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9)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676KB 文档页数:63
一、超高热危象 二、高血压危象 三、高血糖危象 四、低血糖危象 五、甲亢危象 六、重症肌无力危象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08MB 文档页数:77
1. 胰岛素 ① 胰岛素的药理作用 ② 胰岛素的剂型 ③ 胰岛素的不良反应 2. 口服降血糖药 ① 胰岛素增敏剂 ② 磺酰脲类 ③ 双胍类 ④ α-葡萄糖甙酶抑制剂与餐时血糖调节剂 3. 其它新型降糖药 ① 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为靶点的药物 ② 胰淀粉样多肽类似物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39.11KB 文档页数:10
连续血糖监测在糖尿病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糖尿病患者主要通过指尖采血或植入式微创传感器监测血糖,但上述方法存在疼痛、成本昂贵、易感染等问题,因此,无创监测是实现连续血糖监测的理想技术。本文利用心电(ECG)信号,提出了一种血糖水平无创监测的方法:通过获取12名志愿者共60 d 756160个ECG周期信号,利用递归滤波器实现ECG信号的滤波,并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和长短期记忆网络相结合(CNN-LSTM)的方法,实现了血糖水平的十分类监测,并通过实验探索了个体建模和群体建模2种建模方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个体建模和群体建模的条件下,血糖监测精确率分别约达到80%和88%。其中群体建模10分类的F1值可达到0.95、0.88、0.91、0.85、0.92、0.88、0.86、0.86、0.87和0.86。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ECG的无创血糖监测方法为实现血糖水平的实时、精准监测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理论支撑与技术指导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39.11KB 文档页数:10
《工程科学学报》:基于ECG信号的高精度血糖监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07MB 文档页数:76
血糖在人体内的生理过程。糖尿病是只可控制不可治愈的终身疾病。糖尿病的诊断、临床与糖尿病控制的方法。高血糖为何致病,以及无糖食品的科学性。在当今世界,2型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人对于日常过度饮食如何会产生令人致命的糖尿病不甚了解;理解过度饮食、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还有了解高血糖致病机制;糖尿病的并发症;2型糖尿病的防治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86.5KB 文档页数:8
1.掌握电解质检测的临床意义 2.掌握空腹血糖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心肌酶学检测的正常值,掌握心肌酶
文档格式:PPS 文档大小:132.5KB 文档页数:8
糖尿病模型假设根据生物、医学等原理,作如下假设: (1)葡萄糖是所有细胞和组织的能量来源,在新陈代谢是轻微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最适当的生们对葡血糖浓度,当体内的血糖浓度过渡偏离这一浓度时,将导致疾病甚至死亡。 (2)血糖浓度是处于一个自我调节系统之中的,它受到尿病,而另生理激素和其他代谢物的影响和控制,这些代谢物诊断,这包括胰岛素、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认为此人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统称为内分泌激素。 (3)内分泌激素中对血糖起主要影响的是胰岛素,葡萄糖只有在胰岛素的作用下才能在细胞内进行大量的和 Molnar生化反应,降低血糖浓度。此外,高血糖素能将体研究了血糖内过量的糖转化为糖元储存于肝脏中,从而降低血唐尿病的诊糖的浓度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11.5KB 文档页数:52
了解: 1、超高热危象的病因 2、高血压危象的病因与诱因 3、高血糖危象的诱因与发病机制 4、低血糖危象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5、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6、重症肌无力危象的发病诱因 熟悉: 1、超高热危象的病情评估 2、高血压危象的病情评估 3、高血糖危象的病情评估 4、低血糖危象的病情评估 5、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的病情评估 6、重症肌无力危象的病情评估 掌握: 1、超高热危象的急救护理 2、高血压危象的急救护理 3、高血糖危象的急救护理制 4、低血糖危象的急救护理 5、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的急救护理 6、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急救护理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0.5KB 文档页数:2
为开拓生物传感器的医疗应用,研制了具有自动识别试管位置功能的样品盘、自动定量吸入样品的取样系统和 相应的生物传感敏感膜。组装成整机,能实现微量取样、快速响应、高精度,操作完全自动化的有竞争力的新生物传 感器,期望在医用血糖、血乳酸测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增加我国有知识产权的新医用分析仪器设备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0.98MB 文档页数:37
糖尿病是一种新陈代谢疾病,临床表现为血液和尿 中含有大量的糖.糖尿病发生的机理是患者体内胰岛 素缺乏,糖不能被身体组织充分消耗利用而滞留于血 液中,导致血糖过高和发生糖尿.
上页123下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9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