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05)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64MB 文档页数:16
一、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 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city)一是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以空间与 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 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 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综合体 一人类社会与地域空间的高度结合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12MB 文档页数:331
第一章 原始社会(约二百万年前——前 2070 年) 第二章 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前 2070——前 1046) 第三章 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前 1046——前 771 年) 第四章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前 770 年——前 476 年) 第五章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前 475 年——前 221 年) 第六章 秦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和秦末农民大起义(前 221 年——前 207 年) 第七章 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公元前二 O 七年——公元二五年) 第八章 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25----220 年) 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与民族融合(189——581 年) 第十章 隋唐五代多民族国家的兴衰(581——959 年) 第十一章 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960——1279 年) 第十二章 元朝的大一统(1234——1368 年) 第十三章 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644 年) 第十四章 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1644----1840 年)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09MB 文档页数:44
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city)—是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 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 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 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综合体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74.5KB 文档页数:89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在传统上,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城市主要是作为国家或区域性的政治中心而存在,即“城”的成分大,而“市”的成分小。 随着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改革开放,城市的数量、规模、职能都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城市政府过程也具有了许多新的特征。城市政府过程,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正在提升。 第一节 市制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 第二节 市——区政府过程 第三节 “市辖区——街”政府过程 第四节 居民委员会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31MB 文档页数:128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三、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四、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与生产力标准 第二节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三、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迎接挑战,走“科教兴国”之路 第四节 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07MB 文档页数:217
第一节 社会的进步 一、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二、人的实践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三、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第二节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一、人的本质 二、人的价值 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第三节 社会发展趋势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二、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92.5KB 文档页数:36
1-1.材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里程碑 1-2.材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 1.新材料技术是工业革命和产业发展的先导 2.新材料技术是高技术发展的基础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87MB 文档页数:68
无障碍设施,是指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儿童和其他 社会成员的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居 住区等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无障碍设施建设,是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61.5KB 文档页数:17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6.5KB 文档页数:5
一、编写说明: 本课程是理工科博士生的学位课程,3学分,总课时:45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首要推动力量,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经济发 展的方式和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本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性发展趋势,从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科学技术 革命天然的亲和性出发,分析认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现代科技基础和时代特征,深刻 理解当代社会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汇流的必然性,并从分析现代科技巨大的物质功能、经济功 能和精神功能、文化功能入手,了解科学技术论、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的最新进展,同时结合当 代新科技革命以来的经济、文化、思想变革,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精神文 明建设的重要基础,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火车头的深刻变革与丰富内涵,增强博士生的科 学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参与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紧迫感、责任感 和献身祖国改革开放建设事业的自觉性
上页1234567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05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