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316)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9MB 文档页数:6
借助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测试了45钢自凝固点至600℃温温度范围内的强度和塑性变化规律,并就加热方式、应变速率、冷却速度等因素对凝固温度区、奥氏体区和γ→α相变区的强度和塑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还对3个区形成裂纹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77.49KB 文档页数:4
研究了3种不同含Ti量(0.04%-0.16%Ti)钢奥氏体晶粒粗化温度及热轧后奥体再结晶的行为。在950-1200℃加热,含0.04%Ti钢奥氏体晶粒最小,其晶粒开始粗化温度在1 150℃以上。得出含Ti钢开始再结晶的临界形变率(εc)与原始奥氏体晶粒直径(D0)、轧制温度(T)间定量关系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44.54KB 文档页数:5
研究了二次阳极电解法在氧化膜沉积固体润滑剂工艺中各参数对摩擦系数的影响。发现溶液浓度、电流密度和pH值等对摩擦系数无明显的直接影响,但它们可与处理时间匹配能改变膜的色泽。膜的色泽加深使摩擦系数降低。加热处理可降低摩擦系数,当有氩气保护时,这种作用更为明显。分析了二次阳极处理后膜的摩擦系数下降的机理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87.28KB 文档页数:5
本文研究了35MnVN钢经不同温度加热,进行楔横轧成型电机轴空冷后的组织与性能。这种成型电机轴具有非常细小的铁素体-珠光体组织,其σb为870~900MPa,σs即(σ0.2)为759~796MPa,σk为69~134J/cm2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39.39KB 文档页数:6
采用物理化学相分析、高分辨透射电镜等手段研究V-N微合金化钢在正火过程中第二相行为,并进行相应的理论计算,讨论该行为对材料性能产生的影响.正火加热保温过程中,V-N钢有约32.9%的V(C,N)未溶解,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在正火冷却过程中,未溶解的V(C,N)诱导晶内铁素体形核,细化铁素体晶粒,而溶解的V(C,N)重新析出,起到析出强化作用.V(C,N)析出相行为的变化导致材料力学性能的改变.与热轧态V-N钢相比,正火态V-N钢细晶强化贡献值增加31 MPa,而析出强化贡献值减少45 MPa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34MB 文档页数:9
研究了锰67.61~73.58%,碳0.51~0.96%范围内的锰-铝-碳永磁合金的磁性、显微组织和亚稳态铁磁性τ相的稳定性。从高温平衡态ε相控速冷却或淬火随后回火均能获得τ相,但控速冷却样品的磁性能低。由于碳的作用,使ε相转变减缓,ε相区下移,临界温度降低80℃~100℃。τ相的稳定性随锰、碳含量而变化,在合适的含C量范围内,随Mn含量增加,τ相稳定性降低;淬火样品在不同温度加热60分钟,组成为71.76%Mn0.96%C的样品700℃τ相开始分解;组成为72.48%Mn0.7%C的样品600℃τ相开始分解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18.6KB 文档页数:5
建立了扁锭冷却、保温和加热过程的二维有限长圆筒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进行扁锭整体传热的研究。模型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很吻合,这说明该模型是可靠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83.33KB 文档页数:7
根据热轧工艺特点将板坯热轧批量计划编制问题归结为不确定旅行商数的多旅行商问题,建立了以生产成本最小化和产品质量最优化为主次目标且考虑加热区段能耗的生产调度数学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和禁忌搜索相结合的混合算法进行求解.基于实际生产数据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充分满足了现场热轧批量计划编制的需求,在轧制单元数最优的基础上,缩短了传搁时间,提高了热送热装率,优化了产品质量.与人机结合方式相比,本文模型的计算结果体现了更好的高产和节能效果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9.39KB 文档页数:1
8.5吨沸腾钢方锭液芯加热及液芯轧制新工艺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92.84KB 文档页数:5
通过研究曲轴用非调质钢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和分析工业生产热轧材的显微组织,探讨合金元素Nb、Ti和S的组织细化作用.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0.027%Nb和0.012%Ti,同时S从0.029%提高到0.046%,加热时间30 min时,能够把奥氏体晶粒粗化温度提高100℃,并明显细化热轧材边部组织.弥散分布、钉扎在奥氏体晶界上的未溶第二相粒子MnS和(Nb,Ti)(C,N),能够有效抑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在热加工过程中,合金元素的组织细化作用需要适当的变形制度予以匹配,才能得以体现
首页上页212223242526272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316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