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964)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47MB 文档页数:8
含氟矿石中生物浸出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瓶颈,究其原因在于伴随含氟脉石矿物溶解,氟对浸矿微生物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利用氟的水化学特性,通过添加可形成稳定络合物的物质来转换F离子存在形态,进而使浸矿微生物可以耐受高氟环境.本文系统研究了氟对细菌的抑制机理,明确了氟的真实毒性形态HF,发现了氟对细菌存在跨膜抑制作用,氟胁迫条件下,干细胞内氟离子质量分数明显高于无氟对照组达到18%以上.选择在生物冶金体系中常见Fe3+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Fe3+对F-的络合解毒作用,热力学分析结果可知,Fe3+可以与HF发生一级竞争络合反应,破坏HF络合结构.在铁离子存在条件下,细菌最高可以耐受F-质量浓度1.0 g·L-1的环境下生长.铁氟络合形态分析可知,只有当培养基中Fe3+质量浓度5倍过量于F-质量浓度,细菌才能正常生长,对应的FeF2+在氟化物中质量分数达45%时,而游离氟离子浓度为2.87×10-5 mol·L-1.络合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根据配位化学原理,随着F-/Fe3+浓度比的减小,配体浓度相对较低,氟与铁的络合物向低配位方向移动,可以通过调整培养基中的氟铁浓度比来调整氟铁络合产物,使细菌在高氟环境中生长成为可能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0.36MB 文档页数:156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废水的来源,评价水质的指标,水质标准,水处理工艺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的处理方法,能够根据实际的处理对象提出基本的水处理方案,并能根据需要进行设计、调试以及相关项目管理。 第一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第二章污水的物理处理 第三章废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 第四章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 第五章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一)——生物膜法 第六章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二)——活性污泥法 第七章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第八章污水的化学处理 第九章污水的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萃取法和膜析法处理 第十章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 第十一章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第十二章污泥的处理和处置 第十三章污水处理厂的设计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37MB 文档页数:112
第一节 引论 第二节 影响酶活力的因素 ◼ 内在因素 ➢酶的浓度 ➢底物的浓度 ◼ 环境条件 ➢pH ➢温度 ➢水分活度 ➢抑制剂 第四节 内源酶对品质的影响 ◼ 酶对生物体的重要性 ◼ 酶催化反应产生的效果 ➢加快食品变质的速度 ➢提高食品的质量 ◼ 控制酶活力 第五节 作为食品加工的助剂和配料而使用的酶 第六节 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 优点 ➢酶具有高度灵敏度和专一性,无需将待测物 与试样中其他组分分离 ➢步骤简单,节省时间 ➢可以将非酶造成的化合物的变化降至最低 ◼ 缺点 ➢试剂昂贵,尤其是纯酶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18KB 文档页数:13
第一章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 1.取代基效应: 取代基不同而对分子性质产生的影响。取代 基效应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电子效应,包括 场效应和诱导效应、共轭效应。电子效应是通过 键的极性传递所表现的分子中原子或基团间的相 互影响,取代基通过影响分子中电子云的分布而 起作用。另一类是空间效应,是由于取代基的大 小和形状引起分子中特殊的张力或阻力的一种效 应,空间效应也对化合物分子的反应性产生一定 影响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MB 文档页数:95
第一节 植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和生理活性成分 一、致甲状腺肿物 二、生氰糖苷 三、蚕豆病和山黧豆中毒 四、外源凝集素和过敏原 五、消化酶抑制剂 六、生物碱糖苷 七、血管活性胺 八、天然诱变剂 九、香辛料中的生理活性成分 十、蘑菇毒素 第二节 动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一、含有毒物质的动物组织 (一)内分泌腺 (二)动物肝脏动物肝脏中的毒素 二、海洋鱼类的毒素 三、河豚毒素 四、贝类毒素 五、海参类 六、蟾蜍 第三节 衍生物 —、苯并[a]芘 二、美拉德反应产物和杂环胺 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四、N-亚硝胺 第四节 污染物 —、食物中的真菌毒素 (一)黄曲霉毒素 (二)其他曲霉和青霉毒素 (三)麦角中毒和食物中毒性白细胞缺乏症 二、食品中的工业污染毒素 (一)多环芳烃 (二)多氯联苯 (三)二?英 (四)铅 (五)汞 (六)镉 三、食物中的农药残毒 (一)概 述 (二)有机氯农药 (三)有机磷农药 (四)氨基甲酸酯农药 (五)拟除虫菊酯农药 (六)除草剂 四、兽药残留 (一)食品中兽药的污染 (二)健康危害 (三)控制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措施 第五节 添加剂 一、食品添加剂的毒性 二、食品添加剂的有关法案和规定 三、防腐剂 四、抗氧化剂 五、合成甜味剂 六、食用色素 七、食用香料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28MB 文档页数:54
6.1 异构体的分类 6.2手性和对称性 6.2.1 分子的手性 对映异构 对映(异构)体 6.2.2 对称因素 6.3 手性分子的性质——光学活性 6.3.1 旋光性 6.3.2 旋光仪和比旋光度 6.4 具有一个手性中心的对映体 分子的构型 6.4.1 对映体和外消旋体的性质 6.4.2 构型的表示法 6.4.3 构型的标记法 6.5 具有两个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 6.5.1 具有两个不同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 6.5.2 具有两个相同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 6.6 手性中心的产生 6.6.1 第一个手性中心的产生 6.6.2 第二个手性中心的产生 6.7 手性合成 6.8 外消旋体的拆分 旋光纯度 6.9 脂环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6.10 构象对映体和构象非对映体 6.11 不含手性中心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6.11.1 丙二烯型化合物 6.11.2 联苯型化合物 6.12 对映异构在研究反应机理中的应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94.32KB 文档页数:27
2.1 变分法 2.1.1 变分原理 2.1.2 变分法 2.2 氦原子基态的变分处理 2.2.1 氦原子的 Schrödinger 方程 2.2.2 原子单位 2.2.3 单电子近似 2.2.4 反对称波函数和泡利(Pauli)原理 2.2.5 氦原子基态的变分处理 2.3 自洽场方法 2.3.1 氦原子总能量的表达式 2.3.2 哈特利-福克(Hartree-Fock)方程 2.4 中心力场近似 2.4.1 中心力场近似 2.4.2 屏蔽常数和轨道指数 2.5 原子内电子的排布 2.5.1 Pauli 原理 2.5.2 能量最低原理 2.5.3 洪特(Hund)规则 2.6 原子的状态和原子光谱项 2.6.1 电子组态与原子状态 2.6.2 原子光谱项 2.6.3 举例说明原子光谱项的写法 2.7 原子光谱 2.7.1 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 2.7.2 原子光谱项所对应的能级 2.7.3 原子光谱的选择定则 2.8 定态微扰理论 2.8.1 非简并情况下的定态微扰理论 2.8.2 简并情况下的定态微扰理论 2.9 定态微扰理论的简单应用 2.9.1 氦原子基态的微扰处理 2.9.2 氢原子的一级斯达克(Stark)效应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87.41KB 文档页数:48
第四章 酶 .101 第一节 酶是生物催化剂 .101 一、酶的概念 .101 二、酶的催化特点 .102 三、酶的组成 .103 四、酶的底物专一性 .104 第二节 酶的命名与分类 .106 一、酶的命名 .106 二、酶的分类 .107 三、酶的标码 .108 第三节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酶促反应动力学 .108 一、酶促反应速度的测定 .109 二、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109 三、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113 四、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113 五、pH值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114 六、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115 七、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115 第四节 酶的作用机理 .121 一、酶的活性中心 .121 二、酶与底物分子的结合 .122 三、影响酶催化效率的因素 .125 第五节 变构酶、同工酶及诱导酶 .129 一、变构酶 .129 二、同工酶 .131 三、诱导酶 .133 第六节 维生素与辅酶 .133 一、维生素的概念、分类 .133 二、水溶性维生素 .134 三、脂溶性维生素 .144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90.79KB 文档页数:36
4.1 对称元素和对称操作 4.1.1 对称元素和对称操作的定义 4.1.2 对称元素和对称操作的类型 4.2 对称操作的乘积、乘法表 4.2.1 对称操作的乘积 4.2.2 对称元素和对称操作之间的一般关系 4.2.3 分子全部对称操作集合的性质 乘法表 4.3 群的基本概念 4.3.1 群的定义 4.3.2 群的几个例子 4.3.3 子群,类和群的同构 4.4 对称点群 4.4.1 对称点群 4.4.2 分子对称性的系统分类法 4.4.3 实例 4.5 群的表示 4.5.1 对称操作的矩阵形式 4.5.2 群的表示 4.6 群的不可约表示的性质 4.6.1 “广义正交定理”及其推论 4.6.2 群的特征标表 4.6.3 可约表示的分解 4.7 基函数 4.7.1 基函数 4.7.2 对称性匹配的线性组合(SALC)投影算子法 4.8 群论和量子力学 4.8.1 本征函数是不可约表示的基 4.8.2 能级的简并度等于不可约表示的维数 4.9 群论在化学键和分子力学中的应用 4.9.1 亲化轨道(D3h 对称性) 4.9.2 休克尔(Huckel)分子轨道(HMO)理论 苯分子 4.9.3 分子振动 H2O 分子 4.10 直乘积表示、分支规则 4.10.1 直积表示 4.10.2 对称直积和反称直积 4.10.3 选择定则 4.10.4 分支规则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49.01KB 文档页数:50
实验一 水分的测定(烘重量法) 实验二 食品水分活度的测定(直接测定法) 实验三 食品水分活度(aw)的测定(水分活度仪测定法) 实验四 粗灰分的测定(干式灰化法) 实验五 总酸的测定(滴定法) 实验六 还原糖的测定 实验七 淀粉含量的测定 实验八 淀粉含量的测定(碘量法) 实验九 美拉德反应初始阶段的测定 实验十 果胶的提取和果酱的制备 实验十一 淀粉糊化及酶法制备淀粉糖浆及其葡萄糖值的测定 实验十二 豆类淀粉和薯类淀粉的老化(粉丝的制备与质量感官评价) 实验十三 粗脂肪的测定(索氏抽提法) 实验十四 脂肪氧化、过氧化值及酸价的测定(滴定法) 实验十五 大豆中油脂和蛋白质的分离 实验十六 蛋白质的盐析和透析 实验十七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一) 实验十八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二) 实验十九 粗蛋白质的测定(微量凯氏定氮法) 实验二十 可溶性蛋白质的测定(考马斯亮蓝G-250法) 实验二十一 茚三酮法测定氨基酸总量 实验二十二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2,6-二氯酚靛酚法) 实验二十三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紫外快速测定法) 实验二十四 总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荧光法) 实验二十五 从番茄中提取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 实验二十六 β-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HPLC法) 实验二十七 类黄酮含量的测定(HPLC法) 实验二十八 绿色果蔬分离叶绿素及其含量测定 实验二十九 水果皮颜色和淀粉白度的测量(测色色差计的使用) 实验三十 食品感官质量评价
首页上页190191192193194195196197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964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