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332)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0.5KB 文档页数:5
一、液体化合物的分离与提纯方法 有机合成产生的液体化合物其分离纯化一般采用蒸馏的方法。根 据待分离组分和理化性性质的不同,蒸馏可以分为简单蒸馏和精馏 (分馏);根据装置系统内的压力不同又可分为常压和减压蒸馏。对于 沸点差极小的组分分离或对产物纯度要求极高的分离,则可应用高真 空技术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79.52KB 文档页数:9
对利用高炉处理烧结烟气同时脱硫脱硝脱二噁英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理论探讨,分析高炉内部还原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以及分解二噁英的热力学条件,探讨烧结烟气代替空气鼓风对理论燃烧温度、风量、炉缸煤气、炉顶煤气和铁水硫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氧化硫、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最低平衡体积分数分别为1.84×10-13%、3.08×10-11%和3.72×10-21%,高炉内部还原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可行的;高炉具有分解二噁英的有利热力学条件;烟气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对理论燃烧温度的影响可忽略,氮氧化物能略微提高理论燃烧温度,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1%,理论燃烧温度降低大约40.5℃,但通过降低鼓风湿度和提高富氧率等措施,能达到高炉正常生产时的炉缸热状态水平;随着烟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风量、炉缸和炉顶煤气量都逐渐降低,炉缸煤气一氧化碳和氢气含量增加,炉顶煤气中一氧化碳、氢气、二氧化碳和水含量都增加,氮气含量显著降低;铁水硫含量与烟气二氧化硫含量成正比,但当二氧化硫质量浓度达到2000 mg·m-3,铁水中硫质量分数仅为0.025%,铁水质量仍合格.通过综合调节高炉操作参数,也可以实现烧结烟气代替空气鼓风进行高炉炼铁生产,达到脱硫脱硝脱二恶英的目的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87.5KB 文档页数:17
第一节分配活动分析内涵 第二节分配活动全面分析 第三节利润分配项目分析 第四节利润分配政策分析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88KB 文档页数:12
第一节投资活动分析的内涵 第二节投资活动全面分析 第三节流动资产分析 第四节长期投资分析 第五节固定资产分析 第六节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分析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7KB 文档页数:11
试样分析过程一般包括下列步骤:试样的采集和制备、定性检验、试样的分解、干 扰物质的分离和定量测定。分析测定的结果能否为生产、科研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直 接取决于试样有无代表性,处理过程是否完善,要从大量的被测物质中采取能代表整批 物质的小样,以取得正确的结果,应掌握适当的技术,遵守一定的规则,采用合理的采 样、制备试样和分离检测的方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13MB 文档页数:10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研究了H13钢中初生碳氮化物高温分解时的形貌、尺寸、成分变化规律.原始初生碳氮化物主要为10~30 μm的长条状(Vx,Mo1-x)(Cy,N1-y)及少量方形的(Tix,V1-x)(Cy,N1-y).在1200℃保温2.5 h后碳氮化物边缘变为凹凸不平的锯齿状,然后形成细小的分解颗粒,10 h后碳氮化物平均长度减小为12.9 μm,主要为(Tix,V1-x)(Cy,N1-y).当经过1250℃×5 h保温后87%的碳氮化物发生分解,(Vx,Mo1-x)(Cy,N1-y)溶解消失,碳氮化物长度在20 μm以下,当保温时间延长到10 h后碳氮化物长度均在10 μm以下,70%为方形并且93%分解形成细小颗粒,未分解的碳氮化物为(Tix,V1-x)(Cy,N1-y).电子探针分析(Tix,V1-x)(Cy,N1-y)的分解与Fe元素扩散有关,高温时Fe在(Tix,V1-x)(Cy,N1-y)中含量逐渐增加而Ti、V减少,优先在边部曲率半径较小部位或缺陷处分解,形成0.1~1 μm的细小分解颗粒,并由外向内以区域溶解方式使原始碳氮化物逐渐消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52MB 文档页数:72
▪ 10.1 时间序列分解 ▪ 10.2 长期趋势分析 ▪ 10.3 季节变动分析 ▪ 10.4 循环波动分析 ▪ 10.5 时间序列的自相关分析 ▪ 10.6 时间序列的动态分析指标 ▪ 10.7 景气循环分析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67.5KB 文档页数:9
离子交换分离是目前最重要和应用最广泛的分离方法之一,不但能用于分离性质相近的无机离子,而且可以用来分离多种有机化合物,可用于分析分离,也可用于制备。 离子交换分离是应用极广的,如净化水,分离和提取物质,离子交换色谱等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18MB 文档页数:85
3.1 酸碱理论与酸碱反应 3.1.1 现代酸碱理论 自主复习要求 3.1.2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3.1.3 活度与浓度、平衡常数的几种形式 3.2 pH对酸碱各型体分布的影响 3.2.1 分布分数的定义 3.2.2 一元酸(碱)的分布分数 3.2.3 多元酸(碱)的分布分数 3.2.4 优势区域图 3.3 酸碱溶液中[H+]的计算 3.3.1 水溶液中酸碱平衡处理的方法 3.3.2 各种体系中[H+]的计算 3.4 缓冲溶液 3.4.1 缓冲溶液的定义与种类 3.4.2 缓冲溶液的pH计算 3.4.3 缓冲容量及有效缓冲范围 3.4.4 缓冲溶液的选择 3.4.5 标准缓冲溶液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1MB 文档页数:13
采用弹性力学有限单元分析和光弹实验方法以解决高精度传感器结构设计问题是当前研究传感器结构的一个新尝试。本文介绍了用有限元及光弹对剪幅武传感器变形状态、应力状态进行了分析,由计算和试验的结果,提出此类传感器结构设计中关于:a)轮幅上的剪应力分布;b)轮幅上等剪应力区和等倾线分布;c)影响剪应力分布的结构因素等的分析和试验结果。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1.沿轮幅轴线最大剪应力分布是不均匀的;2.在轮幅上存在一最大剪应力的等剪应力区;3.最大剪应力所在部位其主应力倾角不一定是45°。为了满足传感器精度的要求,通过实验可以指示合理的结构形式,电阻应变片应粘贴的部位与尺寸范围,以及对于一个给定的传感器应变片的最大允许尺寸等
首页上页2526272829303132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332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