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616)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28.31KB 文档页数:5
针对聚硅酸金属盐絮凝剂因硅酸聚合胶凝而失活的问题,依照Si-Mo比色法的原理,对乙酸存在时的聚硅酸形态及其转化规律进行研究.实验表明:在酸性氛围下,当有乙酸化合物存在时,聚硅酸溶液中的硅酸组分与钼酸反应的速率总是要比不含乙酸时的大得多;溶液中存在的Sia和Sib形态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乙酸化合物的存在,能够有效减缓硅酸溶液中聚硅酸颗粒物的生长速度,但聚硅酸的总体形态分布与转化规律的模式并没有因为乙酸的存在而发生根本的改变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83.14KB 文档页数:7
本文对双极性电解槽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提出了表达双极性电解槽的合理,可靠的等效电路,找到了更精确计算损失电流的数学方法,并有初步的实验数据验证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6.28KB 文档页数:6
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黄铁矿型,斑岩型)黄铜矿生物浸出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两类黄铜矿生物浸出差别很大,48 d后黄铁矿型黄铜矿浸出率为46.96%,斑岩型黄铜矿浸出率为14.5%.对Fe2+、矿物表面Cu2p谱图和矿床特征的分析发现:适量的Fe2+能促进黄铜矿的浸出,但最佳用量不一样;浸渣表面产物不同,斑岩型黄铜矿表面出现富铜层,阻碍了浸出继续进行;与原矿相比,铜结合能都降低,符合Hiroyoshi等提出黄铜矿浸出的两步溶解模型;两类黄铜矿生物浸出的差异是由成矿岩体、围岩、伴生矿物和元素、成矿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19.25KB 文档页数:4
在实验室对回转窑烧制活性石灰的工艺进行了模拟,发现对CaCO3分解后形成活性石灰影响较大的参数为预热温度、预热时间、锻烧温度和煅烧时间.活性石灰烧制的最佳参数为:预热温度700℃,预热时间60min,与此对应的锻烧温度1150℃,煅烧时间15min.选用宣化钢铁公司生产的石灰石原料,得到的活性石灰的活性度可以达到410mL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39.57KB 文档页数:6
岩石的热膨胀是不可逆的,会受加热历史的影响,加热时的特性和冷却后的特性差异较大.本文研究了温度载荷作用下岩石材料在压缩和拉伸时的热断裂破坏过程,分析了岩石热断裂破坏的宏观力学特性,探讨了岩石宏观热破坏作用机理.根据岩石热破坏机理与岩石强度准则,计算了试件在各温度作用下受压和受拉破坏时产生的最大应力.计算结果能较好地与实验结果吻合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83.13KB 文档页数:6
以控制理论和时序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适于生产应用的滚齿机短周期误差动态补偿方法,建立了补偿控制系统。通过实验研究和计算机仿真,认为该方法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01MB 文档页数:6
包头铁矿含有大量的铌,目前包钢提铌流程是钢铁冶金主流程的分支流程,其中高炉是火法还原富集铌的主要部分。实验研究发现,在高炉碳热还原过程中铌会被还原成碳化铌(NbC),并在渣铁界面形成NbC滞留带。由于滞留带的存在,阻碍了铌进入铁相,影响了铌的还原回收率。NbC在碳饱和铁液中有一定的溶解度,温度升高使溶解度增加,有利于提高铌的还原回收率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5.54KB 文档页数:5
针对轧辊表面电火花毛化过程中放电中心温度的变化、凹坑形状与电参数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放电通道形成过程和热流密度分布函数,采用解析法建立了单个脉冲放电通道的热传导模型,并运用积分变换法和有限差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温度场求解.讨论了轧辊表面在不同峰值电流下放电区域中心位置的瞬态温度变化,确立了峰值电流和脉冲宽度与熔化凹坑形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与实验结果相吻合,所建模型与采用的方法正确,可用于轧辊表面形貌形成过程的仿真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92.77KB 文档页数:4
为了提高分段冷却在板形控制中的作用,对1400F铝带箔轧机工作辊与冷却液之间对流换热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采用正交实验方法获得了一组最优的冷却参数,并进行了模拟验证.结果表明,影响冷却效率重要性的因素依次是冷却液粘度、喷射速度、冷却液温度和喷射角度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3.99KB 文档页数:6
学术报告-片子的制作 试用稿 片子的分类 用投影仪放映: transparency 用幻灯机放映: slide 用多媒体放映: powerpoint file ●报告的结构 两种典型的结构: 题目、作者、单位报告的提纲(可省略) 正文:按报告的具体内容细分 致谢(可省略) 题目、作者、单位报告的提纲(可省略) 正文:细分为简介、实验、结果与讨论、结论
首页上页255256257258259260261262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616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