业的技术人员使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29MB 文档页数:155
一、学科平台课程 《生物化学 A1》 《生物化学 A2》 《生物化学实验 A1》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实验》 二、专业课程 《医药学基础》 《医药学基础实验》 《药物化学与合成》 《化工原理》 《化工原理实验》 《药剂学》 《药物分析》 《药物分析实验》 《制药工艺学》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 《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 《制药过程安全与环保》 《工业药剂学》 《工业药剂实验》 《制药工程综合实验》 三、个性化发展课程 《天然药物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 《天然药物提取分离工艺学》 《天然药物的生物合成与转化》 《海洋天然产物》 《制药分离工程》 《生物技术制药》 《发酵工程 C》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 《医药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 《管理学 C》 《市场营销学》 《药物统计学》 《科技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 《制药工程仿真综合训练》 《移动 APP 开发技术》 《药物分子设计》 《新型给药系统》 《合成生物学与制药》 《药物研究新技术与新药研发》 《药品市场调研》 四、专业实践环节 《认识实习》 《制药工程课程设计》 《生产实习》 《毕业设计(论文)》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56MB 文档页数:231
一 学科平台课程 1 《计算机图形设计基础 1》 2 《计算机图形设计基础 2》 3 《设计素描》 4 《设计色彩》 5 《二维形态构成》 6 《三维形态构成》 7 《中国设计史》 8 《世界设计史》 二 专业课程 1 《设计文化导论》 2 《工程制图》 3 《设计表现》 4 《环境色彩构成》 5 《材料认知》 6 《计算机辅助设计》 7 《设计原理》 8 《数字化环境设计》 9 《公共艺术设计》 10《园林植物学》 12《中国建筑设计史》 13《世界建筑设计史》 14《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行为》 15《室内环境设计初步》 16《建筑设计初步》 17《城市空间更新设计》 三 个性化发展课程 1 《家具设计》 2 《展示与陈列设计》 3 《办公空间设计》 4 《餐饮空间设计》 5 《商业空间设计》 6 《景观设计基础》 7 《居住区景观设计》 8 《城市微景观设计》 9 《滨水景观设计》 10《综合设计》 11《文献检索与文本撰写》 12《施工组织与管理》 13《环境设计作品评论与欣赏》 14《设计规范与法规》 15《VR 技术与空间设计》 16《版式设计》 17《古典园林解析》 18《设计项目路演》 19《光环境设计》 20《智慧体验与环境设计》 21《环境装饰品设计》 四 实践环节 1 《色彩认知》 2 《地域特色调研》 3 《设计趋势调研》 4 《模型制作》 5 《设计实习》 6 《毕业设计》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39.11KB 文档页数:10
连续血糖监测在糖尿病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糖尿病患者主要通过指尖采血或植入式微创传感器监测血糖,但上述方法存在疼痛、成本昂贵、易感染等问题,因此,无创监测是实现连续血糖监测的理想技术。本文利用心电(ECG)信号,提出了一种血糖水平无创监测的方法:通过获取12名志愿者共60 d 756160个ECG周期信号,利用递归滤波器实现ECG信号的滤波,并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和长短期记忆网络相结合(CNN-LSTM)的方法,实现了血糖水平的十分类监测,并通过实验探索了个体建模和群体建模2种建模方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个体建模和群体建模的条件下,血糖监测精确率分别约达到80%和88%。其中群体建模10分类的F1值可达到0.95、0.88、0.91、0.85、0.92、0.88、0.86、0.86、0.87和0.86。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ECG的无创血糖监测方法为实现血糖水平的实时、精准监测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理论支撑与技术指导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53MB 文档页数:11
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维度搜索的实时轨迹规划方法,用来解决自主地下铲运机转弯轨迹规划问题。该方法是一种结合采样思想和最优化算法的复合轨迹规划方法,包含三个主要步骤:基于双维度搜索策略的优化模型参数生成,基于二次规划的轨迹计算,以及基于约束检查的最优轨迹确定。该方法新颖之处在于提出的基于转弯区域行驶时间和里程的双维度搜索策略,以及基于平稳目标的轨迹最优化模型,可根据弯道区域入口速度和位置,快速生成纵横向都有最优性保证的最优轨迹。该方法结构简单、易于实施,可通过关键参数的调整满足控制器对轨迹生成速度的实时性要求。基于该轨迹规划方法的特点,使其不仅适用于实时轨迹规划,还可为未来智慧矿山的智能管控与优化调度提供底层约束。多组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30.47KB 文档页数:10
浅层黄土滑坡是黄土高原广泛分布和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尽管二维确定性模型已被广泛用于浅层滑坡稳定性预测,但不能充分考虑岩土性质、地层结构、地下水等条件的三维空间变化,这可能与实际的斜坡稳定性不相符.因此,利用能考虑复杂斜坡环境的三维确定性模型评价滑坡稳定性,对获取更真实的评价结果以及指导滑坡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Scoops3D三维确定性模型评价了在浅层黄土滑坡稳定性预测中的适应性和可靠性.首先,模型计算参数敏感性的分析发现黏聚力、滑动视倾角和栅格单元重量对安全系数准确度影响较大,并用于指导获取详细的关键参数.然后,选取不同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利用Scoops3D模型对典型黄土沟壑中的浅层黄土滑坡稳定性进行预测,并通过详细的点状和面状滑坡分布图与预测结果的对比发现,该模型对黄土沟壑区的浅层滑坡稳定性预测准确度较高,且点状滑坡分布图可能更适合模型适应性的检验.最后,混淆矩阵法和成功率曲线法对不同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预测结果可靠性的检验显示,该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黄土浅层滑坡的稳定性,且在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下可以获得可靠的预测精度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71.4KB 文档页数:13
我国铂族金属(Platinum group metals, PGMs)储量少,消费量大,对外依存度高,PGMs二次资源的回收利用是缓解我国PGMs短缺最重要的途径。废催化剂是PGMs最主要的来源,其回收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详细介绍了PGMs消费结构与回收现状,全球PGMs回收量约占原矿产量的20%~30%,且将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样品的精准分析对PGMs回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原、焙烧、机械球磨等预处理能提高PGMs回收率。相对于传统氰化法和王水溶解,近年来开发出氯化浸出法、超临界萃取法、载体溶解法等较环保的浸出工艺。尽管部分湿法浸出工艺已经产业化应用,但存在废水量大、产生有毒气体及回收率低(特别是Rh)的问题。火法富集是以铅、铜、铁、镍锍为捕集剂,与PGMs形成合金富集,载体熔化造渣。本文对上述富集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优缺点,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污染严重、PGMs回收率不高等问题,展望了PGMs绿色高效回收技术,如活化预处理、协同提取有价金属和载体利用、贱金属协同冶炼和铁捕集–电解等,为从事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0.98MB 文档页数:9
采用竖直管式炉研究了焦炭粒径、黏附层、黏附比、焦粉比例对不同类型准颗粒质量转化率和燃料氮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对于S和S'型准颗粒, 质量转化率均随焦炭粒径的增大而降低; 对于S'型准颗粒, 燃料氮转化率随着焦炭粒径的增大而减小, 而对于存在黏附层的S型准颗粒, 内核焦炭粒径越大, 燃料氮转化率越大; 通过对比S和S'型准颗粒的燃烧情况, 发现黏附层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准颗粒的质量转化率和燃料氮转化率; 对于C型准颗粒, 黏附比越大, 质量转化率和燃料氮转化率均越小; P型准颗粒的质量转化率随着焦粉比例的增加而减小, 燃料氮转化率在焦粉比例为50%时达到最低值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52.66KB 文档页数:10
提高高炉炉腰及炉身下部冷却壁抗热变形能力是维持高炉长寿的关键.采用热态实验和数值模拟手段研究高炉炉腰及炉身下部区域铜钢复合冷却壁的传热及热变形行为,并与铜冷却壁进行对比分析.铜钢复合冷却壁热面无渣铁壳覆盖,煤气温度1200℃条件下,铜钢复合冷却壁最高温度为180℃,传热性能与铜冷却壁接近.铜钢界面最大等效应力约为114.45 MPa,低于铜钢复合板的抗拉强度.铜钢复合冷却壁发生弯曲变形,中心z向位移为0.66 mm,较铜冷却壁低约25.8%;顶底端沿z向位移为0.13 mm,较铜冷却壁低约50%;曲率为0.93×10-4 mm-1,较铜冷却壁低约51.81%.铜钢复合冷却壁抗变形能力优于铜冷却壁,可以避免铜冷却壁热变形过大导致的螺栓及冷却水管断裂破损问题
首页上页188189190191192193194195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009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