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6909)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5MB 文档页数:12
针对亚微米尺度晶体元器件在加工和服役中出现的反常力学行为和动态变形等问题,基于离散位错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单晶铜塑性变形过程的二维离散位错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考虑外加载荷、位错间相互力和自由表面镜像力对位错的作用机制,引入了截断位错速度准则。与微压缩实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并且能够描述力加载描述的位错雪崩现象。应用该模型分析了不同加载方式和应变率下位错演化及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当外部约束为力加载和位移加载时,应力应变曲线分别呈现出台阶状的应变突增和锯齿状的应力陡降,位错雪崩效应的内在机制则分别归结为位错速度的随机性和位错源开动的间歇性;应变率在102~4×104 s?1范围内,单晶铜屈服应力的应变率敏感性发生改变,位错演化特征由单滑移转变为多滑移面激活的均匀变形,位错增殖逐渐代替位错源激活作为流动应力的主导机制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95MB 文档页数:11
针对平整轧制过程不同用途带钢对表面微观形貌的特殊要求,在批量跟踪电火花毛化轧辊、磨削轧辊和冷轧后带钢表面微观形貌的基础上,建立工作辊与带钢都可考虑真实表面粗糙峰的带钢表面微观形貌轧制转印生成模型,采用工业实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并据此模型分析轧制前带钢已经具有表面粗糙度分别大于、等于、小于轧辊表面粗糙度时,带钢表面微观形貌的轧制转印行为与遗传演变规律。提出了负转印和转印饱和的概念,定义了两种极限轧制转印状态的描述指标— —负转印最大和转印饱和,研究发现当带钢表面粗糙度小于或等于轧辊表面粗糙度时,存在负转印最大点和转印饱和点;当带钢表面粗糙度大于轧辊表面粗糙度时,负转印最大点和转印饱和点重合。在此基础上,采用负转印最大点与转印饱和点对应的临界板宽轧制力,描述带钢表面微观形貌的遗传及演变规律,并系统仿真分析带钢屈服强度、带钢轧前表面粗糙度、轧辊表面粗糙度等工艺条件参数对于负转印最大点与转印饱和点对应的临界单位板宽轧制力的影响规律,发现随着带钢屈服强度增大和轧辊表面粗糙度增加,该临界单位板宽轧制力均增大;随着带钢表面粗糙度增大,负转印最大点对应的临界单位板宽轧制力增大,但转印饱和点对应的临界单位板宽轧制力却减小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32KB 文档页数:4
14-1 自然光是否一定不是单色光?线偏振光是否一定是单色光? 答:自然光不能说一定不是单色光.因为它只强调存在大量的、各个方向的光矢量,并未要 求各方向光矢量的频率不一样.线偏振光也不一定是单色光.因为它只要求光的振动方向同 一,并未要求各光矢的频率相同.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18KB 文档页数:10
1.变形体虚功原理所揭示的是,体系上平衡的外力在体系的协调位移上的一个虚功恒等关系。 2.单位荷载法,只是虚功原理的一种应用。单位荷载又称为单位广义力,是一种无量纲和单位的广义“力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3.78MB 文档页数:70
第一节 三种基本渗流方式 第二节 单相不可压编液体的平面一维稳定渗流 第三节 单相不可压编液体的平面径向稳定渗流 第四节 油井的不完善性 第五节 稳定试井 第六节 单相流体滲流的微分方程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96MB 文档页数:75
⚫ 完成本课题的学习后,能够用万用表测试晶闸管和单结晶体管的好坏。 ⚫ 掌握晶闸管工作原理。 ⚫ 分析单相半波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 ⚫ 分析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 ⚫ 掌握触发电路与主电路电压同步的基本概念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24MB 文档页数:32
6.1 反馈线性化及其标准形 6.2 输入-状态线性化 6.3 数学工具 6.4 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输入-状态线性化 6.5 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输入-输出线性化 6.6 非线性系统的零动态设计方法 6.7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输入-输出线性化及应用例子 6.8 反馈线性化在光伏系统分析中应用
文档格式:PPTX 文档大小:8.17MB 文档页数:68
第一单元 D型性格 高支配力:脾气大的有魄力 第二单元 I型性格 高影响力:爱说爱笑的有魅力 第三单元 S型性格 高稳定性:没脾气的有亲和力 第四单元 C型性格 高顺从性:不说不笑有执行力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98MB 文档页数:83
19-1 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 19-2 计算固有频率的能量法 19-3 单自由度系统有阻尼自由振动 19-4 单自由度系统无阻尼受迫振动 19-5 单自由度系统有阻尼受迫振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2MB 文档页数:114
分子扩散、菲克定律的定义及其应用,等分子反向扩散、单向扩散的速率方程;对流传质概念;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概念,亨利定律及各种表达式和相互间的关系,相平衡的应用;双膜理论要点;总传质系数及总传质速率方程;吸收过程物料衡算;操作线方程推导及其物理意义;最小液气比概念及吸收剂用量的计算;填料层高度的计算;传质单元高度与传质单元数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传质单元数的计算(平均推动力法和吸收因数法);吸收塔的设计型和操作型计算
首页上页2324252627282930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6909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