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712)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07MB 文档页数:40
知识点: 几个基本概念 弹式热量计测量反应热效应 热力学第一定律 反应热与焓变、热力学能变的关系 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的计算 1.1 反应热的测量 1.2 反应热的理论计算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4.5KB 文档页数:2
1.学习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学习浓度、介质的酸碱性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2.学习电化学腐蚀及其防止方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72MB 文档页数:7
运用循环伏安曲线、稳态极化曲线和Tafel曲线等电化学手段以及X射线光电能谱(XPS)法研究了辉铜矿在有菌和无菌体系下氧化过程的电化学行为.研究结果验证了辉铜矿在有菌体系和无菌体系下的两步氧化溶解机理,第一步氧化反应为辉铜矿不断氧化生成缺铜的中间产物CuxS(1≤x<2),直至生成CuS,在较低电位下即可进行;第二步反应为中间产物CuS的氧化,需要在较高电位下才可进行,反应速率较慢,是整个氧化反应的限制性步骤.循环伏安实验显示有菌体系电流密度明显大于无菌体系,表明细菌加快了辉铜矿的氧化速率.稳态极化实验显示辉铜矿点蚀电位较低,无菌体系第一段反应活化区电位范围小于有菌体系,表明辉铜矿氧化过程生成的中间产物硫膜具有钝化效应,细菌可以通过自身氧化作用破坏硫膜,减弱辉铜矿表面的钝化效果,加快辉铜矿的氧化溶解速率.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显示电极表面钝化层物质组成复杂,包含了CuS、多硫化物(Sn2-)、(S0)和含(SO42-)的氧化中间产物等多种物质,其中主要的钝化物为CuS,表明辉铜矿的氧化遵循多硫化物途径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98MB 文档页数:54
抗体(antibody,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地结合,具有免疫功能;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存在于血液、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一、基本概念 二、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 三、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 四、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五、免疫球蛋白的免疫原性 六、人工制备的抗体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83.91KB 文档页数:4
教学目的: 1. 掌握沉淀滴定法对反应的要求; 2. 掌握银量法确定理论终点的方法原理; 3. 理解分级沉淀及沉淀转化的概念; 4. 理解测定氯化物的条件。 教学重点: 1.掌握莫尔法测定 Cl-的原理,条件和方法 2.区别莫尔法、佛尔哈德法的测定方法 教学难点:莫尔法、佛尔哈德法的测定条件的选择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7MB 文档页数:8
简单的热处理和热处理磷化ZIF-67/氧化石墨烯(GO)前驱体得到具有典型的多孔碳结构特征的CoP/Co@NPC@rGO纳米复合材料电催化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拉曼光谱(Raman)和N2等温吸脱附曲线等对其形貌、成分和结构进行分析和表征.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电化学阻抗谱和计时电位法探讨了CoP/Co@NPC@rGO纳米复合电催化剂对氢气析出反应(HER)和氧气析出反应(OER)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76MB 文档页数:77
7.1氧化还原反应及平衡 7.2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 7.3氧化还原滴定中的预处理 7.4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7.5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本章重点: 1用Nernst公式处理氧化还原平衡; 2氧化还原滴定法基本原理; 3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7MB 文档页数:55
立体化学主要研究分子的立体结构(三维空间结构)及其立体结构对其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影响。 立体异构是指具有相同的分子式、相同的原子连接顺序,不同的空间排列方式引起的异构。 立体异构包括顺反异构、对映异构、构象异构。 本章主要讨论对映异构. 4.1 手性和对映体 4.2 物质的旋光性和比旋光度 4.3 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4.4 构型的表示法,构型的确定和构型的标记 4.5 含有多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4.6 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4.7 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4.8 有机反应中的对映异构现象 4.9 外消旋体的拆分——将外消旋体分离成旋光体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11.1KB 文档页数:102
§ 5.7 配位反应与配位平衡 § 5.6 配合物概述 § 5.5 酸碱指示剂 § 5.4 缓冲溶液 § 5.3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 5.2 水的解离平衡和pH值 § 5.1 酸碱质子理论概述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52MB 文档页数:59
6.1 炔烃的结构 6.2 命名 6.3 炔烃的物理性质 6.4.1、加成反应 6.4.2、氧化反应 6.4.3、三键碳上氢原子的活泼性(炔氢的弱酸性) 6.5 炔烃的制备 6.6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6.7 共轭二烯烃的性质 6.8 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 6.9 共振论简介
首页上页242243244245246247248249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712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